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从茹毛饮血开始

人类的饮食经历一个由生食到熟食再到烹饪的复杂过程。最早的原始人类只能通过采集野果充饥,主要生吃一些捕获的野兽,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到了旧石器时代,人们掌握了火的使用方法,才开始学会将食物烤熟,后来又在烧烤的基础上,日益发展为精湛的烹饪技术。火的出现,是人类饮食中一次伟大的革命,人类从此不仅能够吃到熟食,更重要的是熟食能够减少人类感染疾病的几率,增强人的体质。旧石器时代的许多文化遗址都留下人类用火的痕迹。就饮食的技巧来说,人们用火制作熟食,最早使用的方法主要是烧和烤。人们通常用最原始的器皿——石板,在石板上烧烤食物。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云南等地一些少数民族,如纳西族还保留着远古人类用石板烹饪的方法;傣族将牛皮垫在坑里,然后在坑里盛满水,在水里放好肉,最后将烧红的石板投入水中。这些做法也许就是远古的人们所使用过的。但是这样的办法显得有些笨拙,不久,人们发明了陶器,使人类的饮食再一次发生巨大的革命。

粮食是人类最为基本的食物,可是粮食需要熟食才能有利人们的健康。自从陶器出现后,这个问题就得到很好的解决。

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

研究结果证实了喇家面条是真实存在的罕见的古代食物遗存,为深入认识史前人类饮食文化特点,以及探索粟类淀粉面条制作工艺等提供了新证据和新视角。

陶器不仅能够煮熟食物,同时陶器也能够帮助人们存储食物,人们不会像早期的那样“少则饥,多则扔”。人类开始积累自己的财富,开始学会保存粮食,这无疑是人类生活史上的大事。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来看,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共出土了多达50万件的陶器、陶片,其中绝大多数是生活使用的工具,较多的为炊具、食具、盛贮器皿、盛水器皿等。而且陶器的种类可谓繁多,仅用作炊具的陶罐种类就有多达23型45式。在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都发现大量的陶制炊具,各种各样,包括砂陶罐、陶鼎、陶灶以及碗、盆、杯等。陶器的发明给人类的饮食带来巨大变化,甚至于今天人们很多饮食都仍离不开陶器。中国的陶器更是和饮食一样闻名于世界。

马家浜遗址出土的陶猪

马家浜时期出土的家猪陶塑,则进一步证实该时期家畜饲养的存在。这个罗家角遗址四层出土的陶猪,腿短体长,体态肥胖,腹部圆滚下坠,与现代家猪相仿。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无论是主食、副食还是饮料。首先华龙洞遗址出土了大量带有人工切割或砍砸痕迹的骨片和包括剑齿象、巨貘、巴氏大熊猫等在内的30余种动物化石。在对动物化石整理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大量动物骨骼表面呈现出切割、砍砸、破碎等痕迹。科学家们推测,这些现象可能是古人类切砍骨头的证据。

从主食来看,原始社会早期,人们主要是靠采集果实、茎块生活,主食则以野生的植物和动物为主。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几乎同步出现的陶器,终于使粮食开始成为人们的主食,在南方是水稻,在北方主要是粟。

安徽东至县华龙洞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

副食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原始社会的人们更多的是在植物中寻找可以食用的东西。后来,伴随农业的发展、定居生活的形成,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培植一些能够食用的植物,最终成为人们日常食用的蔬菜和水果等。中国种植果树、蔬菜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莲子仁、葫芦等植物。另外,在其他的文化遗址中,还找到蚕豆、芝麻、甜瓜子等植物种子。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还学会了食用很多天然食物,如蜂蜜等。

饮料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水无疑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也是人类最早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最初,人类曾为盛水问题发愁。后来,陶器的发展,使人们用水越来越方便。而酒作为人类早期的重要饮料,远在前5000年至前3000年就已出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出现了陶制的小酒器。还有人考证,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前5000年的磁山文化。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测,酒的发明与粮食的存贮有着很大的关系,很可能是粮食在无意的存贮中因发酵而产生酒精,后来人们发现它竟然还可以饮用,于是经过进一步地改进,就形成了酿酒技术。但是大量的酿酒无疑是出现在粮食生产取得很大成就之后的。

