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太宗与贞观之治

太宗李世民从贞观元年(627)君临天下,至二十三年(649)去世,是为贞观时期。李世民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乱,目睹了隋炀帝国破身亡的惨剧,也接受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教训。他励精图治,实行一系列的开明政策和利国利民的措施,使唐朝政权得以巩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史载当时“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民康物阜”,“斗米不过四五钱”,“民物蕃息”,“号称太平”。这个时期是封建社会少有的治世,后世誉为“贞观之治”。

《帝鉴图说》之唐太宗纳箴赐帛·明·无款

唐太宗在位期间,谨言慎行,广开言路,鼓励群臣纳谏,一时间门庭若市,群臣进谏成风。图中描绘的就是太宗奖励进谏的情景。

∷安民抚农

太宗即位以后,面对的是一个经过战乱洗劫的局面,史称“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吸取历史教训,与民休息,劝课农桑。

太宗及其辅臣从历史和实践经验中认识到“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防止农民起义,太宗从自己做起,“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太宗厉行节约,提倡俭朴,终其一生不封禅。太宗即位之初,立即“纵禁苑所养鹰犬,并停诸方所进珍异”,并告诫自己的大臣说:“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百姓不堪,遂致灭亡。”他少修或不修宫殿,修复洛阳宫殿的工程一再推迟,其他建造也较少,尽量少使力役。此外太宗还尽量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战争,以紧缩军费开支。直到贞观十八年(644)发兵征高丽以前,基本上没有发动过不必要的战争。这一政策对于农民专心从事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木牛车·唐

这件唐代木牛车属随葬品,为缩小的车模,造型写实,木牛略显幼稚、笨拙,但不乏憨态可掬之状。比例结构较为准确,木质肌理非刻意雕制,棚骨用竹片弯制而成,简洁清晰。

为了使百姓“衣食有余”,太宗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唐朝初年制订“庸”法,也就是农民缴纳一定量的绢、布,便可代替徭役,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太宗特别注意不夺农时,即不误农事。他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当太子的加冠典礼和农时发生冲突时,太宗“恐妨农时”,将冠礼“改用十月”农闲季节。太宗还用法律手段来落实不违农时的原则。对在农忙时节擅自摊派徭役、耽误农时的官员依法论处。

另一方面,太宗十分重视救灾,以保护农民的利益。贞观元年至三年(627~629),关中、关东发生水、旱、蝗、霜等自然灾害,他当即“诏所在赈恤,无出今年租赋”。

由于太宗为恢复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再加上此后连年风调雨顺,遂出现了清平世界的景象。史书记载,当时“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过往商人从京师到岭南,从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用自带粮食,取给于路。可谓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铜鹤首鐎斗·唐

鹤长以喙、颈、腿“三长”著称,因看上去“仙风道骨”,得“一品鸟”之名。鹤的形象代表长寿,在古代备受推崇。

∷任人唯贤

太宗认识到,治理国家靠自己一人是不行的,应当“广任贤良”,所谓“治安之本,唯在得人”。他要求臣下推荐人才,自己也留心观察、发现和提拔有用之才,推行“任人唯贤”的路线。太宗选拔人才,基本上做到不以个人恩怨好恶为标准,也不以新旧亲疏为转移。他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如魏徵,原是其兄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前嫌,加以重用。魏徵后来官至宰相,成为“贞观之治”的重要推动者。

彩绘贴金天王俑·唐

唐代陶俑,方脸,阔口,圆眼,头戴侧翻翅盔,盔顶饰尾翼上翘的孔雀。内着袍,外披铠甲,铠甲上贴有金箔。腰系丝带,足穿战靴,双脚蹬踏坐在地上的邪鬼。其造型生动,颇具艺术感染力。

太宗认为,所用之才不可求全责备,他说“使人如器”,即根据人才的情况来区别任用。太宗要求大臣封德彝举贤,封德彝回答说,未见奇才异能。太宗明确指出:“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太宗用人,也不以门第为限,他任用的宰相,张亮“素寒贱”,马周“孤贫”,戴胄出身“门下录事”。太宗用人还不以华“夷”为隔,他任用的将领,如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都是少数民族。同时,太宗也能做到用人不疑。他指出,君臣应“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妥,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各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魏徵任秘书监时,有人告他谋反。太宗相信魏徵不会谋反,对于诬告者未经审理,直接以诬告反坐的罪名处以死刑。

