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西游记》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与四大奇书,又称作《西游释厄传》,主要记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保护着唐僧一路西去拜佛求经,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取回真经的传奇历险故事。几百年来,这部煌煌巨著就像必修课一样为国人所熟知,尤其受到青少年与儿童的喜爱。它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激励着人们,培养了一代代炎黄子孙们积极进取、英勇奋斗的拼搏精神,为读者们展示了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力、恢宏绚丽的天宇世界、千奇百怪的神魔传说……总之,《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神魔小说的巅峰作品。

一、文学影响

《西游记》在世界文学史上同样被尊为浪漫主义的一部杰出作品。《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深厚的趣味”。从19世纪开始,这本古典作品即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几百年以来,它已被改编成各种地方戏曲及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等多个版本,在日本等亚洲国家甚至出现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文艺作品,其传播速度与覆盖面非常惊人。

《西游记》之所以如此独具魅力、广受欢迎,是因为它绝不同于一般的古代小说,具有神幻离奇、浪漫诙谐、雅俗共赏等艺术特色。作者想象丰富、构思新奇,将神、魔与人的形象大胆结合,创造出许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比如孙悟空武艺高强、忠诚勇敢、机智活泼、嫉恶如仇;猪八戒心宽体胖又好吃懒做、愚笨好色又略有见识;唐僧懦弱迂腐、善良虔诚;沙和尚忠厚老实、任劳任怨;观音菩萨解困济难、慈悲为怀;白骨精、铁扇公主、牛魔王、红孩儿、九头怪、狮子精、老鼠精等各路妖魔或贪婪、或残暴、或奸诈、或愚鲁、或奇丑、或绝美,同样是栩栩如生、令人难忘。这些活灵活现的神、魔、人角色形象将一部《西游记》渲染得瑰丽而奇幻、新鲜而神妙,称得上是中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古典神魔小说。

《西游记》原著共一百回,具体内容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记述孙悟空裂石而生、求仙得道、大闹天宫;第二部分记述如来说法、观音访僧、唐僧出世;第三部分记述孙悟空皈依佛教、护师西行,一路斩妖除怪、惩恶扬善,终至西天;第

四部分记述师徒四人取得真经、返回东土,而后化身为佛回归本位。本书在原著基础上,择其精华缩编成六十一回,一方面保留了主线,保留了原著故事的精彩性;另一方面也尽量剔除了原著中大量铺排的诗词和拗口的文言文,换以琅琅上口的白话形式,更符合当前的阅读习惯。

因为本书名列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与四大奇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写作思路等息息相关,所以读者们在阅读以前,不妨先从人物原型、成书历史、作者生平、历史寓意等方面做个初步了解。

二、人物原型介绍

《西游记》的主要角色人物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四人,后二者是逐步增加进来的角色,没有原型可循,前二者在历史传说中皆有原型,尤其是孙悟空这一角色存在较多争议。

第一种观点认为孙悟空源于唐代高僧释悟空。公元751年,唐玄宗派中使内侍省张韬光率领使团出使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地区),当时使团中有一担任“左卫”的鲜卑人,名叫车奉朝。三年后,该使团抵达罽宾国的犍陀罗,在即将返回大唐以前,车奉朝身患重病无法随团回国,便留在了罽宾国养病。病愈之后,他皈依佛门,游历过天竺(今印度)等地。公元789年,车奉朝携带大批经文回到长安,被安置在章敬寺,正式赐法号为悟空。

第二种观点认为孙悟空源于《三藏法师传》中所载玄奘西行时所收的徒弟、甘肃人石磐陀。石磐陀是胡人,习惯上称他是“胡僧”,因“胡僧”与“猢狲”音近,再加上他在唐僧取经时多方保护师父,遂被某些学者认为是孙悟空的原型。

第三种观点认为孙悟空源于淮水与涡水的神猿无支祁。无支祁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水怪,塌鼻凸额白头青身火眼金睛,头颈长达百尺,浑身力气超过九头大象,常在淮水与涡水一带兴风作浪祸害百姓。后来大禹在治水时遭遇无支祁,遂令神兽夔龙擒获此怪,再亲自用铁索锁住脖子,用金铃穿进鼻子,将其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此后淮水才平静地流入东海。

以上三种观点的质疑声比较大,唯有第四种观点获得了较多的支持声音,该观点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

哈奴曼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一只拥有超凡力量的神猴,也被称做“风神之子”,是风神伐由和阿南塔的儿子,亦是毗湿奴第七个化身罗摩最忠实的仆人和朋友,经常双手合十半跪在主人面前。他聪明非凡,能排山倒海,能腾云驾雾,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是妖魔和鬼怪的克星。

