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多变的动荡时代。经过从黄巾大起义到孙吴建国的近半个世纪的频繁征战之后,魏、蜀、吴三国各自建立政权,三国间相互的制衡和牵制也换来了社会的安定和发展。三国各自为巩固政权,增强实力,先后都在本国内实施了一些发展生产、稳固边疆的措施,在动荡的年代里给凋敝的社会生产提供了发展的宝贵的机会,也让饱尝动乱之苦的人民得到了些许安慰。
但是继曹操、刘备、孙权以及曾经辅佐他们的那些贤士名将相继谢世之后,迅速转入动乱的社会,清晰地证明了他们的后继者是多么的庸碌无能!“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的稳定随着开创者们的离世而相继结束了,历史再次转回到了纷争和动乱之中。
青瓷仓院·三国
仓院模型,明器(随葬的缩小实物模型)。
墓壁砖画《放牧图》魏晋
曹操以其雄才大略,开创了魏国霸业,不仅为曹魏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对此后三国政局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生前虽然没有当上皇帝,但也不负其后继者给他太祖武皇帝的尊称。
但是魏国建立不久,政权就开始腐败了。曹魏政权的第一位皇帝曹丕,虽然在镇抚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铲除部分地方豪强大族以及打开西域交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朝廷内也采取了一些加强中央皇权的措施,但是他在用人方面却与其父曹操大相径庭。虽然九品中正制在这一时期制度化,但同时,陈群、司马懿、曹真等不为曹操所重视的世家大族却成了曹丕政权的左右手,这种用人上的大变化对曹魏政权尔后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黄初七年(226)五月,魏文帝曹丕病重,立其子曹叡为皇太子,并以时任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等4人为辅政大臣,这些人的势力从此不可一世。不久之后,曹丕死,曹叡即位,是为魏明帝。此时,东吴孙权趁曹魏政权交接之机举兵进攻襄阳;次年,蜀汉也开始了北伐活动。此时曹真、陈群等人或病或死,危难之际,司马懿受到重用,战事几乎都由他来主持,而司马懿也借自己的军权和取得的胜利而提高了政治地位。此时的曹魏社会,不仅玄学之风渐盛,朝野清谈盛行,而且风气也渐趋奢靡腐化。景初三年(239)魏明帝病死,立年仅8岁的齐王曹芳为帝,以武卫将军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此时司马懿已经功勋卓著、权倾朝野,而曹爽则年轻气盛、权重势弱。曹爽好玄学,笼络和接纳了朝野间正在兴起的清谈浮华之士,与司马懿展开了激烈的对抗。正始十年(249)正月,司马懿利用曹爽陪侍曹芳到魏明帝高平陵去扫墓的机会,发动政变,击垮了曹爽集团,史称高平陵事件。此后,司马懿与司马师、司马昭父子控制朝政,铲除异己,同时又笼络世家大族,政治野心日强一日,以至于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说。而此时,司马氏的篡位也指日可待了。
青釉谷仓罐·三国·吴
罐高48厘米,江苏金坛出土。谷仓罐又称为“魂瓶”,是江南地区孙吴时期墓葬中独特的随葬物品,其渊源于汉代随葬墓中的五联罐,到孙吴时在罐盖上堆塑楼阁门阙等建筑,是孙吴时期专为丧葬制作的物品中最具艺术价值的文物。
刘备死后,由诸葛亮辅佐无能的刘禅,对西南地区进行了有效的治理。在平定了南中之后,诸葛亮于建兴六年(227)春上书刘禅,要求“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随即进军关中。诸葛亮指挥大军先后进行过6次路线不一的进攻,与曹魏司马懿指挥的军队有多次交锋,互有胜负。在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进驻五丈原,与司马懿在渭河两岸对峙,司马懿采取拖延战术,双方还未交战而诸葛亮病逝军中,蜀军也人心涣散,反而陷入了内讧,这次进攻最终无功而返。
柿蒂八凤镜·三国
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先后执掌蜀汉大权,二人采取保守防御政策,使蜀汉维持了短暂的安定。费祎之后姜维执掌了军事大权。姜维力主奉行诸葛亮的军事进攻政策,先后对曹魏陇西一带发动多次大规模军事进攻,这些进攻没有取得多少进展,却使蜀国元气大耗。而此时的蜀汉国内也因宦官专政、豪强兼并而朝政腐败,日渐虚弱了。蜀汉炎兴元年(263),执掌魏国实权的司马昭则瞅准蜀汉内部空虚、人才匮乏的时机发动了主动进攻,以三路大军直逼蜀汉。蜀军虽奋力抵抗,但还是节节败退,当成都被围,后主刘禅终于向魏国征西将军邓艾投降,蜀汉就此灭亡。
