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鬼神崇拜与原始葬俗

鬼神崇拜也是原始人类早期的一种宗教观念,但比自然崇拜更为高级。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基本只能为其生存而思考;到了后来,伴随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劳动剩余产品的出现,使得人们不需要无时无刻不停地为生存奔波,人们有余力开始思考除生存以外的东西,开始为自己的未来世界考虑,认为人体之外还有灵魂存在,开始关注灵魂的问题。这一切,都反映了人类鬼神崇拜产生的复杂社会背景及其根源。

鬼神崇拜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对鬼神的认同。原始人类普遍认为除了现实的人体以及死后的尸体外,还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灵魂存在。这也无疑是人类对自身生命延续的一种寄托,当然也是对自身幻想的一种承认。后来人们渐渐开始通过具体的仪式达到对这种灵魂的把握。人们往往通过安慰和安葬作为灵魂象征的现实存在——人类的尸体,来表达对灵魂的诚意,因而在人类的埋葬与祭祀上编制仪式,以此来寄托生者的哀思。灵魂是人类最初的原始宗教观念之一。

女神头像·红山文化

泥塑头像,表面打磨光滑,颜面呈红色,唇部涂朱。方圆形扁脸,额部宽平,颧骨略凸,眼角上挑,鼻梁低而短,鼻头呈圆弧形凸起,嘴部较宽,上唇略薄,嘴角上翘,下颏尖而圆,左耳残,右耳呈弧形。双目嵌入淡青色圆饼状为睛,玉睛正面抛光,隆起呈弧形,背面较平,正中竖起一短柱,嵌入泥塑的眼眶内。

龙虎墓·仰韶文化

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文物部门配合引黄调节池工程队,在濮阳县城西南隅西水坡,发掘出仰韶文化时期三组蚌砌龙虎图案。第一组45号墓穴中有一男性骨架,身长1.84米,仰卧,头南足北。其右由蚌壳摆塑一龙,头北面东,昂首弓背,前爪扒,后腿蹬,尾作摆动状,似遨游沧海。其左由蚌壳摆塑一虎,头北面西,二目圆睁,张口龇牙,如猛虎下山。此图案与古天文学四象中东宫苍龙、西宫白虎相符。

原始社会人类常常将灵魂跟尸体联系在一起,认为尸体是离开了灵魂的人类,因而,埋葬行为就最能直接反映当时人们的鬼神观念。从考古出土的大量墓葬来看,埋葬方式与鬼神观念构成一对相互影响的事物。人们发现氏族公社的聚居区一般存在着公共墓地,即他们希望死后同氏族还是能够在一起,故而亲属总是相互埋葬在一起。同时,原始社会人类的埋葬都注意一定的方向,如陕西西安半坡墓葬大多与正西方向不超过20度角。又比如河南汝州史家墓地的墓一般都朝西,大多都整齐排列。这可能反映了氏族的故土方向,这样的埋葬可能是便于人们的灵魂回到故土,开始另一个世界的生活。

并且,原始社会的人们一般不把早逝的儿童葬在公共的墓地,而是葬在居所的附近。半坡墓群的幼儿墓绝大多数埋在房屋周围。据推测,这可能是人们为了便于让儿童的灵魂找到自己的家,也便于受到父母的继续照看,还可能表达父母的爱护。人们还从当时的墓葬中发现,不同的人葬法不同,比如老人、小孩一般为厚葬,表示人们对老人和小孩子的重视。另外也有些人被故意施以屈肢葬、俯身葬、割肢葬等,这有可能反映了人们惩罚恶人,免得他们来世再作恶的观念。

到了新石器时代,特别是陶器广泛使用后,人们有了剩余生产资料,开始将各种器物(主要是陶器)作为殉葬品。人们将大量的陶器、玉器以及装饰品用来殉葬,希望死者的来世或灵魂也能使用,这也是当时人类的一个朴素的宗教观念。鬼神崇拜本身反映了人们在较低生产力的社会发展状态下,更多地将希望留给另外一个缥缈的世界。它是特定时期人类的思想产物。

顺山集遗址

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江苏泗洪县梅花镇大新庄西南约500米处的重岗山北缘坡地之上,遗址总面积17.5万平方米,经过测年,确认其为一处距今8000年前后的史前环壕聚落。遗址发掘共清理墓葬92座,灰坑26座,房址5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400多件。顺山集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史前聚落考古和考古文化的空白。

