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建筑立柱

凡建筑,只要是应用框架结构的,无论采用古代的木料、石料,还是现代的钢材、混凝土,柱子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将上面屋顶和一层层楼板的重量传递至地面,所以,柱子的坚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座建筑的安危。

中国建筑的木柱子

中国古代建筑如果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国采用的是木结构体系,而西方采用的是石结构。中国建筑木结构的基本形式是在地面上立木柱子,柱头上架设水平方向的梁,柱子之间用枋联结,多层梁组成坡形的屋顶,从而组成了完整的房屋构架。在这里,木柱子既重要,其位置又处于房屋四面的外侧,最贴近人们的视线,所以其形象受到重视,历代工匠都注意这些柱子的造型处理。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图

一、木柱子的整体加工。木柱子其横剖面不论是圆是方,其形都呈细高状直立于地面,为了不影响柱子在结构上的承重作用,多不在柱身上作雕刻处理。垂直于地面的柱子,柱身细而高,上下一般粗,看上去不免显得呆板,于是工匠对这些柱子做了一些整体上的加工,即在柱子的上、下两头将柱身略略变细,变成一根两头略小中间较粗的立柱,因为其形如织布用的木梭子,所以称为“梭柱”。

梭柱图

河北定兴县有一座八角形的石柱,建于北齐天统五年(569年)。石柱上端有一座不大的石屋,石屋四柱三开间,这四根石柱都被加工为梭柱形,使立柱虽矮而粗但却不显呆拙,这是至今见到建筑上梭柱的最早实例。

河北定兴义慈惠石柱图

广东民宅中梭柱

宋代朝廷编制刊行的《营造法式》是一部记录宋代建筑设计与施工的专著,在书中关于立柱的部分专门讲了梭柱的做法。即将柱子从上到下等分为三段,在上下两段中又等分为三段,各在其中的中段分别向上、向下卷刹,从而形成为上下略比中段细的梭形柱子。柱子上下两端各与柱顶上的斗栱和柱下的柱础相接,而斗栱比柱础小,因而又形成梭柱上端比下端细,使梭柱在总体造型上更显稳定。官方的《营造法式》上既有了梭柱的固定做法,所以,梭柱的应用应该是一种普通的做法了。但在至今能见到的古代建筑实例中,这种梭柱并不多见,在浙江武义延福寺大殿(建于元代)和各地少量建筑中尚能见到,而大多数建筑的柱子只在柱的上段有卷刹,下段与中段同等粗细直至地面,严格地讲,这类柱子不能称为梭柱,但这种上段有卷刹的柱子毕竟要比上下等粗的柱子显得俊俏一些。

《营造法式》梭柱图

二、木柱柱身加雕饰。建筑除了提供人们活动场所的物质功能之外,还有艺术上的表现功能。为了增添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工匠自然看中了这些处于建筑正面显要位置上的柱子,所以,除了对柱子做整体上的梭柱加工之外,在有的柱子上还加了雕塑装饰。

辽宁沈阳的故宫是清代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的皇宫,宫内的大政殿与崇政殿分别是两位皇帝举行皇朝大礼的殿堂,相当于明代紫禁城内的太和殿。努尔哈赤为满族人,在他逐步壮大势力,能与明朝对抗并终于灭明而建清的过程中,他深知作为游牧民族起家的满族要统治强大的汉族,必须要在军事、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学习先进的汉族。当他在沈阳建造清代第一座正规皇宫时,虽然在总体规模和建筑形制上还不能与明代在北京的紫禁城相比,但在细节上仍用了多种办法表现了这座皇宫的重要与气势。例如,用琉璃砖、瓦装饰宫殿的屋顶与墙体。作为皇帝象征的龙更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室内的天花、藻井、梁枋上都有龙的彩画,在室外的博风板,山墙墀头上用琉璃龙装饰,在石栏杆和格扇门的裙板上也有石雕与木雕的龙。最突出的还是大政殿前檐两根立柱上各有一条蟠龙。木雕的龙身盘卷在柱身上,龙头与前爪探出柱外,面向中央,在中间梁枋上有一颗火焰明珠,组成一幅双龙戏珠的场景。在崇政殿内皇太极所用的龙座前也有两根立柱,柱身上也各有一条蟠龙,金色的龙身盘卷在红色的柱子上,柱身还画满了朵朵蓝色云彩,组成一幅神龙遨游云天的景象。今日所见的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是清代康熙皇帝时期重建的殿堂,殿内处于中央位置的六根立柱也是蟠龙金柱,但是它与沈阳故宫的蟠龙柱不同,这里不用木雕的龙而是在柱身上用沥粉绘制蟠龙,近观有龙,远望只是六根金柱,从而保持了大殿内部空间的完整与严肃性。