与蜀汉相比,孙吴政权后期虽然没有频繁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战争,但是政局也非常混乱。孙权建国之时,多依靠江东大族,因此难免给他们以优厚的待遇,使他们坐大分权。孙权晚年,朝廷内部又因为继承人的问题产生了尖锐的对立,并分为了两个派别,以诸葛恪为首的一派支持太子孙和,而将军步骘、大司马全琮等则拥护鲁王孙霸。史称当时“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这无疑给孙吴政权尔后的发展蒙上了阴影。
孙权最终采取不偏不倚、另择新主的方式,传位给自己的小儿子孙亮,结束了皇权之争,但是新一轮的政治斗争又开始了。诸葛恪为诸葛亮之侄,他主张孙吴积极进取,不能坐以待毙,并对魏军发动了军事进攻。他的做法引起了江东豪族的不满,于是宗室将军孙峻联合皇帝孙亮谋杀了诸葛恪。此后,孙峻兄弟又与皇权发生了冲突,上演了一系列的宫廷斗争。而在孙吴政权内部进行着复杂交错的权利之争的时候,社会经济则日渐凋敝、军队也逐渐废弛,更重要的是司马氏掌控的魏军已经消灭了蜀汉政权,正觊觎着孙吴政权。永安七年(264),孙亮的后继者孙休死,庸庸无为而残暴专横的孙皓继位,此后国内形势更加严峻,大臣将相各图自保,虽然司马氏忙于代魏立晋而没有立即进攻,但孙吴已经难逃灭亡的命运。
司马昭灭蜀之后的第二年,便因“卓著”的功勋而晋升为晋王,虽然他没有来得及当上真正的皇帝就死了,但是自魏文帝曹丕以来,司马氏父子通过长期的偷梁换柱、明争暗夺,实质上已经逐渐取代了曹魏政权。而在孙吴政权大势已去之后,司马氏政权便开始操作真正的魏晋易代了。司马昭死后,其长子司马炎继承了王位。司马炎于延熙二年(265)十二月用“禅让”的办法登上了皇帝位,并将魏帝曹奂封作晋陈留王,改元泰始,历史由此转入了西晋时期。曹魏以“禅让”方式取代了东汉,而最终又“禅让”于司马氏,结束了自己的统治,这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历史的必然。
《帝鉴图说》之晋武帝焚裘示俭·明
这幅图册讲述了晋武帝刚刚登基称帝时,太医司马程据献上一件用野鸡头上的毛织成的毛衣,司马炎命令把这件衣服在殿前烧掉,并宣示全国,从今以后不许再贡献用特殊技法制作的奢侈服装。
青瓷羊·三国·吴
西晋建立之后,首先着手巩固政权。先后确立三省制度、实施宗室封国,并设立了地方都督制。为了防止曹魏代汉、西晋代魏的“禅让”重演,司马炎认为必须要将地方大权收归宗室手中,因此大封同姓诸侯宗室,封国分为王、侯两级,并仿照西周古制,设立爵位制度。这种分封制度虽然在短时期内对西晋政权的巩固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由于西晋封国诸王同时担任一方都督,掌控地方军政大权,所以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此后地方权重、割据一方的局面。
司马炎继位之时,蜀汉政权已经投降,西南地区已经处于西晋统治之下,但是东南的孙吴政权还没有正式归降。司马炎担心自己落得“有禅代之美而功业未著”的骂名,因此在政权得到巩固之后就发动了对孙吴的进攻。咸宁五年(279)十一月,晋武帝司马炎正式下诏讨伐孙吴,采纳征南将军羊祜的建议,对孙吴开展全面进攻,并实施重点突击。而腐败的孙皓政权虽然也组织了全力抵抗,但已无法力挽狂澜,吴军节节败退,而晋军所向披靡,于次年三月就逼到了吴都建业(今南京)附近。穷途末路的孙皓放弃了抵抗,束手就擒,孙吴统辖的扬、荆、交、广四州,共43郡300多县全部并入了西晋的版图,西晋就此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西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但是不久之后,各种内忧外患又迅速袭来,使得西晋的统一犹如流星一般短暂,历史再次进入了更加纷繁混乱的东晋十六国时期。
晋武帝司马炎平吴之后,改元太康,西晋的历史也进入了一个统一、安定、发展的新时期。西晋的统治虽然短暂,但司马炎在位的25年中,社会还是相对安定、有一定发展的。太熙元年(290),晋武帝死时,诸子尚幼,继位的惠帝司马衷是一个人所共知的白痴,因此权臣外戚开始争权夺利。以惠帝外祖父杨骏为一派,惠帝皇后贾氏为另一派,展开了激烈的宫廷斗争。贾皇后颇有政治野心,而且手段毒辣。武帝死后,杨骏和杨太后父女合谋,掌握着朝政。贾后则串通楚王司马玮发动军事政变,消灭杨氏势力夺取了政权。此后不久,贾皇后又借机除掉司马玮,独揽朝政,开始专权。
