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分答会成为知识网红的标配吗

本文主题:知识工作者需要哪些武器?

知识经济 | 内容创业 | 知识工作者 | 分答

作者:秋叶PPT创始人 知识型IP训练营创始人秋叶

知识经济市场上,游戏规则向拥有知识的人转移

我一直是分答坚定的支持者,最近分答拿到腾讯A+轮的融资,也说明了互联网巨头对分答前景的信心。

分答是知识经济下冒出来的应用,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知识经济和产品经济在运营逻辑上是根本不同的。

销售产品的互联网平台,不管是天猫还是京东,运营逻辑都是给你足够多的选择,然后总有一款适合你。结果就是商家死磕广告,平台大卖流量,很多商家忙一年下来,发现都是在替平台打工。

当产品不再稀缺,富裕起来的人就会选择优质的服务。而优质服务的提供者,不管是医生还是律师,是心理咨询师还是课程教练,他们统统有一个特点,就是短期内很难通过机器进行规模化的复制。

在知识经济市场上,游戏规则向拥有知识的人转移。内容产生者自然要拥有一部分定价权。

好的知识经济内容平台,其实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把领域内最好的知识工作者都请到自己的平台上,提供最好的服务。

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很快就会发现,不是内容创业时代来临,而是消费升级了,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知识服务。好的知识服务总是稀缺的,那么为好的知识服务付费,让自己拥有优先服务权,就成为新的消费习惯。

对看到并抓住这一趋势的个人,赢是大概率的事件。

请教牛人,让他们为自己答疑解惑

为什么是分答首先抓住了知识经济的机会?

我们遇到问题时,往往希望遇到一个明白人,能一针见血地点破我们的困惑。所以,在中国有句话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自己苦苦不得其解的问题,在别人那里早就已经破解。

请教牛人,让他们为自己答疑解惑,最好就是一句话点醒,这早就是植入我们文化深处的习惯。

现在要做的事情是如何让大家愿意为提问而付费。

当然有人愿意为知识提问而付费,但是在现阶段这样的人还很少,知识消费的习惯还需要培养。

所以,分答真正的高明之处是让提问的人把问题扩散到朋友圈,朋友圈的好友如果想偷听,就需要支付1元钱。这1元钱,提问者分一半,答题者分一半,这样就把提问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最高明的是,分答抓住了微信红利。只要关注了分答的服务号,你的提问就会有收益。每晚10点,分答会在你的微信消息里显示你今日收入了多少,其实收入多少并不重要,每天有一点儿意外收入的惊喜感会让你欢喜。

人一开心,就会用这个惊喜的收入继续提问或者偷听。只要有人提问,分答答主就有动力回复,毕竟分答只需要用个人的碎片时间响应,而这些时间原来做不了专业的服务,但现在我们可以提供微服务了。

就这样,分答打通了流量循环。能形成自带流量循环的互联网产品是不多的,腾讯公司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投资分答对分答最大的意义不是钱,而是微信生态系统接纳了分答,同时解除了分答发展上的最大隐忧。

聚合牛人,服务牛人,做知识经济的支付宝

那模仿分答模式有机会吗?我认为绝大部分跟风平台没有机会。

不如先看一组2016年的数据:

5月14日,知乎Live上线;

5月15日,分答正式上线;

6月5日,罗辑思维旗下App“得到”推出《李翔商业内参》,当天订阅超过1万人;

6月6日,值乎3.0上线,改为语音回答;

6月6日,喜马拉雅FM推出互联网首个付费语音产品;

6月27日,在行、分答融资,估值超过一亿美金;

7月11日,来问医生上线;

7月12日,脉脉业问上线;

8月8日,联想知了问答上线;

9月28日,京答邀请答主入驻;

11月11日,YC合伙人、Twitch创始人,借鉴分答发布新的创业项目;

12 月15日,新浪微博上线微博问答。

2017年2月7日,喜马拉雅FM上线问答。

看到知识经济内容创业机会的公司不止分答一家,像拥有微博流量的微博问答,采取文字问答偷看的模式错位切入;像拥有声音电台流量的喜马拉雅FM,用5分钟问答+偷听回复模式直接竞争,给分答运营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切入知识经济的入口并不唯一,比如罗辑思维的得到APP,从分享干货的角度切入;比如很多在线学习网站,是从教学角度切入,而分答,是从问答角度切入。

当然,不同的知识内容平台都在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分答推出了小讲,对标的是喜马拉雅FM的喜课,而喜马拉雅FM推出问答,对标的又是分答。

在分答之前,做问答的有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等平台;分答之后,更是各种问答平台层出不穷,但他们都忽略了分答运营模式背后的一张牌。

这张牌就是“在行”。

我认为果壳运营在行最大的价值不是让在行变成变现平台,而是变成一个为牛人提供贴心服务的平台。牛人入驻在行是一种荣誉,通过在行接单,获得收益,在行一分钱都不要!

