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者序


未知才是生命中的精彩

每当我清晰地看到未来,我都选择了改变

我们总以为幸福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其实幸福是终于知道:人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如果能在变幻无常的生活中,学会遇到苦难和不如意时,不对抗、不逃避、不抱怨,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那么人生不管如何跌宕起伏,我们都能活得宁静和谐。

人生的苦乐是我们一系列选择的结果,要相信,你可以决定和把控的比你想象的多得多。只是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没有选择。

很多人都非常希望有个算命先生告诉自己这一生会是什么样子。在我看来,如果未来的每一天都清晰可见, 这一生该是多么无聊无趣!

生命的精彩恰恰在于未知,如果把生命的未知当作一个礼物,每天都会是新的世界,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感受和创建。

回望我的人生,每当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未来时,我都选择了改变,而每次的改变都把我带到了一个更广阔、更美丽多彩的天地,我的人生因此而变得更加丰盈。

人生,是一次可以选择的旅程,我们无法把控环境和他人,但我们始终都可以把控自己。

做由心而发的事才是成功的捷径

我为自己做的第一个选择,在别人眼里是疯了才会做的决定。那一年,我38岁,已经走过了极其艰辛的医学求学之路,站在了职业生涯的顶峰,放弃了在医学领域20多年的耕耘,选择把自己重新变成一个一文不名的学生,从零开始。

我在复旦大学医学院(当时是上海医科大学)跟随“中国眼科之父”郭秉宽先生攻读博士,是先生的关门弟子。博士毕业后,我去美国做医学博士后,师从国际视觉和眼科学研究学会副主席Robert G. Anderson(罗伯特·简·安德森),虽然在眼科学界我的导师都是国内、国际的著名专家,能成为他们的弟子是许多同行梦寐以求的机缘,但我深深感到,一路走来,总有逆水行舟之感。

我问自己,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开始寻求自己内心真正的归宿,做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选择——1999年,我放弃已经在医学上取得的成就和光环,把自己变成一名学生,进入美国田纳西州范德堡大学皮博迪教育和人类发展学院(Peabody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Vanderbilt University)攻读教育心理学硕士。

做出这个决定时,很多人都认为我脑子进水了,父母和公婆更是认为我疯了,锦绣前程就这么放弃了?!和成功人生仅一步之遥,现在突然去弄什么心理学,太不靠谱,也太不负责任了,毕业后,有没有工作都不确定,折腾到什么时候才是头?我周围的人都嘲笑我:你都已经38岁了,又是个中国人,说英文有口音,对美国文化也不熟悉,毕业能找着工作吗?谁找你做咨询呢?客户可能只有一个,就是你自己!

其实,做这个决定,我也有过挣扎,20多年的积累消失于一旦,年近40岁,从零做起,背井离乡,前途未卜。我当时跟我爱人讲,当医生的话能赚很多钱,当心理咨询师能不能找着工作都不知道。我爱人说:“其实你不是一个对物质生活要求很高的人,你睡在哪儿都能睡着,也吃不了多少,人生很短,既然你这么喜欢心理学,一下班就看这方面的书,干嘛不去试试呢?”

我问自己,毕业后如果找不到工作,是否能养活自己?记得当年有许多留学生都靠在餐馆打工养家糊口,我也可以去餐馆打工,照样能有饭吃,我相信:有一颗准备吃苦的心,一双勤劳的手,即便打工,也能养活自己。

有人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家里肯定不止五斗米。其实,我当时读书先后借了近十万美金,直到2013年圣诞节前夕才还清。因为我相信:人生只涨不跌的投资就是学习和成长。

人生苦短,比如,一个人活80岁,掐头去尾,真正醒着的时间,三分之二都是在工作。既然主要的时间是在工作,那干嘛不做一件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很多人一年到头都在忙,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就等着好不容易有假期,赶紧去哪儿旅游一趟,然后回来接着忙,我不想过这样的日子,如果工作变成每天都像假期一样该多好,人要做自己由心而发的事情。

