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镜头四:学习的烦恼

聂磊是一个让老师和父母头疼的孩子,因为他有一个毛病:上课时爱睡觉,平时一学习就感觉累。父母总是抱怨儿子不争气,平日里没少批评他,可聂磊依旧我行我素,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他的妈妈曾经采取过“督学”的办法,在儿子学习时搬一把椅子坐在他旁边,可效果不好,还弄得母子关系紧张。

但是聂磊并不是一无是处,他非常爱好体育和美术,各项运动成绩在全校都是出了名地好,他画的画还在区里展览过。有一次聂磊感冒了,拉肚子,却一定要坚持上学,因为那天有体育课。为此,聂磊的父母不禁连连感叹,要是儿子能把踢球、画画儿的精神转移到学习上该有多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事实上,像聂磊这样的学生并不少见,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爱好,而且都在这一方面有了一些成果,但就是不爱学习,一拿书本就没精打采,仿佛是中了什么邪。

对于同样的学习,为什么有的同学能乐此不疲、全神贯注,有的则感到苦不堪言、心不在焉呢?就是由于有强弱不同的学习兴趣造成的。当一个人被迫做一件不感兴趣的事情时,往往还没做呢,就开始累了。接下来去做,就更累了。而且一边做心里还有怨气。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所从事的活动有兴趣,那么,他的积极性就高,就可以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如果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活动没有兴趣,那么,他的积极性就低,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左右。对于学习当然同样如此。这样一想,你就知道自己为什么一学习就愁眉苦脸的原因了,因为对学习没有兴趣,准确地说,是你没有找到学习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这已经是一条公理了。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就一定会多学多看,精力也更投入,遇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明白,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获得快乐。有不少同学厌学,学习成绩不好,就是没有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事实上,甚至许多成绩不错的同学也不例外,他们之所以取得了好的成绩,更多地因为有外在的压力,或者意志力比较坚强。这样得来的好成绩,是谈不上快乐的。如果因为求知而被剥夺了快乐,在苦学的状态下学习,缺乏认知的需要,那么,他们便会产生厌学情绪。

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故事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天夜里,他提着灯笼,蹲在田野里,观看蜈蚣怎样产卵,一连看了好几个小时,他忽然感到周围越来越亮,抬头一看,原来太阳已经从东方升起。还有一次,法布尔爬到一棵树上,聚精会神地观看蜣螂的活动。突然他听到大树下有人大喊“抓住他,抓住这个小偷!”这才使他大吃一惊——原来人们竟把他当做小偷!法布尔为什么对昆虫的观察研究如此入迷?因为他对昆虫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总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法布尔从小对昆虫活动产生了兴趣,激发了他终身研究昆虫的志向,写下了巨著《昆虫记》,对昆虫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能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全力以赴地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仅仅由于强制而求知,则味同嚼蜡,苦不堪言。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学习的过程是可以给人带来“改变”的过程。

我曾经是一个“偏科”很严重的学生,由于兴趣的关系,会对自己感兴趣、自己做得好的学科格外偏重,因此造成了某些学科的学习顺风顺水,成绩很好,而某些学科的学习则一塌糊涂,成绩很烂。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对这种偏科学习状态不以为然,甚至洋洋自得,觉得那些我不喜欢的科目学来也没有必要,将自己喜欢的科目学习好既体现了自己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又能反映出自我强烈的个性,挺好的!

后来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我改变了想法:那是一个名为“化学与城市设计”的讲座(我当时对化学这个学科很是痴迷,当时的我除了化学,其他学科都比较差),讲座的教授娓娓道来,从化学学科入手讲到了美学、数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等相关知识,最后讲到了城市设计与规划,整个讲座深深地打动了我,讲座让我了解了很多我原来未曾听说过的化学应用,同时这个讲座也使我真正理解了“学习”的真谛。我深刻地认识到:人应该是丰富而多元的,不要僵化在某一学科或者某一方面的思维框架下,应该突破框架,让自己的视野变得开阔,让自己的经历、阅历变得丰富,让自己的思维变得多元,让自己的知识面变得广阔。

因此,在学科学习中,“不能偏科”是基本要求,因为对于我们思维多元性的改变,不同学科会有不同的作用,多学科的通识学习,是使我们思维变得多元、知识面变得广阔的基础。在“不偏科”的基础上,最好让自己的学习过程也变得多元起来,读书、聊天、听讲座、看电影、旅行等等其实都是在“学习”。

认识的突破,改变了我的学习和做事风格。从那以后,我的学习和做事的基本思路变成了以下模式: 问题引发兴趣→兴趣带来关注→关注 带来思考→思考带来拓展→拓展带来思维更新→思维更新带来新的兴 趣→新的兴趣带来新的关注→新关注带来新思考→新思考带来新的拓 展→新拓展带来新的思维更新…… 一个不错的良性循环,每一个过程都是自我丰富的思考和学习过程!

