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泪眼愁肠先已断。

绿杨芳草几时休,

警句:

稻粱谋、风雅

关键词:

钱惟演
·前朝遗少的
明智生活

1

古人相信一个人年轻时写出的诗句最能昭示他的胸怀、气魄和前途。诗歌是有某种神秘力量的,如同谶语,千万不要将它仅当作一种文学形式。在赵匡胤扫荡天下的时候,南唐后主李煜派出名满天下的大才子、大学者徐铉出使宋朝,用意很简单:我们代表先进文明,你们代表落后文明;我们代表文雅,你们代表粗野;你们应该好好地自卑一下,好好在自卑中反省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对我们虎视眈眈呢?

赵匡胤确实是个行伍出身的粗人,手下班底里也确实找不出能和李煜、徐铉拼文化的人,但他一点都不介怀,甚至还要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对徐铉说:“其实我也写过诗的。当年我贫贱的时候,有一次路过华山,醉卧田间,醒来时看到月上中天,当下便吟出两句诗来,‘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

群臣不失时机地山呼万岁,徐铉也只好拜服在地。

从诗艺的角度看,这两句勉强称作诗的东西比大白话并不高明多少,但在古人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帝王气象。帝王之诗,一定要朴拙、宏大,千万不能有文艺范儿,因为只要带上一点点文艺范儿,马上就会霸气尽失,变成纯粹的文人腔调了。

钱惟演,我们这一章的主角,少年时候写过两句完全能和赵匡胤相媲美的诗句:“高为天一柱,秀作海山峰。”有如此帝王气象,更有远胜赵匡胤的家世背景,远大前程仿佛就是以恭谨的姿态铺在他脚下的红地毯,静候他那志得意满的飞扬脚步。

2

钱惟演贵为吴越王子,父亲就是与赵匡胤、李煜分庭抗礼的吴越国主钱俶。

钱俶的名字在今天已几乎不为人知了,只在杭州旅游手册上还有一点曝光率,因为他是雷峰塔的兴建者。雷峰塔在当年没能保佑钱俶国运昌隆,当然佛祖有灵,也不会觉得钱俶这种人真的值得保佑。

对内横征暴敛,对外奴颜婢膝,这就是钱俶政权的基本国策。与钱俶为邻的李煜虽然是个孱弱的文艺青年,至少还真的敢和宋朝开打。

李煜要学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外交政策,联合钱俶,抵抗赵匡胤,但钱俶一向趋炎附势,做了赵匡胤的忠实盟友,要粮给粮,要兵给兵;

等赵光义接替赵匡胤之后,钱俶变本加厉,要国土给国土。

赵光义给了这个忠厚的和平主义者最优厚的待遇:封王、赐宅、荫及子孙,最后安排他神秘暴毙。钱惟演,这位写出过“高为天一柱,秀作海山峰”的霸气王子,认真遵循着“三年无改于父道”的儒家教诲,跟着父亲一起投降到宋朝,以“大宋功臣子弟”的身份安享赵家丢给自己的荣华富贵。没人再拿他豪情万丈的少年诗句当回事了,而作为饱受优待的前朝遗少,他以后该用“懂事”的姿态低调做人了。

也许是基因的作用,也许是家庭传统的影响,钱惟演果然和他的父亲一样懂事,只是有时候未免太懂事了些。世上总有这样的人,要他学狗叫的时候,他还会舔骨头。

3

以前朝遗少的身份在新朝供职,要领只有两条:少做事,多巴结。

如果说这也是一门正经本领的话,那么钱惟演简直是天才中的天才。

只有少做事,让人觉得你缺乏真正的政治才干,你才会远离猜忌,保持安稳;只有多巴结,能看清该依附谁,该排挤谁,你才会有节节攀升的荣华富贵。为了表明自己胸无大志,钱惟演将大量精力投入诗词歌赋,以旺盛的热情和优美的文笔为新朝歌功颂德,还忙不迭地与同僚们唱和诗词。这样的人在任何时代都很讨喜,何况他确实将富贵闲人的角色扮演得极有品位,颇流传过一段文坛佳话。

