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菩萨的说话之道

“你嘴上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运势”

你的人生运势,取决于你口中常对人所说的话语—“你嘴上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

“好的”“一定会有办法的”“没问题”,每天都能说出这种积极话语的人,他们的每一天都过得非常顺利,即使遇到了困难,也能够渡过难关。

相反,每天都嚷着“太糟了”“太让人气愤了”“没办法了”的人,遇到的挫折也特别多,运气也显得特别糟糕。

如果你看不清自己,那么,就试着看一下周边的人与事,你一定会发现人们都过着他们嘴上所说的人生!

特别是跟钱有关的事情,这一点会很明显。

每天叫着“没钱”的人,真的都是跟金钱无缘的人。我们必须意识到,每天从自己嘴巴里说出的话拥有很大的威力,每天你所说的话,都给你的每一天指明了方向。

积极的语言才能把你带向美好的人生!

包括你自己的身体,你总是说自己不舒服你就会真的不舒服。不管得了什么病,在积极的药物治疗和营养修复过程中,必须保持积极的语言。

你嘴上说的自己,就是你自己!

看好的、听好的、说好的、做好的,就能得好的。无论你关注什么,都将会创造出你所关注的一切!

快乐成功的人每时每刻都会觉察自己在看什么、听什么、说什么、做什么。

你每个当下都在创造你的未来,你是这部电影的主演,这是你的人生,你自己说了算。

所以,从此时此刻开始,让我们只看、只听、只说、只做美好的事!每天对自己和他人说:我多么幸运!我多么美丽!我多么智慧!我多么健康!我多么富有!我多么善良!世界多么美好!

面对困难与挫折,永远只说:“好的!”“没有问题!”“一定会有办法!”

不要复杂地怀疑,只要简单地相信!不要动心机,只管这样去做!

你一定会收获一个个人生的惊喜!

斧在口中

在网络上看到不少“去死吧”“你是猪”之类的不文明用语,可能网民们只是一时情绪使然,并无特别恶意,但其造成的影响却不容轻视。儒家讲“非礼勿言”才能做到“仁人”。佛门也把说脏话称为“恶口”,不断地宣说它的危害。

佛陀规定,出家人严禁说脏话。刚出家的小沙弥有一堂必修课,叫“沙弥律仪”,里面讲述了一个沙弥因“恶口”而受到惩罚的故事。这个小沙弥叫均提,听到一个老比丘读经的声音很难听,就嘲笑他“你读经的声音像狗叫一样”。没想到这句无心之语,让均提落得五百世投生为狗的可悲下场。很多刚出家的小沙弥听到这个公案,总是带着半信半疑的神色—只一句玩笑不会有这么恐怖吧?

有一篇《最好勿学吹口哨》的文章,大意是:1786年春天,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到巴黎戏剧院观看演出,观众里有个年轻公爵奥古斯丁向王后“咻咻”吹了两声口哨。国王知悉此事勃然大怒,未经任何审判程序,便将奥古斯丁关进了监狱。转眼三年过后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和王后被送上了断头台,可此时却无人想起为奥古斯丁申冤。之后从拿破仑上台到失势,这事也被耽搁下来。直到1836年,被关押了50年,已72岁的奥古斯丁才被释放。

奥古斯丁只因吹了两声口哨,竟换来50年牢狱之灾。入狱前还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出来时已是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他的一生,就因一个不经意的举动而毁灭了。

生活中有很多小细节,我们稍不注意就会犯下大错。因此,佛教不仅严禁说脏话,而且在很多小事上都有制戒。一般人很难理解:为何佛教对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么在意?看了以上两个故事也许你就会明白,人在任何时候的任何一个举动都有可能带来伤害人生的“蝴蝶效应”。所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严格律己,才是安全之举。

“法师,你最近好像长个了?”

有一次,一位法师参加一个政府召开的会议,会议中间休息时,一位很有身份的领导跟他开玩笑说:“法师,你最近好像长个了?”当时周围的人都很尴尬,觉得这样开一位高僧的玩笑有点过了。按一般人的想法,可能马上就要回一句说“你才长个了”,或者不说话,装作没听见,但最后一定会闹得不欢而散。只见法师笑呵呵地回答:“说明你最近认识有所提高了。”那个领导想了一会,一笑:“你这个回答真的很妙。”

还是这位法师,有一次在某大学进行演讲,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法师,你对钓鱼岛问题怎么看?”法师的回答是:“这个问题总理已经表过态了。”

还有人问法师:“师父,如果前面火车道左边有五个人,右边有十个人,你开火车,火车刹不住,您撞哪一边?”法师答道:“我是个和尚,怎么会去开火车呢?”

