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吴哥窟——密林中的绝唱

即使隐藏在几百年无人打扰的浩瀚林海之中,它一旦被发掘,便成为全世界的奇迹。

它“城为方形,四门有护城河环绕……建筑之独特无以伦比,其超绝非凡,笔墨难以形容”。1586年,旅行家安东尼奥·达·马格达连那游历吴哥窟之后,回来就报告得手舞足蹈、眉飞色舞,但遗憾的是,他的叙述一直被世人视为天外奇谈,一笑置之。

吴哥窟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之一。

实际上,这一片已经消失在人类历史上的巨型建筑,确实存在于这莽莽丛林之中,日复一日地被岁月与风雨吞噬。1911年,沉默了几百年的吴哥古迹终于被完全清理出来,展现在好奇的世人面前,它那灰白色层层叠叠的巨大身躯,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神秘莫测,仿佛充满某种指向性的隐喻。

原来,这是12世纪时的吴哥王朝(今柬埔寨)国王苏耶跋摩二世所兴建的佛教寺庙,他希望能平地建造一座规模宏伟、材料只限于石材的大型建筑。大约35年之后,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吴哥窟,便矗立在此了。但它所代表的意义一直在变化;14世纪中叶它成为大乘佛教寺庙,15世纪初叶暹罗入侵吴哥之后,它又变为上座部佛寺,此后它一直是上座部的佛寺。在它被废弃之后,长久以来一直有丛林中的平民虔诚地居住在它周围,目的是为了随时可以走进寺庙中。

吴哥寺的石雕,透露出优雅的气质。

吴哥窟除了作为佛教文化的宣扬者,其布局和建筑特色也极富特点:从空中俯瞰整个寺庙,可看见一道明亮如镜的长方形护城河,四围着一个长方形的、满是郁郁葱葱树木的绿洲,绿洲有一道寺庙围墙环绕。绿洲正中的建筑正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吴哥窟标志——一座印度教式的须弥山金刚坛。在金字塔式的寺庙的最高层,就像5点梅花一样矗立着5座宝塔,一个大宝塔巍然矗立正中,而且,须弥山金刚坛的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而且由于当时的工匠不掌握拱形技术,也没有石灰泥浆黏起石块之间的空隙,因此石块的堆积完全是用它们自身的体积拼凑稳固而成的——这正是吴哥建筑最为令人吃惊之处。

吴哥窟最重要的部分,便是十字王台。它的3个围囿基本是以大、中、小3个长方形回廊为周边的须弥座依照外大内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叠而成的,中心矗立着5座宝塔作为顶点,象征须弥山。美国学者艾丽娜·曼妮卡解释说,这3层回廊各代表“国王、婆罗门和月亮、毗湿奴”。十字王台的每一层须弥座都有回廊环绕四周,如“口”字形一般。周围的浮雕大多是描绘《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吴哥王朝的历史,如西画廊的浮雕即展示了《罗摩衍那》中罗摩王子击败十首魔王的场面。其中有些石柱底部还有精美的飞天浮雕,一些柱身和柱墙还残留着深红色的涂漆,由此我们不难窥见寺庙的制作者极其虔诚的信仰,更能看出800多年前吴哥王朝全盛时期的辉煌气派。

与整个寺庙大气磅礴的建筑方式相比,吴哥窟的浮雕则显得更为精致且富有真实感。在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干上的浮雕,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也有战争、皇家出行、烹饪、工艺、农业活动等世俗情景,装饰图案则以动植物为主题。其中围绕主殿第一层台基的回廊被称为“浮雕回廊”,长达800米,墙高2米余,壁面满布浮雕。东壁的搅乳海图,北壁的毗湿奴与天魔交战图,西壁的猴神助罗摩作战图等,描绘的均为神话故事;而南壁西半部的苏利耶跋摩二世骑象出征图则为世俗题材。这些浮雕场面非常繁复,而且雕刻手法极其娴熟,人物形象逼真生动。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的工匠甚至已经懂得了采用重叠的层次来显示深远的空间,仅此一点便堪称世界艺术史中的杰作。

多少年过去,这个庞大的灰色建筑,在历史的痕迹中早已渐渐蜕变成了一座筋骨铿锵的传言。它的由来甚至还没有一个定论,一些学者认为,吴哥窟是苏耶跋摩二世专为自己修建的皇陵。但不管传言如何,如今的人们应该感谢的,除了那些留下奇迹而没有留下名字的高棉工匠,还有法国远东学院。从1908年起,法国远东学院开始对包括吴哥窟在内的大批吴哥古迹进行了为期数十年的精心修复,这座隐藏在密林深处的奇观才没有永远停留在安东尼奥的“不稽之谈”里,而是洗尽尘埃,以一副饱经沧桑却容光焕发的姿态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每日里宁定地接受着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信仰者的欢喜赞叹。

寺院这些四面湿婆的雕像,似乎写满了沧桑。 CYdB/0uT76BZLNLW6FRly5FA8603cmLcL8b1ZSOyqG3ibCMbwqaN3eQzEpDC8jt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