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族是黄河下游一个古老的部族。关于它的起源,《诗经·玄鸟》中用“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寥寥八个字,为人们讲述了一段神话故事。
关于这个故事,《史记·殷本纪》记载道:“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可见,商人的祖先契是由于他母亲简狄在户外洗澡时,吃了玄鸟的卵而怀孕生下的。这个故事今天听来似乎有点荒唐,可古人却深信不疑。古文字专家已通过甲骨文证实,商人确实以燕子作为自己的祖先。据《史记》记载,夏是龙的后裔,帮助大禹治水的契则是凤的后裔。“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明契和玄鸟有着不解之缘,据说契长大后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后来成为殷商的始祖,所以整个商代都十分崇信玄鸟,因而商代的青铜器上铸有很多变幻无穷的凤纹图案。
《玄鸟贻喜图》·清·萧云从
清代萧云从这幅作品表现了简狄吞玄鸟卵的故事,人物造型古朴,线条健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商人称“商”,是因为契被“封于商,赐姓子氏”,所以以“商”作为宗族的名号。其字上半部分为象征王权的冠冕,下半部分则为祷告占卜之口。而商又被称为“殷”,“殷”字在《说文解字》中被这样解释道:“作乐之盛称殷,……《易》曰,殷荐之上帝”。从这段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殷人是一个祭祀天地祖考、崇尚乐教的民族。周人称商为“殷”,是因为周人承袭了商人的乐教文化。另外 “殷”“夷”阴阳对转,在东南地区的古音中读音相同,所以“殷”是“夷”的一支。《说文解字》中说:“夷,东方之人也”,东夷各部落多以鸟为图腾,“玄鸟生商”的故事更证实了商人和东夷族有着历史渊源。而《史记》中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又表明了殷商文明承袭了早先的戎夏文明。商族只是从有娀氏分出的一个宗族,契是这个宗族的第一代始祖,这也表明了商族当时已经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王亥像
王亥是商国的第七任君主,阏伯的六世孙、冥的长子。王亥不仅帮助父亲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而且还在商丘服牛驯马发展生产,发明了牛车,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开始促使农牧业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得以强大。
契的子孙后代生活在他的封地——商,大约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由于种种原因,在先商时代,共有过8次迁移。这8次具体迁移的地点现在还不能完全确定,不过大体不出今天河南、河北、山东三省的范围,而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则是商人活动的中心地区。
在先商时代,商族的农业、畜牧业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交换日益频繁,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分化。部落首领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从上甲微以后,商族的首领逐步向国王转化,部落组织也逐渐变成了国家政权。于是,一个新兴的部族正在东方崛起,而此时的夏王朝却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
单翼铃·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的青铜铃多见于贵族墓,出土位置与陶寺红铜铃相似,一般也放置于墓主人的腰部或手部,多见以纺织品包裹的情况。二里头文化的青铜铃比陶寺红铜铃更趋成熟完善,铃内顶部有一横梁,梁上悬有铃舌,使用时手捏外壁的扁鋬晃动铃身发出声音。
夏王朝统治了400多年,到了公元前16世纪,夏朝最后的一个王夏桀在位。夏桀是个出名的暴君,他和奴隶主贵族残酷地压迫人民,对奴隶的压迫更重。夏桀还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此时,契的第十四代孙成汤执掌商国事。成汤看到夏桀十分腐败,决心消灭夏朝。他表面上对桀服从,暗地里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为了更好地进行军事行动,成汤率领部众迁徙到亳(今河南商丘),从亳到夏朝的都城,是一片平原旷地,几乎没有什么山河阻挡,特别有利于军队进攻。迁亳之后,成汤对内注意宽以待民,与民谋利,从而获得国内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在商族内部形成了百姓亲附、安居乐业的局面。对外关系上,成汤尽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图取得各国和部落的拥护,团结外部力量。
商汤王像·宋·马麟
此像为马麟《道统五祖图》中的一幅,所绘商汤王像衮服冕旒,意态娴雅。上有宋理宗楷书赞云:“顺天应人,本乎仁义。以质继忠,匪曰求异。盘铭一德,桑林六事。人纪肇修,垂千万世。”
据说有一次,成汤和几个大臣到城外游览。走到一个小树林里,看到一个老人正在林中布设捕鸟的网。老人在四面支好网,拜了几拜,祷告四面八方的鸟都能入网。成汤在一旁看到这种情景,忙走上前去劝阻,并把老人布下的网收起三面来,只留下一个方向的。这就是“网开三面”这个成语的由来,成汤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要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人和事物。成汤的这一举动很快就流传到国人耳中,人们都说成汤对天上的飞鸟尚且如此仁慈,更何况对百姓呢?正所谓人心所向,成汤在民众的心中更具有号召力了,不仅本族人拥护他,连夏人甚至其他方国的人也十分向往。出现了《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汤修德,诸侯皆归商”的局面。
《帝鉴图说》之商汤解网施仁·明·无款
讲述商汤王见捕鸟人遍布大网希望将鸟一网打尽,于是令人解开三个方向的网,劝捕鸟人不可赶尽杀绝,对鸟也仁爱有加。
成汤的一系列活动自然引起了夏桀的注意。夏桀将成汤骗到夏国,软禁在夏台(位于今河南禹县)。商国的右相伊尹设计将成汤救出,并为汤正确分析形势,仍向夏桀表示臣服。
由于夏桀的苛暴,他的同盟者九夷中的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的压榨勒索,逐渐叛离夏朝,形势逐渐向有利于成汤的方面转化。《说苑·权谋篇》中对此有详细的描述:伊尹给成汤献计,不给夏朝进贡,来观察夏朝的反应。夏桀见成汤不来进贡,便召集九夷之师伐商。成汤赶紧谢罪请服,复入贡职。次年,又不进贡。夏桀再召九夷之师伐商,九夷之师却不响应桀的号令了。这样,夏桀已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成汤灭夏的时机成熟了。
《帝鉴图说》之夏桀酒池肉林·明·无款
夏桀在政治上倒行逆施,近小人,远君子,刚愎自用,听信谗言,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斗争激烈。夏桀在位数十年,已众叛亲离。
成汤决定大举进攻,他召集将士,借上天的旨意来动员将士,有功者将给予奖赏,不从者会受到惩罚。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尚书·汤誓》。成汤从亳起兵,矛头直指夏都。夏桀对商汤的进攻并未做认真准备,只得调集兵力仓促应战。成汤的将士们恨不得夏桀早早灭亡,作战非常勇敢,刚一接战,夏军就大败而逃。在鸣条之战中,夏军被彻底击溃。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被商军俘获。夏朝灭亡了。
成汤回师亳都,即位为王,三千诸侯前来朝贺。成汤也因此被称为商汤。他把夏禹所铸的九鼎移到亳都,从此,商王朝取代了夏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
青铜戈·商
这款青铜戈的形制属于舌条形銎内式,援(戈刃上面的长条形部分)似牛舌形,援末下端稍延展,内(戈嵌入木柲中的部分)的銎部孔截面呈椭圆形,后内扁平,内两面均有兽面纹饰。整个器形纹饰简洁,线条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