不管在任何场合,我们总会遇到很多无常之事,如果以慈悲为怀,就一定会有善巧的应对之法,因为慈悲心是很大的智慧,能够化解众生之间的诸多冲突和矛盾。

一只翅膀的鸟是飞不起来的

常常有人问禅师,现在社会上戾气比较重,人与人相处时往往出言不逊,遇到这种情况如何去化解?

禅师说,佛经里讲,鸟左边的翅膀是慈悲,右边的翅膀是智慧,一只翅膀的鸟是飞不起来的。

智慧是什么呢?智慧就是当别人用戾气对你的时候,首先你要抱有一颗慈悲心,然后去寻找化解的办法。既要保护好自己的尊严,又不要伤到别人的自尊心,大家都觉得很好。

生活中,人与人说话时争强好胜之心总是很难避免。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惯,总是你一句我一句,针尖对麦芒,必须是我的声音得比你大,我得说最后一句话,事情才能罢休……

人都是有情绪的,当有人对自己恶言相对的时候,如果没有精修佛法的话,可能不会在很短时间内就能把心态调整好。那怎么办?

举个例子,寺院在早期的时候,仅有几间小破屋、几个出家人,法师们也没钱,据说吃的饭都是周围的老乡们从家里带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寺里的功德箱被偷了。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人会说:“这小偷太可恨了,一定会遭报应的。”而且,教义上也说偷这种善财的人是要下地狱的。

但是,功德箱被偷走以后,住持师父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个人最近一定过得很难,连寺里的香火善财都要偷,他肯定是活不下去了。”

这种时候就看出一个舍心了。对出家人来说,别人偷了我的东西,我心里不能认为是他把我的东西偷走了,应该说正好布施给他,本来我们就三件衣服一个钵,能偷什么呢?

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修身最重要的是要随时修自己的意念,念头。

其实,每个人都很尊贵,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光明。但为什么常常控制不住自己,争执不断呢?因为被无明—烦恼所缠。之所以学佛,就是为了把这个烦恼拿掉,就像把尘埃抹掉,内心如镜的光明就出来了。

归根到底,菩萨的说话之道就是爱。

教理上明确地讲,就是要说爱语,说柔软语,说利他的话。

会听比会说重要得多

有一位朋友,他已被无情的病痛折磨二三十年了,在与病魔的长期抗争中,他翻阅了大量与其病症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所谓“久病成医”,每当有亲友去探望他时,他都会与其谈及自己的病症,以及与病魔斗争的感慨,而且会重复几遍相似的内容。后来,他转入一所全国著名的专科医院,又常把自己的“经验”和自学的“医学知识”讲给医生和护士听。当他觉得医生的诊断与他的想法不同时,便会一遍又一遍地向医生讲述他的病史以及自己对此的认识。他的亲友多次提醒他认真听从医生的嘱咐,积极配合治疗。虽然他接受了,但没多久就会“老生常谈”。

在平常与人沟通中,我们能否准确全面地了解对方谈话的意思以及言谈之中透露出来的心绪,从而使双方有很好的交流和互动,这非常重要,但往往不容易做到。

例如,当那位患者的亲友在观察他的言谈并感叹其执着、啰唆时,是否听到那喋喋不休的言谈背后所反映出的,是他对自己疾病的焦虑不安,和希望尽快结束痛苦而漫长的治疗的真实心绪,从而能理解他并尽力帮助他缓解?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思维方式和关注对象不同,再加上我们内心情绪波动的干扰,我们在听闻对方说话时很容易出现偏差。

之所以出现这些过失,其主要原因在于:内心不认可对方的话会有益于自己;不尊重对方,挑剔对方的过失,在心中贬抑对方;过于自负,自以为是,贡高我慢等。如此种种,归根结底都是执着于自己的认识、经验等,也就是对“我”和“我所”的执着。

由于这种执着,我们难以放下自己固执的成见,用心去倾听对方。于是容易失去改善自己习性的好机会,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吃同样的苦头。同时也会发现,当我们越来越固执己见的时候,“说”自己的人,包括朋友,越来越稀少了。

抱着尊重对方、虚心学习的心去倾听,我们就会接收到对方所要传递的正面能量,进而理解对方,与其感同身受,从而更好地认识和修正自己。那时,我们的知见在不断地趋向纯正,心量在不断扩大,烦恼会越来越少。

看破,不说破

在一座寺院,刚入寺修行的弟子们不管说什么、做什么,住持师父都从来不批评他们,反而想方设法夸奖。久而久之,有些弟子就自以为是了,自我膨胀了,犯了错误也不知道。

所谓“笑人易,自省难”。人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往往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问题。

有一次,一位弟子犯了错,师父就把弟子和当家师(编者注:寺院的“执行总经理”)一起叫到禅室里,开始批评当家师,使劲地批。看到师父这样做,弟子很得意地看着当家师,“平常老管着我们,你看你也有今天”。