惠帝虽然是个白痴,但太子司马遹却聪明英武。司马遹非贾后所生,因而贾后深为畏忌,于永康元年(300)三月假借皇帝之命将太子杀害。四月,梁王司马彤、赵王司马伦以为太子报仇为借口,起兵铲除了后党,次年,司马伦自己称帝,将惠帝尊为太上皇。而司马伦的篡位则引起了其他割据一方的宗王的不满,齐王冏、河间王颙、成都王颖等先后起兵讨伐司马伦,史称“八王之乱”。自此开始的16年间,西晋政权犹如烫手的山芋,虽然人人觊觎,但谁也拿不了多久,在诸宗王中传来传去,混乱不堪。直至惠帝永兴二年(305),东海王司马越将惠帝迎还洛阳,次年,惠帝中毒而死,东海王立皇太弟司马炽为怀帝,朝政大权落入东海王司马越之手,八王之乱也就此结束。
青瓷灶台·西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瓷器的制作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南方以青瓷为主,北方以白瓷为主,黑瓷也有生产。
《帝鉴图说》之晋武帝羊车游宴·明
这幅图册讲述了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之后,开始纵情享受,荒于政务,每天在宫中乘坐羊车巡行,羊车来到哪个嫔妃的住所,就住宿在哪个嫔妃之处,再无执政初期励精图治的态度。
贾后专权和八王之乱对西晋的政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战乱不仅使朝政混乱无序,也使社会生产蒙受重大损失,与此同时,天灾连年,使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因此产生了大量的流民,史称“流民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幼,不绝于路”,与规模庞大的流民相伴随,流民起义也此起彼伏,西晋的统治机能从此瘫痪,一蹶不振。
与流民起义相比,以匈奴为主的内迁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反晋行动,则对西晋统治形成了更为直接的威胁。匈奴人刘渊、刘聪父子和羯人石勒以反对民族和阶级压迫而起兵,在八王之乱中得以进一步壮大。他们不断出兵南下,并多次直逼洛阳,对西晋统治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到永嘉四年(310),石勒已经攻占了洛阳周边地区,刘聪也对洛阳发动了数次进攻。永嘉五年,司马越病死,刘聪便一举攻陷洛阳,俘虏了怀帝。此后晋人虽然又立愍帝于长安,但已经只是一个西晋灭亡之后残存的符号而已。
![]() |
![]() |
镇南将军印·西晋
镇南将军是中国古代杂号将军中的一种,与镇东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并称“四镇”,属于高级武官。
![]() |
![]() |
宣成公印·西晋
金印边长2.5厘米,1991年出土于湖南省安乡县黄山头林场南禅湾西晋刘弘墓。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内迁形成高潮。到西晋统治时期,史称“西北诸郡皆为戎居”,身为中原腹地的关中地区也是“戎狄居半”。这些少数民族既是为了反对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同时受八王之乱北方各王的支持和拉拢,先后加入不同阵营,使自己的势力进一步强大起来。因此在西晋灭亡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族先后在北方建立起了近20个民族政权。他们之间民族矛盾尖锐,战乱不断,而他们的政权更替也非常频繁,因此社会动荡不安……
与北方不同,此时的南方地区,乘北方战乱之际琅琊王司马睿在地方豪强和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再次建立起了新的汉族政权。因此,南方的历史进入了偏安的东晋时期,北方大批人口的南迁,客观上为南方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因此南方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