船形彩陶壶·仰韶文化

船形彩陶壶为1958年陕西省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泥质红陶,口径4.5厘米、宽24.9厘米、通高15.6厘米,口部呈杯状,器身横置,上部两端突尖,颇像一只小船。在两侧的腹部,各用黑彩绘出一张渔网状的图案,渔网挂在船边,似正撒网捕鱼,又像小船刚刚捕鱼回来,在晾晒渔网。陶壶上端两肩上,横置两个桥形小耳,既便于提拿,又可穿绳背负,随身携带。这件陶壶的壶身两侧均画有渔网纹,学者认为当时原始人已有划船撒网捕鱼的能力。仰韶文化中有大量的石制网坠,这也证明了当时确已使用渔网捕鱼。 WKUVw/25l5yzRTdUob0cjrjGHpIkgIWbk9/7DZxZKm38HQfPQdatV2ePBglRMyD4



4.原始民居

在居住方面,人类的远古祖先也曾创造了灿烂的建筑文化,经历由岩洞到穴居、半穴居,直到直立式房屋这样复杂的演变过程。而人类居住环境的改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

在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乃至更早的原始人群,他们怎样在茫茫的大自然中保护自己呢?岩洞是人类最先找到的安全的地方,也是人类最早居住的地方。从考古资料来看,人类最早是居住在天然的岩洞中,他们往往选择空间较小、地面平坦、不透风且比较干燥的山洞,出口一般比较隐蔽。岩洞的地点多选择在比较温暖的地带,靠近水源,一般在森林旁边。这与当时人们自身的能力微弱有着密切的联系。

姜寨遗址模型

姜寨遗址聚落遗存保存得较完整,由居住区、陶窖场和墓地组成。居住区周围有天然河道和人工壕沟环绕,中心有大广场。广场周围分布着房子100余座,分为5个建筑群,每群包括一座大房子与若干中小型房子,均朝向中心广场。居住区内还有窖穴、牲畜圈栏和儿童若干瓮棺葬等,房屋有圆形和方形的,屋内设有炉灶。此聚落是由若干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居住地,反映出当时氏族社会的组织结构。

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包含内城和外城。内城中心为“皇城台”,为垂直高差70米的高台,周边筑有护坡石墙,上有宫殿建筑基址和池苑遗址。台体东北部为门道,20世纪70年代尚可见石阶踏步。与中原和山东龙山文化的夯土城墙不同,石峁遗址的内外城城墙为石砌而成,残存城墙约3米高。内城面积210万平方米,依山势呈东北—西南分布,现存城墙残长2千米。外城为将内城东南城墙向东南方向扩筑而成,残长2.84千米,面积425万平方米。这一面积超过了良渚遗址(300多万平方米)和陶寺遗址(270万平方米)等城址,位列同时期已发现城址面积之最。

随着气候的变迁,农业的发展,人们的不断迁徙,一些人群进入广阔肥沃的黄土高原。可是在这片宽广的大地上,岩洞很少,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穴居——在黄土中挖洞。由于黄土高原的土层丰厚,土质均匀,黏性很好,其土壤结构呈现垂直节理,因而特别适合挖洞穴居。同时,黄土高原地势较高,距离地下水比较远,因而洞内比较干燥,无须防潮处理,因此,远古祖先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修筑了无数的穴居建筑。在中国的其他地方,这种建筑也相当的普遍,如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等地,都发现过远古人类的穴居建筑。

广西甑皮岩遗址

甑皮岩遗址于1973年发掘,有堆积层二,出土多属打制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盘状器等;磨制石器有斧、锛、矛等,少数为骨器和蚌器。陶器主要是夹砂红陶,做工简单,火候较低,多饰绳纹。出土无墓穴人骨和葬具,多为蹲葬,随葬品仅两件蚌刀,经碳14测定其年代约前7000~前5500年。

穴居一般分为两种,即横穴和竖穴,主要是依据挖洞的形状来区别。横穴是早期的原始居民仿照天然的岩洞,在一些断崖上开挖一种跟断崖成直角,与地面平行的洞穴。可是这种断崖渐渐不能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了。于是人们开始在平地或土沟挖洞,逐渐发展为竖穴。竖穴就是在丰厚的黄土层垂直向下挖,建筑一个个适合人们居住的洞穴。由于一般竖穴都是面口小、底部大,形似一个大口袋,故又称之为“袋穴”。穴居现象在原始社会非常普遍,在中国发掘出的很多文化遗址中都能找到,如洛阳涧西孙旗屯遗址中就发现了非常典型的袋穴,山西西荫村也发现了这种坑式的穴居。

