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时间都去哪儿了

每个高三生都是小陀螺,有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试卷。每天都拼命地转啊转啊,不敢停下来,恨不得每天24个小时不睡觉。高三老师最常说的话就是“你们要抓紧时间啊,你们已经没有时间了!”看着还没做完的练习册,还没有翻完的书本,我们转得更快了,我不禁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我真的好好地利用了吗?

不得不承认,刚进入高三的我的作息是凌乱的。那时候的课程还没有安排那么满,下午到晚上都有很长的自习时间。我对所有的内容丝毫没有安排,全看心情。想起什么就做什么,英语做得烦躁就去做数学,数学题目解不出来就看看文章当语文积累,中间如果有某科老师进来答疑,我就赶紧把某科的习题翻出来去问,不知不觉一下午的时间就过去了。我又累又疲倦,以为任务都完成了,准备好好休息,结果翻开记事本一看,竟然一项作业都没完成!我时常问自己:一个下午的时间我都干什么了?

我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对各科的学习时间没有具体的安排,学什么都随心情,所以才会导致时间利用不高效。于是我分析了每天自由安排的时间,开始认真做计划。每天除了课堂学习时间,我下午和晚上各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往常这段时间复习哪个科目都是看心情,但是现在我要根据各科的状况来具体安排。为了更好地计算时间,我把一个半小时作为一个复习时间单位,这样每天我有两个单位的复习时间,如果没有其他事情的话,我一个月就会有60个时间单位。语数外3个科目比较重要,其他科目也要兼顾到,所以我是这么安排的:语文、数学、英语各12个单位,历史和地理8个单位,政治2个,还有6个灵活时间单位,这样我就把一个月各科的时间规定好了,根据这样的配比再分配到每天的学习时间里,每天的固定时间里都做固定的事情,既有规律又能照顾到重点。

我开始严格实施学习计划,到什么时间学什么科目。经过一段时间,我的状态比以前好多了,可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太固定的内容安排让我学习起来很吃力,例如到了该做英语的时间我看不下去啊,到了背课文的时间我很困啊,到了做数学题的时间我头脑不清醒啊,时间又悄悄地溜走了,我还是一无所获。于是,根据这种情况我稍微更改了原来的计划,只规定学习时间不规定内容,以此来不断地调整我的时间。下午两点我很困,我就看半个小时美文,不做数学题,晚上我精神振奋,我就拿出单词课文来背诵,慢慢地,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记忆力最好,什么时候逻辑思维最活跃。我依照这个规律重新制订了计划表,每段时间我都在做适合的事情,这样一来,我不再被时间压得喘不过气来,我的时间好像变得多了。我的自习课不再忙碌而无为了,学习变得非常高效。

随着课业的增多,我发现仅仅利用自习课的时间依然不能保证完成任务。总有些杂七杂八小事儿困扰着我。比如说,很多科目都开始课堂考试,卷子不定期地发下来,你需要时间整理试卷,修改错题;突然通知要随堂考试,赶紧背单词背公式;整理内务做摘抄听报告,这些都把我原来计划好的整块时间打散了。可这些小事基本三五分钟就可以做好,如果安排整块的时间来做也未免太浪费。于是,我开始重视以前忽视的那些零散时间,把能控制的“小事儿”安排到零散时间去做,保证我的整块时间依然是高效学习的。

语文的成语、多音字、熟语等基础知识,英语单词、句型和语法,数学的公式定理,这些零碎的知识我都把它们写在很多张小卡片上,随身携带,一有空就拿出来看。我还利用下课的时间整理出今天所有的疑问,等老师来的时候有针对性地问问题,而不是现翻练习册。

文科总是有很多的学习资料,如果利用自习课来整理非常浪费时间,但整理不需要太费脑筋,所以当我学习累的时候就整理资料,包括上课的笔记、摘抄的材料、一些剪报和背诵资料等。

午休时间,很多同学都忽略了,我通常在这个时间去图书馆,那里的环境非常安静,比教室更适合看书,我都会看看地理杂志,或者是美文鉴赏,一方面可以放松紧张的学习心情;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知识,开阔思路。如果天气比较好,午休时间也充裕,我还会和同学们去操场上运动,打打羽毛球或者是踢毽子,运动之后回去稍微午睡下,下午的精神就会很好,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了。