辽宁沈阳故宫大政殿檐柱

龙既象征皇帝,因此,明、清两代朝廷都有规定,除皇帝所用建筑之外,不许用龙作为装饰主题。这种禁令在京城尚能得到遵行,但远出京城到各地却不能做到了。这是因为在汉高祖自称为是龙之子之前,龙早已经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逢年过节时的舞龙灯、赛龙舟、耍狮子早就成为各地民间习俗,在广大民众心理上,龙成为神圣与喜庆的象征。所以,在各地区的一些重要建筑上,如寺庙、祠堂上常可见到龙的装饰,其中也包括蟠龙立柱。

沈阳故宫崇政殿龙柱

北京紫禁城太和殿金龙柱

山西太原晋祠有一座圣母殿,创建时间不详,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重建,殿内供奉周武王之妻、周成王之母,故称“圣母殿”。大殿面阔七间,在正面的八根木檐柱身上,各有一条蟠龙绕柱,龙身盘绕柱子达三圈之多,龙头均探出柱身面向中央开间,形成八条蟠龙左右相拱之势,大大增添了这座七间大殿的气势。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檐柱

四川峨眉飞来殿檐柱

四川峨眉山有一座道观飞来殿,殿不大,只有三开间,单檐歇山顶,但在正面中央的两根柱身上却用了泥塑的蟠龙作装饰,也是龙头探出柱身外,加上正面立柱、梁枋相交处的雀替也做成了龙头,所以,殿中央开间上同时出现了六个龙头。当地民间传说古时当地百姓生活很贫苦,天灾人祸不断,天神为了拯救百姓,命飞龙托天落于山上,从此风调雨顺。在这里,龙柱与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

三、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佛寺的木柱。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盛行南传佛教,佛寺大殿里供奉着高大的佛像,佛殿高大,殿内的柱子也显得粗而高。为了营造佛殿的神圣气氛,多在这些柱子外皮油饰以红色,在红色的底子上再以白色绘出莲花和卷草等作装饰,讲究的佛寺则用金色绘制花饰,花饰多集中在柱身下段以便于人们观赏。这些经过装饰的柱子和用同样方式装饰的梁枋交构在一起,组成南传佛寺特有的一种环境氛围。

云南西双版纳佛寺大殿

云南西双版纳佛寺大殿立柱

在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的佛寺,它们的殿堂内部用木结构,四周围筑砖、石的厚墙,墙面涂成大红、大白,配以金光闪烁的屋顶,竖立在山坡之上,在西藏地区特有的蓝天衬托下,具有一种特殊的十分浓艳与粗犷的美。步入这些殿堂,一根根方形的、八角形的木柱子排列在梁架之下,每根柱子头上都顶着一条替木,承托着上面的梁枋。替木表面在红色的底子上用蓝、绿等色绘制植物花草纹,有的还有小佛像。替木下的柱身也满涂红色,在柱头与替木相交处也有花草装饰。柱头以下,简单的只在柱身上画以黄色或金色的线条作装饰;复杂的则用蓝、绿、白、黄、金诸色绘出植物花草纹组成的一段装饰,放在柱身的中段。带花饰的红色立柱与同样绘有彩饰的梁枋组成的室内空间,同样具有一种浓烈和粗犷的美。