那什么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呢?自己喜欢的事,就是你休息时间想做,别人不给你钱,你还愿意去做、而且倒贴都愿意去做的事。我业余时间都是在看心理学和自我帮助方面的书。于是,我决定放弃在医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光环,开始学习教育心理学,我想做一件每天都喜欢并擅长的事情,生命本身的目的就是幸福和快乐,不是等有了钱、有了时间、有了房子、有了位子、有了帽子、有了车子、有人爱、有了…… 才能快乐幸福,每天快乐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和质量所在。

人生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

学习心理学之后我有如鱼得水之感,2001年从全美排名前三的教育学院Peabody College of Vanderbilt University顺利毕业,从危机干预热线的志愿者做起,后来在美国最大也是全球最大的心理健康中心Centerstone工作,不久就晋升为移民和难民项目主任。

在Centerstone 工作的日子里,为从30多个国家来的移民和难民服务。不管是移民还是难民,都是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脉、熟悉的文化、亲朋好友,放弃或被迫放弃自己曾经拥有或创立的一切,来到一个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甚至还遭受歧视的地方,从零开始。记忆最深的是一位经历了种族大屠杀,从索马里来的五十开外的男性,他告诉我,敌对种族半夜冲进他的家里,当着他的面,杀害了他的儿子、父母,强奸了他的妻子,然后对他下了毒手。当天晚上,突然雷雨交加,敌人没有来得及确定他是否真的死亡,就离开了。后来,他在朋友的帮助下逃到难民营,辗转来到美国。我无法想象一个生命,经历了如此惨绝人寰的变故,如何能够坚持到现在?而他脸上透着淡定和沉静,心态也十分平和,他身上有一种非常深邃的力量,让我震撼。我问他,经历了如此残酷的人生,你怎么能够如此平静祥和,他说:“相信上帝有他的安排,我不能改变,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把每一天该做的事做好。”他让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懂得了 ——信仰的力量。

还有一位从非洲来的壮年男性,英俊挺拔,非常干练,很低调。我后来知道他在自己的国家是高级官员,因为内战,他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土来到美国。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没有了以往的便利和前呼后拥,因为语言和文化的不同,他所擅长的也都一下子失去了价值。在美国,他的体能是他唯一的资本,他开始干各种体力活,住在非常简陋的地方,待有了一点儿积蓄,能和人用英语交流后,他就开始走街串巷卖东西,有时被狗追赶,有时走近别人房屋,被人用枪瞄准,险些丢了性命。他坚持着,努力着,终于有了自己成功的生意。

索马里的汉子,非洲来的壮年,和许许多多从不同国家来到美国的移民和难民证明了:人生没有不能承受之痛,一切都可以重来,一切也都可以更好。

人生后悔想做没做的事,远远大于做错了的事

工作后不久,我在被称为美国最佳居住城市之一、以烟雾山著名、有许多湖泊的纳什维尔市,建造了一所300多平方米的独幢别墅,有11个房间,其实平时最多也就用3个房间,房前屋后种满了我喜爱的花草,每个季节都有不同色彩的鲜花盛开。

我还种了专门吸引各种蝴蝶的草木,起风的时候满溢着不同花草的芳香,我在院子里放了各种鸟食,吸引不同的小鸟。清晨,绿色的草坪挂满了露珠,在晨曦中闪闪发光,晶莹剔透,活蹦乱跳的小兔子跑来跑去,淘气的松鼠上蹿下跳,各种小鸟发出欢快的叫声,小蜂鸟拍打着翅膀,就像停在了空中,非常梦幻。

在清晨,我常常坐在沙发上看书,看着窗外的这一切,这种瓜果飘香的田园生活我也很喜欢,可是内心深处总有一种空荡荡的寂寥。

物质带来了很多方便和舒适,可没有带来内心的充实和满足,这不是幸福。那时我已经40多岁了。我常常问自己,人生到底往何处去?我的下半辈子就这样过了吗?