晚饭前也有将近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经过一下午学习,这个时候再看书未免有些太过疲劳,我都会把晚上要做的事情做个大概的安排,把要复习的课本、资料、老师要讲的卷子都放在桌子上,等到晚自习要用的时候,顺手就能拿到了,不用再一遍遍地翻书包了。慢慢地,以前我用来发呆、迷茫的时间,都被安排了相应的事情,还有那些以往被忽略的时间,也逐渐地利用上了。

不要觉得只有利用好学校时间就可以了,在放学之后也有很多零星、片断的时间,比如等车的时候、生病去医院候诊打点滴的时候等,这些零散时间基本都是三五分钟,不超过10分钟,但是积少成多,当你把它们合理地安排到自己的学习中,就会有惊人的收获。

每个人每天的学习时间都在10个小时左右,产生差距的原因就在于是否合理地进行了时间安排,是否高效地利用了时间。如果不能好好利用时间,再多的时间给你也没用。我慢慢地找到了我的时间,也无形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你的时间呢?它们去哪儿了?

二、永远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老师交代的每项作业都认真完成,可后来发现即便我不睡觉,开夜车,不预习也不复习,也不可能做完老师的作业啊。我的时间有限,往往顾得了前面顾不了后面。往往做了练习册没有做卷子,老师恰恰讲卷子不讲练习册,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老师讲的我没做,自然就跟不上老师的速度,一堂课就这么荒废了。

下课同学们聚在一起聊天,一问,原来大家都一样,都写不完作业啊!当时作为班干部的我立马去找老师讨论:能不能给我们减少点作业啊,时间根本就不够啊,您上课讲的习题我们都做不完啊。老师听完我发的牢骚,笑着对我说:“你做不完,是因为你每件事情都花费一样的精力去做。”“难道每件事情认真做还有错?”“事情分轻重缓急,每天的学习任务也是一样,第二天课上讲的重要,就要先做,那些不着急的可以放到后面去做。好好安排就不会做不完。”

老师的话让我醍醐灌顶,我再仔细回想以前的学习状态,因为没有好好管理时间,我永远都围着那些紧急的事情团团转,老师要收语文作业,我就赶紧做语文作业,上课要讲数学题,我就赶紧做数学题,常常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如果我能按照老师所说的,把学习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系统化,分清楚轻重缓急,做事有前后,就不会那么被动了。即便是每天的作业,也可以分成类别,根据轻重缓急来安排前后顺序。例如明天老师上课要讲卷子,而下周才讲习题,那么我就应该先做卷子,习题可以放到后面来做,这样就会两不耽误。有了这样的思路,我重新安排了我的学习计划。

我将一天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按轻重缓急,分为A、B、C三部分。A类,属于最重要、必须完成的任务,例如各种考试的复习、明天老师上课就要用到的习题和卷子等;B类,属于一般性的任务,重要但是不那么紧迫的事情,例如一些基础知识的扩展和延伸,词句段落的积累,错题的整理等;C类,属于可以暂时放一放的任务,例如学校临时举办的会议、电话、课外书等。然后运用二八法则,对每天时间进行有效分配。把80%的时间,分配给最重要的20%的任务;把20%的时间,分配给80%的一般任务。这样一来,我只要完成A类和B类的任务,就完成了80%的学习任务,而C类,如果有时间就做,没有时间放一放也不影响整体。

对于高三复习来说,如果每天A类的事情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再去做B类事情压力就很大,所以我常常在一段时间内,几个任务一起进行,来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例如要下载视频资料,下载的时间会比较长,在这段时间里,我就回复邮件、查找其他的学习资料、背背单词,等到下载完成了,其他的任务也完成了。除此之外,为了节约时间,能简化的学习步骤我就简化,例如整理笔记的时候顺便就把课本也看了,不要单独整理笔记,然后再看书补充笔记。

按照此方法实行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在学习时间比以往减少的情况下,成绩却稳步上升了。即便没有做完作业,我也把握了最重要的部分,不再慌张了。一直到高三毕业,我都坚持每天先做最重要的事情,这能让我在繁杂学习任务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条不紊地、高效率地利用时间。