太宗还具有知人之明,对自己臣下的性格、能力了如指掌,因此他能做到人尽其材。太宗曾经对魏徵说:“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正是由于太宗知人善用、任人唯贤,使得贞观年间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治国才能的杰出人才。太宗靠这批人才尽心竭力的辅佐,使唐王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贞观十七年(643),太宗命人画开国的24位功臣相貌于凌烟阁,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等都在其列。士庶景仰,传为美谈。

《帝鉴图说》之唐太宗面斥佞臣·明

唐太宗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在位期间政治清明,贤者得重用,奸佞遭打压。

∷从谏如流

太宗善于纳谏,他对侍臣说:“朕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太宗对于臣下的谏书,相当重视。他说:“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魏徵和太宗的关系是唐朝进谏和纳谏的典范。魏徵先事李密,后又事太子李建成。太宗不计恩怨,任命魏徵为谏议大夫。魏徵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魏徵怀着“耻君不及尧、舜”的忠诚,在贞观年间,无论是国家政事,还是太宗的个人行为,只要他认为不妥的,便直言进谏,即使冒犯“龙颜”,也在所不惜。而太宗则认为,魏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对于魏徵的谏议多予采纳。魏徵进谏,太宗纳谏,成为封建社会君明臣贤的美谈。太宗被誉为“从谏如流”的明君,是与魏徵不断直谏密切相关的。经过贞观君臣的共同努力,很快就形成了“臣以进言为忠,君以听言为急”的协调和谐局面。魏徵去世时,太宗十分难过,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并为魏徵亲笔撰写碑文。

唐太宗书《温泉铭拓片

李世民是历史上文治武功皆杰出的君王,他喜爱书法,“常与虞世南论书”。《书小史》赞太宗书法:“工隶书、飞白,得二王法,尤善临古帖,殆于逼真。”

在太宗的倡导下,进谏蔚然成风,不仅大臣进谏,连宫中的长孙皇后、徐贤妃也能进谏。而太宗纳谏的程度,远远超出了以“豁达大度,从谏如流”而著称的汉高祖。太宗对能直言进谏的官员,不仅不加责备,反而还常给予奖励。如给事中张玄素谏修洛阳宫殿,赏绢200匹;孙伏伽谏刑赏不当,赏以价值百万钱的兰陵公主园;魏徵谏用人不当,赏绢500匹。这不仅表彰了进谏的臣下,而且也起到了鼓励进谏的作用。

为了集思广益,太宗把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化。他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入阁议事,要有谏官随同,有失便谏。贞观元年,太宗下诏“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参与讨论。太宗还规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轮流到宫中值宿,以便皇帝召见,询问外间事务,了解民间疾苦,以及政事得失,使下情得以上达。另外,太宗还建立了五花判事制度。所谓五花判事,就是对于军国大事,中书舍人可以各执所见,杂署其名。唐朝制度,经过朝廷议决的政策,交给中书舍人草诏,舍人五员各执所见,各书一诏,署名后交给中书省长官选择。因此出来的诏令,少有错误。

昭陵六骏之飒露紫

飒露紫系唐太宗李世民征讨王世充时的坐骑。邙山一役,飒露紫身中数箭,太宗身陷敌阵,与大军相失。随骑猛将丘行恭护驾突阵,下马拔箭,保太宗得入大军。为表彰丘行恭与飒露紫的战功,“贞观中,有诏刻石为人马,以象行恭拔箭之状,立于昭陵阙前”(《旧唐书》卷59)。飒露紫浮雕表现的即是丘行恭为马拔箭的情节,构图精练,雕刻手法写实而细腻。

任人唯贤、从谏如流是太宗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两个重要的主观原因。太宗之所以能成为封建帝王的典范,可以说,与他能够知人善任、兼听纳谏关系极大。

魏徵字帖

魏徵精书法,太宗出御府金帛购天下古本,曾命魏徵、虞世南、褚遂良定真伪。 8+P/8idQAS5Pg/43RW+eJD32JdhgnKJ7e9HVrizLsG95RyFRx4YKZfTjwTsflJZ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