西藏大昭寺千佛廊立柱

西藏色拉寺措勤大殿立柱

西藏布达拉宫白宫内立柱

西藏桑耶寺乌策殿立柱

四、清真寺木柱。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信徒礼拜的场所。伊斯兰教产生于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与天主教、基督教教堂所不相同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伊斯兰教教堂建筑。这些特征有的是由于该教特殊的教义而形成的。例如,伊斯兰教最主要的活动礼拜,即众教徒向该教圣地麦加的方向进行祭拜,这种礼拜除了每天分散进行之外,每周星期五还要集中到教堂进行,所以,教堂需要有面积很大的礼拜殿堂,同时还产生了供阿訇登高召唤众教徒来做礼拜的“宣礼塔”。伊斯兰教的真主是安拉,而安拉是无所在无所不在、没有具体形象的圣者,所以,该教反对一切偶像崇拜。除了在礼拜殿里不设偶像,只在圣城麦加的方向设立圣坛供教民礼拜外,还规定在所有装饰中都不用人和其他一切动物。伊斯兰教教堂还有一些特征是在当地技术和文化影响下,经过长期实践而逐步形成的。例如,大面积礼拜殿的圆拱形屋顶;墙上开设的尖券形门窗和龛;喜欢用彩色瓷砖贴在墙面上作装饰;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子的装饰,等等。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唐朝永徽二年(651年),在当时以及之后的数百年间,主要通过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传至内地。其中陆上的通道是自阿拉伯经波斯、阿富汗而至我国的新疆,再经青海、甘肃等地而至唐代都城长安。由于新疆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与西亚地区很接近,该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与西亚地区各民族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文化背景、生活习俗上都有相近和相同之处,这众多的因素使新疆地区的清真寺较多地保留了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堂的形式与风格。这种风格随着该教向内地的传播而逐渐削减,清真寺也成为合院式的寺庙了。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还能从新疆地区的一些清真寺里见到伊斯兰教堂原创型的形制,其中在木柱子的制作与装饰上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新疆喀什有一座艾提尕尔清真寺,是该地区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伊斯兰教堂。它在外貌上具有高大的门楼和宣礼塔,柱,与洁白的天花、墙壁相配组成色调清新的空间,表现出真主的圣洁。

新疆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

艾提尕尔清真寺礼拜堂

艾提尕尔清真寺礼拜堂

在新疆喀什还有一座阿巴和加麻札。麻札即墓地,这是埋葬阿巴和加家族的一座规模很大的墓园,园中还附设有多座清真寺礼拜堂,在这些殿堂内我们见到了另一类木柱子。这几座礼拜堂面积有大有小,也都用成排的木柱支撑着屋顶。柱身八角形,与别处不同的是柱身上下都充满了雕饰。全柱可分为柱头、柱身与柱础三部分。其中柱头装饰最丰富,在周围雕出众多的小龛,尖顶的小龛上下多层相叠,包围在柱头四周,像一朵盛开的花朵冠戴在立柱顶端。柱身又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只不雷同。例如,柱身上段,同样是八角形柱身加楞角装饰,有红色柱身蓝色线角的,有绿柱身黄线角的,也有蓝柱身黄线角的,更有红底黄花柱身与线角的。这种既有统一又互不雷同的柱子装饰,构成一幅五彩缤纷的室内画面。

新疆喀什阿巴和加麻札清真寺

阿巴和加清真寺礼拜堂柱子

礼拜堂柱子柱头(组图)

这种阿拉伯、伊斯兰教风格的装饰,不会凭空产生而应该是有源头的。察看一下阿拉伯地区的众多古代伊斯兰教堂,就可以看到这种柱子的装饰。例如,在土耳其的迪夫里伊清真大寺的北大门就有尖顶小龛的柱头装饰;在印度德里伊尔图特密斯墓室内见到的石料柱子,呈八角形,柱子上下充满雕饰,其装饰的分段和花饰,与新疆阿巴和加麻札内礼拜殿的柱子十分相像,只是一为石柱,一为木柱。目前还无法说明它们之间准确的渊源关系和传承的过程,但它们在形象上的相似和相同应该不是偶然的。