当时,当家师态度非常谦和,对师父的批评一直在说“好的,好的”。

后来,弟子发现,师父一边批评当家师,一边用眼神瞥他。弟子就开始想:这是为什么?再一想,“哦,原来师父批评当家师的那些事,都是我干的。”

那一瞬间,弟子觉得非常惭愧,因为他当下悟出了一个道理:师父保护了我的面子,虽然这个面子不值得保护,但他在我最需要保护的时候保护了我,也教育了我。另外,从这件事,我也学会了将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对待他人。

在佛家看来,这叫作“看破不说破”。

红尘中,诸多人不知世上还有这样的智慧,但是只要潜心学习,精进修行,慢慢就明白了。

菩萨的说话之道一:胸怀慈心、悲心

很多人问我,什么是菩萨的说话之道?我认为,第一,说话首先要有慈悲心;第二,说话要有智慧。

有一次,一位法师接见信众的时候,现场一位女居士一直在说她的儿子如何如何不好,问法师该怎么办。法师就附和了几句,说:“你孩子这么做确实不好。”当时,这位妈妈的脸色一下变得非常难看,法师知道他说错话了。对一位母亲而言,自己孩子的缺点、毛病她可以说,但别人是不可以的。

那么,应该怎么说话才是智慧的呢?

有一个孩子经常性出现幻听,孩子父亲就到一座寺院里向一位高僧求愿:“我的孩子有幻听,怎么办?”高僧笑着跟他讲:“现在好多人都有幻听。”听到高僧这样说,这位父亲心里轻松多了。

为什么第一个故事里的母亲不开心,因为她想在法师这里得到安慰,并不是想多得到一个伤害。

为什么后面故事里那位高僧的回答能减轻幻听孩子父亲的悲伤,因为高僧始终有一种慈悲心。

无始以来,我们的人性中都有很多弱点。对此,如不注意慈悲为怀,在与人的沟通中往往不能觉察,常常就在不经意间、不自觉中把痛苦添加到了别人心里。

凡夫要想学到佛陀的说话之道,就应通过修炼自己的身、语、意,也就是行为、语言、心,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要修慈悲之心。

修慈悲之心对人的一生有什么好处?

慈能予乐

佛讲,慈能予乐。慈,慈者爱念,即能给予众生快乐之心,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利益对方。与人相处,如果保持一个“慈”的原则,就能让别人和自己快乐。

曾经有人在微博上留言,说有一个人生了一个智障的孩子,孩子母亲非常痛苦,想请禅师予以开示。

从佛教的教理教义上来讲,如果生了一个智障的孩子,就是前世所做的因造了这个业,这是感果。但是,跟这个妈妈不能这么讲,不能说你的儿子做了坏事,所以这辈子遭报应,那会追加她的痛苦。

禅师告诉这位母亲,“我宁愿相信,你的孩子是菩萨,是来替众生承担这个苦难的。”这样说后,这位悲伤中的母亲当下释然很多。

其实,说话之道很简单,首先从抱着一颗让别人快乐的慈心说话开始。

悲能拔苦

什么是“悲能拔苦”?悲,悲为悲愍,即能拔除众生苦难之心,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

有一个弟子的父亲去世了,之后的日子里,每当他一想到父亲含辛茹苦地养育他的那些点点滴滴,心里就会很痛苦。有一天,他实在忍受不住了,就去找师父求助,说:“我爸爸去世了,我受不了……”

当时,师父只说了一句话:“人都要死嘛。”

弟子的心情一下就转了。

当然,师父这样开解是有一个前提的,因为出家人师徒之间,对生死有另外一种更加超越的认知和理解,师父只是在恰当的时机把这样的认知诠释了一下,诠释的目的就是拔苦。

什么是拔苦?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去宽慰对方,让对方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所谓悲心,就是在与人相处、沟通的时候,不仅要怀着一颗体谅别人的热心肠与人同悲,而且还要帮助别人把这种苦拔出来。如是,从我们嘴里说出来的话,就会符合菩萨的说话之道。

菩萨的说话之道二:胸怀喜心、舍心

对人说话,要懂得随喜别人

前面讲了,要想掌握菩萨的说话之道首先要怀有一颗慈心和悲心。

其实,人与人交往的时候,还要怀有一颗喜心。

这就是佛门里常说的一句话—随喜。

什么是随喜?喜,喜者欢喜,菩萨庆他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欣庆无量。随喜是快乐生活的一个重要法门。

不少人见到能力比自己强,生活、事业蒸蒸日上的人时,心里多少会有点不舒服,可能会酸溜溜地说别人的风凉话、坏话,这是人之常情。其实这样很丢人,很不好。

佛门告诫我们,当别人过得比我们好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随喜,要真诚地替别人感到高兴。这样,自己才会获得快乐。

