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从蓝田人到北京人

除了早期的西侯度、元谋人等遗址外,在中国还曾发掘了蓝田人遗址、匼河文化遗址、北京人遗址等。它们为我们了解远古人类在距今100万年前到距今四五十万年前这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素材。尤其是后者,更是成为全世界考古学家眼中的珍宝。

蓝田人头骨化石

陕西蓝田公王岭出土的头骨化石,包括完整的额骨,大部分顶骨,右侧的颞骨和上颌骨。原研究者将它命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俗称为“蓝田人”。

∷蓝田人

1963年和1964年,在陕西省蓝田县的陈家窝和公王岭分别发现了早期人类的化石标本。经过考古学家的艰苦努力,在公王岭发掘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和3枚牙齿化石,同时还发现一些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而在陈家窝,则出土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体下颌骨化石。

考古学家推测,公王岭的人体头骨化石属于一位30岁左右的女性。头骨的特征是头骨壁极厚,头骨的额部明显后斜,前额低平,眶上圆孔硕大而粗壮,同时圆枕两侧向外延伸。头骨的高度很小,脑容量仅为778毫升。从脑容量的比较来看,公王岭发现的女性应该比中国的北京人,以及印度尼西亚发现的爪哇人都要古老。在人类考古研究上,公王岭发现的人类化石很有研究价值,受到很多科学家的关注。

而陈家窝的人类下颌骨化石,据推测应该属于一位老年女性的下颌骨。从化石标本的本身特征来看,下颌骨具有很多的小孔,同时表面有明显的联合部突起和联合棘,下颌骨向后倾斜。从头骨的整体来看,陈家窝的女性化石标本同样比北京人的更加古老,但是跟公王岭的人体化石相比,又要稍稍进步一些。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其时间大约为距今53万年前,而公王岭的人体化石距今约98万年。两者的出现年代尽管有些差距,但是主要特征却极其相似,因而考古学家认为两者为同一类型,并为其起名为“蓝田直立人”,已经得到全世界考古学界的承认。

同样,从蓝田化石出土地发现的其他物品也可以推测“蓝田直立人”的活动情况及其生活环境。从出土的石制品来看,总件数为34件,主要的石器种类有大尖状器、大型多边砍斫器、中小型多边砍斫器和单边砍斫器,以及一些刮削器和石球等。从当时人们制造工具技术来看,人们已经懂得石器的单面加工和交互加工,但是技术仍然比较粗糙,且具有一定的原始性。人们已经掌握一定的制造工具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还极其有限。

在蓝田化石出土地,考古学家还发现大量动物化石,如三门马、大熊猫、李氏野猪、葛氏斑鹿、东方剑齿象、剑齿虎、硕猕猴和兔等。从这些动物化石本身来看,具有很明显的南方动物群色彩,可见蓝田人也生活在气候适宜的森林—草原地带。

∷匼河文化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芮城县西侯度西南的黄河岸边,发现了匼河文化遗址。共出土石制品138件,同时还发现了许多的动物烧骨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从石制品的制造来看,居住在匼河文化遗址的古人类已经懂得锤击法、碰砧法,也有砸击法,能够制造比较简单的工具。考古学家还发现,当时的人类已经学会利用原砾石作为台面,来打制石器。石器的类型有砍斫器、刮削器、大三棱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石球等;砍砸器为单面刃和双面刃两种;刮削器则多为单面的。

根据匼河文化遗址的石器来看,人们已经能够制造比较原始、简单的石器,同西侯度、蓝田人有着某些相似之处。考古学家认为匼河文化遗址也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应当与蓝田人生活的年代相近。

河文化遗址碑

匼河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分布于山西省芮城县匼河村一带。其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早期。1957年发现,1960~1980年由贾兰坡主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先后5次发掘。匼河文化以大石片制作的砍斫器、石球和三棱大尖状器为特色。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匼河文化与蓝田猿人文化和丁村文化较为接近,可以认为匼河文化上承蓝田猿人文化,并发展为旧石器中期的丁村文化。

∷闻名世界的北京人

伴随人类长达百万年的漫长历史演变,远古祖先的大多数活动足迹都已经在巨大的地理变化、环境更替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我们要寻找一个相对完整的遗址,来了解远古人类的活动的话,应该首推北京周口店的远古人类遗址。无论从发掘人类化石的数量,还是其对了解人类起源的意义,北京人都有着非常巨大的考古学意义。