东汉末年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他们从北方草原进入农耕地区之后,散居于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西自今青海、甘肃,东经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以至辽宁,南到河南,都有少数民族与汉人错居杂处,其中并州、关中一带尤为集中。这些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程度虽然参差不齐,但是在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他们也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但民族文化的交融并没有消除民族间的矛盾,胡汉上层对下层人民的压迫激起了境内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层人物则利用本族人民,壮大了实力,加强了割据,在动荡不安的政治纷争中积蓄力量,于是西晋灭亡之后,北方地区相继建立了一系列少数民族政权。
弓箭、箭袋·东晋十六国
弓作为远射兵器,在中国古代曾被各民族的武装力量广泛使用,甚至有“军器三十有六,而弓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之说。
虎犬纹金饰牌·东晋十六国
饰牌上是一只伏虎和一只狗。虎身上铸有两个马头。这种由虎、犬、马组合在一块的饰牌,是鲜卑人吸收了匈奴文化后的产物。
其中建立最早的是略阳氐族人李特、李雄父子建立的成汉政权和匈奴人刘渊、刘聪父子建立的汉(前赵)政权。李氏是西晋末年略阳、天水人民向巴蜀地区流徙时的流民领袖。李特等率领流民进入巴蜀之后,因晋廷逼迫流民迁回原籍、镇压流民而与朝廷发生冲突,于是李氏父子前赴后继开展了反抗晋廷压迫的斗争,最终于西晋太安二年(303)十二月,李雄逐走益州刺史罗尚,攻下成都,建立了成汉政权。刘渊则为匈奴南单于的后裔。他的祖父被东汉派去镇压黄巾起义而留居内地。八王之乱时,刘渊受匈奴贵族拥戴,称大单于,建都于离石(今属山西),并于晋永嘉二年(308)改称皇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以汉为国号。
自从氐族人李雄和匈奴人刘渊分别建立政权开始,到北魏太延五年(439)灭北凉的136年间,各少数民族先后在北部和西南地区建立了很多民族割据政权,习惯上称之为十六国。而以晋太元八年(383)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为界,十六国的建立过程可以分前后两个时期:此前建立的政权有成汉、汉和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此后建立的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夏等,此外还有前期鲜卑拓跋部建立的代和冉闵建立的魏,以及后期建立的西燕政权还不算在十六国之内。
德清窑黑釉鸡首壶·东晋
德清窑在今浙江省德清县,是以青瓷为主而以黑瓷闻名的古窑场,上溯商周,历经汉、六朝直至唐宋。东晋时期,德清窑烧造的器型主要有鸡首壶、盘口壶、碗、罐、三足砚、盘等。所谓的鸡首壶是西晋至唐初流行的一种瓷壶,因壶嘴作鸡首状而得名。
这个时期的北方,各族之间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经常变换,民族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反复进行。长期的动乱,统治者的狂暴屠杀和劫掠,漫无限止的劳役,给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一个政权刚刚建立,另一个政权又要取而代之。这种频繁的权力更替和转移,使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生产极不安定。
西晋末年,许多北方汉人不堪忍受长期不断的战争带来的痛苦,纷纷举族迁往南方。公元317年,逃到南方的官僚、贵族、大地主们,联系江南的大地主,拥戴晋朝皇族司马睿建立政权,建都建康,年号建武,史称东晋,由此司马氏保有江南半壁。司马睿是司马懿的后裔,他既有西晋宗王的皇室名分,也利用东南地区权力的真空攫取了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因此在西晋灭亡之际的动乱中,他一方面继续在江东壮大实力,另一方面则誓师北伐,拉拢人心,最终在西晋愍帝被杀之后顺利地成为晋政权在南方的代言人。
司马睿虽为司马懿之后,但因其父毫无建树,所以司马睿一支也没有特别的权势。司马睿能建立东晋王朝,一方面是因为占有江南地区的优越地理条件和经济优势,但更主要的是他得到了南迁的北方豪强以及南方世家大族的鼎力支持。东晋是西晋在政治上的延续,流亡江南的西晋门阀士族是其政治基础。由于东晋的建立深受世家大族的支持,因此士族特权制度在东晋进一步制度化,西晋时还有人竭力反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但这在东晋则已成为理所当然的事,史称“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