很多人原来没有这个喜心,或者说没有激发和挖掘出这个喜心,最后知道随喜别人才能快乐这个法门以后,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比如,在寺庙里面,有的弟子学历高,有的干起活来一个人能顶好几个,还有的悟性特别好,等等,因为这些差距,有一些弟子内心就产生了失落感。

如果不会随喜的话,有了失落感就会想方设法去证明自己的才能,但还是不可能超越别人。那怎么办呢?只会越来越痛苦,甚至只有搞一些旁门左道来证明自己。

有一位法师回忆说:“我小时候上学,经常会在课堂上做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行,以获得老师的注意,其实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小的时候不懂。长大后,在寺院里跟着师父修行,慢慢就知道了一些道理,心里就觉得,有人体力好,我比较高兴,有人学历高、悟性好,我随喜他。慢慢地,心里就自在了。”

对人说话要有舍心—布施的心

什么是舍心?舍,舍者舍离一切分别,菩萨于所有众生无爱憎之心,名之为舍。抛开一切怨亲差别之相,无量平等利益一切众生。

原始佛教时,佛陀亲自住持的僧团有一条戒律—一个比丘在树下打坐不许超过三天。

因为人有一种习惯,一种人性的缺陷—我们只要往某处一待,就会潜意识认为那个地方是我的。

其实,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那棵树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有些人只要往树下一坐,就会认为“这棵树是我的,这棵树的阴凉是我的”,就会产生痛苦。

所以,佛陀规定每三天必须换一棵树,不然就犯戒。

那么,寺庙里的出家人是怎么训练的呢?就是抓阄换床睡,以此避免大家认为这个床一睡上就是自己的,以至别人坐一下就不开心。

其实,那个床根本就不是哪一个人的。因为出家以后,有一条丛林清规叫“色身交给常住,性命托付龙天”。意思是你出家了,你的命是归龙天护法的,这个身体呢,就归常住了,你就没有了,你什么都没有。

除外,戒律还规定,一个人只能有三件衣服和一个吃饭的钵,多了就犯戒。

虽然戒律是这么制定的,但是不少人内心还是会有强烈的执着—总有什么东西是我的。所以佛教强调要不断地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你的,得失是人的一种意识作用,是一种概念,最后这些东西都得舍掉。不舍又怎么办呢?死的时候都得舍!孩子也得舍,太太也得舍,爸爸妈妈也得舍,不舍得也得舍。

这句话很残酷,但是真到走的时候,你不舍又怎么办呢?

所以不舍也得舍,舍,不是放弃责任,它是放弃内心的那个执念。

所以在寺院里,弟子们每到半年就要抓阄换床,你不是说那是你的床吗?抓阄换,不换犯戒。

内心刻薄,才会嘲笑别人的短处

现世中,有一个特别不好的现象,有的人爱给别人取外号,特别严重的是给身体有残疾的人取外号,并以此为乐。经论上讲,嘲笑比丘,给比丘起外号,或者用语言攻击一些圣人,都非常不好,那个果报就更加严重了。在佛教里,一般把给别人起外号归纳为绮语。这是绝对禁止的。

佛教最主要讲善护口业,留口德,积口德。

喜欢嘲笑别人短处的人,根本原因是内心比较刻薄,不是一个以宽厚慈悲的心面对别人的人。要知道,当别人有苦难的时候,如果用一种刻薄的心去对待别人,自身最终也会拥有刻薄的命运。这不是诅咒,因为性格决定命运。

古往今来,大家都确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在中国文化中,说话讲究要留口德。因为比起我们的行为,口是最不容易受人控制,而且最容易伤人、最容易犯错的。比如说家里闹矛盾了,往往都是先吵架,用语言互相攻击,伤害对方。其他方面也差不多是这样。

脱口而出,实际上是“心”在脱口而出

什么是脱口而出?好像是下意识说出来的话,实际上是“心”在脱口而出。

有些时候不朝坏的那方面去想,不去做什么,这一点我们可能控制得住。但是要不说那句伤人的话,就很难做到。特别是人处在贪嗔痴很严重的状态下的时候,很多伤人伤己的话,往往会脱口而出。所以,佛家特别讲求语功德。那么,佛法到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呢?

首先,佛法从两个角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一个是我们活着的时候,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更好。还有一个就是它能影响我们下一生。下一生我们是什么状态,取决于我们这一生想了什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也就是说,我们要想当下生活质量更高,不畏惧生老病死,乃至超越生老病死,就应该从好好说话和好好做事开始。

这是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双向进行的。好好说话就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法门。

所谓言为心声,因为话就是自己的心,比如人起了恶念,对别人说话就容易恶语相加;如果某人想讨好别人,想达到一些目的,就爱说一些讨好的话,这是因为内心有了谄曲,自然就会从语言流露出来。

我们有时也会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就是说我心里不愿意,但是又有求于别人,就会说一些违心的话,口是心非的话。听起来是好话,但实际上是不好的。

那么,怎样避免心口分离?怎么做到言行一致?