我能清楚地看到,如果不做改变,我的日子很可能就会这样日复一日地过下去,上班、下班、浇花、种菜、做饭、洗衣、旅游直到离开这个世界,难道我20多年所受的医学、心理学的教育和积累的实践经验,每天给四五个人做咨询就了结了吗?这是我生命的全部意义吗?

很多时候,坐在窗边,我会拿出一封信来,每每看到信上的一句话,心就被触动,不能平静。当年,为了在美国继续学习,我向中国大使馆申请免去回国服务的要求,大使馆回了信,信上大概写着:“祖国培养你多年,我们同意你继续留在美国,但也希望,未来你能够报效祖国。”每每看到这句话,我的心底总是涌起无限的惭愧和内疚。

我们这一代人,从上小学到博士毕业的学费和住宿费都是全免,国家给了很大的支持,在我人生的壮年,学成之后并没有为国家做过什么就直接出国了,但不管美国的环境多么优美、清洁、有序,心里一直有一种无根的感觉,读大使馆的回信的时候,有被祖国召唤的感慨和感动,也很难过。

其实,不仅是我,很多像我一样的海外学子心里都有同样的感受,总觉得很愧对国家。我相信,如果我听从这种召唤,凭我在身心健康领域几十年的学习,可以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记得在读书期间,我读到一项对老年人的调查研究——研究人员问老人们:你们一生中最遗憾和后悔的是什么?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会做什么不同的选择?绝大多数人回答:会去做想做而没敢做的事。

人生后悔想做没做的事,远远大于做错了的事。人害怕改变,因为怕失去现在的舒适,未来又不知在何方?而我相信,千千万万的移民难民,在连基本生活没有保障、语言交流都不会的情况下,还能养家糊口,我受教育的程度和语言水平远远超过了一般的移民和难民,无论怎样我都会有地方住,会有饭吃,最坏的结果就是去餐馆打工,或当保姆。人一旦设置了自己的底线,就会无所畏惧。我宁愿做错,也不想留有遗憾,于是,我放弃了美国的一切,选择回国,再次一切从头开始!

人生最多的伤害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作为心理援助志愿者,我先后两次赶赴灾区救援,发现山河破碎,家园被毁,人们哀伤、麻木、迷茫,在遭受如此大的灾难后,首先需要处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问题,但当基本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媒体和救援部队撤离后,心理创伤会慢慢显露。短暂的救援很难解决根本的问题。

2008年9月,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及华夏心理网的邀请,爱人和我带着10岁的女儿与“5·12心灵守望计划”心理援助团队驻扎四川三年,为灾区几万名师生提供心理援助、压力管理、留守儿童抗挫折能力的培训、危机干预服务和放下过去的梳理。

在汶川救援的三年,我震惊地发现,地震对人的伤害很大,但相比于地震,更大更多的伤害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夫妻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领导和员工的关系,以及各种其他关系。

记得有一家三口,震后安然无恙,房子也没有倒塌,可妻子非要和爱人离婚,我问她:“为什么经历这么大的灾害,全家幸运平安,不好好过日子,还要离婚?”她说地震发生时,她和爱人、不满一岁的孩子在楼上睡午觉,被震醒后,只见危机之中,她丈夫抱起个枕头就跑了,没管孩子,也没管她。她说不管她倒也算了,可她不能容忍他连孩子也不顾,太自私,这种在生死关头极端自私的人,怎么可以做丈夫?怎么可以做父亲?她的丈夫浑身是嘴也说不清,一脸的无辜和懊悔。其实,这对夫妇都不知道的是:人在危难之中的反应是下意识的动物本能的反应,也就是遇到危险时,会不自觉地躲开或逃跑。这种误解,在灾后的群体中很常见。