东晋元帝司马睿像
司马睿(276〜323),字景文,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懿的曾孙,琅琊武王司马之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晋也是一个流亡政权,它不仅以流亡江南的世家大族为政治基础,也以流亡到南方的大批普通群众为经济基础和武力支持。由于士族把持朝政,权势过于强大,所以中央皇权就显得比较单薄虚弱。但是由于大批北方普通劳动人民也迁徙到了南方,他们掌握着北方社会先进的生产方法,这种先进的生产力与南方湿润温暖的优良气候条件相结合,对南方经济的发展和边疆的开发做出了很大贡献。社会生产的发展也有力地保证了东晋社会的物质需求,因此东晋也是南方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北方人民南迁之后,虽然生活相对安稳,但是离开了世代居住生活的北方,他们还是不时地有故乡之思。与此同时,北方少数民族在相互的攻伐和兼并中,也出现了几个实力强大的政权,使北方逐渐出现了统一的趋势。而且这些政权也有着长远的政治目标,渴望着统一北方,并继续南下,征服东晋。
《东晋风流图》·元·方从义
此图写王羲之坐于岸边水榭之上,溪山环抱,景色宜人。近处山石以披麻皴画,勾线粗放、简率。墨染明暗,显出凹凸感。雾中竹影稀疏,全以淡墨勾点,或隐或现,变幻不定。对岸小溪自远处流来,注入江中,激起重重波纹。岸边坡脚纯用水墨挥洒,再点以杂草,境界苍茫深远,令人神往。
公元318年,汉刘聪死后,皇位被刘曜夺去。刘曜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与此同时,石勒乘刘聪死后的内乱之机迅速占领了平阳、洛阳一带,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称赵王,与刘曜政权东西相峙,史称后赵。双方立国不久,就展开了你争我夺的拉锯战。公元329年,石勒终于战胜了刘曜,使西起关陇、东接辽西的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归到了自己统治之下,形成了北方部分地区一统的局面。但不久之后,鲜卑慕容氏就于公元342年在龙城(今辽宁朝阳)建立了前燕政权。曾为前赵将领的氐族苻洪、苻健父子,也乘后赵政权内部之乱进行反叛,于公元351年以长安为中心建立了前秦政权。苻健死后传位于其子苻生,但由于符生昏庸无为,苻健的侄子苻坚于公元357年杀掉苻生,取而代之。苻坚聪明好学,博学多才,很有远见,是一个很能干的君主。他上台之后先后灭掉了前燕、前凉,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南征东晋,统一全国是苻坚由来已久的愿望,统一北方之后他的愿望更加强烈了。而东晋的南迁士族们也时刻不忘举兵北伐,收复家园,因此双方注定要发生一场交锋。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八月,苻坚首先开始大规模南征,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此战前秦军队有百万之多,史称“前后千里,旗鼓相望”,苻坚自恃志在必得。然而东晋实力也不可小视,因为此前双方已有的交锋中,前秦并没体现出绝对优势。东晋有一支精干强大的北府兵,更主要的是东晋当政的宰相谢安宽容大度,富有谋略,在他的努力下,握有东晋军政大权的桓、谢两家也由明争暗斗走向了携手合作。因此,虽然从兵力上看前秦军队气势庞大,但胜负不能就此下定论。
淝水之战中,苻坚军队紧靠着淝水西岸布阵,而以谢石、谢玄为首的晋军则驻兵东岸,与前秦军隔水相峙。战争一开始,谢玄便以前秦军置阵逼水,不利速战为由要求前秦大将苻融稍稍撤退,苻融接受了这一建议,晋军利用前秦军后移混乱之机给他们当头一棒,杀死了苻融。随后谢玄又派人在前秦军后方大喊“秦军败了”,使前秦军大乱,开始撤退,而晋军则乘胜追击,最终取得了胜利。
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东晋乘机收复了一些失地,使疆域版图也达到了东晋立国之后的最大时期。谢安作为当政者和实际指挥者而再受褒奖,进位太保,谢氏子弟也因率军征战而获得殊荣。战后谢安继续调解内部利益关系,力保谢、桓两大家族和睦,促政治安定。但是谢氏家族不断壮大的权势却引起了皇室的猜忌和疑虑,谢安死后,孝武帝以其弟会稽王司马道子执掌朝政,替代了谢氏家族。
四兽纹金饰件·东晋十六国
饰件长8.9厘米,宽6.3厘米,“四兽”(或作“四鸟”)分布于四角,中间骑坐一人。饰牌的左右两侧与下边又各有一个兽面纹。