最著名的一则佳话是和大文豪欧阳修有关的。那时候欧阳修还只是个声名不著的年轻后进,是钱惟演的下属。欧阳修年轻贪玩,有一天和一个相好的同僚一起抛开公务,出城到嵩山游赏。忽然天降大雪,眼见得不能及时回城了,忽然见到有一队人马冒雪而来,竟然是钱惟演专门派来的厨师和歌伎。来人传达钱长官的口谕说:“登山劳累,两位不妨安心欣赏山间的雪景,府衙里边公务简易,用不着急着赶回去。”

钱惟演乐得慷慨,反正也不用自掏腰包;乐得大度,反正赵宋王朝的公务犯不着由自己这个姓钱的上心。慷赵家之慨,卖自家之人情,何乐而不为呢?何况钱惟演是个风雅人,所以能将公款吃喝这种令人发指的勾当也搞得风雅温存,让人一点都不讨厌。

当事人只有满怀感激,毕竟上级对下属能体贴、厚待到这种程度,在全部历史上都不多见。所以欧阳修纪念了老上级一辈子的恩德,即便在后者政治失势、名誉扫地的时候。

4

我们很难想象钱惟演这样的人竟然也会在政治上失势,但政坛毕竟波诡云谲,人算到底不如天算。钱惟演一辈子摆尽了趋炎附势的嘴脸,耍尽了两面三刀的手腕,终于还是逆不过大势的突变。

明道二年(1033年),多年来垂帘听政的刘太后突然去世,蓄力已久的宋仁宗终于亲政。普通百姓看不出这些事和钱惟演能有什么关系,而官场中人无不心知肚明:权力重新洗牌,刘氏姻亲、党羽将会遭到彻底清洗,钱惟演在劫难逃。

宋朝以优待士大夫著称,政治清洗虽然难免,幸而并不血腥。钱惟演仅仅被贬到汉南而已,照旧可以锦衣玉食。只是做官的人一旦失去权力,正如梁山伯突然失去祝英台一样,那种痛苦真是撕心裂肺。

每个人都看得出,钱惟演已经彻底失去了翻盘的能力,他的政治生涯就此终结。每个人都看得出,当然也包括钱惟演自己。

在百无聊赖的萧索里,钱惟演填了一首《玉楼春》让家伎歌唱佐酒。

他那一贯用来阿谀奉承的文学才华,终于拿来哀悼了一次自己:

城上风光莺语乱。

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

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

鸾镜朱颜惊暗换。

昔年多病厌芳尊,

今日芳尊惟恐浅。

春光大好,处处有莺歌燕语,杨柳依依,只是春色里的人无法自拔地伤悼着人生的暮色,只在一次次的酒醉里麻醉着自己。钱惟演每次摆酒,和歌伎一起唱着这首词,都唱到泪眼模糊。倘若这入骨的爱不是为了永失的权势,而是为了青春,为了爱情,为了理想,每一位听者也都会陪着他掬一把同情之泪吧?

5

钱家后阁有一位白发老妪,年轻时曾是钱俶宠爱的歌伎。她从少主人的歌声中听出了不祥:“当年先王(钱俶)去世前不久,也填了一首《玉楼春》,叮嘱家人待他死后唱这首词来送葬。今昔境况如此相似,相公怕要不久于人世了吧?”

一曲成谶,钱惟演果然就在当年辞世。

其实这一对父子的《玉楼春》并不相似。钱俶虽然在赵宋过着优裕的降王日子,心底总还有几分不甘和愧悔,他的《玉楼春》里有“帝乡烟雨锁春愁,故国山川空泪眼”的句子,在赵宋京城的无边春色里无可奈何地流下亡国的眼泪。传说宋太宗赵光义对这两句词大为光火,派人毒杀了钱俶,正如他因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词句而毒杀了南唐后主李煜。钱惟演所眷恋的只是在赵宋政权里的权势罢了,当然,局外人无法理解这权势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无法理解政客以生命殉权势正如梁山伯以生命殉爱情一般。