作为老师,从教育的角度看,我认为的理想教育是:教育者能够不断地自我丰富,进而为学生的更加丰富创造平台。基于这样的思考,作为“学生”的我,也会通过不断的“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广博,更加多元。

同伴学习——同龄榜样,你追我赶

如果遇到问题时没有办法通过自我阅读及时解决,或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很难找到老师帮助答疑解决(比如在寒假、暑假中遇到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比自己阅读学习和老师答疑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同伴学习!所谓同伴学习,顾名思义,就是与一群水平相当的朋友们结成小组,共同探讨学习问题、共同提高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方法,比自己的阅读学习更为开阔自己的思路,因为同龄的朋友们每个人的不同思路都会给你以启示,是以在问题探讨过程中有更深入和更广阔的思维过程;不但如此,同伴学习过程还比老师的答疑指导更直接、更放松、更有效率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因为同龄的朋友们在一起讨论比老师更容易切中问题的关键(老师的思维很难与学生的思维平行,很多时候老师的指导总是找不到学生问题的具体发生点上),可以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同时,朋友们在一起也没有什么拘束感,思维也更加活跃,在放松的讨论中可以使得问题的解决事半功倍。

这时有些同学和家长可能开始担心一群同龄的朋友在一起还会学习吗?会不会一群人开始玩上了,使学习的效率更加低下呢?我能理解,家长的这种担心显然是不无道理的,我们在实际情况下也确实会看到很多同龄的朋友在一起玩闹,很少看到他们在一起用心学习。但“没看到”并不代表“没有”,从老师的角度看,只要学生们有足够的兴趣(或者动力),他们之间的同伴学习是很容易发生的。我经常能够看到学生们之间因为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而各持己见的辩论不休,并且通过辩论他们几乎每次都能将问题很好的解决;我也经常看到因为要为更多的同学讲解问题而促使多名同学在一起认真“备课”,那种专注和认真是很令人震撼的,当然,由于他们自己认真的准备,自然可以很好地帮助更多的同学解决问题,同时也使自己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各个方面得到提升……

那么如何保障有足够的兴趣和动力进行同伴学习呢?下面需要家长和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信任。这里说的信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家长对孩子的信任,作为家长,千万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们在一起就是玩,甚至有些家长还会偷偷的去窥探孩子们是不是在学习,这样一旦被孩子们发现,不但会影响你在孩子们心中的美好形象,更会使他们失去同伴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最终产生逆反而放弃同伴学习过程。希望家长能够设身处地为孩子们考虑考虑,假想一下,当您是孩子的时候,如果家长这样对您,您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比较好的做法是:作为家长为孩子提供好吃的和喝的,然后提醒一下孩子们今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并且在出门前最后说一句,你们过得高兴点就行了。当然,如果家长能够说一些自己经历过的同伴学习感受和方法那是更好的,但这样的感受和方法,最好放在平时闲聊的时候,而不是孩子马上要出门的时候。其二是同伴之间的信任,也就是说,进行同伴学习时,同伴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信任的状态,所以最好在分组的时候选择和自己要好的朋友们,朋友间的相互信任会使很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

(2)分组。建立适合自己的同伴学习组合的另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分组,分组的基本原则除了前面所说的最好是相互信任的朋友以外,还需要格外注意另外四个重要原则:

①互补。因为同伴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大家的学习,所以,在一个小组中最好大家是互补的,包括学习科目的优劣(不同学科都有相对有优势的同学),思维方式的多元(不同的同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问题),性格特点的不同(性格特点的不同会带来学习方式的互补,如性格大气的学生往往会更注重整体性而忽略细节,性格细致的学生往往会注重细节而忽略整体联系)。

②小组成员水平相当。说得明白一些,就是一个小组学习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在讨论问题的时候都能够完全参与进来,这样就需要小组中各个成员解决问题的基本水平相当,不要有过大的差距,因为过大的差距不但会造成成员之间的信任危机,而且会严重影响学习的效果。