1929年,在北京市西南周口店的龙骨山,考古学家裴立中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直立人头盖骨,后来考古学家进行多次发掘,前后发现6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以及大量的头骨碎片、肢骨和牙齿化石等,它们分别代表40多个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另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数以万计的石器和石制品,大量的烧骨,成堆的灰烬以及许多被烧过的石头等。伴随出土的动物化石多达100多种。其发现数量之多,发现化石之完整,令全世界的考古学家都为之惊叹。后来,考古学家形象地称之为“北京人之家”。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考古资料最为丰富,化石标本最多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北京人遗址“第一地点”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48千米房山区周口店村的龙骨山。这里地处山区和平原交接处,东南为华北大平原,西北为山地。周口店附近的山地多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山上有一东西长约140天然洞穴,俗称“猿人洞”。

北京人化石的人体特征比较明显。头骨的颅骨低平,前额后倾,头骨最宽处位置偏低,眶上圆枕两侧端稍向后弯曲,眶上圆枕与额鳞之间出现明显的宽沟。头骨有矢状脊,鼻骨较宽,颧骨很高,颧面前突且较垂直。吻部略向前突出,下颌骨具有下颌圆枕。牙齿粗壮,门齿呈铲形。北京人的脑容量比蓝田人有很大的进步,平均脑容量达到1075毫升,属于直立人范畴,被考古学界定义为“北京直立人”。北京人的上肢骨短于下肢骨,肱骨除骨壁较厚,髓腔较小外,跟现代人相似,另外,锁骨和月骨与现代人相近;股骨也跟现代人相近,但股骨干上半内侧缘显著隆起,这一特点和黑猩猩非常的相似。据考古学家的多种测定,北京人活动时间距今约71万~23万年。

北京人第Ⅱ号头盖骨模型

北京猿人化石共出土头盖骨6具、头骨碎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及断裂的股骨、胫骨等,分属40多个男女老幼个体。抗日战争时期,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不幸失踪,至今下落不明。目前人们看到的只是根据当年照片制作的模型。

北京人化石特征的两个最大特点就是头骨像猿而肢骨像人,这样的现象能够说明什么问题呢?自从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后,进化论思想在科学界中得到广泛的传播,但是人到底怎样由猿进化成人,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北京人化石的出土,为人们认识人类的早期进化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完整、确凿的证据。同时,北京人的出现也修正了一些人们错误的传统观念,如过去人们大多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所以在人们想象的进化类型里,应该是人的大脑进化快于人的肢体,是人脑跟猿肢体的结合体。而北京人却给科学家一个明显的答案,那就是人们肢体进化明显地快于人的大脑。这也有力地证明,人类是在不断地劳动中进化而来。

北京人遗址中的灰烬

科学家们在周口店进行了连续数年的发掘工作,陆续在龙骨山上发掘出一些猿人使用过的石器和用火遗迹。特别是保存在洞内的几个灰烬层,最厚的一层超过6米。比起欧洲等地人的用火遗迹,北京人用火遗迹的发现,把人类用火历史大大地提早了。

通过考察北京人所用的石器,我们能够发现,北京人已经懂得很多制造石器的方法,包括锤击法、碰砧法和砸击法等;已经能够制造很多种类的石器,如刮削器、尖状器、砍斫器、雕刻器和石球等,其中刮削器最多。最让人们惊奇的还是北京人对火的使用。从北京人居住的洞穴来看,不仅残留了大量用火的痕迹,包括成堆的灰烬,烧过的骨头,同时还从灰烬中发现烧过的朴树子和紫荆木炭块。这一切说明北京人不但会控制用火,而且知道怎样保存火种。对火的使用,在今天文明人的眼里,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于远古的祖先而言,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人们懂得使用火,不仅能够烤熟食物,还能够御寒、抵御猛兽的袭击等。拥有了火,人类就找到了战胜大自然的锋利武器,使人类进化的脚步大大加快。

从今天的考古成果来看,蓝田人、北京人的发现只是很多考古发现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两个。就整体而言,在中华大地上,许多地方都有远古祖先活动的足迹,如安徽和县人、河南南召人等,他们大多活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总的说来,这些远古祖先主要的人体特征是能够直立行走,称之为直立人或者猿人。他们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过渡类型,能够制造石器工具,懂得火的使用。

南召人遗址

“南召猿人”的发现,是继北京猿人、蓝田猿人、元谋猿人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南召猿人遗址是中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原人类的鼻祖,它填补了中原地区古人类分布的空白,对研究人类的起源、分布和发展,对古代气候的变化以及中原地区第四纪地质和生物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与依据。 nXojdENhUyS11eItRLaHgGO/vRvxBuhA7vYuEMFwLUM3ypiSq8vpSQwdTCGn/v6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