绿杨芳草未休,前朝旧事已成云烟。遗老遗少在绝望的歌声中死亡殆尽,新词随着新火与新茶在新朝新贵们的筵席上蓬勃传唱。这真正是宋词的时代了。

钱惟演名字考

钱惟演,字希圣。“惟”是行辈的标志,钱俶共有八个儿子,取名都以“惟”字加一个三点水旁的单字。“演”古义是“水长流”的意思。“希圣”字面的意思是仰慕并效法圣贤,实则这个“圣”特指孔子。“希圣”一词的出处是三国时魏国李康所写的《运命论》,文中说孟子、荀子“体二希圣,从容正道”,这里的“体二”是说向孔子的两位高徒颜渊、冉有学习,“希圣”是指仰慕并效法孔子。 qf1jiEFArx7h8D+YT5k7HhWS/LHARRsZL6zd0GZvykb30LAfcJCLUgyNZDru7bRP



乱生春色谁为主。

金谷年年,

警句:

梅妻鹤子

关键词:

林逋
·将独身主义
进行到底

1

北宋初年的杭州还是一个不甚发达的地方,西湖边的孤山也只是一处荒凉无人的土坡。如果你想要寻一处清静之地,大可以在这里结庐而居。赵宋政府不会找你索要土地出让金,也没有房地产开发商和村委会找你的麻烦。只要你勉强凑得出几个钱来,总还可以在这里安家落户。

这就是林逋的选择,那时候他孑然一身,两袖空空,随身带着的只有多年来游学天下的倦怠和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学问。他是杭州本地人,出身孤贫,也早已习惯了孤贫的日子,虽然勤学不倦,却一点也不曾动过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念头。

的确,在儒家的君子操守里,是没有“知识改变命运”这种说辞的,一个人求知向道,追求的应该是“道”之本身,如果因为求知向道而获得了富贵显达,这当然不坏,但如果一辈子偃蹇坎坷,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君子忧道不忧贫,只有小人才会汲汲于以知识改变命运,为功名利禄而读书。林逋是个君子,是那时候为数不多的君子之一。

2

孤山距离杭州市区并不很远,但林逋一入孤山,竟然二十年足迹不入市区,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逍遥自适。

有简单的饮食可以填饱肚子,有简陋的茅屋可以遮风避雨,有琴棋书画可以自娱自乐,难道人生还需要什么更多的东西吗?世人一开始只觉得林逋怪诞,渐渐却羡慕起他的生活来。其实很多人都想过林逋一样的日子,只是没有林逋那般的先决优势:林逋早年失怙,不必供养双亲,也不娶妻生子,不必操心妻子的化妆品费用和孩子的奶粉钱。没有人会在他的耳边絮絮叨叨,说东家张三如何升职加薪了,西家李四如何做生意发财了,隔壁王五家刚刚给孩子报名豪华辅导班了,通货膨胀如何变本加厉了,黄金和房子也如何没法保值了……

现实生活中琐琐碎碎的一切声音与影像都远在林隐士的耳膜和视网膜之外。他只需要过自己的日子,不必为任何人活着。

结婚就等于向命运递交了人质,能像佛陀那样有抛妻弃子气概的人并不很多。如果你想毁了林逋,就去给他做媒好了。

独身主义者即便在今天也要承受不小的压力,何况是在久远的宋朝。所幸林逋虽然不曾像真正的隐士那样到深山更深处隐遁,但毕竟离群索居,用一道西湖水隔开旁人的议论。他种梅花,养仙鹤,号称“梅妻鹤子”,生计也居然步入小康,雇得起应门的童仆了。

林逋喜欢自驾小舟往来于西湖周边的寺院,与高僧们诗词唱和。

当有人登门造访的时候,童仆便将仙鹤放飞出去,林逋一看到鹤飞,就知道该掉转船头回家迎客了。

林逋的宾朋越来越多,客人们的身份也越来越尊贵。士大夫们欣赏他的诗词与字画,更欣赏他的生活态度,于是林逋也就成了名士。

与林逋这样的名士交往唱和,也算是士大夫们为官场生活减压的一剂心灵鸡汤了。

诚然,对于那些在名利场上摸爬滚打的人来说,林逋的生活虽然不值得效仿,却大大值得欣赏。所以当他们以满怀真诚的嘴脸表达钦羡时,林逋从来都不会当真。

3

林逋确实是个淡泊名利的人,所以写诗填词也从来不留底稿。他自己有过解释:“我既无意于在当今出名,又怎么会在意编撰文集以留名后世的事情呢?”林逋自己不在意,却不乏有心人在意,所以林逋的诗词总算有不少流传了下来。

