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春秋五霸

蟠螭纹罍·春秋

侈口,卷沿,方唇,束颈较高,广肩,肩部饰兽面半环耳一对,深腹,平底。自肩部至腹部,饰蟠螭纹带四道,以弦纹间隔,齿纹眼部皆为乳丁状凸起。器型庄重,纹饰精细美丽,铸造水平较高。

关中地区本来是周王朝政权中心,沃野千里,富庶充裕,但到西周末年,由于受到战争、灾荒和政治斗争的破坏,建都于此的周王室的势力也因此遭到严重削弱,迁都已势在必行,于是周平王依靠晋、郑两国诸侯的帮助,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周东迁后,占据今陕西东部和河南中部地区。但这些领土逐渐被秦、虢等国吞没,后来所能控制的范围仅限于洛邑周围,周已失去号令诸侯的权力,各地诸侯也不再定期向周天子述职和纳贡,王室收入锐减。反过来周王室经常向诸侯求助财物,昔日的王者尊严和威望荡然无存,与普通小国无异。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兴师伐郑,结果被打得惨败,郑庄公用箭射伤周王肩膀,从此周王再不敢用武力制约诸侯。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取代,全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蟠龙纹鼎·春秋

盖、器相合作扁球形,附耳,矮兽蹄足。兽顶中央饰一火纹,围以四瓣叶纹,器、盖共饰蟠龙纹五道,其中腹上部的一道蟠龙纹作一首双身相盘绕的形式,在龙的躯干内还填以精细的几何纹。

由于周王室的衰弱,四方诸侯各自为政,未能形成统一的政治核心,各诸侯国势必会展开军事竞争,以各种形式夺取霸主的地位。因此可以说,强国争霸是春秋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霸主”是指当时诸侯中的主宰力量。“春秋五霸”就是5位取代周天子向其他诸侯发号施令的君主。虽然许多人习惯于说“春秋五霸”,但事实上,春秋数百年间追求并达到霸主地位的君主又何止5位,像齐桓公等人只是其中最著名的几个代表而已。并且由于论者取舍标准的差别,“春秋五霸”所指的是哪5位国君也有不尽相同的说法。赵岐注《孟子·告子下》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为五霸;《荀子·王霸》则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为五霸。

齐桓公像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齐国北杏(今山东聊城东)召集宋、陈、蔡、邾等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代替周天子充当盟主的诸侯。

∷齐桓公首霸

齐国地处黄河下游,在今山东省。

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太公姜尚受封于齐,建国于营丘(今山东昌东东南),后来迁都到临淄(今山东临淄)。早年间齐国“少五谷而人民寡”,从太公开始齐国重视发展鱼盐工商,使得齐地“人物辐凑”。至春秋初年,齐国已经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傲然屹立于崤山以东。

管仲像

管仲(约前723-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今安徽颍上或郑州登封颍河上游),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前685~前643年在位)即位,任用管仲进行改革。管仲(?~前645),名夷吾,是我国古代社会杰出的政治家。他先前辅佐公子纠,桓公与公子纠争夺王位时,管仲曾用箭射伤桓公,桓公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慨然拜管仲为相,执掌国政。管仲政治上推行国、野分治的制度,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各居其所;经济上采取“无夺其时”、“相地衰征”等许多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使齐迅速国富兵强,从而为以后开创霸业积聚起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历史也由此揭开春秋五霸争雄的壮阔惨烈的画卷。

为配合称霸的需要,管仲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尊王”就是安定周王室,维护正统;“攘夷”就是北阻戎狄、南却强楚,保卫中原较弱的诸侯国。首先,周王室虽日益衰微,但周朝长期的统治使各地诸侯形成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传统思想,周王室仍具有相当的政治号召力,骤然取而代之,必然树敌过多。其次,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乘着中原诸侯纷争的局面,经常向某些较弱诸侯国发动进攻,哪个诸侯国能制止少数民族的进攻,就能受到拥戴,便自然地成为霸主。所以举起“尊王攘夷”的旗帜,既可以减少争霸的阻力,又能够增加争霸的政治资本。