③控制人数。参加同伴学习分组的人数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过多的人会在问题讨论和解决过程中造成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状态,并且过多的人员参加会使得学习的效率变低,而如果参加同伴学习讨论的人员过少,又会造成解决问题的局限和任务分配时的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建议参加同伴学习的组合人数在4~5人为宜。

④相对固定。建议参加同伴学习的小组成员相对固定,不要经常性地增添、减少或者替换人员,因为人员的经常性变动会造成整个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适应的不断变化,从而会降低学习效率。建议在组成同伴学习小组的时候一定要相互了解好,并且在组成小组之后设定一个相互适应的缓冲期(缓冲期一般时长为2周,也可以设定为共同讨论5次),在这个缓冲期限内,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协商讨论的方法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求同存异,确实无法合作的情况下再进行微调,一旦同伴学习小组确立后,就可以着手设定共同的计划任务,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活动了。

(3)设定计划任务。这一点对于同伴学习过程至关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固定的计划任务和分工的话,同伴学习过程是很难保障效率的。在设定计划任务的时候,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①长期计划目标、短期计划目标与即时计划目标相结合。制定计划的时候需要制定一个较为长期的同伴学习讨论计划,如以半学期或一学期为单位,制定这一较长时间段的学习计划,这样的计划最长单位不要超过一学期,因为过长的计划(如制定3年的同伴学习计划)对于同伴学习过程来说意义不大,并且往往会成为没有约束力和执行力的空计划,一学期的时长已经是长期计划的最长时限了。另外制定长期计划的时候,建议采用目录式的制定方法,即只需要根据学期任务,列出一个大概的时间范围需要完成的大块内容目录即可,不用过细;除了长期计划,还需要一些更具有操作性的短期计划,一般情况下,短期计划是根据同伴学习小组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的,如可以以一周为单位,根据学习内容,设定小组讨论的次数(如一周讨论三次)、设定每一次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目标(如解决某一科目某一节的问题等),这样的短期计划可以根据实际的学习情况进行变化调整,灵活实施,建议在完成某一短期计划的最后一次讨论时,制定下一阶段的短期计划;为了更好地进行同伴小组学习,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除了长期、短期计划以外,最重要的是制定即时计划,所谓即时计划,顾名思义,就是以一次讨论作为基本单位的小计划,当一次讨论结束时,小组成员们可以讨论并约定出下次讨论的计划任务,这个就是即时计划。即时计划的作用是使得参与同伴学习的每一个人都能明确下一次的具体任务,当然,在每次讨论之初,需要进一步明确本次的即时计划,如果与上次讨论制定的即时计划一致,那么按照计划实施即可,但如果需要进行调整,一般选择合并两个即时计划的方式进行。最后,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定长期、短期和即时计划的时候,一定是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制定的过程。

②设定好讨论时间和频率,这一点在制定计划那一部分就涉及一些,这里专门把它提出来做特殊说明,显示了这一点的重要性,因为没有时间的保证,很难达到同伴学习的效果。在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中,设定讨论的时间和频率都是很重要的,以高中知识的学习为例,如果希望通过同伴学习的方法很好地解决问题的话,小组共同讨论的时间和频率,建议每周至少拿出3个较为固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学习,每一次的讨论时长不低于1小时,注意,是以小组为单位有计划、有任务地共同讨论,其他三两个同学就某一问题的平时小讨论并不计算在内。还有,如果在短期计划和即时计划调整的时候,发现原计划不足以完成相应任务目标,建议适当增加同伴学习的频率,但最多不要超过一周四次,因为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有一些自己学习的时间,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的消化和吸收。当然,如果觉得一周三次过于频繁,你完全可以根据你们的任务和实施过程减低频率,但最少不要少于一周一次,因为小组成员间的讨论也是需要不断磨合的过程。