林逋的诗,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最为著名,其实这一联直接抄自五代诗人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仅仅把“竹”改成了“疏”,把“桂”改成了“暗”。倘若依据著作权法的标准,林逋的手法该算剽窃,可换作文艺的标准,非但不是剽窃,反而称得上点石成金:江为那两句诗咏的是竹子和桂花,诗句虽够漂亮,却没有道出竹子和桂花无可替代的特点,也就是说,这两句诗换到其他花草身上也一样适用;而林逋仅仅改了两个字来咏梅花,却道出了梅花的无可替代的特点,只有梅花才能生出如此的意象。

有人问过苏轼,说这一联拿来咏桃、杏是否也行?苏轼的答复很见文学大师的眼光:“倒没什么不行的,只是怕桃、杏不敢当罢了。”

林逋以两句诗将梅花描摹到极致,也以一阕词将春草描摹到极致。

在咏物的文字里,林逋占到了两项第一。

4

林逋的词,存世仅有三首,而就在这三首之中,《点绛唇·金谷年年》传为历代咏春草的第一名篇: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首句中的“金谷”是文化史上一个很特殊的地名,晋代首富石崇在金谷涧修建别墅,极尽奢华;石崇还常常在这里设宴,遍邀天下名流,其中名士最为云集的一场最著名的筵席就是送别王诩的筵席;后来江淹在名文《别赋》里写过“送客金谷”的句子,由此开创了一个诗歌套语,以后诗人们再说到金谷的时候,往往就有饯别的含义在。

同样作为诗歌套语,草也有送别的含义,著名者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杂草乱生如同离愁别绪在心头交缠的样子。

词的下片,以离歌、长亭、王孙这所有离别的意象将离愁别绪一直烘托到最后,再以一句“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作结,这画面是春草乱生,无边无际,伴着同样看不到边际的南北东西的道路。草到底生向何方,不知道;人到底去了哪里,也不知道;自己该走哪条路,还不知道。这九个字仅仅描绘了一幅画面,看似纯粹的客观写实,却传达出了很深、很复杂的意思和情绪。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幅画,并且给这幅画取一个浅白的名字,那么“茫然无措”这个纯然描绘情绪的词显然是再恰当不过的。

这样的词,普通人读到只会倾慕,若是高手读到难免技痒。凭什么说文无第一,总要有高手来和林逋一争高下。

5

不必等待时光的沉淀,林逋这首《点绛唇》仅在当时便惹得词家高手为之癫狂。

梅尧臣最先按捺不住,施展浑身解数,偏要争一个春草第一的名头,一阕《苏幕遮》便由此而生:

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越是熟悉梅尧臣的诗,便越是难以想象他能写出这样婉约伤感的词来。这首词通篇描写春草,但不是写一个特定时间中对春草的观感,而是写春草从生长到枯萎的一个过程,再把人物形象放到这个过程里来说,营造出一种“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气氛。“落尽梨花春又了”一句后来传为警句,也不枉费词人的一番苦心。

故事并没有到此终结,梅尧臣的好友欧阳修也开始跃跃欲试,以一阕《少年游》交卷: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各花入各眼,宋代文学评论家吴曾唯独推崇欧阳修的创作,说这首《少年游》不仅超越了林逋和梅尧臣,而且就算放到唐代温庭筠、李商隐的集子里,别人也不会怀疑。吴曾当然错了,在我看来,欧阳修虽然写出了“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这样的佳句,下片却乏力,“谢家池上,江淹浦畔”明明是硬生生在用典了,远不似林作和梅作那般行云流水。个中微妙的差别,其实正蕴含着诗艺与词艺的不同。这一场不曾当面对垒的竞技,还是以林逋保住了第一的位置而告终,并在千年之后也无人超越。

林逋名字考

林逋,字君复,后人一般称他为林和靖或和靖先生,“和靖”非名非字亦非号,而是宋仁宗赐予他的谥号。“逋”的意思是“逃”,名字里用这个字是很有几分隐逸色彩的。名逋字君复,名与字意义相应,“逃而复归”,很有几分别致。林逋的一生与世俗世界若即若离,倒真应了自己的名字,想来这名与字应当都是他自己为自己取的吧?! TYSCcQE3oSEHfAsP3MGDL5QDUP8XMN9ppMYIFgNn/jecqnvHWM+KGFS30ZUTUUlJ