三、学习要有固定规律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每天早上,闹钟响了很久也起不来,带着早餐飞奔进教室,久久才能缓过神。下午困顿乏力,上课精力不集中,分分钟就要睡着,晚上到了睡觉时间,又兴奋得睡不着。平日里学习忙碌,周末就一觉睡到中午,周一回到正常作息又要缓几天。这便是高一时我“随心所欲”的生活状态,这样的恶性循环无论是对我的审题还是我的学习都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白天的学习虽然有安排,但是每天的安排都随着课堂走,没有自己的规律,很容易受影响。每天看着忙忙碌碌,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

这样没有规律的学习,会让时间很零散。就像你每天早餐都要喝牛奶,那么到了早餐时间你就会想到牛奶,如果今天喝牛奶,明天喝咖啡,第三天要喝什么你就会想半天。学习也是一样,要形成固定的规律,养成固定的学习习惯,做完这件事之后很自然地就去做下一件事,不需要再抽空安排,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

要形成规律,首先就是要痛下决心,调整生物钟,形成固定的作息规律。我强迫自己早上7点钟准时起床,白天无论多困都强忍着不去睡觉,困的时候就不要看文字或者是背书,要不就看点有意思的视频,要不就阅读下感兴趣的课外书;中午午睡半个小时,到时间了也不要趴着不起来,否则很容易一下午都昏昏沉沉的。晚上11点钟准时睡觉,不要玩手机,也不要想事情,即使非常清醒也要静下心来躺在床上。一开始非常煎熬,经历了一段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的日子,但慢慢地,我的生物钟形成规律,不但不觉得痛苦,反而一整天都精力充沛,晚上也不会失眠。

生物钟的调整,让我更加有时间观念,以前我总是一边大喊时间不够用,一边又拖泥带水,干什么都紧张不起来,起床要起半个小时,然后时间不够就胡乱吃两口饭去上学,晚上做作业是磨磨蹭蹭,等到睡觉的时候才慌了神,开夜车苦熬夜。而养成了固定的作息,就好像体内有个小闹钟,到什么时间就会做什么事情,早上到了7点,不会赖床,按部就班地刷牙洗脸吃饭,时间完全够用。晚上做作业的时候想着到点我就会困,不自觉地就加快复习进度,等时间到了,我基本都会做完了。稳定的生物钟不但让我的学习效率提高了,连身体状况也跟着好转呢,以前上课打瞌睡的状态也不见了。

以前,我对时间的安排相对草率,只规定了大概的预习、复习时间,结果学什么都没有个固定的时间。比如说数学作业吧,今天早上有时间,我就早上做,明天就放到下午做,后天呢,可能是熬夜做,早上时间很不清醒,做数学作业的状态就不会很好;有时候学了新知识没有及时复习,越往后面忘得越多,再去弥补就要花两倍的时间,由于时间不够用了,我还经常把两天的内容攒着到周末去复习,结果周末压力太大,大脑太疲惫,既没休息好,也没学好。

一个固定的作息规律能保证我们的学习时间,而学习也要有规律,才能保证每段时间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人的大脑在一天中的状态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大脑的状态去安排合适的科目,才能保证学得进去,学得好。

例如,早上的时间比较短,适合记忆,我就会背诵一些英语课文或者好词好句,简单地看一下语文的成语和字词,而不会去做逻辑性很强的数理化作业。经过一上午的学习,午休的时候大脑已经很累了,做有难度的题也不适合,会影响下午的学习效果,所以这时候我都会和同学们讨论下上午的课程,或者做些简单的基础题目。下午的自习课和晚自习,时间比较完整,也是一天当中头脑最清醒的时刻,我会把难点、重点、作业题都放到这个时间段,集中完成。到了晚上,我就会拿一些英语语法、文科专题之类的回家去阅读,也可以利用睡前的时间背背单词。大脑在最合适的时间做了最合适的事情,学习效率能不高吗?