∷庄重的祖先崇拜

在原始社会的发展中,人口的繁衍与继承不仅是个人,同时也是氏族的大事。氏族能否强大不衰,人口的多寡是决定性因素,因此保持种族的繁衍,重视人口自然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事情。加上远古时代恶劣的自然环境,儿童死亡率极高,因此,对生殖的崇拜成为各个氏族的普遍现象。人们一开始往往崇拜生殖器官,慢慢地转变成崇拜祖先。

早期的人类,出于对自然崇拜的原因,认为人类来自于动植物,因而将动植物作为自己最早的祖先。后来人们开始慢慢产生崇拜生殖。首先开始崇拜的是女性祖先,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直接血缘,是从母亲开始的。人类由原来崇拜伟大的自然,开始逐渐通过生殖崇拜这个桥梁,过渡到崇拜人类自己本身,尤其是女性祖先。由此,正式开始了人类的祖先崇拜。

城子崖遗址墓葬

女始祖崇拜是人们对其直系的上代女性的崇拜,其主要的形式包括女神祭祀以及女始祖感生神话。人们往往不止想象其祖先为生殖女神,同时她也具有保护氏族的许多功能,能够保佑氏族躲避灾难等。从一些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如红山文化辽西牛河梁发现的女神庙与女神头像,就是原始社会人们崇拜女性始祖的典型代表。出土的女神像面部完整,雕刻形象生动,并且双眼嵌入淡青色的圆饼状玉片。这是当时典型的蒙古女性人种,大约生活在前5000年。另外从其他地区出土的女神图像来看,人们似乎不再只是刻意强调女性乳房等性别器官,而是开始转向一种整体的对美的追求,体现出当时人类开始更多的将祖先作为一种全能的神存在,而不是单纯的生殖崇拜。在中国的古典文籍中,也记载了很多关于女神崇拜的故事,如《史记·秦本纪》说女修吞玄鸟卵而生大业。这些故事大多是起源于崇拜一个女始祖的感生神话,说英雄来源于女性氏族,也反映了当时母系氏族社会本身的某些特征。

柳湾彩陶博物馆里564号墓葬复原图

第564号墓葬中的随葬品多达95件,其中陶器91件,而彩陶壶多达74件。彩陶壶器型较大,一般器高为30厘米左右,有的高达50厘米。这些大量随葬的彩陶壶,说明了墓主人的身份特殊,占有大量的既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器。

华夏民族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女始祖,这就是女娲。《风俗通》中记载,女娲用黄土创造了中国的远古祖先;《淮南子》则记载,女娲曾用五色石补天。这些传说一直被人们广为流传,经久不绝。据推测,女娲补天起源于妇女受人们尊重的母系社会,而用黄土造人也应该起源于当时制陶业的发达。这样的神话很能反映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原始宗教观念,女始祖崇拜就是其中很具体的一种。

伴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男性在社会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的财产分配往往依据父系继承,并开始注意根据父系亲属来确定自身关系,加强对男性始祖的崇拜。同时,伴随婚姻形态的进一步演变,对偶婚与一夫一妻制开始出现,人们对两性祖先的崇拜也逐渐加强。到了新石器时代的后期,随着父权制度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人们开始正式由原来的女始祖崇拜转向男始祖崇拜。在此时诸多的文化遗址中,人们都发现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即对“且”的崇拜,如陕西临潼姜寨文化遗址、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湖南安乡度家岗遗址等,均发现不同种类的“且”,包括木且、石且或陶且等。“且”的崇拜是人们对男性生育崇拜的代表。伴随着人们对祖先的崇拜,人们对男性始祖的崇拜也越来越浓厚。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几乎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男性始祖崇拜。中国著名的创世神话——盘古开天之说,就是男性始祖崇拜气氛浓厚的表现。

相比世界上其他的文明而言,中华文明中的祖先崇拜显得尤为明显与重要。远在新石器时代,如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中,远古祖先就开始举行祭祀活动。这种重视祖先的传统,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国家观念,后来中国形成的重视伦理的思想体系也与此或多或少有关联。 PBM/X8GJkafZ9gJoudT1s+cryqnuuoCo3Bt0/W1TOMWEBjCtQQeR+hHZkVLiVVS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