据说,哈奴曼体如高山、面如高塔、脸放金光、尾长无比,曾经一步从印度跳到锡兰(今斯里兰卡)。某次,哈奴曼在飞行时被老怪吞进肚里,他立即将身子变得异常高大,老怪不得不跟着变大,后来竟连一张嘴都有几百里长。哈奴曼此时却倏然变得极小,一下子从老怪的耳朵孔里蹦出去了。根据佛教资料还可以得知:为了找仙草他可以搬回整座喜马拉雅山,为了惩罚妖怪他能将其从喜马拉雅山摔到锡兰岛……总之,哈奴曼像极了中国的孙悟空。胡适、陈寅恪等一批学者均认为他就是孙悟空的创作原型。季羡林大师也曾说道:“汉译佛经中的故事内容和《罗摩衍那》几乎雷同,《罗摩衍那》里叙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猴神哈奴曼,帮助罗摩打了胜仗,孙悟空灵感极可能由此而发。”

来看第二个重要角色唐僧。唐僧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唐僧西去取经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事。他俗名陈祎,是今天的河南偃师市缑氏乡陈河村人,受家庭影响自小信仰佛教,13岁即出家为僧,法号玄奘。公元627年,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着一名弟子前往天竺国,即今天的印度游学。

师徒两人从长安出发,一路风餐露宿、晓行夜寐,走过黄沙、穿过戈壁,在经过高昌国时,受到高昌国国王的盛情款待。国王拿出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封两人为护国法师,弟子心意大动,最后留在了当地。玄奘则偷偷出城继续向西奔去。没想到,他走出不多时,即被高昌士兵拦住,玄奘惊慌失措不知何处躲避,可是士兵却没有将其捉回高昌,而是奉了高昌国国王之命,特地送来一匹白马和一卷文书。玄奘感激不尽,向着皇宫方向遥遥拜过后,一路骑马西去。他历尽千难万险,经过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最后终于到达印度。

玄奘在印度停留了两年多,后来带着657部佛经于公元645年回到了长安。玄奘此次西行历时19年,行程长达几万里,是一次名符其实的万里长征。他在历史上毫无争议地被视为唐僧的原型。

三、成书过程

从成书历史方面来讲,《西游记》与《水浒传》、《三国演义》比较类似,都是经过长期流传与多人创作,最后由一位作者经过再创作后写成定稿。与后二者不同的是,它的加工成分比较大,作者吴承恩既赋予了这个宗教故事崭新的意义,也使

作品的艺术形象更加丰满动人,艺术价值得到空前提升。

在盛唐之时,玄奘回到长安后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里面详细记述了途经各国的历史概况、地理交通、风俗人情等,但那时候书里基本没有什么故事。后来弟子慧立、彦琮撰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才开始在里面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加之玄奘在当时交通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孤身西行又取经东还,这件事情本身就带有某种传奇性,所以由这本传记而流传的取经故事在传入民间以后,愈加脱离史实而多出了许多神异魔幻的内容。

到了宋代,唐僧西去取经的故事已在民间广为传播。现存的南宋古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经不像《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那样记述历史人物和事件,而是将“猴行者”化身为白衣秀士,一路保护唐僧西去取经,并在沿途降妖伏怪的故事。该版本虽然故事情节非常粗糙,艺术想象力与文字风格比起吴承恩的《西游记》相差很远,但它已经将取经故事引入文学创作,同时开始将主角人物由玄奘转为“猴行者”。当时,《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与玄奘、“猴行者”同路的还有一位“深沙神”,他分明就是后来《西游记》里的沙和尚,“猪八戒”这个人物角色那会儿还没有出现。

进入元代,唐僧取经故事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因为史料不足,现在无法找出具体内容,仅能从一些相关资料中得知,取经故事在那时已经迅速丰实起来,出现了大闹天宫、斗圣车迟国、降伏黄风怪、戏水蜘蛛精、收服红孩儿、计辞女人国等精彩故事。这期间,西游取经故事也成为表演舞台上的一出重要剧目,比如金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等,以上史料均为吴承恩撰写《西游记》提供了许多现成丰富的素材。

若说西游取经故事在唐、宋、元与明初时期的民间演绎是个层层累积的过程,那么到了明朝中叶,吴承恩的再创作就是集大成之法。他在几代民间文学的基础上,成功地将西游取经故事打磨成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艺术价值极高的古代神魔小说。

四、作者生平简介

阅读这部经典著作之前,如果先了解一些作者生平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将会准确触摸到作者的写作脉络。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出生在一个由文职官员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

吴承恩小时候才气出众,聪颖过人又喜欢博览群书,尤其喜读稗官野史、志怪小说,史料上载其幼时“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又说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可是,少年天才的吴承恩却连年科考不利,直到40岁左右才勉强补了个“岁贡生”,去了京城国子监等候分配官职,只是这一次他终究还是未能进入仕途。50多岁时,吴承恩去浙江长兴县做了个小小的县丞,县丞也就是在县令身边管理文书、仓库的一个闲职。两年后他被人诬告,加之平时即看不惯官场的奸邪谄媚、尔虞我诈和官府衙门对黎民百姓的横征暴敛,吴承恩一怒之下辞官而去。此后,这位官场失意的读书人遂一边卖文为生、勉强度日,一边潜心搜集民间传说和野史资料,开始着手撰写《西游记》。

