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掌握这条时间法则,
做现实到理想的摆渡人

文/非非马

愿岁月温柔相伴,

美好如约而至

在人靠近理想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比“行动”层面上的坚持更难的,是“目标”层面上的坚持。面包是生存前提,但理想是心中的灯塔与旗帜。胸无大志,人生格局终将永远局促于为面包、或一块更大的面包而奔忙。

01

很多人的职业生涯中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正在干的工作(real job)不理想,可理想的工作(dream job),仍似遥不可及。我们的人生里似乎总缺一条船,将我们从现实的此岸摆渡至理想的彼岸。

任何难题的解决,都不可能只有一种路径。 但,那个白手起家、草根逆袭,成功缔造了一个庞大时尚帝国的Paul Smith,用他自己的人生实践,演绎示范了至少是有另一种解决可能性的。

作为英国时尚设计界的旗帜性人物,Paul Smith先生曾应伦敦D&AD(Design & Art Design/设计与艺术设计)设计节之邀,做个人专场演讲。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当年如何突破现实困局,实现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业理想——也成就了国际时尚界的一个传奇。

一个平民之子,梦想创立自己个人独立设计师品牌、缔造一个叫做Paul Smith(下简称PS)的时尚帝国,却又没资金,甚至还没读过任何时尚设计学位,但他用自己的办法,自诺丁汉一个3平方米的小店起步,终将PS做成了全球知名品牌。目前,PS已在全球开设300余家实体店,一年的营业额超2亿英镑。

我有幸听到这场对自己影响深远的演讲,深受启发与鼓舞。70年的阅历智识积累,半个世纪的商海历练,而今淬炼成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句句干货。尤记演讲甫一结束,全场已听high了的观众立即报以持久掌声,向这位传奇人物致谢、致敬。

我整理出他的演讲内容, 希望能为正受困于“现实与理想”之扰的人们,带去一点启发与参考。

02

1946年,Paul Smith生于英国诺丁汉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个小服装商。Paul自小课业成绩一般,15岁便辍学去了一家服装工厂打工,工作是仓库管理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将衣服打包、送邮局、填邮寄单。一个有追求的年轻人,自然很难甘于、安于如此枯燥的工作,彼时,他的梦想是做一名职业自行车赛车手。

然而,17岁的一场严重意外,彻底终结了这个可能性。他在医院里住了整整半年。上帝关上一扇门,也悄悄留下一道窗。也正是在这半年里,Paul认识了一批学时尚艺术的大学生,自此开始对时尚产生兴趣。那时,他18岁。

没有任何理想达成,可以一步登天。18岁的Paul首先给自己“先设了一个小目标”:开家服装店。为此,他打工六年积攒“启动资本”。24岁那年,他终于用自己打工攒下的600镑,在诺丁汉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开了一家名叫“Paul Smith”的服装店,仅仅3平方米。那是1970年,他还未成为一个设计师(designer),甚至还不是一个裁缝(tailor),这家名叫PS的小店还主要靠售卖些男士成衣营生。

在诺丁汉的一个小角落里运营一家小成衣杂货店,这样一盘生意格局、这样一份工作,离Paul心中的远大理想,显然还相去甚远。彼时,Paul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是,吃饭、维持住小店的运营。一个铺面,“即使小到只有3平米,可每一次开门关门,就是一天的房租。开门关门间,都是成本。”

运营一家小店是极其琐碎的,它一方面能让你挣来面包,另一面却又以极其琐屑的方式消耗你的时间、情绪,最可怕的,是侵占了人的太多精力和注意力。但凡志向不够远大,目光、眼界、执行力受困于此,都太容易让人就此局限于眼前的日常,“苟且”下去,终一事无成。

可剧情如若照此发展,那就没有后来的Paul Smith了。

03

做自己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摆渡人,Paul是怎么思考、怎么做的呢?

“人要学会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做平衡,体现在时间分配上,就是四二定律。比如,周一到周四可以去做能帮自己付房租(pay rent)的工作,而后把周五、周六两天留给自己,做心中真正想做的、理想的工作(dream job)。当然,周日,是留给上帝的。”

他又以编辑办一本杂志做喻,“大部分内容可能都不得不遵从市场选择、遵从老板意志,但可以在每期中比如留两个页面给自己,只发自己最喜欢,最想登的内容。”

Paul将这套哲学称之为“折衷主义”(Ecleticism),我称之为“妥协中的坚持”。

在这套折衷主义管理哲学下,Paul坚持按“现实-理想的四二定律”原则来分配时间与精力。每周四天时间,他为小店的日常运营而奔波,应付店里的客人,试图多卖几件衣服。剩下两天时间,他雷打不动地学习服装设计与裁剪。

此前,他从未上过正式服装设计课程,是他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时尚设计专业的女友、也是Paul后来的妻子,起到了他启蒙导师的作用。她做他的老师,教他绘图、裁剪。

后来,他又自己报了一个夜校班学习。如此,经过六年持续积累,终于,Paul在他30岁那年如愿以偿,在巴黎开了PAUL SMITH品牌的第一次服装秀。

他记得大秀之后,他在巴黎一家小旅馆里租了个房间,兴奋地等待客户光临,可两天过去,却连个人影也没有,而就在他几近绝望之际,终于有第一个客户上门洽谈了。他也终于,迎来了作为一个独立设计师的事业起点。

04

如何像Paul一样,学会做自己从现实到理想的摆渡人?透过这个四二定律,透过Paul的职业生涯管理与践行,我自己有这样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要尽快明确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我们的dream job,内心的calling到底在哪里?如果“现实工作”,或者说“第一工作”并非自己的“理想工作”(“第二工作”),那么,应尽快寻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是什么,那是我们真正的事业所在。