化作相思泪。

酒入愁肠,

警句:

划粥割齑

关键词:

范仲淹
·成功人士的
负能量

1

很多人都是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道范仲淹的,我却是在很小的时候,从一本以古人勤学为主题的连环画里认识他的。

那本连环画里收录了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很极端的故事,而给我那幼小心灵以最强烈冲击的,首推范仲淹的故事。

如果范仲淹生活在今天,绝对会成为成功学的典范人物。每家书店的中心展台上都会在最醒目的位置摆上范仲淹的传记或访谈录,他的半身照片会铺满整个封面,照片上的他双臂环抱胸前,目光垂向斜下方,一副睥睨天下、舍我其谁的派头。他确实是凭借惊人的勤奋而成功的,一切天资、机遇、时代大势都在他的勤奋面前不值一提,所以他的成功经验当真很值得人们花上一辈子的心血来学习借鉴。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拖着这个还不记事的孩子在贫困的家计里一筹莫展。还好她终于挨到了幸福来敲门的时刻,一场婚姻改变了她的命运:她改嫁到了一个富裕的朱姓人家,对方不仅接纳了她,还毫无芥蒂地接纳了她和前夫所生的孩子,而唯一的要求只是这个孩子要改姓朱,今后就当作朱家血脉来养育。

这当然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也算是为了今后的家庭和睦而采取的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于是这个尚在懵懂中的范家孩子就以朱说这个名字开始新生了。继父待他不错,等他长到读书的年纪之后,对家庭的唯一不满就是:生活能不能不要这样富裕啊?!

2

不知道是什么缘故,范仲淹早早就认定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他坚信富裕、安逸的生活会消磨人的意志,而解决之道只有一个,那就是自讨苦吃。

范仲淹于是到山寺里寄宿读书,刻意用苦行僧的生活标准来磨砺自己。他每天的伙食只有稀饭,而为了把稀饭当干饭吃,他总是等稀饭晾凉、凝结之后用筷子划成四块,早晚配着咸菜各吃两块,大约就像今天吃果冻一样吧。所以流传下了“划粥割齑”这个典故,与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齐名。

这已经算是勤学苦读的极致了,但命运偏偏还要给他一点刺激:

少年朱说意外得知自己原本是范家的儿子,这些年一直靠着继父的接济度日。少年人的敏感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从那一刻起他便下了决心,将来一定要自立门户,靠自己的双手搏出一片未来。

那么可想而知,他今后读书一定读得更苦。是的,他不顾母亲和继父的苦苦阻拦,只带着最简单的行李辞家而去。他不再想要继父的哪怕一点点接济,他相信自己有本领闯出一片天。

3

二十三岁那年,范仲淹如愿进入了应天府书院。这里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书籍齐备,精英如云。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古代书籍的稀有,那时候虽然印刷术已经成熟,但印制、流通成本不菲,即便是富家也很难置办起几部像样的书籍,所以书香门第才有令人艳羡的教育优势。

范仲淹如果进不了书院,确实是很难获得知识竞争力的。

书院里的书籍可以免费借阅,这是一座何等的宝藏啊。范仲淹任由自己徜徉于知识的海洋,在同学们看来,图书馆里似乎具备了这个穷孩子所需要的一切,以至于他不需要吃饭也可以生存下来。

当然范仲淹还是要吃饭的,只不过他吃的东西在同学们看来完全玷污了“饭”这个神圣的字眼。

有官二代同学受到了感动,拿自己的高级点心分给范仲淹。然而几天过去,却发现这些点心完全没有被人动过,只在静默的空气里孤独地发霉。范仲淹这样安抚官二代的恼怒:“我不是不识抬举,只是担心一旦吃过这些高级点心,今后就再难挨得住吃糠咽菜的日子了。”

这是何等的定力啊,如果这样还不能出人头地,恐怕所有人都会三观尽毁。

那时候范仲淹写过一首明志诗赠给同学晏殊,最后一联是:“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寒门子弟如同山涧深处的松树,长得再高也没法从山涧里露头;官二代、富二代如同山顶上的小草,才一露头就站在最高处,接受阳光和雨露的滋养。但是,只要天下大道没有彻底沦丧,涧底的松树就总会有出人头地的日子,何必向官二代、富二代们抱怨命运的不公呢?!