还有一位父亲,地震发生后,当他幸运脱离危险后,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在教学楼里的女儿,不顾一切地冲到女儿所在的教学楼,楼房已倒塌,他想进去救女儿,但在倒塌的教学楼周围,已经拥满了学生的父母,向他呼喊着去救他们的孩子。他在巨大的压力下,去了另一幢倒塌的教学楼,掏挖被埋的学生,内心极其纠结和痛苦,被埋的女儿近在咫尺,他无能为力,只能去救被埋的别人家的孩子。他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了挖出被埋的孩子,希望能够把这些孩子救出来,就可以救自己的女儿,他救了很多孩子。等他再次跑回埋着他女儿的废墟时,其他人已将他奄奄一息的女儿救出来了。他抱着满身是血的女儿,飞奔到医院,到医院后不久,女儿在他怀里停止了呼吸,医生说,要是早点来,就有救了。我对说这种话的医生有种想打人的冲动。因为这句话,把这个父亲永远地钉在了无尽内疚、自责的十字架上,不仅是他自己,他的妻子和家人,都把女儿的离去归咎于他。从此,他开始酗酒。灾后,他被评为抗震救灾英雄,他对我说:“这个‘英雄’是女儿的血和命换来的,每次被人称为‘英雄’,我内心有强烈的负罪感。”

更有甚者,一个女孩,幸免于地震灾难后,在防震棚里躲雷雨、躲余震,她的姨父却趁其他人不在的时候强奸了她。可怜的孩子,躲了天灾,却没有躲过人祸。

记得电影《唐山大地震》里的姐姐,让她痛苦不堪、几十年耿耿于怀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妈妈的一句“先救弟弟”。

许许多多的孩子和成人,都曾说过,父母的争吵和打骂,比地震本身对他们的影响更大更多。

所有的伤痛,都可以在关系梳理中放下

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伤痛,都可以在关系中疗愈。

我开始思索和研究, 怎样才能使人不被这些痛苦所困?全世界,特别是中国,受过专业心理训练的人很少,可需要帮助的人很多,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放下过去、少忧未来、感受当下?数十年积累的国内外实用的理念和方法,加上丰富的实践经验,我认识到只有“助人自助”才能最有效地帮助自己,帮助别人,没有人真正听别人的道理,人实际上听的都是自己的道理,即便听别人的道理,也是他认同的道理。

我开始整合国内外资源,创建了“放下过去、不忧未来、感受当下”的助人自助的服务系统。

因为,我见证了太多顽强的生命,不管经历过多么惨烈的事,只要学习、向内探索,都能够放下过去、少忧未来、感受当下,重获生命的风采。许许多多从伤痛中绽放的生命,让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内在的智慧、力量和爱,足以解决自己的困惑与痛苦。

我曾做过一项12500多人参与的调研:

结果发现,当人们有了困惑、麻烦或者难过时,第一时间找心理咨询师的只占2%,而第一时间找亲人、朋友、同事、同学的几乎占60%。

想想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选择,不也主要受同伴影响吗?比如,烫什么发型,买什么漂亮衣服,去哪儿吃饭,到哪儿去玩,买什么东西,看什么书,找谁帮忙,包括绝大多数人伤心难过的时候第一时间都是找同伴和亲人。其实,同伴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获得支持、建议和帮助的第一来源。

这让我想到美国进行的全民CPR(心肺复苏)培训。之前,突然晕倒的人都是送往医院急诊,由专业医生急救,做CPR(心肺复苏)。后来,政府和医院发现,很多人在前往医院的路上就去世了,因为绝大多数的意外,并不是发生在医院或医院周围,而是在家里、在工作单位、在小区或公共场所。所以美国政府开始了对没有医学教育背景的普通成年人进行CPR培训,这样,在意外发生的时候,附近的人就可以提供援助。

美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近百万,占总死亡因素的二分之一,其中,60%~70%的人,因发生心脏骤停,来不及等到医院救治就死亡了。对广大民众进行CPR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使其中40%的心脏骤停者,因为及时得到受过CPR培训的普通人的帮助而获救。每年有近20万的人因此重获生机。