土耳其迪夫里伊清真寺柱子(组图)

印度德里伊尔图特密斯墓室石柱

中国建筑的石柱子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长期采用木结构,所以惯用木柱子,但这并不能说中国就没有使用石柱子的地方。在陵墓建筑的地下墓室部分,为了坚固耐久,也用石柱。在南方一些多雨潮湿的地区,有些厅堂的四边外檐柱子,为了避免雨水对柱子的浸湿,也用石柱替代木柱;有的只把这些檐柱的下段用石,而上段仍为木,变成木石混用柱。西方古代一些神庙、教堂等公共建筑长期采用石结构,所以普遍地应用石料柱子。在介绍中国建筑石柱子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西方古建筑的石柱子情况。

福建厦门南普陀寺石木混合柱

广东潮州建筑石料檐柱

一、西方古建筑的石柱子。自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直至欧洲的文艺复兴,西方古代社会出现过无数的神庙、教堂、宫室、斗兽场、浴场、图书馆、府邸等大型的公共建筑,在这些建筑上多有成排的石头柱子,这些柱子不但形体高大而且还附有各种雕饰,它们极大地增添了建筑的艺术感染力,其中以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石柱子发展得最为完美。

梵蒂冈圣彼得教堂柱廊

意大利威尼斯总督府柱廊

希腊地处欧洲之南部,地中海之北,东、西分别与波斯帝国和意大利为邻,它由雅典、斯巴达、奥林匹亚等小城邦联合而成。这里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便利的海上交通,因此很早就开展了海上的商业贸易,使经济得到很快的发展。公元前8世纪这里还是一个奴隶制国家,但是由于建立了奴隶制的民主共和政体,从而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经济的环境下,希腊的城市得到迅速生长,城市中出现了神庙、竞技场和剧场等多类公共建筑。公元前5世纪,雅典人为庆祝对波斯帝国战争的胜利,重建了规模很大的雅典卫城,集中地展示了那个时代古希腊人在建筑上的最高成就,使卫城上的帕特农神庙、山门等成为古代建筑不朽的典范。

希腊雅典帕特农神庙

在欧洲南部,气候既多雨又有炽烈的太阳照射,为了遮阳、避雨和通风的需要,在这些大型的公共建筑四周加一圈柱廊成了必然的选择。同时,这些柱廊又成为一种公共场所,市政和商业部门在这里举行集会,人们在这里聚会和进行商贸活动。所以,柱廊成了各类公共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但具有实用功能,还增加了这些建筑的艺术性。建筑师与工匠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组成柱廊的石头柱子上,研究它们的造型,琢磨它们的装饰。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普通的石柱子的造型不断得到完善,经过数百年的实践,终于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制度,这就是西方古代建筑的“柱式”。

所谓柱式是指由柱子的上下组合而成的全称,它由檐部、柱子、基座三部分组成,其中的每个部分又分为若干小的部分,为了简化在这里只介绍柱子的部分。柱子形体细而高,自上而下分为柱头、柱身和柱础三部分。自柱身高度的三分之一开始,其断面逐渐缩小到顶端与柱头相连,一般柱身顶端的直径为下端的四分之三至三分之二,这种向上收缩的方法称“收分”,收分有的成直线,有的成略向外突的曲线,与同中国木柱子柱身上段的卷刹。这样的收分在视觉上能够增加柱子的稳定感。由于各类建筑的大小不同,在艺术形象上的要求也不相同,所以无法规定柱式的固定尺寸。为了求得柱式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总体上的合宜,特别把柱身下端横断面之半径作为基本的度量单位,称为“母度”。凡柱身、柱头、柱础之高,以及柱式檐部、基座的各部分皆以此“母度”为单位定出大小,这种看似呆板机械的做法既能保证柱子在结构上的安全,又能保持合宜而得体的造型。