穴居的空间都是在地下,人们一般也都在地下活动。可是,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能力的提高,又发明了半穴居的房屋,居住的舒适度开始提高。开始的时候,穴居建筑外部并没有遮盖的东西,一遇到风雨,人们就得寻找东西来掩盖洞口。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其实挖洞并不需要往下挖得太深,只需要在上面搭上棚子,来遮盖洞口就行,这样半穴居建筑开始出现。早期的半穴居一般都是挖好的洞穴外面用树枝相互交叉,形成一个支架,然后再覆上树叶。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开始使用柱子,建筑直立的墙壁,修筑比较大的房子。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开始修筑各种各样的房子,包括方形房屋以及圆形的房屋。适合多人居住和举行较大型的活动。半穴居是人们建筑发展的一种过渡形式。人们在半穴居的建筑过程中,逐渐发明了木骨墙壁和柱子,并开始懂得防潮防火和使用新型的石制材料。到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已经能够建造比较简陋的直立型建筑。 M9VhbD97AH0lx5/BCTnS+keGKIqeFDjKh0WVtMWl9WfLHOujDUG23Qju7T22Zit7



5.审美意识

人类对美的追求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特性,早在旧石器时代的母系社会初期,远古人类就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在基本的生存条件之余,制造一些装饰用的器物,这从诸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石器中,人们发现一件带孔的石器,它的形制明显经过人们的加工与磨制;在山峪村遗址,也发现一件用石磨磨制的钻孔装饰品;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人们更是发现许多经过精心设计、修饰的石制品;不仅包括钻孔的小石珠、砾石等,还包括钻孔的兽牙以及刻有花纹的鸟骨等。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表现得更为强烈、明显,且更多集中表现在工具,尤其是陶制品上。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彩陶图饰和陶塑。彩陶上刻有各种各样图案,如表现动植物形象的鱼纹、鸟纹、蛙纹、鹿纹、人面纹和植物的花纹等;还有很多几何图案花纹,如涡纹、三角纹、螺纹、条纹、宽带纹、连珠纹、圆点纹等;图案中甚至出现了象征起伏的波泥质土黄陶。口外撇,短颈,圆腹,腹部两侧饰对称半圆形耳,腹下渐收,平底。红、黑彩纹。口沿内绘弧线纹,颈部绘连续三角纹。腹部以两方连续旋纹为主,红黑相间,旋纹上部以红彩绘旋纹数道,下部用黑彩装饰。

半山类型彩陶旋纹壶·马家窑文化

褐黄陶。鸟形器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特有的器型,早期的彩陶鸟形器较写实,颈细长,两侧有短翼,身后有尾。身上绘羽状纹。半山的鸟形器已变的抽象,一对侧翼变换成环形耳,颈部变短,但口部仍偏在前方,身后保留着翘起的小尾,还能看出粗略的鸟形。此壶是半山类型鸟形壶的典型器,直口,短颈,扁圆腹,腹部两侧有半圆形耳象征双翼,身后有翘起的小尾。红、黑彩装饰。旋纹中心很大,绘鸟鱼纹和网格纹。

浪和同心扩散的水波以及由渔网和织物纹理的艺术剪裁等。现在的人们还能从图画中找到当时人类高度发达的审美意识,在一些遗址出土文物的图案中,人们发现穿着衣裳的人物、飞翔的小鸟、嘴中衔鱼的水鸟、丰满的大鱼、跳跃不止的青蛙等。

半山类型彩陶网格纹鸟形壶·马家窑文化

更集中体现远古人类审美意识的是其各种各样的装饰品。从出土的装饰品来看,不仅装饰品的原材料很多,如陶、石、骨、蚌、玉等,而且品种繁多,如头饰、颈饰、发饰等。仅半坡遗址发掘出来的装饰品就多达1900多件;另外,在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文物中,也发现大量的装饰品。这些都表明人们开始注意和重视美化自己、装饰自己。到了新石器时代,这种趋势表现得更为明显,如龙山文化的黑陶开始使用镂空、透雕等技术,标志人们对美的追求上了一个新台阶。 M9VhbD97AH0lx5/BCTnS+keGKIqeFDjKh0WVtMWl9WfLHOujDUG23Qju7T22Zit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