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禹传启建立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建都阳城。

2、夏、商、西周政权的更替

3、★★西周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奴隶主统治

(2)主要措施: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意义: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商周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

中原地区的青铜器代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四川的成都平原青铜文化的代表有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时“五谷”已齐备。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周时代灿烂的奴隶制文明——青铜文明。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东周的历史分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二﹑春秋争霸

1﹑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主要争霸战争

⑴齐桓公是春秋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⑵城濮之战——晋楚——退避三舍;

⑶吴越争霸——卧薪尝胆

3﹑争霸战争的影响

⑴给人民带来灾难。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统一。

三﹑战国兼并

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主要兼并战争

⑴桂陵之战——魏赵——围魏救赵

⑵马陵之战——齐魏——减灶诱敌

⑶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经济上的大变革

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提高春秋时期出现的铁农具和牛耕在战国时期得到推广,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2﹑都江堰

⑴建造﹕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⑵地理位置﹕长江支流岷江中游

⑶作用﹕使水患不断的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

⑷启示﹕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杰作,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

二﹑政治上的大变革——各国的变法运动

1﹑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

2﹑目的︰为了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

3、性质: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4﹑★★典型——商鞅变法

(1)时间和人物﹕前356年秦孝公和商鞅

(2)主要内容﹕

(3)意义(影响)﹕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成功原因:①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因此,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合乎秦国国情,顺应民意(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且执行起来又非常坚决。③从外部因素看,商鞅变法有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5)启示﹕①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改革者不但要有有勇气和魄力,还要有为改革而献身的精神。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金文比甲骨文规范。

3、夏历: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4、扁鹊和“四珍法”: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叫“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扁鹊被看作是中医的鼻祖。

5、屈原和《离骚》: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爱国诗人,他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体。他的代表作是《离骚》,现今端午节的有关习俗,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一﹑★★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孔子的政治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对“仁”有很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他还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都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成为以后统治者“民本”思想的基础。

2、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名言

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以往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因材施教,创立了自己的一整套教育思想体系。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的品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实的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科学的方法),孔子的言论被其弟子整理成集,即《论语》。

3、孔子的地位

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思想家对许多社会问题展开辩论,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言论,出现了“百家争鸣”。

2﹑“百家争鸣”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期)﹕ tcrbLSDeCjP5d4D8hsWoGK7vuGgsI5Pf9UWK58Tg+T3reRhaKVF+lMI4JrUahpm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