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年间,河南南阳有一名姓李的地主,去田地里巡视了一圈后,偶感风寒,虽然四处请名医医治,半个月后还是不幸死去了,庞大的家业全由二十八岁的儿子李明郎继承。李明郎幼年丧母,多年来父子相依为命。李明郎发奋读书,立誓不取得功名决不娶妻,如今父亲一死,顿感孤苦伶仃。
有一天,李明郎正在家里给父亲上香,突然一名年过花甲的陌生男人推开门闯了进来,说自己是李明郎失散二十多年的生身之父。李明郎一听,不由得大吃一惊,满腹狐疑地说:“老人家,家父刚去世不久,想必您老认错了人吧?”这位老人擦了擦眼泪,哽咽着说:“儿啊!我真的是你的生父,可惜我来晚了,没能和你的养父见上一面啊!”“怎么我从来没听家父说过这事呢?”“这不奇怪,你的养父不能生育才抱养了你,如果他说出了事情的真相,你还会认他为父亲,给他披麻戴孝吗?”
李明郎听了越发糊涂起来,他喊来左邻右舍,老邻居们都说从未听过这件事,而且当年李明郎的父母还是从外地迁来的。如果真的如这位老人所讲,李明郎出于孝道,就得赡养他。
但是,李明郎始终觉得蹊跷,他想了一会儿,决定让自己的恩师、告老还乡的谢翰林评判一下。于是,他对那老者说:“您老不必性急,如果您真是我的生父,我不会不管你的,我们去拜见一下我的恩师,让他来说说这个事吧。”两人便来到了谢翰林家里。
谢翰林坐在堂中听完李明郎的讲述,便问那老者,老者回答说:“小民是个乡野郎中,多年在外行医,二十八年前,我妻生下一子,因碍于生计,难以养活,便托人抱送给别人做养子,于甲子年四月二十由接生的孙婆婆和他养父从我家抱走的。”谢翰林听了笑着说:“你真好记性呀,二十多年前的事,还记得一清二楚,我就不行了,早年的事都忘了。”
老者回答说:“大人有所不知,当初我把自己的亲骨肉送给别人也实出无奈。因此,我便把这件伤心事记在医书上。这么多年来一直想念这个孩子,鉴于当时和他的养父有约定,我才没来相认。前几天,我偶然翻阅医书看到这行字,心里更是痛苦万分,才贸然前来相认。大人如若不信,可以问孙婆婆或查对医书。”谢翰林便按照老者的要求,传来了孙婆婆,问明事实,又打开医书一看,当真在一页书上面写着“甲子年四月二十,孙婆婆抱儿送李翁家”这样一行小楷。
谢翰林看完,问李明郎道:“你父亲去世时多大年纪?”“六十六岁。”又问:“孙婆婆,你多大年纪?”答:“六十二岁。”谢翰林细细一想,突然指着老者喝道:“大胆刁民,竟敢冒认儿子,快快从实招来!”那老者连呼冤枉,谢翰林接着说:“我问你,这医书上的字可是你亲手所记?”“确确实实是我当时写的,没有半点虚假。”
“哈哈哈……”谢翰林大笑一阵后,对老者讲了一番话,听得老者战战兢兢,头冒冷汗,只得如实交代了这次诈骗的经过。原来老者是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的土郎中,那天闲游到李家门前,见里面在风风光光地办丧事,细细一打听,便起了这个歹心,为了假戏真演,他还串通了孙婆婆,并伪造了医书的记录,满以为可以侵占李家的财产。殊不知遇到了谢翰林,很容易断清了诈骗的真相。
谢翰林是怎么知道这老者是假冒的呢?
答案: 谢翰林说:“你耍的小聪明并不聪明。我再问你一句,多大年纪才能称翁称婆?你写此字时李明郎的父亲还不到四十岁,怎能称翁?三十多岁怎能称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