好好地修慈心、悲心、喜心、舍心。这些心念修好以后,我们说出来的话,肯定是出于好心,肯定是对方能接受的好话。

管住自己的“乐说欲”

人有两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种生理结构暗示我们应少说多听。但是,在人际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一点也不顾对方的感受,以致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

人为何偏爱讲话?佛门有一个词叫“乐说欲”,即非常欢喜讲话,这是人的本性之一。

曾经有个新闻: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吃穿不缺,却天天在家门口摆摊卖自己缝的鞋垫,除夕也不例外。面对记者的采访,老人的答复让天下儿女动容—“只想找个人说说话!”

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中国环球航海第一人翟墨说,当他一个人乘着无动力单人帆船穿越太平洋时,最大的障碍就是寂 寞,那种想向人倾诉却无人听的难受劲儿,不亚于瘾君子发作时的煎熬,骨头缝像是被小虫吞噬一般。每当靠近大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家中国饭馆跟人聊聊天。看来嘴巴不仅要完成“吃饭”的生理功能,还要满足人“说话”的欲望。

所谓“言为心声”,言语是我们心灵世界的外化。心静如水的人一般很少讲话;喋喋不休正是内心躁动不安的表现,名为“躁人多辞”。安静的心就像一间收拾得井然有序的房间,再多东西放进去都能合理布置,找个不起眼的零件也毫不费时;躁动的心就像堆满各式物件的库房,东西都挤到了门口,就是搅个天翻地覆也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

内心宁静,人就更有智慧,能直接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常能一语中的;心绪动荡,如同风中的蜡烛,照出的景物恍惚不清,自然决断起来犹犹豫豫,说起话来更是语无伦次、喋喋不休。

向别人倾诉就是排泄心灵的垃圾,虽然一时可以缓解心中的郁闷,但终究逃不出扬汤止沸的轮回。止口不如静心,从源头清理才是治本之道。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嘴巴都管不住,如何让自己的心听从安排?佛教里解决这一问题有个妙招:如同大禹治水,一时堵不住就疏导。说惯的嘴巴先不要闭上,而是改变说的内容—念佛。凡夫说话都是“烦恼心”驱使,越说越躁动,越说越烦恼。改成念佛号,虽然开始还是烦恼心,但佛号是清净的。好比一个躁动的人,让他不断重复说“安静”,借着佛力让烦躁的心转向安详,想必很快会安静不少。

心直可以,口不能快

很多人说话时,特别心直口快,还老爱强调,“我这个人就是直肠子,有什么说什么,绝不遮遮掩掩”。他们往往还会这样想:我总比那些有话藏在肚子里面不说,装阴使坏的人有优点吧?

这样的人是缺乏智慧的。

自己认为的好话不一定就是好话,心直口快也很容易伤人。心直口快的人,可能是一个古道热肠的人,但是说出来的话,却让人不能接受。

没有智慧的人,人家怎么能体会到你的慈心悲心呢?人家听到的,全是你很直的那种伤人之语。

在佛家看来,心直是好事,口快却是没有智慧,是不善巧的。

还有人认为,心直口快的人往往不会说假话。其实,这个也不一定。

比如,某人看见一个什么现象,马上就说了,这是我先看见的,我认为是事实。但是,你看到的这个现象可能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他认定他看到的才是事实,冲突必然发生。所以,千万别认为心直口快的人说出来的话就一定是真话,是实话,不一定。也许对他而言,有可能是实话。但对于事实来说,不一定就是实话;对别人来说,可能不一定就是真相。

过去,佛经里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比丘,半夜里在山洞里打坐。突然有一个女子进来躲风雨,当时,比丘也没有注意到有人进来,静静地独坐了一夜。第二天,比丘出来了,女子也出来了。有人就说:“我亲眼看见了,这个比丘破戒了。”然后,佛就跟这个传话者说,你千万不要这样讲,虽然是你看见的,但不一定是事实。但这个人就一口咬定:他俩就是衣冠不整从里面出来的……后来佛就反复地劝他不要这样,但是他最后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最后遭受到很严重的果报。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心直口快确实不一定是好事,直率常常是伤人的借口。

说话不知轻重,因为内心糊涂

说话不知轻重,这实际上是内心糊涂的一种表现。

比如父母爱孩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父母对孩子说话时却不知轻重,像“你看看,张三学习怎么样,再看看你……”这种话对孩子来说是很重的话,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样的父母,虽然不乏对孩子的慈悲心,但是没有智慧,内心是糊涂的。所以当他看到孩子有一些缺点或不良习惯时,就会迫不及待地去强行改造,说话不知轻重。