当然,既然做好了计划,就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这么复习,明天就随意把时间更改了。要形成规律,就是要每天都这么做,养成习惯。这样一来,到了休息的时间你就休息,到了学习的时间就安心学习。学习像是被系统设定好了一样,达到自动进行的境界。

到了高三,每天都有铺天盖地的卷子等着去做,学习量大大增强了,怎么安排这些白花花的卷子成了让我最头疼的问题。原来的时间安排已经不适用高强度学习的高三了,为了适应新的学习,我下定决心改变原有的学习方法。把每一科的学习都安排在每天固定的时间里,到什么时间做什么题,什么时候看什么书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不管发下多少试卷,我只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做,绝不会为了完成某一科的卷子而耽误了另一科的学习。

早上15分钟我用来读语文文言文,课外活动时间做一道历史简答题,下午和晚上的时间都交给数学。不仅是学习时间,连睡觉和娱乐时间也进行了详细安排,学习和生活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不会老师打哪儿我跑哪儿,跑来跑去也没有个收获。每天晚上睡前,我都闭着眼睛回忆今天所复习的内容,每个周末再把一周的知识在脑中串一遍。这么做看似总在重复,其实若不这样做,前面复习的内容后面就会忘,尤其是文科记忆量大,更需下大功夫。

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因为复习的内容多,我复习得很慢很细致,到了第二三轮的时候,我就可以匀出大部分精力来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久而久之,学习变成一件很有规律的事情,哪怕不用看时间表,你也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任何人都无法影响我。学习不再是一件繁忙劳累、杂乱无章的事情,我也不再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学习就像是一种习惯融入血液中,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

四、高效源于好习惯

有句话说:习惯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在高中,习惯决定你拿到什么样的分数。相比较考试技巧,我更注重平日里的学习习惯。一个好的习惯养成需要28天,看似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却能让你有质的飞跃。别不信,当我忍着痛砍掉身上那些不好的习惯之后,我也品尝到了这痛苦背后巨大的甜。

以前,我总觉得只要我上课认真做笔记,下课主动去复习,就算是好的学习习惯了,可为什么我的学习效率依旧不高呢?为什么别的同学一个小时能做完的事情我要做两个小时呢?仔细想想,原来我有很严重的拖延症。除非是特别紧急的事情,不然我都不能立马行动。例如,老师刚布置作业,有的同学就立马打开练习册开始做了,我呢,要想一会儿是要先整理笔记还是先做习题,又喝水又吃东西,直到时间所剩不多才开始做。在做作业的时候,也不能全神贯注,窗外有点声音我也去看一下,想题目想不出就去转转笔。我把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了对学习毫无帮助的事情上,怎么能有效率呢?

为了改掉我的拖延症,我准备了一个笔记本,记录一整天的学习时间,精确到五分钟,比如这5分钟我在发呆、那5分钟记作业等。这样一来,我才发现,其实我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少之又少,走神的时间能有一个小时,发呆、整理书、转笔、摆弄不干胶这些小事情也能占用一个小时,早中晚饭要一个半小时,休息转换脑子要一个小时。一天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能有8个小时在学习就不错了!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真正用来学习的时间其实少之又少。

我针对每天的记录情况,不断地逼迫自己调整时间,在固定的时间就做固定的事情,不拖延。如果我按时做完了,我就给自己一个奖励,激励自己坚持下去。我对每科都安排了固定的时间,例如早上20分钟读英文单词,晚上时间钻研数学题,就连睡觉、娱乐的时间也做了详尽的安排。每天晚上睡觉前,都闭着眼睛回忆下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每周末都进行学习总结,把所有的知识串一遍。开始我需要时刻盯着时间表,久而久之,这些都变成了习惯,在书桌前学习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不会空出时间想我到底要做什么,也不会再有“等到××时候再看书”这样的借口。学习有了一个良性循环,成绩自然会有所提高。

当然,按照时间表执行任务的时候,我会面临方方面面的诱惑,这些诱惑有时候还会严重影响我原来的安排。例如,晚上回家做题太累了,想看电视休息一下,就一下子看了两个小时,没有学习状态打算听听歌,一下午又过去了。尤其在学习烦躁、没有进展的时候,外界就更加具有诱惑力。我算是比较有自制力的人,对于网络小说和游戏我能不接触就不接触,长期玩儿游戏大脑得不到放松不说,也非常浪费时间。当然,该放松的时候还是要放松,我也会去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例如听歌、打球、跑步等,但是为了防止自己太过投入,我都会限制一个时间段。玩儿的时候就开开心心地玩儿,时间到了,就心无旁骛地去学习。

以前,我在学校里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上课怕回答错误或者问出什么太幼稚的问题被同学们嘲笑,也从不发言。下课就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怕耽误别人学习也从来不主动找同学讨论问题。课堂讨论的时候,我都是认真听别人的,从来不发表自己的意见。遇到不会做的题目都自己找资料去看,找答案去分析。

