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铿锵悦耳的音乐

中国的民族音乐美妙动听,堪称音乐界的一朵奇葩,而其究竟来自何处,是从中国原始音乐发展过来的吗?目前考古工作者还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可是,目前中国的诸多少数民族,基本都保留着自己古老又独特的音乐,从中也可以窥视中国原始社会音乐的发达。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最早的音乐舞蹈图是考古学者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的一座墓葬中发现的,时间大约为前3000年。这是一幅非常珍贵的音乐图画,人们从图中能够发现3组不同的人们在跳舞,每组都有5人,人们的服饰也很有规划,头饰也是统一的式样,尤其是他们的姿态都保持和谐,由此可以推断其必定有音乐的指挥。在中国的古籍中,人们关于音乐的记载可以说比比皆是。如《尚书》中讲述舜命令乐官演奏,人们在宫中唱歌起舞,竟然引得鸟兽也翩翩起舞。《吕氏春秋》中也记载,尧命令一个叫质的人创制乐舞,质模仿各种自然的声音,如山林溪谷的声音,使得“百兽”为之起舞。这些记载都充分证明,远古人类已经开始重视生活中的音乐。

马家窑类型黑彩单面陶鼓·马家窑文化

橙红色陶质,整体中空,全长37厘米,大端为直盘式口沿、钵状喇叭形、无彩绘痕迹,其口径22厘米,口沿均匀分布6个鹰爪形固定皮革(鼓面)的突翘;另端形似束口罐外形,口径12厘米,口沿内壁绘锯齿纹,折腰之上绘粗犷的纹饰;连通两端的为圆筒形,表面施斜旋纹装饰,击打鼓面时圆筒与小端起共振扩音的作用;器物两端各有用于演奏时系绳携挎的扁条式C形耳一只,能使鼓面保持平稳、适手敲击;整体造型设计科学,功能明确、造型别致、彩绘庄重,属新石器时期彩陶中的稀世珍品。

就史前音乐发展来说,最主要的是打击乐器的出现与发展。对于音乐本身而言,节奏是音乐的重要部分。人们在远古的生产劳动中,就开始注意某些特定的节奏。尤其是远古先民在集体的大型劳动中,需要统一行动,因而出现了喊号子的活动,人们在号子声中协调运动,既鼓舞士气也宣泄情绪,这可能就是打击乐器的来源吧。从目前的民族学资料来看,早期的乐舞伴奏乐器中也以打击乐器最为发达。据推测,乐器最初一般来自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劳动工具或者是生活用具的使用。人们通过敲击产生了悦耳的声音,逐渐摸索出不同的节奏,同时控制音量的高低。这样,早期的音乐也在原始人类的生活中自发形成。原始人类用猪皮制作鼓面,这在一些考古的遗址中已经发现。人们还在一些遗址中找到陶响铃和陶响球,据推测也是当时人类的玩具兼乐器。此类器物在湖北、甘肃等遗址都发现过。

原始社会发展的后期,音乐的制作开始出现一个新的变化,那就是吹奏乐器的出现。吹奏乐器比打击乐器具有明亮多变的音色以及变化丰富的音量,并能够演奏很多旋律。伴随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原始农业的出现以及定居生活的开始,人们开始对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非生产活动中。这样远古祖先开始逐渐尝试吹奏乐器,吹奏乐器得到很大的发展,经常用其为大型的集会和舞蹈伴奏。

马厂类型彩陶鼓·马家窑文化

泥质土黄陶,红、黑彩装饰,纹饰斑驳不可辨。器型下端呈喇叭状,近柄处微微鼓起,外缘有一圈凸起的扎钩,用于固定鼓皮。上端口外撇,圆腹,柄为圆柱形。上下端各有一耳,可系绳佩挂于人身。此陶鼓造型独特,是马厂类型中珍贵的鼓乐器。

最早的吹奏乐器是哨和笛,据推测,它们的出现与早期的狩猎活动有关。根据今天的民俗研究表明,在鄂温克人的猎鹿活动中,他们往往在鹿交配的季节,用哨子模仿公鹿的叫声,然后引出附近的雌鹿,借此诱杀。这样的习俗很能说明人类在早期的生产活动中对音乐的要求与应用。

陶鼓·陶寺文化

陶寺墓地各类墓“金字塔式”的比例关系,应是当时社会结构的反映。早期大、中、小型墓在规模和随葬品有无、多寡、品类、优劣等方面,差别已经十分显著,显示出氏族成员间的平等关系早已被破坏,贵贱有别高下依序的等级制度已经存在。处在塔尖位置的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有鼍鼓、特磬等重要礼器,推测墓主应是掌握祭祀和军事大权的部落首领人物。

在黄河上游的大窑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用兽骨制成的笛形器,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原始的乐器。在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骨笛”,它是用骨管制成,也被学者认为可能是乐器。而最重大的乐器发现,应该是1986年在河南舞阳发掘出土的一批距今约8000年的骨笛。从出土的骨笛来看,它们都具有七音孔的形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狩猎工具了。在西安的半坡遗址中,人们发现了两个陶埙,陶埙也被人们认为是古代的一种原始乐器。这两个埙,一个顶端有一个吹孔,另外一个吹孔贯穿上下端。在其他的许多遗址中也相继发现陶埙这种器物。后来一些音乐史家对陶埙进行测音试验,发现陶埙能够吹出两三个不同高度的乐音来,因此确定其为旋律乐器。陶埙的发现同时也说明中国人的远古祖先们很早就具有音乐大音阶以及调式观念。尤其是河南舞阳的骨笛,更是为人们进一步确切地了解早期中华大地上祖先们的音乐观念提供了极为可靠的证据。舞阳骨笛的年代比仰韶文化略早,但是从骨笛本身来看,当时的人们已经非常明确声律的范围,能够调整音量,并且其骨笛质量良好,发音相当准确。

舞阳骨笛的发现,对于人们了解古代人类的音乐生活有着非常重大的贡献。通过对舞阳骨笛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远古祖先已经能够在距今8000年前吹奏七声音阶;它也使得音乐史学界开始重新评价中国史前音乐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它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的史前音乐史是多么的悠久,技艺又是多么的高超,中国的史前音乐文化研究应该在世界音乐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贾湖骨笛又称七音骨笛,用丹顶鹤的尺骨制作。形制固定,制作规范。年代不同,刻孔有二孔、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之多,分别能奏出四、五、六、七声音阶。早于半坡陶哨和河姆渡陶埙两三千年。有关资料表明,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出土个数最多,且能演奏的乐器实物,从而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WFPqSHPQVCa9q8/SMYWjc4JjaE6nEDYB7BYuNnUtdbANwPpa3s8p0cdDIMnLul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