司马道子才智平平,毫无大略,但他专擅朝政,势倾天下,史称“蓬首昏目,政事多阙”。他还极好佛道二教,巫道僧尼充塞相府,窃权弄奸。其掌权期间政治腐败,用度奢侈,生活腐化,人民怨声载道。他的做法也引起了孝武帝的不满,孝武帝曾在中央和地方要政安插亲信以牵制司马道子,但是此举没有形成实质性威胁。因为不久后孝武帝病死,其子司马德宗继位后,司马道子更高踞摄政之位。司马道子晚年嗜酒成瘾,整日酩酊大醉,其子元显乘他酒醉之时免除了道子司徒、扬州刺史之职,自为扬州刺史,掌控大权。元显性格苛刻残忍,刚愎自用,他为了建立一支自己的军队而强征私家奴为兵,因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一直以来,偏安的东晋政权致力于笼络世家大族以维护统治,对普通民众生活关心较少,而流落南方的民众则大多投到豪强门下为奴,因此阶级压迫很深。元显免奴为客、征集私兵的做法虽然名义上提高了“奴”的地位,实际上是剥夺了他们生活的依据,因而立即引发了三吴地区的骚乱。世奉五斗米道的琅琊人孙恩,就借这个机会发动了农民起义,以反抗东晋政权统治下世家大族们的阶级压迫。孙恩起义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它给日渐腐败的东晋政权发出了警示。
在东晋政权忙于镇压孙恩起义的时候,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也异常激烈地展开了。原大司马桓温之子桓玄,一直对元显心存不满,因此他借孙恩起义之机将江、荆、雍三州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中,蓄意寻机取代摇摇欲坠的东晋政权。孙恩起义被镇压之后,元显以皇帝司马德宗的名义下诏谴责和讨伐桓玄,桓玄也传檄四方,起兵反抗。由于桓玄收买了北府兵主帅刘牢之,因此双方未经激烈交战,桓玄便顺利地进驻建康,掌控了大权。此后桓玄虽然重用了一些受司马氏排挤的世族势力,但他同时又因忌惮北府兵而滥杀其将领,解散其组织,因此埋下了北府兵余部东山再起进行反扑的种子。
庄园生活画像砖·东晋
淝水之战成为前秦统一政权的转折点。战败后的前秦政权迅速瓦解,北方又恢复了民族政权争斗不息的混乱局面。当然,政权之间的混战就是为了相互兼并,争夺地盘,因而各政权间不断的战争最终会打出统一的政权,这个再一次统一北方的政权就是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
同时,南方的东晋政权也灭亡了。桓玄取代司马氏政权没有费太大的力气,但他篡权之后对北府兵进行打击,进而解散北府兵之举,似乎并不明智,因为不久之后,桓玄政权就是被东山再起的北府兵将领所取代。
淝水之战败后,苻坚铩羽而归,百万大军也四处逃逸,回到洛阳时只剩下了十多万。军事上的惨败给前秦统治以毁灭性的打击,北方地区本是少数民族政权林立、民族间互相攻伐排挤的,前秦的统一主要是靠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没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做保障,北方的统一也难以维持了。前秦南下作战之前,曾强行从各民族中征兵,引起了各民族的不满。战争失败后,原来被秦征服的各族贵族,都乘机起来谋求恢复他们的政治势力。因此,不久之后各种民族政权又纷纷宣告独立,北方地区再次陷入了分裂割据。
淝水之战后,北方各少数民族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东晋汉族政权则偏安于南方,因此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对立征战和政权更替成为北方局势发展的主要表现,因而北方局势发展也更显得繁复多变。
这一期间,每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少数族都寻机建立起自己的政权,甚至同一民族不同支派或者历史渊源相近的民族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比如鲜卑族慕容部就先后建立了后燕、西燕、南燕、北燕等政权,其中西燕与后燕还互相对抗,鲜卑族其他各部还建立有西秦、南凉等政权;同属匈奴后裔的沮渠蒙逊和赫连勃勃分别建立起北凉及夏政权。此外,还有羌族姚氏建立的后秦政权、氐人吕光建立的后凉政权以及汉人李氏建立西凉政权等。由于各民族政权之间的相互仇杀,时而分裂时而合并,权力更替非常频繁,因而这一时期民族迁徙与融合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当然,严重的分裂对峙也造成了力量的分散,因而当另外一个强大的新兴力量——鲜卑拓跋部突然袭来的时候,所有这些政权便一个个倒在了拓跋部骑兵的马蹄下。