齐侯子行匜·春秋早期

前有长流,后有龙形卷尾,曲口圜底,下有四个兽头蛇身扁足。口沿饰窃曲纹,腹饰瓦纹。内底铸铭文14字:“齐侯子行作其宝,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公元前664年,北方的山戎进攻燕国,燕庄公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自率军北征,击败山戎,解救燕国。桓公回国时,燕庄公热情相送,不觉中进入齐国境内。桓公察觉后,以周王关于诸侯相送不能出国境的规定,就地划沟,将沟北的土地送给燕国。燕庄公感动得热泪盈眶,迅速加入以齐为首的政治集团。公元前661年,北狄进攻邢国(今河北邢台),齐桓公纠集齐、宋、曹三国军队救邢。次年,北狄又攻破卫国(今河南淇县),卫仅剩遗民5000余人。接着,北狄于公元前659年再举攻破邢国。齐桓公“救邢存卫”,迁邢于夷仪(今山东聊城),迁卫于楚丘(今河南滑县),史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齐桓公因而名声大振,各诸侯国云集响应,竞相归附,与齐结盟。

齐桓公崛起后,原本附属楚国的许多诸侯国都转向齐,这使楚国颇为气恼,于是连年进攻郑国,作为报复。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陈、卫等国军队击溃追随楚的蔡国,遂进而伐楚,指责楚国不向周王室纳贡,迫使楚国承认错误。最后两国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会盟。这次讨伐,齐虽未胜,但使楚的北进计划受到阻挠。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周王室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在位期间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先后灭掉30多个小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公子土折壶·春秋

1963年临朐县杨善公社出土。山东博物馆藏。容酒器。长颈圆腹,有提链将颈耳与盖环贯连在一起。腹饰弦纹两道,腹一侧有环鼻。颈外阴刻铭文六行三十九字,大意为公孙造立事岁之时,公子土折为女儿中姜作媵壶,希望子孙后代永远宝用。

∷晋文公的霸业

晋是周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叔虞子燮改国号为晋,建都于翼(今山西翼城)。《左传》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由于晋国是“表里山河”,虽有易守难攻的优势,但对晋和中原的交往不利。春秋初年的晋国,实力较弱,其疆域仅包括今晋南和汾、浍地区。至献公时,晋国发展成为北方的强国,开始与中原诸侯会盟,已经初步积累起向外争霸的潜在能力。

春秋争霸中,真正接替齐桓公霸主地位的是晋文公。晋文公名重耳(前636~前628年在位)素有贤名,曾因内乱而在外流亡19年,先后流落齐、宋和楚地,备尝艰难险阻,最后与秦结好,登上君位,时年已62岁。他重用赵衰、狐偃等人,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为称霸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公称霸主要是由两件事奠定的。一是“勤王”,文公即位初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被其庶弟王子带赶出都城,流亡逃难。次年,文公出兵平乱,护送襄王归国。通过这次兴兵勤王,晋文公除得到4座城池作为赏赐外,还有助于提升晋在中原诸侯中的威望。

二是“城濮之战”。公元前633年,楚围攻宋国,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率军救宋。晋军为避开楚军的锋芒,未开战前,主动“退避三舍”(古制三十里为一舍)。最后晋联合秦、齐、宋,出兵车700乘,在城濮(今山东范县临濮镇)重创楚军。战后,晋文公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县西南),与会的有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周襄王也被召来参加,并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晋国正式成为中原的新任霸主。

孟子说《春秋》是“其事则齐桓、晋文”。但桓公死后,齐国霸主地位紧随着就宣告结束,而晋文公和他的后继者将晋国的霸业时断时续地维持到春秋末期,所谓“晋国,天下莫强焉”。

(素命)镈·春秋

器高大,呈上小下大的合瓦状。镂空扁钮作变龙吞噬翼兽状,翼兽上半身已被吞入口中,仅留长尾、后肢及生于股际的两短翼在外;器身两面有微凸螺状枚36个,篆间、鼓部均饰云雷纹。器身铸铭18行记载了(素命)的祖先鲍叔有功于齐国,齐桓公赏赐鲍叔采邑的史实。(素命)为了勉励自己,铸此乐器,以祭祀其亡母仲姜,并祝愿自己的子孙后代幸福。