为澄清糊涂的内心,避免经常性轻言、狂言、多言,我们有必要对自己进行止语的训练。

曾经,有过节的甲乙两公司代表见面商讨和解大事,因两位都是严谨之人,因此对两人而言,讲错一个字都是大事。于是,见面以后,甲掏出一个纸条说:“我怕把公司领导的话转达错了,所以就把他托我带给你的话念出来给你听。”于是他就拿出纸条念了起来。念完了,另外一个公司的代表就说,好,我受谁谁的委托,然后给您带过一句话。

其实,在寺院里也有这种训练,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弟子们要把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记录下来,以免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妥当,而自己又不知道。

另外,弟子们每晚一定要做功课,睡前要反省,反省当天说错了哪些话,做错了哪件事,然后,第二天改正。

学会“止语”,意义非凡

在佛门里,有这样一个现象,对刚出家的弟子来说,师父一般都告诫,出家人头几年都要少说话,内心要寂静。

这实际上是训练止语,所谓止语,就是强行训练自己控制语言的能力,而且每天晚上睡觉前要反省一下今天说了哪些话,哪些话合适,哪些话不合适。

止语的目的,并非是一般意义上认为的为了避免言多必失,担心泄露内心的什么秘密,担心得罪别人,实际上是为了训练自己的心,训练自己的慈悲和智慧。

有一个德高望重的法师,他早年出家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怎么说话。后来他开始讲话的时候,弟子们发现,他已经训练出一种能力,什么时候该讲什么话,不该讲什么,契机都把握得很好,同时他教导弟子的时候,也是要求不许讲大话,不许讲官话,不许讲没有用的话。

什么是大话?做不到的事,不由自主地说出来了,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自己可能实现不了,这就是大话。说大话有什么过失呢?你以后再讲话,别人就不听你的,就是失信于人,你以后做任何事情,说的话人家都不信,周围的朋友会日渐疏离,诸事都会不顺。

官话是什么?就是言不由衷的话。有什么过失呢?一是冠冕堂皇,话虽然很好听,没有什么错,但不是发自自己的内心,这样于人于己好处不多,至少没有什么意义。

有一个出家人,在寺里担当一个职务的时候,总是跟别人讲官话,虽然话没有错,听上去合情合理,但因为缺乏真诚,所以大家就不听他那一套,时间一长,和大家的关系就疏远了,最后他沦为“孤家寡人”。

为此,住持师父把他调去当清众。清众就是普通的、不管事的出家人。这个时候他的内心受不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讲的话没有人听,更没有人回应,他只好跟大家一样讲真诚的话,但是他在做梦时还讲官话,由此可见官话对人的危害。

什么是没有用的话?这在佛教里称为绮语,不允许讲,讲了就犯戒。

总之,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我们都要尽量做到不说大话、官话、没用的话。

我们都有自以为是的一面—“贡高我慢”

很多时候,我们说话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炫耀自己,演出那自以为是的一面。

在佛教里,这叫矜言,就是贡高我慢。

我慢,就是自我的傲慢;贡高,就是觉得自己了不起,一副站在高处,把别人都看低的样子。

不仅红尘中的人会这样,修行功夫不够的修行人也会经常如此,因为有我慢,言谈举止间随时都会露出贡高我慢的马脚出来。

一个贡高我慢的人,在社会上是走不长远的,无论事业、工作、生活,都会遇到很多业障,来世也会贫穷、卑贱。

而优秀的人,他们都有这样的特质—慈悲、智慧、谦虚、不狂妄。

沟通,绝不是为了说服别人

在世间,当我们拒绝别人的时候,实际上是需要智慧的,得让人很愉快地接受拒绝。

佛门讲法无定法,做任何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空间和一定的因缘,如果心存慈悲,自然会有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方法,临时抱佛脚肯定是不行的。

智慧不是外面给我们的,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有智慧,只是因为被我执下的烦恼遮蔽住了。现在我们把烦恼减轻了,智慧自然就被开发出来了。比如,在寺院里吃饭的时候不说话,久而久之,人的内心会变得很安静,就会看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就会进步。

有人问,如果跟一个戾气很重的人沟通,我们是忍着不说,还是顺着他或者跟他作对?

其实,我们要明白一点,沟通不是为了说服别人。沟通是为了理解别人,如果你理解了他的戾气,他的戾气就开始减弱;如果你抱怨冷漠,他的戾气就会增长。

现在善于表达的人越来越多,善于聆听的人越来越少。其实,什么是好好说话?很大部分是你好好听人家说了什么,然后再以爱心和智慧来回答。

有一次,一个法师从外地回到寺里后,跟师兄聊了一些心事,就是想倾述一下心情,但这位师兄理解错了,误以为小师弟需要他的开导,于是就好为人师了一番,结果这个法师听不进去,最终两人不欢而散。师兄委屈地把此事汇报给师父。师父说:“有时候,倾听比说话更重要。你应该听他说,听就可以了。”

在中国,人们常常说上善若水,水容万物。当一个有上善之美称誉的水接收到不善之语的时候,它的形状就会变得狰狞、难看,可想而知,当我们人心受到了不善伤害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水且如此,人何以堪?