正当北方各少数民族互相攻伐,政权走马灯似的更替的时候,淝水之战前被前秦苻坚消灭的鲜卑拓跋部建立的代国,也在其建立者什翼犍之孙拓跋珪的努力下,于晋太元十一年(386)纠合旧部,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复兴了代国。在此之后,拓跋珪一方面积极与其他部族和政权进行联盟,另一方面加强治理,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因而得以迅速强大起来。晋隆安二年(398)六月,根据汉族士人崔宏的意见,拓跋珪正式改国号为“魏”,并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相应地在礼仪制度上进行改革,正式建立了宫室、宗庙、社稷等国家建制。十二月,拓跋珪正式称帝,建立了北魏。
北魏建立之初,北方有柔然建立的强大的草原帝国,不时地侵犯,威胁其统治,南方刘裕建立的宋政权也开始越黄河而入关中,向北拓展疆域。继拓跋珪、拓跋嗣之后,拓跋焘于始光元年(424)八月继位。拓跋焘在位期间曾对柔然发动过多次大规模进攻,最终解除了北魏继续南下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北魏政权也相继吞并了北方其他的少数民族政权,最终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
越窑青釉烛台·东晋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生产时间从东汉时期绵延至唐宋。
一直以来,北魏的统治中心在北方草原地区,尤其是为了对付柔然的侵扰,更注重于对阴山南北地区的控制,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大规模狩猎和对其他游牧民族的劫掠。史称北魏前期的统治是“修其教不改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纳其方贡以充仓廪,收其货物以实库藏”。这种情况无疑不利于北魏在北方汉族地区的长足发展。于是在军事征战的同时,拓跋焘也非常重视文治教化,他先后设置太学,供奉孔子等人,以儒家学说教育贵族子弟,在官制设置上也学习汉族政权作了一些调整。他还将年号改为“太平真君”,表示以复兴儒家教化的太平真君自居,这些措施无疑拉近了与汉民族的关系。
大妇小妾坐享酒食画像砖·魏晋
从西周至魏晋,古代中国奉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男子可以有妾有婢,但法定的妻子只能是一个。
拓跋焘之后,北魏政权内部围绕政权继承人问题发生了一系列争斗,最终文明太后冯氏取得了胜利,以其4岁的儿子拓跋宏继位,而冯氏临朝听政,实权在握。冯氏崇尚中原儒家汉文化,北魏政治中心开始南移到了平城一带。冯太后还在北方实行了均田制等一系列汉化的措施,对朝廷礼仪和社会风俗等也作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为此后孝文帝南迁洛阳之后大规模的汉化措施奠定了基础。太和十四年(490)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得以亲政掌权,此后他沿着冯太后的汉化改革,先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迁都洛阳,并在洛阳进行了大规模的汉化改革,使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上完全实现了汉化,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融合进程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经过混乱割据之后,南方的政局也发生了许多变动。桓玄在依靠北府兵取代了司马氏政权之后,自己却对北府兵心存疑忌,因此先后惩除了一些北府兵将领,并解散了北府兵。桓玄此举激起了北府兵将帅的愤怒,因此刘裕等人开始密谋反击桓玄。经过一番激烈的对抗,桓玄终于抵不过东山再起、实力尚存的北府兵,兵败逃回老巢江陵,从此在东晋政治活动中消失了。