《晋文公复国图卷》·宋·李唐

李唐的《晋文公复国图》绘于北宋末年,描绘晋文公(重耳)在外19年,最后回国即位的故事。全图分为六段,采用连环绘图的形式,晋文公的形象多次出现,每段都有树石、车马、房屋作配景。所绘人物形象各具神态,刻画得准确生动、细致入微。横图处理疏密有致,线条的粗细、曲直、虚实、轻重的变化恰到好处。图中画家描绘的人物服装并不带有明显的宋代风格,而可尽力去复原春秋时候的人物。

∷秦穆公霸西戎

秦本嬴姓,原是东方部落,周初迁到今甘肃天水附近。直到东周时秦才被周王室认可为诸侯国,原因是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秦原来居于今陇东,后占据岐西,德公始迁至雍(今陕西凤翔),到穆公时逐渐强大,开始向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提出挑战,展开争霸活动。

子犯和钟·春秋

子犯和钟是一组编钟,成组八件,各有刻铭,连读共132字,记载晋文公重耳流亡19年后返晋掌权,及晋楚城濮之战等重要史实。作器者子犯,即晋文公(重耳)之舅父狐偃。据第一钟的铭首:“惟王五月初吉丁未”,唯知这套和钟记事的重要年代,是属春秋中期公元前632年(周襄王二十年),晋文公五年的纪时,而全铭意述晋文公一直蒙受舅父的佑助,在外流亡19年后返晋匡复其邦国,后又与楚有“城濮之战”,大败楚军,从而有“践土会盟”之称霸,是春秋乱世继齐桓公而起的新霸主,使得周王赖以巩固王位;除了周王对子犯的厚赐,诸侯也送给子犯大量美铜,因而子犯铸制这套和钟,并铭记勋绩传颂子孙,永宝用乐。

秦、晋通过联姻,关系密切,但因两国接壤也常有矛盾。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乘晋丧而派兵东向袭郑,但被商人弦高所骗,误以为郑有备而退回,行经崤(今河南渑池、洛宁)遭晋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俘。其后数年间,秦、晋时有战事,由于实力不如晋,秦屡与晋战,都难以占到便宜。同时,晋国占领着秦国东进要塞——桃林塞,即后来的函谷关,于是秦穆公转而向西,吞并戎狄部族,壮大实力。史称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

当然,秦穆公并未真正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他的霸主效力仅限于西戎地区。与东方各国相比,秦国社会要落后和野蛮得多,秦穆公死时就用177人为他殉葬,就连号称子车氏“三良”的奄息、仲行和虎都在殉葬之列。终春秋世,穆公以后至商鞅变法前的秦国再没有在政治舞台上有过上佳的表现。

蟠虺纹盘·春秋

盘折边,立耳,弧形壁,圈足。外壁满布蟠虺纹,圈足饰垂鳞纹。盘是一种盛水的器物。水器呈显之盥礼,于西周中晚期渐兴,春秋时极盛。由部分带铭器上可知多与陪媵有关,征验当时女性媵嫁与盥礼之盛行。器身满饰的蟠夔纹是春秋中晚期流行的纹饰。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是江、汉流域的国家,传说是帝颛顼高阳的后裔,西周时主要活动在丹阳(今湖北秭归)地区,公元前689年,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后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渐强盛起来。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伐郑。当时郑为楚的仆从国,楚出兵救郑与宋军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县北)。宋军本可以乘楚军渡河和阵列混乱的时候击败楚军,但宋襄公不知乱世尚力,拘泥“古道”,硬是要楚军渡过河摆好阵势后才开战,结果贻误战机,宋军惨败,宋襄公愚昧迂腐的“仁义”争霸成为千古笑柄。可见,这时的楚国已能与北方的强国相抗衡。