柱式图

古希腊人在探索“柱式”上花费大量精力,经过不断的实践创造出了这个时期的三种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它们在造型上除了整体的粗壮和峻峭之不同外,主要表现在柱头的形象上:陶立克柱式的柱头是由方形冠板和方板下圆形的馒形托组成;爱奥尼柱式的柱头是由柱上的植物形雕饰和其上两边伸出的涡卷组成;科林斯柱式柱头是由下面有成排的植物莨苕叶和其上向四角伸出的涡卷组成。这些柱头包括柱式形象的产生自然都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不断修改、充实而成定制。

古希腊三种柱式图

关于这些形象最初来源,西方学者多有不同的认识,以最简单的陶立克柱式为例,有的学者认为是继承原来木柱子的形态而保留下来的。早期建筑多用泥砖墙和木料柱子,当为了房屋的坚固而逐渐改为石结构后,所用石柱子不免仍采用原来木柱子的形式。例如,木材做柱由于自然生长使木柱子上部比下部细小,石柱子仿此而做成上段收分;木料柱身上经过人工用斧子加工而留下的许多棱形小面,在石柱上即形成为成排的沟槽;木柱子为了更稳妥地承托上面的横梁而在顶端置放一块比柱子剖面大的垫板,由此保留到石柱子上而成为向四周挑出的柱头。当然也有的学者不同意这种认识,他们认为石柱子的种种形态都是由建筑师与工匠依据石料本身的特性而逐步创造出来的。不管怎么认识,这三种柱式的出现都表现了古希腊的建设者力图创造出一种形式,使它们除了符合房屋结构的要求以外,还能表达出某种艺术上的感染力。事实也如此,诚如古希腊人所希望的那样,我们从陶立克柱式上的确能感到一种粗壮、坚实之美,仿佛具有一种男性人体的阳刚之美;而在科林斯柱式上却能感到另一种峻峭、华丽之美,具有一种女性的灵秀之美。

古罗马时期在应用古希腊的柱式中又创造了两种新的柱式,即比陶立克柱式更为简练的塔斯干柱式,以及由爱奥尼和科林斯两种柱头相叠加的复合式柱式。公元15世纪,意大利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各国建造的大量教堂、宫室、府邸等建筑上广泛地应用了希腊、罗马时期的各种柱式,在大量应用和对古老建筑深入测绘和研究的基础上,他们对各种柱式制定出了严格的形制,各部分之间规定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从而使柱式成为一种法式。从古希腊、古罗马而至文艺复兴,时间经历了两千多年,石料建筑的柱式由初创而发展成法式,其中凝聚了无数建筑师和工匠的智慧与精力,柱式在长时间的建筑创作中无疑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各个时期都创造出不少不朽的经典作品。

古罗马柱式图

二、中国古建筑的石柱子。在扼要介绍了西方古代建筑的石柱子之后,可以回头看看中国古建筑的石柱子。

在南方一些潮湿多雨的地区,为了防止雨水对木柱子的浸湿,一些厅堂等建筑的外檐柱用了石柱,或者下石上木的混面做成讹角正方形或者瓜棱形的。广东潮州有一座开元寺,它的山门是五开间,其六根檐柱为下石上木的混合柱,下段的石料部分占全柱身的三分之二,这部分的柱身为圆形瓜棱柱,上面承托直径比它略小的圆形木柱,柱下有圆鼓形的石柱础。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

广东潮州祠堂的石柱

福建厦门佛殿石柱(组图)

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龙柱(组图)

这种对石柱身的装饰加工最显著的是龙柱,在前面介绍的木质蟠龙柱都是用木雕或者灰塑的龙体盘绕在木柱身上,而石柱也出现在各地一些寺庙的殿堂上。在广东潮州开元寺的观音阁和浙江奉化溪口的雪窦寺藏经阁上都用了石雕的蟠龙石柱,尽管这两座殿阁都是近代重建的,但从中也可以看到神龙的象征意义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广东潮州开元寺木石混合石柱

孔庙大成殿山面八角石柱及局部(组图)