有读者在微信后台给我留言, “我觉得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内心的calling,人很多很多时候都身不由己,不得不妥协于现实(的限制)。”这说明,人了解自己的渴望与梦想,确实并非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但也正如这位留言的女读者所言:“还是要在妥协的过程中,去努力寻找那个自己最想遇见的自己,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calling。”

没有目标,所有的风都是逆风。

05

目标明确后,如果目前尚不具备操行梦想工作的实力,先学会妥协。不如先从自己能做的工作做起,而且,还要做好——至少得能养活自己、pay rent(付房租)。但更重要的,始终要“念念不忘初心”。

正巧看到谭盾有篇旧文,他就讲自己在纽约创出名堂前,曾在地铁里拉小提琴谋生;而今的某世界著名前卫艺术家,彼时曾在纽约洗过车。但很重要的一点,这些人,“白天为牛奶面包各自为战”,一到晚上,则“聚在一起谈理想”。所以, 面包是生存前提,但理想是心中的灯塔与旗帜。胸无大志,人生格局终将永远局促于为面包、或一块更大的面包而奔忙。

回到Paul,他也正是不忘初心,始终保持着抽离肉身于日常惯性与惰性的意识、能力,在六年时间里坚守四二时间分配原则,才蓄积出做上理想工作的资本。这资本包括财力,更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准备。

现实中,有太多人不愿走出舒适区,将自己的生命时间只停留与压缩在“每周四天”。 所以,恰如Paul之所言, 人重要的是,“Do things which are right, not easy”。做对的事,而不是容易的事。

一个人若足够坚定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凡“旅程”皆为滋养。人若能始终不忘初心并足够用心,所有触觉都会为之张开,会自带雷达,犹如多了第三只眼。 Paul说,因为热爱设计,他在路上、在网上、在书中、在任何地方,都觉得自己置身于一条“发现之旅”——一间房的家装,一栋建筑的线条,甚至一个曲子的旋律,都可以成为他设计服饰的灵感。

06

Paul給我的另一点启发是,那个养活自己的现实工作/第一工作,最好应能与理想工作/第二工作有强关联,我们在做好第一工作的同时,就能为第二工作积累有价值的知识、技能。

比如Paul就说, 在经营那间小服装杂货店的过程中,他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发现精准的客户需求,学会摸索商业的规律,学会如何倾听、如何交流,know where to stop(知道何时不说话),know where to talk(知道何时说话)……这些积累,是他做好日后工作的必要起点。

他始终都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一直维持警醒的学习状态。因为有一种“始终在靠近梦想”的状态与希望,Paul在从事第一工作时,也能自得其乐,不会觉得那么痛苦、难捱。

Paul之所以能取得他今日之成就,离不开他这种折衷的、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Keep your feet on the ground”),离不开这种现实中的妥协与坚持。

07

最后,我想特别强调说一点,还想说一个我现实生活中的故事。

其实, 在人靠近理想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比“行动”层面上的坚持更难的,是“目标”层面上的坚持。在面对更容易的生活、因各色诱惑而膨胀的欲望时,人是很难始终不忘初心的。

“欲望太多与没有欲望几乎一样糟糕。”

所以Paul说,“Do not forget where you star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you know what not to do rather than what to do.” 比知道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不做什么。

保持简单、保持纯粹,往往是一种最强的动能。

这里,说一个我原来同事的例子。这个姑娘勤力而上进,是我特别喜欢的那种态度正、肯用功的姑娘。最初刚到我们公司实习时,她就一边在维珍公司打工挣生活费,一边在我这儿积累文创工作方面的经验。但是,她后来发现自己真正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策展人。于是,在公司答应给她办理工作签证的情况下,她仍然选择回中国,尽管,她内心也十分十分想留在英国。

一张英国的工签有多难,吸引力有多大,可能绝大部分在英国读过书的学子都有体会。太多人为了“能留在英国”,而忘了自己“为什么要留在英国”。但是这个姑娘在反复思考之后,放弃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机会。因为,她认为她该做的积累,应该和她未来的梦想有强关联。而这并非不可实现。

回国后,她先在一家艺术网站做,而后终于如愿去了一家艺术画廊。从做艺术网站工作至今,她每天坚持看一个世界艺术史人物,并坚持将之翻译成中文,便于自己更深刻地理解、学习。她快翻完一本书了,一本没打算出版、只为自己翻译的艺术史。

08

我不知她何时能成为独立策展人,也不得不承认, 在现实中,有时很可能,我们苦苦奋斗努力,最终也仍会因为各种原因,做不上理想工作,或者即使做着理想工作,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比如当导演,就真的不是仅凭努力勤奋就够的活儿。

但也有一句话说得好: 天赋决定人的上限,但努力至少能决定人的下限。

理想与现实从来都有冲突。不经挣扎的成功就不叫成功。不曲折就不能称之为故事。这世上从没有不需要妥协的人生。但,局限才是感知自由的路径;现实才是感受理想、通往理想的必经之路。

人和人之间最本质的差别,并不在于生来拥有多少自由,而在于突破各种局限为自己创造自由的能力有多强,是你有多少“和现实做交易”(trade with reality)、却不以牺牲梦想为代价的能力。

从现实到理想如何摆渡?希望以上的文字,对你有启发。

非非马

非非马:而立之年赴英读硕,学习电影研究,曾为著名文化国企伦敦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现自己创业从事中英文化交流,并任中英电影节英国首席代表。微信公号:非非马,关注女性成长,传递正能量,专注影视、时尚、文艺等领域,多篇热文被大号广泛转载。微博@非非马UK

掌阅读书

非非马 0L2IQCLcD62WBwW/osHVmt0vU0ZvdzYY4J4An7CeiV4ZWD/CM7MSlFYIMkCdaj9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