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服饰习俗

珞巴族的服饰,包括衣帽、配饰等,因部落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其服饰习俗从一个重要侧面展现了他们的文化特点。

一、服饰的形成

珞巴族的神话传说《斯金金巴巴娜达萌和金尼麦包》中讲到,天父地母结合孕育了珞巴族的祖先达蒙和麦包姐弟俩,他们是光着身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姐弟俩成婚后觉得光着身子很是害羞,于是弟弟麦包采来树叶和野草给达蒙做了一个遮羞的围裙;另外在史诗《创世纪》中也提到太阳、月亮派蜘蛛精灵到人间传授织布,人类才学会了纺织。从中可以看出珞巴族的先民也是经历了从最初的赤身裸体到后来用植物遮羞,再后来才逐渐掌握了纺织技术,才有了衣服穿。珞巴族的服饰与珞巴族历史上长期从事采集狩猎的生产方式及居住地的气候等紧密相连。过去,妇女用一两块达谢遮羞,也用猴子皮或鸡爪谷秆编织成裙状围挂下身,上身则是披搭野芭蕉叶,男子用猎获的松鼠皮遮羞,这种服饰保留了很长一段时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男子服饰以野牛皮或山羊皮套装为主,男女均喜欢佩戴用兽骨、兽牙以及兽皮制作的各种饰物的特点。

珞巴族的祖先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掌握了从部分野生植物中提取纤维的方法,他们把富有纤维的植物表皮剥下,浸泡在水中,待有机物质腐烂剩下纤维,晒干后搓成线成为用来织布的原料。在近代,珞巴族人学习用棉花纺纱织布,珞巴族缝制衣服也随后产生。珞巴族服装多用山羊毛织成,男装制作是将两块窄幅的长条成品布拼在一起,呈长条毯状,在中间处留一尺左右的接口不缝做领口,穿时从头上套,扎上腰带,形成一件没有衣领、前襟、和后幅不缝合的套装。珞巴族女装是用棉布制的,从色彩、质料、配饰都进行了改良,珞巴族服饰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显得更加美观大方、较好地满足了珞巴族人爱美的需求。

珞巴族织土布的原料是从珞渝(藏语音译,意为南方之地)地区生产的“达诺”“郎蒂”等野生植物中提取。这种植物的表皮含有丰富的纤维,人们将其表皮剥下,晾干后舂打成丝状,掺炉灰煮若干小时(作用是除去胶质)晒干,搓成线后即可织布。有了布,人们开始缝制衣服。在近代,珞巴族的一些部落已开始在刀耕火种地上种植棉花,学会用棉花纺纱织布。不过,珞巴族的纺织技术并不发达,各部落纺织技术的发展也不平衡,许多部落做衣服所需的布料、羊毛仍需通过与其他民族的交换来获取。随着珞巴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服饰在满足实用需求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改变,无论从色彩、质料、配饰都加以改良,实现了珞巴族服饰美丽变化的过程。另外,珞巴族先民还学会了兽皮加工。

二、服装

在珞巴族各部落里,由于环境和地域的差异,制作技术发展不平衡,衣服式样呈现多样性。例如,在阿巴达尼部落里,由于他们居住的地域,深处珞渝地区的腹地,气候炎热,受外来影响极少,衣服还保留着较为古老的样式。无论男女,一般都由一大块布围裹身体,下摆及至膝盖上方左右。一般男子或上了年纪的妇女在劳作时都光着上身。节庆等时,有的妇女还会加一件类似披风的布。聚居于雅鲁藏布江下游一带的部落,上衣则体现出男女的差异,男子的上衣是短袖、无襟、无领的,女子的则一般用自织的土布围裹;而在博嘎尔等部落,由于海拔较高,冬天有一段时间很冷,因而服饰比较复杂。男子一般都用自制的野兽皮缝制的上衣,式样较为复杂,而不是简单的围裹,所以保暖性较好,其妇女的服饰也较为复杂;而在一些与藏族等相邻的部落中,由于受外来的影响较大,一些人已经穿上了藏式服装。综上所述,珞巴族的服饰大致有古老型和后来的改良型,但仍有一些共性。

(一)男装

过去博嘎尔男子上身内穿自制的野牛皮或山羊皮制的袍子,外罩山羊毛纺织的黑色套头大坎肩。坎肩是把裁成两块窄幅的长条成品布拼在一起,呈长条毯状,在中间处留一尺左右的接口不缝做领口,穿时从头上套,捆上腰带,形成一件没有衣领、前襟和后幅不缝合的套装,下身一般围遮羞布。头戴熊皮盔帽,这种帽子由藤条织成,帽盔周围镶有一圈熊毛皮,后背还披挂一块与背部等宽、齐至腰部的熊头皮,上有眼窝。熊皮盔帽坚硬无比,戴上它既可在狩猎和械斗时防身,防止利器从身后攻击,又显得十分彪悍英武。

博嘎尔男子服饰的制作方法简单。加工皮革时,一般是将剥下的兽皮晒干,然后用石头、木片或刀子去油脂把皮削薄,或两人拉着皮子在木头上来回摩擦,待油脂去尽后将皮张拉直风干就成了可做衣服的皮张。用刀裁剪,用竹针缝纫。缝制土布一般用麻线,缝制皮革一般用一种叫“乌格”的藤皮。

珞渝南部的珞巴族部落,由于气候炎热和条件的限制等原因。男子上身一般裸露,即使穿衣服,也穿简单的无领、无袖、无扣的短上衣,下身系遮羞布,赤脚。但是大多数部落男子对帽子则十分讲究,一般要戴自己编织的各种藤帽,帽上插雉鸡或其他鸟兽的羽毛,英姿飒爽。