广东潮州开元寺观音阁石龙柱

浙江奉化雪窦寺藏经阁石龙柱

除了在柱身雕刻神龙和植物等花饰以外,还见到一种对柱身整体形象加工美化的石柱子,广东潮州彩塘镇金沙村有一座从熙祠堂,我们在这座祠堂里可以见到多种形状的石柱子。潮州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三角洲地带,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出外经商者多,自隋朝有潮州建置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地区的木雕艺术远近闻名,在建筑、家具、神器上多有表现,由于喜好在木雕表面涂金,显得金碧辉煌,被称为“金漆木雕”,潮州成为与东阳木雕齐名的国内著名的木雕之乡。从熙祠堂是当地旅居马来西亚的著名华侨陈旭年在自己家乡建造的祭祖祠堂。它是当地金沙村的中心建筑,所以,陈旭年花费巨资,请远近著名工匠,经14年之久,将这座祠堂建得十分讲究。

广东潮州从熙祠堂平面示意图

这座建筑不但充分应用了当地的木雕艺术,而且为了建筑的坚固和持久,也充分应用了石雕艺术来装饰祠堂。祠堂本身并不大,前后只有两进,前为门厅,后为祀厅,两侧有廊屋围合成院,在祀厅之前,有一拜亭立于天井之中。在祠堂入口的门厅上,除了用石柱子外,柱上的梁枋、雀替、垂柱等都用石料制作,在这些构件表面都有雕刻装饰。在祀厅、拜亭和廊屋上除屋顶的梁架为木结构以外,所有立柱皆用石料制成,而且这些石柱随所处位置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形状。现在让我们从门厅开始,由前往后来观察这些石柱。

从熙祠堂门厅石雕装饰

从熙祠堂门厅石雕构件

从熙祠堂门厅石雕梁架

最前面的门厅面阔五开间,前有三开间的门廊,中央两根立柱的断面为正八角,而其中四个斜面为柿花鸡心状,上下同径没有收分和卷刹。门厅内立四柱,靠外侧二柱断面为正八角,断面呈柿花形,为梭柱,上下有卷刹;内侧二柱断面比侧廊房各用四根立柱,断面为四方讹角,上下无卷刹。

门厅外檐石柱

门厅外檐石柱柱础

门厅内柱

门厅内柱柱础(组图)

祠堂从外至内,因位置不同而有九种不同的石柱,它们的断面或方或八角,各具有不同的边角处理,柱身也有是否为梭柱之分,具有明显上下均卷刹而成梭柱的只有门厅和祀厅内的中央立柱,可见用梭形柱是表示了立柱位置的重要。这些不同的外理,除了因立柱所处位置不同,结构上需要不同而采取不同大小的断面之外,其他在柱身和柱础上所用的不同线脚似乎没有一定之规,很可能是随工匠的意愿和不同爱好而决定。但这些柱子和祠堂的石雕、木雕的梁枋等构件一样,都显示出古代工匠无比高超的技艺。当我们仔细观赏那梁枋上人物、植物所组成的画面,以及那玲珑剔透的石雕垂花柱头,不由发出深深的惊叹。而屹立在梁枋下的柱子呢,它虽没有人物、植物的雕刻,只有直立的柱身和花瓣状的柱础,但只要细细地观察,甚至亲手去抚摸,那些完全用手工在坚硬的石料上凿出来的高大柱身和如花的柱础竟找不出一处破损与瑕疵,上下卷刹的柱身显得如此柔和而富有弹性,它们与那些雕梁画栋一样,同样表现了古代工匠的无比智慧和精良手艺,他们创造的这些石柱比一般木柱更富有艺术的表现力。

祀厅内柱(组图)

祀厅内柱柱础

拜厅二柱

拜厅二柱柱础

从熙祠堂石柱子(组图)

从熙祠堂石柱子的柱础(组图)

从熙祠堂石柱础(组图)

广东潮州石柱子 jMv8fmw+3hD1UIQb4dChKLrPS5SPxU0szqSMuQiL2bF3f8GFJOIzsBad0bpnx1J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