刘裕作为北府兵将领,曾在镇压孙恩起义中表现英勇,屡建奇功。义熙元年(405)三月,他与其他北府兵将领一起将晋安帝迎回建康,使其再登帝位,而刘裕自己身兼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徐兖二州刺史等职;不久之后他又升任扬州刺史兼任尚书,东晋政权实质上落入了刘裕手中。刘裕大权在握之后,先后消灭了北方的南燕,击溃了孙恩起义的余部卢循的武装,基本上解除了足以对他形成威胁的外部力量。接着他又升任太尉、中书监,开始着手解决统治阵营内部对他有所制约的其他力量,并着力培植自己的党羽,谋划篡权自立。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刘裕于义熙十四年(418)十二月,授命心腹绞杀了晋安帝司马德宗,立安帝之弟司马德文,刘裕自己则进封宋王。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到达建康,以“禅让”的名义攫得了政权,立国号为宋,偏安一隅的东晋政权正式宣告寿终正寝。
刘裕出身低级士族,其建立政权之后为了巩固自己来之不易的政权,先后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首先他重用北府兵,用来加强自己的军权,让那些出身寒门的将士通过军功逐级提高地位,从而既保证了军队对他的忠诚,又相对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兵权;其次,他吸取前代门阀士族分裂割据、颠覆政权的教训,将重要地区交由皇子和亲族统领,在一定意义上防止了地方坐大成为隐患。总之,通过刘裕的调整和改革,原来士族门阀控制朝政、左右皇权的局面有所改变,虽然他们在政治生活中依然有很大影响,但已经逐渐衰落了。刘宋政权的这些举措及其政治格局,基本上奠定了此后南方各朝的政治发展模式。
刘裕篡立南朝宋政权的时候,北方的拓跋氏还没有完成统一。因而,北方黄河流域处于北魏、北燕、夏、西秦及北凉等五个民族政权并立争雄的时期。因而刘裕政权继续加强了北伐,加紧扩张地盘,先后消灭了慕容鲜卑的南燕及羌族的后秦政权,东边以黄河为界,与正在汉化的北魏形成了对峙局面;在西边则消灭了蜀,占据着汉中,有效地遏止着关陇各族政权南下侵犯,南北对峙的局面至此完全定型了。
公元424年八月,刘裕之子刘义隆继位,改元元嘉,史称文帝。而此时的北方则正在进行着激烈的兼并和扩张战争。宋武帝永初三年(422)五月,刘裕死,当时北魏当政者拓跋嗣听说后借机率兵大举南下,攻伐一年有余,宋先后失掉了司、豫、兖等州,洛阳、虎牢、滑台等地皆为魏占领。刘义隆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内继续进行调整,消除了内患,稳定了局势,使得南方出现了短暂的元嘉之治。而北魏政权则经过一系列的统一战争,到公元439年终于消灭北凉统一了北方。此间,北魏与宋之间还进行过一次南征北伐,战争虽然以宋的败退而结束,但北魏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之后也开始国力不支,因此停止了南征。此后,南北之间二十多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双方依然有南征北伐的打算。公元450年,以拓跋焘的南征为开始,双方再次交锋,南朝宋再次失败,但北魏依然无法轻易地占领南方。此战之后,南北双方很少再有战事。
公元450年的南北交锋之后,虽然外部的战争基本停息了,但南北双方统治集团都卷入了各自的权利演变更替中。战争使宋受到很大打击,北魏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战后不久,北魏皇帝被臣下所害,而刘义隆也遭太子篡权杀害。同前代相比,南朝政权中门阀士族的影响虽然越来越小了,但是宫廷斗争似乎越来越激烈,父子兄弟之间的猜忌和政权斗争几乎与南朝相始终。由于亲族争权,给权臣留下了可乘之机,南方在复杂的宫廷政变中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和南方一样,此间的北方政局也并不安稳,先是围绕皇权继承问题展开了宫廷斗争,其后又因为政治腐败而发生了农民起义和流民暴动,朝廷政纲不张,统治混乱,因而也给权臣和地方政权以可乘之机,北魏政权曾出现了一年三易皇帝的乱局。高欢和宇文泰作为两大权臣,各自乘机掌控了一定的政治军事力量,打着魏的旗号,分别拥立拓跋氏不同的后裔建立独立政权,北魏因而分裂为了东魏和西魏。东西魏的分裂局面没有持续多久,他们各自的政权便被实权的掌控者高氏和宇文氏所取代,分别建立了北齐和北周,并且开始了更加激烈的对抗。
马俑和牛车俑·晋
在南北朝时期,畜牧技术也有了很大发展,《齐民要术》中就曾总结出了“服牛乘马,量其力能;寒温饮饲,适其天性”的基本原则。
![]() |
![]() |
彩绘陶骑马武士俑·北魏
在北朝的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墓中都有这种铠马骑俑的出现,它真实地记录了少数民族内徙、汉化的进程和给中原带来的粗犷豪爽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