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战国七雄

向戌弭兵后,中原地区晋、楚两集团间的战争暂时缓和,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相应的变化,各国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最重要的是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膨胀,部分诸侯王的权力逐渐下移到贵族、大夫的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转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各国的卿大夫成为实际的掌权者。这些掌握大权的卿大夫进而取代原来的诸侯王,这是主弱臣强经常演绎的历史结局。

智君子鉴·春秋晚期

敞口,沿平折,颈微敛,宽肩,曲壁,腹部内收,平底,矮圈足。颈腹设对称的两对耳:一对兽面环耳,一对兽面铺首衔环。兽面立雕,面目纯真。铺首饰羽纹、三角回纹,环饰交龙纹。鉴口沿饰贝纹带,颈部和下腹部饰夔凤纹带。上腹部为正反交替的兽面纹带,内填有回纹。纹带间均以绹纹带作界纹。铭六字:“智君子之弄鉴”。这是很少见的三家分晋之中智氏家族的一件青铜器,据传出土于河南辉县。

∷七雄并立局势的形成

春秋末年,晋国由于内部斗争,卿大夫只剩下6家。这6家互相兼并,争夺财富,壮大势力,最后仅存韩、魏、赵三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到公元前368年,三家再将晋君仅有的零星土地瓜分掉,这个西周初年唐叔虞受封的晋国从此消失,史称“三家分晋”。韩、魏、赵三家原是晋的三家卿大夫,所以统称三晋。

齐国在春秋早期由国、高、崔、庆4家掌权。到齐庄公时,田氏逐渐得势。景公时,田氏采用小斗进、大斗出的方法笼络民心,招揽民众。景公死后,田乞为相,田氏从此专政。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册封田和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田氏在齐国的统治完全确立。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看似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斗争,但如果把它放在当时整个历史环境中观察,它其实是春秋战国间新兴封建势力取代旧势力的缩影。

随着韩、魏、赵、齐在母国的躯体上建立起来,再加上仍旧活跃着的秦、楚和燕,战国七雄并立的局势正式形成。当时的列国形势是齐在东,楚位南,秦偏西,燕靠东北,韩、魏、赵居中。

玉虎·战国

白玉质,上有黄褐色沁斑。虎俯首,闭口,四肢蜷缩于腹部之下,镂雕卷尾。以阴线纹刻出头部和四肢,通体饰谷纹。据传此虎形佩出土于洛阳金村战国墓,同时出土的玉器其精美程度代表了战国玉器的艺术成就。

∷各国的变法运动

战国前期,各国相继掀起变法活动,来达到巩固政权、富国强兵的目的。其中较著名的有魏国李悝变法、韩国申不害改革、齐国邹忌改革、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

李悝像

李悝(前455~前395),河南濮阳人。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人物。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三晋是法家的发祥地,战国时期遍布各国的变法运动也从这里拉开序幕。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开启战国时期招贤养士的风气。他任用李悝变法。李悝变法主要是“尽地力之教”,就是最高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内容包括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当然,李悝变法最具影响的是撰成《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是春秋以来各国立法的集中体现。《法经》共有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共6篇,这部曾为“商君受之以相秦”的法典,是秦汉以来封建立法的滥觞,成为以后历朝制定法律的蓝本。通过李悝变法,魏国“强匡天下,威行四邻”,成为战国前期最强盛的国家。

魏国开启各国变法的先河,而秦国的商鞅变法无疑是最为彻底和成功的典型。春秋时期,尽管秦霸西戎,但与晋、楚相比,秦的政治、经济、文化要落后得多。秦孝公时,秦国内部宗族经常发生械斗,外部受到楚、魏两国的侵迫。东方各国都视秦为戎狄,拒绝与秦会盟,面对这种耻辱和难堪,好强的孝公甚至做出以半壁江山相谢的承诺,只求有人能够助他变法图强。商鞅闻讯后,便匆忙离开故土魏国,赶到秦国,辅佐孝公变法。

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战国

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五号墓出土。据考证此处墓地为战国时期的魏国贵族墓。带钩呈琵琶形。中部凸起,呈弧状,底部为银托。钩首为兽首,青玉雕刻,兽首用细线刻画出圆眼、长鼻和长嘴喙,喙两侧有数道横线纹。额头正中有一花蕾纹,上斜刻小方格纹,有角。面为包金组成的浮雕兽面,两侧盘绕两条夔龙,倒向勾端,合为一首。与两侧夔龙方向相反,又盘绕着两只凤鸟纹。脊背正中,均匀嵌入三块白玉玦,玦面刻有卧蚕纹。前、后两玉玦的中心孔各嵌入一个琉璃珠。玉玦色呈青白色,刻纹较为精细。整个带钩把金属铸造工艺和琢玉工艺结合起来,堪称中国古代最华美的带钩。

公元前356年起,商鞅两次下变法令,变法的内容主要有:“开阡陌封疆”、“废井田”、“民得买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打破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新的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势力;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编制户口、“什伍连坐”,实行中央集权,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社会经济;“平斗桶、权衡、丈尺”颁布标准度量衡器,方便税收和交换,加强集权制度;“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统治。