惜言—话千万别说绝

佛门很讲究惜言。何谓惜言?就是说话要留有余地,因为话说绝了就没有退路了。

佛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相是缘起法,而因缘是变化的。今天我们俩达成一个约定,那么明天有可能就变化了,这是因为你知道今天发生了什么,但明天却是未知的,所以彼此留一点余地,就比较符合缘起法。

所以,说话时一定不要尽言,因为因缘随时都在变化,随时都在无常。

如果有的人向我们求助,是真心困难了。我们承诺帮助时应该用真诚的心量力而行。

有人问,民间流传甚广的“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这段话,与佛家所倡导的“控制尽言—惜言”是一样的道理吗?

其实,这是不一样的,佛教讲的惜言,是建立在利他基础上的,不是利己。对菩萨道来说,他在考量一件事情的时候,是把自己的利益抛开的,首先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因为因缘在不停地变化,如果今天把话说尽了,若以后产生变化,就会伤害到别人。

传是非,揭别人的短有什么报应?

在佛门里,有一个规矩,就是说别人跟我讲一个什么事,我不能随便告诉别人,不能泄露自他的机密。有人会对此疑惑:你这个人,都不把心中的真话告诉别人,那我们怎么信任你呢?

谈话间泄露自他的秘密,这实际上也是在说是非。

说是非,从现实讲,是非人说是非。就不能悟道,因为悟道的前提是超越是非。

说是非,诽谤别人,恶口,都是命运中不好的因,会给自他造成严重的后果,《地藏经》上说要堕入拔舌地狱。

另外,说话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有意无意地揭别人的短,不要在背后说人坏话。这是非常伤人的行为,迟早也会伤到自己身上。

有人说,我不把疮疤给他揭开,他怎么会真正反省呢?怎么会好得快呢?

以慈悲为借口去伤害别人,在佛门是绝对禁止的。就像在僧团里,头几年师父从来不会讲弟子们的缺点,弟子们有什么事都告诉师父,包括从小到大做过的坏事,弟子们忏悔反省后写下来给师父,但是师父从来不会说出来。

在现世中,一个爱揭别人短的人,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通常内心都比较刻薄寡情,总是被一种恶业缠绕,身体容易感受疾病的侵袭,人的精神面貌也比较阴暗,总之,没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

我们可以观察到,有的人心宽体胖,有的人比较豁达、厚道,所以他的事业、家庭各方面都很圆满。

活得快不快乐,都跟内心的好坏有一定关系的。

请记住,千万不能以慈悲为借口试图改变一个人。一个人有错误的话,只有善知识才有机会改变他,与他建立很好的业缘。而且这个善知识在指出别人缺点之后,还会有善巧的安抚有错的人,让其情绪平复。从这一点上来说,能够帮助别人改善缺点的善知识有点像外科大夫—剖开别人的肚子(这谁都能办到)把病根找出来去除,再把肚子缝上,治好他,让他康复出院(这才是功夫)。

座位决定脑袋—不在其位,不要说出位之言

什么是出位之言?就是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话。在佛门里,有非常讲究的一种智慧,座位决定脑袋,就是你自己在什么位置,就讲那个位置的话。

比如在寺院里,你是一个小和尚,你就不能讲大和尚的话,即使有大和尚的那种修为,也要讲小和尚的话,因为你不在那个位置上。如果讲不符合自己身份的话,可能你的话没有错,是对的,但是会对整个的大局产生影响。

比如住持师父在寺庙开会的时候会讲,大家为了佛教事业要怎么怎么样,但如果弟子们说“为了佛教事业怎么怎么样”就不太合适。因为师父讲这句话有他的通盘考虑,而小和尚讲,恐怕就有戏言之嫌。即使弟子们有这个心愿,但是暂时没有这个能力做到什么,这样讲就不符合弟子的身份。世间生活中,不说出位之言这种规矩也是非常有必要遵守的。比如在各种各样的团体当中,不归你管的事情,就不要贸然插手。你插手了,会引起混乱。

有人可能会这样想,我是一个热心人,我觉得别人做事都不积极,不到位,我愿意帮助他们。但是,热心人不一定能办好事。有些事可能确实需要帮忙,但你如果没有智慧和善巧的方法,就可能帮不上忙或者帮倒忙。