《人物故事图册之吹箫引凤》·明·仇英

吹箫引凤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民间传说故事,出自西汉著名文学家、经学家刘向的《列仙传》。相传秦穆公之女小名弄玉,不仅如花似玉,还擅长吹笙,自成音调,其声宛如凤鸣。某天夜里,弄玉在“凤楼”上吹笙,远远好似有和声传来,余音美妙,如游丝不断。此后弄玉茶饭不思。秦穆公知道后派人找来了这个少年——萧史,弄玉的病不治而愈。从此,弄玉天天在凤楼和少年合奏笙箫,伉俪应和。某一天夜里,两人正在皎洁的月光下合奏,忽然有一龙一凤应声飞来,于是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双双翔云而去。

楚屈子赤角簠·春秋

器、盖同形,直口斜壁,矩形圈足。器腹立对称环耳,盖缘相对六个兽首衔扣。通体饰细密的蟠虺纹。本件为存世仅见屈氏之礼器。

到楚庄王(前613~前591年在位)时,任用孙叔敖为宰相,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国势尤为强盛,开始北进称霸。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攻打陆浑戎,至伊洛地带,屯兵于周疆,周定王被迫派人前去慰劳,庄王竟询问起象征王权的九鼎的大小轻重,俨然有灭周的野心和架势。从中也可以看出,齐桓、晋文“尊王”和“勤王”的旗帜已经倒下,取代它的将是弱肉强食的法则和名正言顺的杀伐。

楚庄王出征雕像

楚国由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地开始,居楚地丹阳(今湖北秭归,有争议),从一个附庸小国逐渐变成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强国。前704年,楚君熊通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战事。通过战争,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国先后吞并了45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

公元前598年,楚围攻郑,晋出兵救郑。次年,晋、楚军战于邲(今河南荥阳北),结果晋军惨败,狼狈逃走。楚庄王饮马黄河,雄视北方。公元前594年,楚围宋,宋向晋告急,晋畏楚而不敢出兵。从此,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韩非子·有度》曰:“荆(荆即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国语·楚语上》称楚国“抚征南海,训及诸夏,其庞大矣”。

随着晋的中衰,齐国逐渐疏远晋,并时常对鲁、卫用兵。公元前589年,鲁、卫向晋国求兵,晋出兵与齐军战于鞌(今山东济南西),齐师败绩,晋国重新增强在诸侯国中的霸主地位。这以后晋、楚两强基本处于相持状态。到公元前576年,楚攻郑、卫,次年晋以郑附于楚为借口而伐郑。郑向楚求援,楚恭王率军救郑,晋、楚两军在鄢陵展开战斗,结果楚军败退。公元前571年,晋悼公在虎牢(今河南汜水)筑城逼郑,使郑背楚向晋。这时晋的势力略胜于楚,晋悼公复霸成功,但晋也已开始走下坡路,中原争霸接近尾声。

楚途盉·春秋

前有短曲形龙首流,龙首为双目外突,小圆口,头顶铸出扉棱,作鬣。两侧辅以蟠虺纹,填以细密的羽状划纹,龙颈密饰鳞纹。后有扉棱形尾饰,上密饰相互缠绕的蟠虺纹,填以羽状细划纹。肩前后设夔龙形提梁。盖作圆盘形,罩盖在口上,盖顶有环行钮,有链条与龙身提梁相连接。盖面密饰回纹与云雷纹组成的装饰带。腹部二周为凸绳纹,内饰相互缠绕的蟠虺纹。肩部施一周云雷纹,并有金书铭文“楚叔之孙途为之”八字。腹下设三蹄足,足上部铸兽面纹,兽面两眼之间附以扉棱作鼻,兽面两侧辅以卷云纹。

∷吴、越争霸

面对战争给人民和弱国带来的灾难,公元前546年,宋国向戌提出“弭兵”的建议,即建议各诸侯国间停止战争。晋、楚、齐、秦四强表示同意,规定:晋、楚的仆从国必须交相见,就是说既要朝晋又须朝楚,同时承认晋、楚为霸主,出现霸主地位由两强平分的局面。接下来的40年,中原各国间军事冲突较以往明显减少,争霸的战场转移到东南吴、越地区。