看似这是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其实非常耗费时间。我一个人思考一节课的问题,也许问个同学10分钟就弄懂了。自己学习总是会有盲区,在学校里,好问也是一个好习惯。我要突破自己的害羞,自己思考不出来的问题,就主动去问同学,有新的解题思路也主动和同学分享。

这种方式不但能够节省我的时间,也增加了和老师同学交流的机会。或许你已经发现,很多学习方法都是和老师同学交流而来的。高三的生活紧张枯燥,千万不要忘记了和你并肩作战的小伙伴们。

我经常在下课的时候和同学讨论问题,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候把自己做出来的难题讲给同学们听,非常有成就感。与同学们嬉笑讨论的时候,不仅心情放松,也会得到很多启发。很多新颖的思路、好的学习方法是你自己所不知道的。有些时候自己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例如我同桌在我的习惯养成上就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发现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监督我去改正。所以当你有什么困惑和难题的时候,不妨让你的同学和老师给你出出主意,大家互相交流才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五、做个“偷懒”的学生

看到题目你一定会惊讶不已,什么?!要做个“偷懒”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不是一直教育我们要勤学苦练吗?偷懒怎么可能会有好成绩?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我曾经是个事无巨细的“勤快人”,上课对老师讲的每个字都听,每句话都记,课后参考题目每道题都认真做,笔记从来都是同学们手中传阅的范本。不用想也知道,这些都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可学习嘛,不勤奋怎么能行,要想成绩好,就得多付出啊。直到有一次考试前夕,我拿出我所有科目的笔记,开始复习。曾经引以为傲的笔记此时此刻跟另一本教科书没有什么区别,我找不到重点,也不知道从何开始复习。

我第一次开始思考:是不是我的方法错了。我回想起每天上课为了记录老师所有的话而根本没有自己思考时间,导致课后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消化,想起每天大量的习题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的这些勤快真的都是必需的吗?

想要改变,就要勇于尝试新的学习方法。于是我开始尝试“偷懒”。第一个“偷懒”的就是笔记,只记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以及我没有明白的地方,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思考,有时候还会把临时想到的问题和没有明白的地方都记录下来,笔记没有以前那么漂亮了,但是我却能找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了。

其次,我在作业上也“偷工减料”。我一天要复习至少4门课程,即便是一门课程一个小时,也要至少4个小时,对于数理化来说,全部做完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必须选择性做题。高考中的难题比例很少,简单题大家都会而且不容易失误,把握住中等难题才是关键。所以,非常熟悉的题目类型、简单的题目通通不做了,如果10分钟之内我还是没有解题思路的题目,我也选择放弃,有可能这就是偏题怪题,没必要花太长的时间死磕。

对于文科来说,最主要的不是你做了多少道题目,而是要注重看题。看不同的题型,看同一个知识点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设问,看材料是如何分析如何与知识点连接上的。我会只写简单的思路,罗列要点,分析答案是如何从多学科多角度去说明一个问题的。那些用书本条条框框的理论就能够回答的简单问答题我就不会做,只需要翻开参考书对照一下就可以了,我会把重点放在分析材料、解答问题上。要找准材料中所需要的理论,并和材料联系起来,比纯理论分析要难得多。文科的解答题和理科不同,并不是把书背得滚瓜烂熟的就可以,要把所学的知识点灵活地运用在材料和案例分析上,所以思路是非常重要的,把时间留给思考,不要留给笔头。

高三,不管学校怎么减负,老师怎么减压,我的精神压力和课业压力都是有增无减,同一天里每科老师都留一大堆作业的情况经常发生,即便我已经把简单的题目省略掉了,把答案都略写了,还是做不完,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会先把第二天老师上课要讲的内容做完,其他的作业没有时间就暂时放一放,到了睡觉时间就立马去休息,保持好规律的生物钟。有些同学会惶恐:“不写作业怎么能行呢?这样不就退步了吗?”