实际上,佛家所倡导的“座位决定脑袋”这句话,并非要我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处于维护整个大局、整个团体的考虑。

总之,在任何一个团队里,不要硬性去插手别人的事儿,出于好心帮别人,也一定是在利益全局的前提下,审时度势,帮到点上,而不是显示自己,逞能。

在最微小处也想着别人,就能让别人难忘

恭维之言,在佛门里属于绮语,属于一种谄曲心。

在佛教里,提倡多给别人欢喜,多鼓舞别人。这跟谄曲讨好是两个概念,佛门里讲的是用平常心爱人,而谄曲心是有所求。

有一位义工,非常想见住持师父,但因为住持师父事务繁忙,始终未能得见。一天,师父跟侍者讲,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可以见一见,请他也来吃饭。

当侍者把义工引到餐厅师父旁边的时候,一看师父身边有十几位特别重要的客人。心想坏了,“这么多人,师父怕是忙不过来接见他吧,如果冷落了这个义工,他肯定会很不高兴的”,总之,侍者离开后心里一直忐忑不安……

午饭过后,这位义工兴高采烈地找到侍者说,“你师父给了我一张名片,让我随时给他打电话。”侍者松了一口气,原来担心都是多余的。

当时,虽然这位住持师父确实没有太多时间跟这位义工交流,但侍者想,师父一定是抽空用善巧的语言与他交流,然后还给了他一张名片,留下了电话,又特别嘱咐了一下可以给他打电话,这让义工很开心。

任何时候,只要在最微小处也能想着别人,自然就有善巧智慧的方法给别人欢喜。

只有心存善心,才能好好说话

伤害别人的方式有很多种,拿刀捅别人叫伤害,触碰别人叫伤害。另外,不当的语言同样也是伤害。比如揭别人的短,即使你说的可能是对的,但却让人家不快乐、不舒服等等,这都是一种伤害。

古人说:杀敌一千,自伤五百。伤害别人,也是伤害自己。这种情况,在出家人身上也是会出现的。

一位法师讲:“曾经,有一位同修老在我面前说另一位欺负他的同修的不是,有一天,他又在我面前说那‘家伙’又如何如何,我就没有智慧了,就跟他讲:‘你不要老是说人家这个家伙这个家伙的。’当时说完,他的脸色就变了。我心里立刻就惴惴不安了。一个多小时后还是不安。之后,我就发现不能讲这种话,遇到这种情况还是要找到一个更善巧说话的方式才行。”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在很多方面能够控制住自己的不理智行为,但往往在说话方面会不太注意,犯口业,另外,控制自己的“意”也比较难,要让一个人心里时时都是好念头,这个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依然要学会化解自己心里随时随地涌现出来的不好的念头、想法,只有好好修意,我们才能好好说话,好好做事。也就是说,我们的任何一个行为和语言都是我们的“意”这棵大树上所结的枝、花、叶、果,只有好好浇灌树根,根深才能叶茂,才可能最后结出累累硕果。

如何修意呢?如何随时随地修正我们那些不好的意识和念头呢?好好修自己的慈心、悲心、喜心和舍心吧。

阿弥陀佛—来自于佛经中的爱语

有人问,我们为什么在感谢别人、劝解别人,或在一件事情很圆满的时候要说“阿弥陀佛”?佛经里有哪些爱语呢?

在寺院里,“阿弥陀佛”就是非常好的爱语。比如你第一次来寺院里,第一次来陌生的环境,肯定内心有一些忐忑—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会发生什么。

如果有人问你:“你找谁?你来干吗?你心里马上就不舒服了。”这时,你说“阿弥陀佛”,就很好。可以说,“阿弥陀佛”这句话里面有着不为人知的巨大的正能量。这是来自于菩萨的问候和关怀。

佛经中,现存的咒语大多是佛菩萨、神天的名号,持咒即反复不断地皈敬佛、法、僧三宝,感通佛菩萨、神天的本誓愿力。同时,更重要的是持咒的过程中兼带持戒、修定的力量,能启发持诵者内心的慈悲与智慧,从而去除执着、减轻烦恼。

持咒与诵经、念佛一样,都是修心的方法,不可迷信外在神力,追求神通邪道。之前我们提到过临时抱佛脚,是说遇到境界的时候,我们可能懂得道理,但是根本来不及抉择、判断一下说的话是不是合适说,是不是应该说,情绪一来,话就扑了出去,所谓覆水难收。

所以,佛门里的修行就是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平时要培养戒定慧的功夫,努力修心,内心的定力、慈悲、智慧都具足了,自然会在身语上体现出来。持咒、诵经、念佛就是时时抱佛脚,心心念念都在用功。 4frDAIHzIVcdJFBPbtru+EU7Tkpv6XSB8vMEMZYzTOXEWYk2GmxlBnWDJbmbyX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