③分配好讨论任务,不要过多。制定即时计划的时候,有一点必须再单拿出来说一说,那就是针对下一次的即时计划,在一次讨论结束的时候,要进行下次讨论的任务分配:根据你们所指定的即时计划,结合每一个人的特长,分配好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使得你们下一次讨论有的放矢,才能使你们下一次讨论更具有效率,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得到任务后,都需要特别认真地准备自己的内容,并保障能够在下一次讨论过程中为其他小组成员带来新的启示。当然,分配的任务可以是较灵活的,可以是读某一部分书,可以是处理某一部分习题,可以是解决一个典型问题,可以是写一篇文章,也可以是准备一些单词……总而言之,根据小组制定的长期计划、短期计划和即时计划,有利于帮助完成计划的任何任务都是可以的,这个过程小组成员可以进行创新和改进。关于任务分配最后需要特别提出一点,那就是分配到每一个人头上的任务一定不要太多太重,最好是在作业中的某一个部分,因为每一个人都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所谓的讨论任务其实就是大家在完成“共同本职工作”过程中,一些需要特别留意和深入思考的内容。我们通过同伴学习,将这些需要进行深入理解的内容进行分解,使每一个人只是努力解决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内容,那么每一个人也就都有精力来把自己所分配的那一部分内容完成好,当整个小组在讨论的时候,就会产生“1+1>2”的效果,使每一个人花了较少的时间,却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当然,如果在完成自己所分配任务的基础上,还有时间和精力探讨其他问题的话,那是再好没有的事情,但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探讨其他问题了,那么请相信你的同伴们,他们的努力一定会让你收获良多。

(4)留有娱乐时间。大家在一起讨论学习,其实最重要的是为了快乐,所以,在制定各种计划时(尤其是制定即时计划的时候),建议不要把时间用得过满,每一次讨论都要留有一定的娱乐时间,聊聊天、打打球之类,把每一次学习讨论都变成一次快乐的party,这样会使得同伴学习的效果变得更好,当然,建议娱乐活动也不宜时间过长,同时一定要在完成讨论任务以后进行。

最后,用最简单的4句话为同伴学习的方法和原则做一个结语,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句:不要每天进行(要给自己留出反思的时间,避免依赖,至 多一周 4 次)

第二句:带问题进行(有任务,有自我学习过程,有问题积累后再 进行讨论,有的放矢)

第三句:固定人员(人不要多, 4 5 个最佳,志同道合)

第四句:限定时间,预留出时间“玩”(先讨论,后玩)

会休息不用多休息

这里说的休息是指的“身体”的休息,学习本身是一件很费体力的事情,身体才是这一切的基本保障,以高三的学习为例,在我们老师看来,高三复习过程,尤其是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的时候,由于复习的不断加强,同学之间在知识层面的差异已经变得非常微小,再加上同一个学校的学生智力水平几乎相差无几,但在成绩上,这个时间段却会出现一次非常大的两极分化过程,这种学习上的差异其实主要是来自精力和体力的差异,在复习冲刺的最后阶段,如果你每天精力旺盛,那么就可以保障你非常高效地完成听课、作业等任务,这些任务的高效完成会让你的成绩出现一次质的飞跃,这种飞跃会让你变得信心满满,以更加自信的状态面对学习,从而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中,即“ 精力旺盛 →成绩提高→自信增强→学习游刃有余→更加精力旺盛→成绩再度提 升→更加自信满满→学习更加游刃有余→精力更加旺盛……

相反地,如果这个时间段中,你没有很好的精力和体力面对各种学习任务,很容易就会被拖进一个相反的恶性循环中,即“精力体力不济→任务不能保障完成→学习成绩下滑→丧失自信→学习变得更加困难→更加疲于奔命难以应对→造成身心更加疲惫……”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保障身体的良好状态,使我们始终处于精力体力充沛的状态中,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多么地重要!

那么,如何保障我们身体状态的良好呢?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学会休息!每个人对于休息的理解可能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认为休息就是睡觉,有些人认为休息就是打游戏,有些人认为休息就是旅行……无论你怎么理解,对于学习而言,这里所强调的“休息”主要指向两个内容——睡眠和锻炼。

千万不要小看“睡眠”,这里的学问还是很大的,建议你到图书馆或者在网上找一些有关睡眠的资料学习一下,你会发现睡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我们大脑和身体的休息、休整、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提高睡眠质量,是保障充沛精力和体力的最佳途径,说到睡眠质量的提高,我们必须从“睡眠深度”和“睡眠长度”开始说起。我们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体验,在非常劳累的时候,想睡觉却总是很难睡着,即使睡着了感觉也像没睡觉一样,而且很快就醒了,这样的睡眠非但没有起到休息的作用,反而使自己的疲劳感更加强烈;相反的,好的睡眠应该是一种入睡容易,睡着后睡得很深沉,深沉的睡眠时间足够长,睡醒后自我感觉舒爽而精力旺盛,这个对比中提到的,“睡着时的感觉”指向的就是睡眠深度的问题,“深沉的睡眠长短”指向的就是睡眠长度问题。相对比较快地进入到深度睡眠和保障足够长时间的深度睡眠,是提高睡眠质量的关键。下面给一些提高睡眠质量的小方法供大家参考:

(1)规律。让自己的生活有规律,让我们的身体也在一种适应的节奏中运行,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娱乐的时候娱乐,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这样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会使你身体的“生物钟”准确运行,这样的好节奏当然是良好睡眠质量的有力保障。

(2)“微累”。顾名思义,“微累”的意思就是不要过于劳累,就像前面说的,过于劳累反而会使得我们的睡眠质量降低,“微累”的标准稍微是感觉到有些疲惫的时候就要休息了,尤其是在你有规律的生物钟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微累”就是提醒你休息的信号,“微累”的状态是不会影响到你良好睡眠质量的,甚至在你睡眠质量不佳的时候会帮助你提高你的睡眠质量。

(3)“高兴”。这个词显然指向的是你的心态调整,“纠结”的人往往睡眠较浅,睡眠时间较短,自然睡眠质量不高,“想得开”的人一般情况下睡眠质量都是较高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事拿得起放得下、不在小事上斤斤计较……这些都是提高睡眠质量的法宝,希望大家记住一句话:心态好,睡得就好,睡得好,身体就好,身体好,一切都会好!

坚持体育锻炼

除了提高睡眠质量,“休息”还包括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就是锻炼。不同人对于锻炼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有些人认为有氧运动(快走、慢跑等)是锻炼;有些人认为剧烈的运动(打篮球、踢足球等)是锻炼;也有人认为健身就是锻炼……大家理解的锻炼都和我这里强调的锻炼不冲突,选择自己习惯和喜欢的锻炼方式进行锻炼即可,但对于“休息”指向的锻炼而言,这里需要给大家提供一些锻炼时需要注意的基本原则:

(1)选择自己喜欢和善长的锻炼方式进行。你选择的锻炼活动应该是可以让你身心愉快的项目,是你的兴趣所在,也是你的长项内容,这样的锻炼不但可以起到让你身心得到休息的作用,同时在锻炼中也会让你感到快乐,让你的自信得到满足和增长。

(2)建议“锻炼”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持之以恒。锻炼身体作为休息的一个重要手段,绝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事情,偶尔的一次两次的锻炼不但不会起到休息的作用,反而会加重自己身体的负担而使自己更加疲劳,建议选择适合你的锻炼项目,并有规律地,持之以恒地进行,这样的锻炼活动才能真正对你的“休息”提供保障。

(3)锻炼到让自己“微累”即可。不要因为锻炼而让自己变得疲惫不堪,锻炼的标准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微累”状态即可,当身体感到微累的时候,那么就需要停下来休息。总结起来就是:你喜欢和善长的、能够让你持之以恒进行的、能够让你投入的、能够让你增加自信的、能够让你微累的锻炼就是适合你休息的锻炼方式。

学会进行心态的微调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心态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如果能够及时地进行调整,使自己的学习心态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状态中,自然会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人作为感性的动物,有些时候可能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会对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特别敏感的人),并且有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这种影响中调整过来,在学习的准备过程中,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会对“为自己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造成很大障碍。如何才能及时地对自己的情绪变化进行有效调整呢,这里给三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每天和自己说一句“Relax”。如果你是一个“什么事都往自己身上揽”(我们俗话叫做心眼小的人,天生就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觉得什么事都与自己有关,且不往好处想)的性格,那么请你使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每天都和自己说几遍“放松”。

(2)做事更多考虑过程,不要过分考虑结果。做事之前有一个计划是一个好的习惯,但请注意,做事情的时候请不要过分关注结果,相信你的计划,努力做好计划中的每一件具体的事情,把心思更多地放在如何做好事情的过程中,这样做会对你心态的微调有所帮助的。

(3)生活是用来享受的,即使现在的痛苦也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认真地享受,这样的心态很重要。请转换一个角度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包括学习),不要整天抱怨“痛苦”,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你精彩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一种享受的心态对待,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很美好。试想,你现在所谓的“痛苦”在十年后看来会变成一种“幸福的经历”的!抱着这样的心态,无论什么样的心情都可以帮你调整成阳光灿烂。

超哥说: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学习的过程是可以给人带来“改变”的过程。 GSbzOQ2w19JrcuQ5tb5V9L3ET6EFO+VuFMRbNUbwrqmUetmcyEyjHKCEeUPY+4o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