和心脏骤停一样,绝大多数心理危机,比如自杀和严重情绪失控,也都不发生在医院、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室,而是发生在家里、工作单位、小区或公共场所。所以美国为大众提供了危机干预热线服务,我也曾在危机干预热线做过义工。在热线服务的人,绝大多数是接受过5天危机干预培训的志愿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并没有心理咨询方面的教育和经验,经过短期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后,在专业人员的督导下,为有心理危机的人提供服务。

我在想,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等到生命垂危或出现心理危机时才想到启动同伴救助系统?为什么不能在人们感到失去内心宁静、与人和谐之时,用一套同伴互助的方法,使我们能够放下过去、少忧未来,感受当下?为什么不能在一切矛盾和搅扰发生之前,就开始学会如何化解、安抚自己的情绪?如何真正地与人沟通?《黄帝内经》中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我们能不能在一切还来得及的时候关注健康,创造正能量?

如果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学会幸福的方法,该有多少家庭可以拥有宁静和谐的幸福生活啊!就这样,“海蓝幸福家”同伴教育体系诞生了。

我们的使命就是帮助大家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回归内心的宁静和谐,让大家拥有一个孩子和爱人一出门就想回来的家。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开始探索对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的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适合做自己的伴侣?如何使亲密关系持久保鲜?如何与人亲密沟通?如何与婆婆相处?如何让孩子学习有动力、有抗挫折能力?如何应对外遇?如何放下过去、不忧未来、感受当下?如何知道自己适合的工作究竟是什么?如何与上级搞好关系?如何陪伴生病的自己?如何与恐惧、焦虑、愤怒、悲伤、内疚、羞愧、抑郁的情绪和平相处?使它们成为通向智慧和与人连接的桥梁,而不是困扰自己的陷阱……

最悲催的人生是:从未选择,总被他人安排

人活着就是为了幸福,当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经历过许多次的绝望、无奈、悲伤、无人能助的恐惧,目睹过许多功成名就之士的人生轨迹后,我一直在探寻什么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我发现:人生真正的幸福,是在任何逆境中都能很快恢复内心的宁静和与人的和谐,并持续不懈地为实现梦想挺进。

回顾历史上和当下诸多成功者的人生就会发现:内心的宁静和与人的和谐才是决定幸福的关键。而且,现代医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为我们达到这个目标提供了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内心达到宁静、与人的和谐不再是一种概念,而是只要学习和践行就可以抵达。

其实,生活真的并没有你看到的那么糟糕,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跌宕起伏都是生活的必然部分,祸兮福兮,彼此相依。有许多科学有效的方法可供学习,让我们不再被过去搅扰,面对现实,享受当下,不忧未来。

很多方法,就像跟农民学锄地,跟厨师学做饭一样简单。自己学了、用了就可以传授给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和同伴。

当我们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时候,就会感到自由和身心充满力量;当我们真的可以帮到亲人、朋友的时候,会发现原来生命有着前所未有的满足和甘甜。

生命是一系列选择的结果,所有的选择都有代价。选择了就义无反顾,不要纠结和反复。太多的人,在选择时纠结,在选择后还继续纠结,结果人生就在纠结、怀疑和犹豫的消耗中度过。之所以纠结,是害怕失去的比得到的多,人们很少考虑在纠结中失去的时间、失去的内心宁静和安然,最大的失去是失去时间和内心的平静。如果你的选择是由心而发,结果是利人利己,就开始行动,在行动中,很多问题就会自然解决,当你坚定不移地向前走时,许多门自然会打开。没有人能在纠结中体验到美好生活。

生活不是求仙访道,走捷径。生活一定要自己去品尝、沉淀、付出和创建。生命很短,别辜负了自己,辜负了命运!等、靠、要的人生是乞讨的人生,过一个自己选择的人生,也许很苦,也许很累,也许没人理解,只要自己知道是对的,就勇往直前,因为最悲催的人生是:从未选择,总是被人安排!

亲爱的,你呢,你是否真正为自己做过选择或决定? lKef/f6NPGulM1nKOYDvKUvAucC6zg8wG34zTiQVf05rXy33UX68Gl+3WyhxOZm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