我曾经也为了作业苦战到下半夜,但是开夜车的后果就是第二天上课昏昏欲睡,老师讲题的时候思绪都不知道飘哪儿去了,与其量大,不如质量精。而且那么多的作业量,老师不可能一次性地讲完,先做老师要讲的题,后做其他的题,既能节省时间也能跟上老师的进度。自从学会了“偷懒”,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我去掉了那些学习上的表面功夫和无用功,真正把时间花在刀刃上。

诚然,有时候我“偷懒”过度,带来的就是负面影响了,这种情况最常发生在寒暑假。每个假期之前都信誓旦旦地想着如何充电,如何复习,结果放假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今天玩电脑,明天出去聚会,桌面上摆着书本心思却飞好远,等到假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又懊恼不已,说好的好好学习呢。所以,“偷懒”也要有个度,面对这些外界的诱惑时,把握好分寸,该玩儿的时候就好好玩儿,休息好了就不要再偷懒了,打开书本用心学习吧。

六、不会玩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我周围不乏那些埋头苦读到下半夜的同学,我佩服他们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但是我更欣赏那些玩得好,也学得好的同学,他们在玩的时间就尽情放松,学习的时间专注高效。或许你会说,人家玩是因为人家聪明啊,我们这些不聪明的只能刻苦了。

曾经我也是“半夜党”,只有我自己知道,半夜12点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打瞌睡了,但是我还会坚持到一两点再睡,因为这样我心里才踏实,我不断地给自己心理安慰,我学习时间久,我做的题目多,我刻苦,即便是考不好我也努力过了。长期熬夜,白天自然没有精神,有时候上课,眼睛瞪得老大,神情认真严肃,老师一个扬声就把我惊醒了,完全不知道刚才老师讲了些什么。白天效率不高,就要晚上加班消化,如此恶性循环,一整天都浑浑噩噩、迷迷糊糊。

长期下去,我晚上睡得晚,白天精力又耗费大,我的身体先扛不住了,这时,我才决定改变作息,注重休息。我规定12点前一定睡觉,就算没有完成任务也坚决不熬夜。发现学习状态不好的时候,也不逼迫自己,出去走走,听听音乐,暂时把书本放一边。周末的时候,还约上三五个好友去打球、游泳。我不再是勤奋刻苦的“半夜党”了,我的生活中不只有书本和练习题,适当的娱乐和休息让我的黑白生活多了色彩。仅仅是这些,就让我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天精力饱满,不再哈欠连天,学习效率非常高。更难得的是,那些曾经压抑着的情绪都得到了释放,甚至以前排斥的科目现在也开始喜欢起来。

很多同学都觉得只要学习时间比别人久,就算努力学习,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其实不然,长时间的学习会让大脑处于一种抑制状态,再强迫自己学习就会产生深深的疲倦感,这对学习效率和质量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这就是我们背课文时间久了反而记不准、做题时间长了反而思路不敏捷的原因。要记住,学习拼的不是时间,而是效率。即便是在紧张的高三,我们还是要用“玩儿”来调剂枯燥的学习生活,让每一天都充实、愉快。

大家都说,不要打“疲劳战”,要打“效率战”,这就意味着你可以玩,但是不能随心所欲地玩,学习和娱乐的时间要安排妥当,才不会因为过度娱乐而耽误学习。平日的时间都被学习占满了,放松也只是出去运动,听听音乐,刷刷微博。

我只对周末、寒暑假进行了具体的安排。我周末一般学习8个小时左右,而且内容上轻松很多,基本是查缺补漏,剩下的时间就和朋友出去玩,过一个学得轻松、玩得开心的周末。寒暑假的学习时间也不会很久,每天抽出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主要用来预习下学期的内容,并搭配着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也会翻看上学期做过的试卷,整理下错题。我会给自己布置任务,完成了我就奖励自己一次短期旅行,一边学习一边玩儿让我的假期生活过得充实又有意义,既享受了美好的假期生活,也按照计划把一个学期的课程大概弄清楚了,新学期开学的时候,我掌握起来就比其他同学快,不知不觉,学习成绩就提高了。

所以,不要忽略娱乐时间的安排,这也是你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要让学校的时间忙乱无序,也不要让业余时间神经紧张,得不到放松,只有松弛有度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果你现在身心疲惫看不进书,那么放下书本,出去玩儿吧,要记住,不会玩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哦。 tY/Z7WC2oBr4vPTyCxRfJ7IQ7eKgOwnPxpHy2k9q0kQfT6UDtIXuFVrvp/NkTAH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