秦推行新法18年,国家日益富强。司马迁说,商鞅变法后,“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曾经忍辱负重的孝公因商鞅变法有功,便封他15邑,号为商君。商鞅变法带给秦国的除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发展外,还有那支虎狼般勇猛和残忍的军队,因为杀敌立功、斩敌首级就意味着能够得到奖赏和晋爵,对普通百姓来说,至少也应该可以摆脱贫困。公元前354年,秦夺取了魏的少梁(今陕西韩城);公元前352年,商鞅率兵攻取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40年,商鞅俘虏魏将公子卬而战胜魏军。但商鞅的新法令和旧贵族的利益是有抵触的,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子惠文王即位,商鞅被杀。但商鞅变法的成果仍沿袭下来,为以后秦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商洛市商鞅广场商鞅雕像

商洛市(因出土带有“商”字的瓦当,确认系公元前340年秦封给商鞅的封邑)最大的广场——商鞅广场,坐落于广场中心的大型主题性城市雕塑“商鞅”也成为该市的标志性雕塑。广场中心的商鞅雕塑高9米,“商鞅”左手持简,身佩宝剑,刚毅果决,庄严威峻,雕塑背后是一堵总长33.8米的浮雕文化墙,主要讲述商鞅变法前后的历史风云。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注定是要带上点悲壮的色彩,新事物的诞生都要经历分娩前的阵痛。其时为变法流血的非止商鞅,和他命运雷同的还有他的魏国同乡吴起,后者在楚国变法成功后也惨遭旧贵族的杀害。

战国初年,楚兵弱国穷,曾两次受到三晋的进攻,后来给秦国送去厚礼,才由秦国出面调停议和。楚悼王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任用吴起作令尹,主持变法。当时楚旧贵族势力猖狂,吴起的改革便先从摧毁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着手,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将这些旧贵族迁徙到边远地区开发荒地;整顿官场歪风,裁汰无能的官员。楚经吴起变法,逐渐强盛起来。吴起曾“南收扬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但改革仅进行1年,悼王死,旧贵族攻杀吴起于悼王丧所。楚肃王即位,便以伤害悼王尸体的罪名惩治旧贵族,“夷宗死者七十余家”使楚国旧贵族的势力受到严重削弱。

商鞅方升·战国

此器是秦孝公十八年(前344)商鞅变法时所规定的标准量器。秦统一六国后,又在其底部加刻了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诏书,命令丞相隗状和王绾把商鞅既定的制度推行到全国。器的外壁刻铭文,共75字,分别为,(底部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左壁铭文)“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前壁铭文)“重泉”。

∷“秦王扫六合”

从秦孝公到秦王政的100多年间,秦国力日臻强盛,军队组织完善,士卒勇猛,车骑雄盛,军队的战斗力远非其他六国可比。同时秦采用范雎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逐渐蚕食其他六国。史书记载秦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地理位置优越,进可攻,退可守。而这时山东六国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争权夺利,政局混乱。所以,秦国顺其自然地承担起统一中国的历史重任。

秦国向东发展,首先遇到的就是三晋。公元前333~前328年,秦接连打败魏军,魏被迫割地求和。六国面对强秦的威胁,魏、赵、韩、燕、楚联合抗秦,称作“合纵”,结果被秦挫败。接下来的几年中,秦多次对三晋展开进攻,都以胜利而告终。公元前312年,秦战胜楚军,灭掉了蜀,实力更加壮大。到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白起打得楚国溃不成军,占领楚国大片土地。

吴起像·清·无款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唐肃宗时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追尊吴起为广宗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战国晚期,赵国成为仅次于秦、齐的军事强国。公元前260年,秦、赵为争夺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市),展开长平(今山西高平)之战,赵军大败投降,秦坑杀赵军40余万人。次年,秦军乘胜进攻赵国都城邯郸,后来其他几国出兵相救,才使赵国转危为安,但实力已经受到严重削弱。

秦从孝公、惠文王开始向东进攻,取得不少胜利,到昭王时,已经基本奠定统一六国的基础。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开始亲政,由李斯、尉缭等人从旁谋划,采取分化瓦解敌国策略,先弱后强、先近后远逐个消灭六国。

秦先灭韩于公元前230年,俘虏韩王安,接着举兵攻赵。秦将王翦率兵包围邯郸,公元前228年,俘虏赵王迁,赵国亡。公元前226年,秦以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为借口,兴师伐燕,后俘获燕王喜,燕国遂灭。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引河水灌魏都大梁,大梁城坏,魏王投降,魏亡。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率60万人破楚军,掳获楚王,次年,秦完全攻占楚地,楚亡。公元前221年,秦从燕地发兵,攻克临淄,俘虏齐王田建,齐国遂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至此,秦扫灭六国,标志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

青铜人物立像·战国晚期

人像昂首,脸庞丰腴,双目凝视左手所持铜棍上之玉鸟,头发向两边分梳成辫垂于胸前。肩着草类编织的披肩,领口饰贝纹一周,身穿直纹长袍,然袒胸露肚,束腰,右侧悬一环首短剑。足蹬皮靴,立于长方形平板上。双手各持一筒形物,插一根短棍,棍的顶端分叉作树杈状,上各立一只玉鸟,或以为后加之物。 g62rA1siaJ0fM4D1TCxgRc0cOupxRrJAcGVkUwpJ2qNHWLMDHzwidpcRLGLK0Ps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