在写作过程中,吴承恩集其一生之累,将科场失意、生活困顿、屡遭势利之徒的笑骂讽刺,以及更深刻地意识到封建官场、科举制度的黑暗与丑陋之处均做了细致剖析。他深感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于是在民间传说的孙悟空角色上寄托了自己的生平理想,并且借助这个神话英雄手中那根威力无比的金箍棒,对象征着封建社会无边黑暗的妖魔鬼怪来了一番酣畅淋漓的扫荡……

除了《西游记》,他还写过一部志怪小说《禹鼎志》,自语道:“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吴承恩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后人:他所写下的志怪小说、神魔小说虽然涉及的都是些妖魔鬼怪,但其着眼点却在“人间”这个现实社会中——《西游记》里很多地方也都有此体现,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它是“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读者们若能结合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情况,不难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寓意。

五、历史寓意

明代中后期,明武宗、明世宗在位时,政治腐败、宦官弄权,太监刘谨大行杀戮强索贿赂,宰相严嵩与儿子严世蕃贪赃枉法、横征暴敛,整个大明王朝被弄得乌烟瘴气。吴承恩借助《西游记》深刻地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与统治阶层的昏庸残暴。

比如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太上老君、太白金星、玉皇大帝、观音菩萨等众天神为了镇压这个“造反派”,或委以空名或挂个虚职,或设计擒拿或闭炉烧熔,软硬兼施、使尽手段。从这些代表统治阶层的天界神灵们的残暴行为即可看出封建帝王与宦官奸臣们的凶残本性。

又比如凤仙郡的上官郡侯因为一不小心将供品打翻在地只能唤狗来吃,结果玉帝即惩罚一郡臣民遭遇三年大旱,导致大片农田颗粒无收,许多百姓食不果腹。直

到孙悟空上天求情,才得知灾祸起因居然是因为一盘小小的供品,上官郡侯此时方明白自己无意中得罪天上神仙竟会招致如此狠毒的报复——这与明代统治阶层推行的严律“一家犯,邻里皆坐”又是多么相似。

官官相护的丑恶现象在《西游记》里处处都有影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等众神全部到位后,开始护送唐僧西去,师徒几人历尽千难万险,遇上的众多妖魔鬼怪大多与神仙、佛祖和菩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看炉童子;比丘国国丈原来是南极寿星胯下的一只白鹿;通天河鲤鱼怪是观音菩萨莲花池里的一尾鱼精;小雷音寺的黄眉大王是弥勒佛殿下一个敲钟的童子……孙悟空每次意欲击毙这些妖魔鬼怪时,他们的主子都会站出来以“收服”之名,行保护之实,将其远远带走。

贪赃枉法之现象在《西游记》里也层出不穷。最显眼的一幕是在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到达西天,领受如来佛祖之命前往宝阁取经时,遇上了一出上下其手、强行索贿的官场把戏。阿傩、伽叶二尊者以索要礼物为名,拦住了师徒一行,结果因唐僧无物相赠,二尊者竟然传以无字空卷。当孙悟空气昂昂地状告如来,师徒四人方知道居然是佛祖纵容。第二次再取经文时,阿傩、伽叶二尊者仍以索要礼物相挟,唐僧万般无奈,只得把唐王赠予的那只用来“沿途化斋”的紫金钵盂献了出去,方才换回真经。

通过以上种种故事,读者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明王朝的社会现实进行了一番明讽暗喻。吴承恩在撰写《西游记》时,特意为神、魔、人等角色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亦将天庭佛界的光环涂抹上人间社会众生百态的鲜明色彩。他借助《西游记》里编撰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抒发了自己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和渴望改变的愿望,使这部长篇巨著拥有了极为深刻的历史寓意。

《西游记》与《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历来被奉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读书籍,但对于当前的广大读者而言,原著中存在着语言生涩、细节烦琐、铺陈冗长等阅读障碍。为了普及古典文学,我们特意出版了此套适合阅读的精缩版本。该版本既能使读者在浅显易读的基础上体味到原著的独有魅力,也能抛开过于深刻的文学批评为读者们带来非凡的想象,书中配有的精美插图亦为这部始终停留在幻想中的古典神魔小说再现了一点瑰丽与神妙——愿它能为读者们带来阅读经典的乐趣。 v9H/aeEv/JNf0/vl4iQiqQNyOgze4M1aB56enoaCZVYuyCV68bG1tcPipVmFFaZ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