那在行靠什么赚钱?——靠分答。

分答够吗?——未来也许够,但现在肯定不够。

那一直这样补贴、烧钱?——只要牛人认可在行,那么在行就可以孵化出知识工作者需要的各种知识的服务工具,分答只是培养大家知识消费习惯的第一款。

一旦分答成功了,就可以孵化出围绕知识服务的不同形式的垂直消费工具。打个比方,我们把在行看作“免费的淘宝店”,分答是果壳网的“支付宝”。

“免费的淘宝店”吸引足够的顾客后,就培养了大家用“支付宝”付费的习惯,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支付宝是一个能量多么大的平台。

其实围绕在行,衍生出分答这样的知识消费工具,未来说不定还有字答、图答。一个APP,装各种知识服务模式,遇到适合的专家或不同的问题,你只需要选择不同的服务模式就好。

分答创始人姬十三认为:只有通用产品才是出路,而非单一垂直类的应用。 我相信果壳网的姬十三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商业引进逻辑也有可能被复制到知识经济消费的发展趋势中。

所以,做好在行的行家服务,就能牢牢把握引领未来知识经济的关键点,成为拥有知识服务能力的牛人。

只要分答愿意,就可以调动在行牛人一起推广。在知识服务这个领域,牛人的能力汇集起来,也是极为可观的。

比如11月25日,我在自己的微信中说给粉丝福利——1元提问,结果不到24小时就有了近500个提问,结果被迫提前终止服务,因为根本答不完。

又比如2017年1月23日,分答推出“小讲”功能,让知识达人就某个专题录制一组语音,网友付费收听,还可以在小讲下面交流讨论,这就打通了分答和教育的连接,有的知识达人的小讲课程不到21天就已经销售了10000份,收益已经突破10万元。

错过微博,错过微信,错过直播,别错过分答

自媒体平台风起云涌,先是微博,再是微信,今天又冒出直播。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这些平台都很尴尬。

为啥?拼不过颜值,打不赢卖萌,空有一身的专业知识,却要和“90后”的“小鲜肉”拼新媒体运营。这不是让知识工作者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去拼吗?

在行、分答的出现,给知识工作者带来新的希望。我们只需要注意一个事实,很多行家答主,并不是微信大号、微博大号,但他们能赢得很多人的信任,这完全是依赖自己专业领域的积累。

分答也是一个营销号段子狗没有办法主导话题的平台,分答答主天然带有专业属性。你要做行家,你要做答主,如果没有专业属性,开通了也无人问津。

作为知识工作者,要预见到借助网络提供知识服务,未来的知识服务会和现在的商品借助网络销售一样普遍,而且会更方便。

毕竟商品还需要物流,而很多知识服务只需要面对面交流即可。互联网恰恰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大家即使不能面对面也能交流沟通的一个平台。

我认为分答是目前最领先的知识服务平台,因为分答不是跟风性的产品,是在在行平台成功运营的基础上一点点悟出来的创新型产品。中国的互联网产品,大都是模仿硅谷产品再进行本土化的创新,但分答是首例引发硅谷模仿的中国创新型互联网产品。

分答这样的新互联网产品,一旦发展成功,将前途无量。所以分答一出现,我就在第一时间注册,第一时间卡位,第一时间推广,虽然经历了一段停摆,但是也可以给大家汇报一下战果。

从5月15日分答成立到11月30日,半年时间,我的分答粉丝就已超过2.5万人,在分答回复了3000个提问,收入超过了6万元。这些都是利用我的业余碎片时间获得的回报,与此同时,我刻意低调的在行约见也悄悄突破了50单。

作为知识工作者,如果持续坚持在在行和分答上运营自己的专业品牌,会发生什么?其实不仅仅是我,已经有一大批成功的先行者。在知识型IP训练营,很多专业人士每个月都有大量的在行约见。不过很多人过去只重视在行,还没有足够重视分答,但就在最近,一些微信号运营者尝试了一下分答和微信绑定运营后,很快就发现,分答其实是给粉丝的一个福利,让粉丝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和你产生直接的联系。

要知道,声音是可以带温度的,我们喜欢有温度的人。

不仅要做专业的人,也要做有温度的人,更要善于利用新的平台让别人知道这一点。

我们写这本书,也是希望普通人通过阅读这本书,看到知识经济发展的一些趋势。其实不管是哪个平台推出的问答服务,只要你消化了本书的提问和回答策略,都可以马上拥抱知识经济。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思考:看到趋势其实不难,抓住趋势才是最难的。

秋 叶 7O3GiYow8r1HKrInqZNrvTPWQbbjW03CcAC8BuQoEZi7hAoYQtkcs+fDEx5Fq94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