(二)女装

博嘎尔妇女穿一种叫“基都”的短上衣。用野麻织成的土布缝制,其样式为无领、短袖、对襟。下部穿用羊毛织成的粗呢紧身筒裙,称作“结邦”。小腿部扎裹腿,叫“涅苏木”。条件好的人家外面还会罩一件称为“阶纳布”的披肩。制作过程与男装的制作过程相同。

希蒙部落的妇女穿当地棉花织成的白色或蓝色的宽大对襟短上衣。下身穿筒裙,裙子下摆较宽,上面织有黄红色或黄黑色的简单图案。

崩尼部落的上衣叫“尼麦埃济”,是由野生植物纤维织成的土布缝制的。

总的来说,珞巴族女装一般都是对襟短上衣、羊毛织的筒裙和绑腿,服饰色彩的选择上多采用红、黑、白、黄四种色系。

三、装饰

珞巴族人的配饰类有铜和铁制品、彩珠、海贝、兽牙、皮革、链条、火镰、印章、烟斗、烟袋、藤制腰环、刀、弓箭等。女性配饰有:背饰铜圆盘、小铜铃、为乌(腰环)、落根(铜制腕饰)、笛路(皮革为原料的腕饰)等。男性配饰有:珞巴弯刀、兽牙、刀、弓箭等。珞巴族的装饰根据佩戴的部位可分为头饰、项饰、腰饰、手镯等。

(一)头饰

珞巴族的头饰包括帽子、发饰、耳饰和鼻饰。珞巴族男女一般都蓄长发,额前部分修至齐眉,其余的披于肩后。

兽牙装饰的长刀

1. 男子头饰

珞巴族的一些部落,如崩尼、崩如、苏龙等,都有竹或藤编成的帽子,博嘎尔部落的人还有熊皮帽,博嘎尔人称熊皮盔帽为冬巴达贡。

2. 女子头饰

妇女在劳作时还戴竹编帽防雨,这种竹帽是用竹篾编织两层,中间夹着芭蕉叶子;另外还有背后披的“拉央”,是长方形的两层的竹编,中间也加芭蕉叶;发饰一般是在发髻上插一根木签、竹签或银签,有的部落妇女头上还会戴五颜六色的小串珠作为装饰。

熊皮盔帽 摄影:东布达贡

珞巴族各部落的男女一般都要戴耳饰,耳环一般较大,主要材料有藤、竹棍、金属等,例如博嘎尔妇女戴的藤耳环,珞巴族人多用铜为原料镶上松耳石制成耳环。珞巴族人称之为耳鼓;珞巴族一些部落还有穿鼻环的习俗,不过不普遍。

(二)项饰

博杰(珞巴语音译,意为戴在颈项上的装饰物)——多用海贝(与邻国进行贸易交换获得)、兽骨、兽牙等磨制成珠状,也有用玛瑙、绿松石等制作。有的缠绕颈脖数圈箍紧颈项,有的垂于胸前或垂至脐上。佩戴时,佩戴的项饰少则三五串,多则三四十串不等,项上项链的多寡往往是贫富的标志。串珠以博杰(珞巴语音译,意为蓝珠,以前以蓝色松耳石为主,后以蓝色仿松耳石饰品替代)、贡朋(珞巴语音译,意为白珠)等色珠为主。佩戴时,缠绕颈脖三五圈,像衣领一般。

腰饰 摄影:达因杰热

(三)腰饰

珞巴族人对腰饰十分重视和讲究。饰带用兽皮(牛皮)制作,带面上缀以兽牙、海贝等。腰带皮底上有多个大小不一的铜扣(女子结婚前所佩戴的腰带),另有数量可观的藤条编织成的为乌午(珞巴语音译,意为腰环)。腰间还佩戴有链条、彩珠、铜铃、铜勺状小链条、火镰、串珠、鼻烟壶、印章等饰物。男子腰间还会佩戴火镰、弯刀,女子在饰带上会佩有串珠、小铜铃等饰物。珞巴族人喜爱吸烟,因此常将烟斗、烟袋也挂在腰间。贴身利器,包括腰间斜挎要夏(珞巴语音译,意为刀、长刀),腰前挂窝腰(短刀)、索布萨(腰刀)、约及(小刀)、意给布(珞巴语音译,意为弓箭和箭筒)等走起路来叮当作响,英姿凛凛。

腰饰

腰刀的装饰

(四)手镯

珞巴族各部落普遍喜戴手镯,珞巴族人的手镯分为落根和笛路,落根为铜制品,上雕几何图案,笛路是在皮革上穿眼后将海贝镶入的腕饰。主要材料是藤、金属等,有的手镯上面还有纹饰,十分精美。

(五)背饰

珞巴族人的背饰搭拉阿龙,珞巴语音译,意为铜圆盘,象征日月。从以上分类中可看出,珞巴族的装饰也同他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例如狩猎的习俗使得装饰成为衡量人勇敢与智慧的标尺,饰品越多,表示越有勇气和力量。

珞巴族服饰是珞巴族人民智慧创作的结晶,是珞巴族审美特性的表现,珞巴族服饰作为珞巴民族的宝贵遗产,可称得上是珞巴族历史社会形态发展的缩影,是研究珞巴族历史发展脉络、传统习俗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刀把上的动物皮饰 t9Cgf8i4kok8Hu4O7KYH1LL83nHg5lD9n4gJtEV+KvpvJaXzEBFEemLbd3U+uJK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