这真是很励志的诗句啊,当初孔子和孟子也是这样靠着对天道的笃信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的。今天的我们当然知道这样的信念其实一点也站不住脚,但人总是需要信念,需要精通自欺欺人的本领,才能够在困难面前不至于畏缩或心理崩溃。哪怕你相信猪八戒是宇宙真神,只要你一往无前地笃信下去,对你的生活也一定大有裨益。

4

皇帝也有信念,宋真宗的信念是修道升仙。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大驾出巡,朝拜道教太清宫。

盛大的车马仪仗经过应天府书院,全城轰动,书院的学生们也抛下书本,狂迷一般地挤进看热闹的人群里去。如果你在北京奥运会那年清早起床,奔到几公里外,挤在人群里守候火炬传递的队伍,还跟着火炬疯跑过一段,你就能够体会宋朝人对真宗皇帝的车队抱有怎样的热情。

整个应天府书院里,只有一个人岿然不动,如往常一样钻在故纸堆里,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似的。当然,这个人一定就是范仲淹了。

有好心的同学提醒他,千万别错过这千载难逢的瞻仰皇帝真容的机会,他只淡淡答道:“将来有机会的。”

这就像同学们拉你去看奥运火炬传递,你淡淡然说“将来有机会的”,于是四年之后,你在所有火炬传递者的簇拥下气定神闲地出现在奥运会的主席台上,而范仲淹仅仅等了一年就以新科进士的身份站在金殿和御宴上目睹了真宗皇帝的真容。

这算是踏上了功成名就的第一步,从此范仲淹正式加入了帝国管理者的精英集团,出将入相,风光无限。姓氏也终于改回了范,他不再是朱说,而是范仲淹了。

5

官场凤凰男有固定的人生模式,因为早年太苦,拼搏太勤,所以一朝得势,很容易沉溺在权力和财富的世界里不可自拔。范仲淹是个例外,他自幼追求的是孔子之“斯文”,是天地之至道,在如此高远的理想之下,一切功名利禄当真只是过眼云烟。他要的只是理想,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他是一个富于实干精神的理想主义者,而恰恰是这样的人,非但出身苦,做官也做得很苦。官场通则是多表忠心,多结人脉,少做事,范仲淹却是个甘愿多做事的人。多做事就意味着多受累和多犯错,总之是费力不讨好的。所以镇守西北边疆、抵御西夏入侵,这种武将都做不来的事情会交给他这样一个文官去做,而他居然也做得不差。戍边期间他填词以寄托情怀,在那个还无所谓婉约词与豪放词之别的时代率先唱出了豪放的歌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样的《渔家傲》,范仲淹一共填过多阕,皆以“塞下秋来”起首,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阕而已。词的意境很悲,是在边城的秋色里感叹离家万里而功业不就,自己熬出了白发,士兵在无眠中留下思乡的泪水,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平安还乡。

范仲淹填词来排遣心底深处的愁苦,却不小心犯下了政治错误:

身为边防主帅,非但不去激励士气,反而散布负能量,这怎么可以?

所以欧阳修讥讽这几首《渔家傲》是“穷塞主”之词,不是大元帅该说的话。

事有凑巧,后来又有一位高官外出守边,欧阳修便也作了一首《渔家傲》相送,词中尽是“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这等正能量爆棚的句子,还说什么“此真元帅之事也”。

欧阳修这首词仅仅流传下来这几句,仅从这几句来看,不过是一派官场混账话罢了。但事要两说,欧阳修的意思无非是要将文学与政治区分开来,文学上正确的未必政治上正确。换言之,词的创作应该合乎身份和环境,如果你是职业词人,不妨为艺术而艺术,但如果你是国家大臣、一方元帅,写出那么悲悲切切的东西来就是不合适的。

官场的话和词人的话各有各的适用范围,其间的疆界不能逾越。当然,如果范仲淹有机会回敬欧阳修一句,一定会说:“你做官做得那么舒服,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