吴王夫差矛·春秋

矛身与剑身相似而稍短,锋部呈弧线三角形。中脊凸起,脊上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氘中空,用以插枡,首两侧有对称凹口。矛面满饰黑色的菱形暗纹。基部有“吴王夫差自乍用鈼”二行八字错金铭文。

吴、越地处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春秋初期和中原地区交往较少。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两国逐渐发展,开始复制中原诸侯争霸的历史镜头。

公元前514年,阖闾登上吴国王位,重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员(即伍子胥)和齐国的孙武,改革内政,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扩充军队,加强战备,制定“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楚国为联合越国挟制吴国,积极扶植越王允常。公元前510年,吴国进攻越国,两国也就此展开长期的争霸拉锯战。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军攻进楚都郢。次年春天,越王允常乘吴国内空虚,出兵袭击吴都姑苏,阖闾急忙抽兵回救,迫使允常撤兵。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死,吴王遂乘勾践新立的机会,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吴师败绩。越大夫灵姑浮戈击阖闾,阖闾伤重不治而亡。子夫差即位后立志复仇,命人每天提醒他:“你是否忘记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恨?”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兴兵败越,占领越都。勾践采纳范蠡提出屈辱求全的建议,表示愿意臣服吴国,并用珍宝美女贿赂吴太宰伯嚭,要他从中斡旋。睿智的伍子胥看出越国君臣卑辞厚礼背后所隐藏的灭吴野心,坚决主张彻底灭越,但夫差急于北上同齐争霸,认为越国已不足为患,便答应越国议和,率军回国。殊不知放虎归山,实为不智!

勾践带着范蠡等人给夫差当奴仆,忍辱含垢,历尽艰辛。勾践甚至亲自为夫差牵马,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3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归国后,知耻而后勇,“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彩,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选贤纳谏,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他还推行“结齐、亲楚、附晋、厚吴”的方针,向夫差进献美女西施、郑旦,同时用重金收买吴臣。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积累下灭吴的实力。

公元前482年夫差自率精兵3万空国远征,北上会盟争霸,只剩下老弱病残1万人留守姑苏,勾践趁机挥师进入姑苏。这时夫差正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晋定公争当霸主,听说越军袭击姑苏,唯恐影响争霸,连杀7名来报告军情的使者以封锁这个不利消息,勉强当上霸主,然后急忙回国向越求和。

越王勾践剑·春秋

圆柄上缠以丝绳。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11道圆圈。剑格正面以蓝色琉璃,背面以绿松石镶嵌花纹,剑身满饰黑色的菱形暗纹。近格处有“越王鸠浅自乍用剑”二行八字鸟篆铭文。保存完好,刃薄而锋利。出土时剑插于黑漆鞘里。

公元前473年,勾践大举伐吴,围困姑苏时达3年,夫差企图仿效勾践当年的故技,卑辞求和,然勾践却非20年前的夫差,没有重蹈夫差的覆辙。为免纵敌贻患,他断然拒绝夫差的请求,夫差绝望自杀,吴国灭亡。

夫差的悲剧并未给后世的枭雄以足够的警戒,相似的历史在两个半世纪后再次发生,当然那时主角已变为西楚霸王项羽。越挟灭吴的余威,渡淮北上,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的末霸。

《孟子·尽心下》说“春秋无义战”。的确,据史书记载,春秋近300年的时间内,被灭掉的诸侯国达50多个,战事近500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450余次。诸侯争霸使得整个国家兵连祸接,给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引起众多弱国的厌倦。从这个意义上说,“春秋无义战”是有道理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战争客观上有利于促进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历史就是经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不可避免地要带来暴行和灾难,但仍然具有进步的意义。

伍子胥像

伍子胥的雕像用巨大白色花岗岩雕刻成的,面部采用工笔雕刻,身体采用现代简刻手法,雕像的眼睛,简单的两个空洞,象征性地表现了伍子胥的遗言:“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6kb5njaKqJVCcnIKIZOHfKH+r6w5JMHkvsS/GZL7MCpW7OOSbtSeu3uU0boeyq2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