6

范仲淹很可能真会那么讲的,因为他这一辈子最不晓得的事情就是圆滑,为此没少开罪当朝权贵。假如不是他个人能力太强,又十分踏实肯干的话,早就被排挤到十万八千里之外了。这就和现代职场里的生存法则一样:如果你处不来人际关系,不懂得阿谀奉承的话,就必须有过硬的个人能力和老黄牛一般的吃苦耐劳精神。

范仲淹是从小拿黄连当饭吃的人,不介意一切逆境。他当然也有愁苦需要排解,而诗歌又是一种太严肃的文学,一切愁绪就尽情放在词里边吧。

他也写过很婉约的词,那愁绪的味道不是悲壮,而是缠绵。比如那首《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写得凄婉,越读越有百感交集、百转千回的味道。同样类型的还有一首《御街行》,后人很诧异地评价说,想不到他这等铁石心肠的人还能写出这般销魂的话语。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品味词义,似是在思念一位远隔天涯的女子,这铮铮铁汉的心里怕也在最柔软的一寸藏着些许缠绵悱恻的爱情往事。词背后的故事我们已经无从知晓,即便真有怎样的情愫,对于范仲淹而言也当是可以忍心悬置的吧?

7

当晚年的范仲淹真的和欧阳修在筵席上饮酒赋诗的时候,他将毕生积蓄的负能量尽数填在一阕《剔银灯》里。欧阳修当然不会表示任何不满,毕竟这只是私宴,何必再背负什么政治正确的大包袱呢,既然是朋友,彼此自然就有着做对方情感垃圾桶的义务,就随他抱怨个够吧。

这首《剔银灯》仿佛真是酒醉之后写的,通篇只用口语,插科打诨,全没有一点达官的架子和文人的风雅: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 、老成尪 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这首词通篇都是牢骚,是因为政治改革的流产而向战友欧阳修发出的牢骚。词义是说昨夜读《三国志》,只觉得曹操、刘备、孙权纵然机关算尽也只得到个天下三分的局面,实在徒劳可笑。仔细想想人生诸般辛劳皆无谓,倒不如尽情饮酒作乐的好。想人生不满百岁,一小一老时都谈不上什么生活质量,只有青壮年一点宝贵的时间而已,但这点时间又怎能浪费在功名上面呢?就算官居一品,富有千金,也逃不过这样的自然规律啊!

8

和理想主义者一起生活是痛苦的,他的理想越高,潜在的痛苦就越大,因为理想战胜现实从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概率事件。明智的人不会把人生赌注押在这上边,正如在今天不会去买彩票一样。当然,也正如今天买彩票的人从来没有少过,靠概率判断来审慎生活的人也从来都是少之又少的。

理想主义者最受不得岁月迟暮,因为他们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触最深。其实在旁人看来,以范仲淹的出身能做到后来的成绩已经足以骄人,但范仲淹介意的偏偏不是骄人,而是自我实现。他在理想的荆棘路上已经走出了很远,但只要没达到终点,他都是伤心的。

范仲淹名字考

范仲淹,字希文。“仲”字一般表示“伯仲叔季”的排行,但考虑到范仲淹的仲兄名叫范仲温,所以范仲淹这一代取名的规则应当是“仲”字加一个三点水旁的单字。从名与字的关联来推断,“淹”在这里是广博、精深的意思,“希文”表示对“文”的企慕。“文”并不是现代汉语里文化、文学的意思,而是周代政治特色的概述,是所谓“忠、敬、文”三大政治之一。《史记·高祖本纪》结尾有这样一段话: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司马迁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特色,即:忠、敬、文。这段文字大意是说:夏朝的政治忠厚质朴,其弊端是老百姓粗俗无礼;所以等商朝接替夏朝之后,政治上便取庄严虔敬之道。庄严虔敬的政治作风也有流弊,老百姓会迷信鬼神,所以等周朝接替商朝之后,政治上便强调尊卑等级。强调尊卑等级也有流弊,老百姓会变得不诚实。如果要扭转这种局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采用夏朝的忠厚质朴之政。三王之道就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周代之“文”是孔子最推崇的政治风格,所以笃信儒学的范仲淹字“希文”正是延续儒家的思想血脉。 TYSCcQE3oSEHfAsP3MGDL5QDUP8XMN9ppMYIFgNn/jecqnvHWM+KGFS30ZUTUU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