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狩猎、捕鱼等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生产活动,随着人类智力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生产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除了采集、狩猎外,还发展出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生产方式。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珞巴族的社会还停留在以刀耕火种为主的农业和以手工业、狩猎、采集、畜牧为辅的原始生产状态。在生产习俗方面,珞巴族各部落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别,因此本节中将以博嘎尔部落为例。
珞巴族生活的地方物产丰富,为其采集和狩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场所,至今在一些经济发展较滞后的部落中,采集和狩猎仍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珞巴族对自然资源有着较为广泛的认识,例如博嘎尔部落经常采集的有:
柑橘、芭蕉、八角、青冈子、花椒等野果类;木耳、松茸、香菇等数十种野生菌类;竹笋、红薯、鄂宁等数十种植物根茎;蜂蜜、燕窝等;各种动物性药材如麝香、熊胆等以及植物性药材如虫草、贝母、党参、当归、红景天等。
珞巴族的采集对象十分丰富,但这些采集主要是供自己食用的,用于交换的极少,因此属于较低级别的采集活动。此外,还有一些采集是用于交换等活动的。综上所述,对这些植物和动物的采集一般都出于两种目的,一为食物补充;二为交换,包括药材、土特产等,用来交换藏区的铁器、盐巴、氆氇等生产生活必需品,这种出于交换目的的采集,表明了珞巴族生活范围的扩大,已不再局限于部落或氏族的范围。
采摘
珞巴族地区植被丰茂,为众多动物的栖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渔猎尤其是狩猎是除了农业以外的最为主要的家庭经济来源。
博嘎尔部落中,每个氏族都有属于自己固定的渔猎领地。习俗上,这些领地属于氏族共有,但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制已经出现,因此,氏族共有的渔猎场所实际上成为氏族所有、家庭经营的状态。
行猎途中
狩猎是博嘎尔人主要的副业之一,一般是在农闲时进行。狩猎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弓箭射猎,弓箭既用于打猎,还可用于防身;另一种是设下圈套。几乎每个珞巴族男子都拥有自己的弓箭,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习使用弓箭,几乎都能成为很优秀的射手。博嘎尔人常用的竹弓是以竹弯成,弓弦是用麻或其他野生植物纤维搓成,箭则是以竹为主体,箭头是本地铁匠打制的,分有毒的和无毒的两种,猎取较凶猛的野兽时,会用毒箭,即在箭头上抹上毒药。自古以来,珞巴族人打猎主要靠毒箭毒弩,毒弩经常装在林间小道和庄稼地旁,小野兽中了毒弩就会立刻倒毙,黑熊、野猪、野牛等大动物则不易死去,一般都会带着毒弩逃跑,有毒的箭头牢牢扎在野兽体内,当发现毒弩击出后,猎手便分头追踪中弩的野兽,由于中毒后的猎物会变得十分狂躁,所以寻猎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任务,因此珞巴族猎人中因这种情况伤亡的不在少数。由于毒弩安装在隐蔽处,标记并不清楚,有时人畜误入圈套引发悲剧也时有发生。毒箭则主要用于围猎,珞巴族人不仅是打猎的高手,也是制造毒箭的专家,据说毒箭是用一种名为雪山一支蒿和一种叫“果比”的野果切碎晾干,再碾碎后装入兽角或竹筒,掺尿浸泡、发酵,然后涂在箭头上。碾毒草毒果要十分小心,一般是在没有人来往的地方背风而坐,蒙住口鼻,碾完后在一只很健壮的公鸡腿上划一刀,再撒点毒粉,然后将公鸡抛向空中,看公鸡在空中和落地时的情况来验证毒性。设圈套的地点是根据猎手的经验选定的,猎手们经验丰富,熟悉各种野兽的活动规律,或以足迹判断,或以气味判断,猎取的野兽也因时节而异,例如春季打野猪,夏季打狗熊和羚羊等。狩猎所获最多的是野牛、獐子、野猪等,博嘎尔人一般不猎虎,因为他们认为虎是自己祖先的兄弟,捕猎所得的野兽的皮是传统珞巴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兽肉是主要的食物补充。
珞巴族猎人
博嘎尔人善于将各种自然地形、自然之物转化为狩猎的有利工具,他们常用的有:
弓箭 博嘎尔语叫做“依噢布”。博嘎尔人用喜马拉雅山南麓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毛竹制成弓,弓强硬而富于弹性,弦通常用特选的麻绳制作。箭镞多用铁制,为了对付猛兽,箭镞上涂有特制的毒药。
地箭 博嘎尔语叫做“郭蒙”,就是将地箭设置于各种动物经常出没的路段,一旦有动物走过,触动机关,箭就自动射出。设置这种地箭需要具备非常丰富的狩猎经验,对设置地段的选择、地箭高度的设计等,都会考验一个猎手对动物习性的掌握程度。
普通铁制箭头(给莫)
绳套 博嘎尔语叫做“坝基戈”,用一种叫“嘎尔古喔松”的藤制成,这种藤极富弹性和韧性,猎手将这种藤收集以后,加工成活绳套。根据一个区域生活着的动物生活习性的不同,将这种绳套分为脖套和脚套,设置在猎物的必经之地。
箭筒(给泵)
陷阱 博嘎尔语叫做“额仍”,挖一个1米多深的洞,下面立着竹签等,洞口用树枝、树叶等予以伪装。
石压子 博嘎尔语叫做“哦德”,用粗树干搭三角框架,然后用石头压住,将框架抬起之后,以杠杆原理架住,在机关上挂上猪腿等作为诱饵,常用于捕猎熊、狼等猛兽。也用小一点的石头做成石压子,捕捉松鼠、斑鸠等小型动物。
除此外,还有如“玛仍”“色刚”“当即”等用于捕捉小型动物的工具。随着交换活动的日益频繁,原来以获取食物为主的狩猎生产逐渐带有了商品生产的性质。
捕鱼在博嘎尔人的经济上虽然不占主要地位,但也是珞巴族常见的副业生产之一。捕鱼或者设鱼笼,或者用毒草将鱼毒死,另外还有钓鱼等。捕鱼工具种类也较多,常用的有:
鱼笼 博嘎尔人叫做“哦德尔”,根据渔场水源情况,鱼笼有大小不同的规格。鱼笼通常用竹篾编成,头大尾小,入口处设有倒刺,可放在溪流、小河等捕鱼。
珞巴族的鱼笼 摄影:额地尔
鱼套 博嘎尔人称为“巴尔”,用马尾巴拧成的细线,做成一个桃核形状的活套,活套中间用竹丝挂着鱼饵(用蚯蚓或者小野花),活套放到水中后快速地转动,当鱼吃竹丝上的鱼饵,活套就会套住鱼鳃。
鱼钩 博嘎尔语叫做“色给”,用竹子削制成针状制成,将削成针状的细竹条弯成“U”形,或者枣核形,中间绑线,两钩朝上。垂钓时,在鱼线上绑上一块小石头作为沉铅,用白色的干枯的大蒜杆子或者干玉米棒加工后做浮标,在两个尖上挂上鱼饵,鱼吞下鱼饵,竹钩就能卡住鱼喉咙。
渔猎为博嘎尔人提供了较多的食物源,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动物与人的和谐关系,因此有了原始的生态观念,例如4~5月份为鱼儿产卵期,这期间,珞巴族就会减少捕捞次数和捕捞量;春季为动物哺乳期,珞巴族人就会减少狩猎次数和狩猎量。
珞巴族的鱼笼正面 摄影:额地尔
随着民间交换活动的日益频繁,狩猎业开始带有了商品生产的特性。以前的狩猎主要是为了补充食物来源或者获得制作服饰的毛皮材料,但随着交换的发展,兽皮兽肉也成了主要的商品,例如野牛皮、虎豹皮、麝香、熊胆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狩猎逐渐从集体活动转为个人活动。
畜牧业最早出现是原始狩猎时人们将捕获的野生动物幼崽带回家驯养,它的发展大大扩展了生产领域,增加了食物的补给。博嘎尔地由于靠近藏区,有着较多的高山草地,经营方式也受到藏区畜牧业的影响,因此在珞巴族各部落中是属于畜牧业较为发达的部落。
畜牧养殖品种较为丰富,主要有黄牛、青牛、鸡、猪等。博嘎尔人的畜牧业除了在家庭中养殖大青牛、黄牛、山羊、绵羊、鸡以外,还会将犏牛和黄牛放到季节牧场养殖,每年的4~8月,高山牧场冰雪融化,水草茂盛,这时候,牧民们便会逐水草而居。草场无固定的划分,各户按传统习惯分片使用,他们还合伙砍草开路,放牧中有时也相互合作。到了8月底,牧民根据高山牧场气候的变化情况,随水草迁往海拔低处,约到10月份,结束牧场游牧生活。
按博嘎尔习俗,牧民夏季放牧结束,回到村寨的时候,也会举行一些类似庆祝的活动。牧民从山上带回大量的兽肉、酥油、奶渣等,拿出一部分,按户数平均分给村寨成员,算是带给他们的礼物,村寨成员则会拿出粮食、酒等给放牧归来的牧民接风洗尘。
在博嘎尔地区普遍饲养猪、鸡,其次是黄奶牛。家家户户都要养十几只到几十只鸡不等,鸡主要用来占卜念经,需求量较大,估计平均每户每年要上百只;猪和牛既是主要的肉食来源,有时也用于祭祀鬼神,但一般人家猪牛的数量都比较少,而在富户家,猪牛的数量则是财力的象征,其畜牧业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博嘎尔部落的畜牧业虽然比其他部落更为发达,但是受社会宗教习俗的影响,还没有脱离原始的家庭畜牧养殖状况,饲养牲畜的目的不是为了使用畜力以便进一步提高生产力,而是用作祭祀的贡品和肉食的主要来源。家禽家畜往往只为了祭祀而宰杀,因此博嘎尔部落的畜牧业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原始畜牧养殖阶段。
综上,珞巴族的畜牧养殖业具有以下特殊性:其一,珞巴族的畜牧业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不大。例如,他们饲养牛,不是为了耕犁,而是作为对家庭经济的补充,这种饲养业和农业是相互独立发展的,没有形成相互制约或促进的关系。其二,珞巴族饲养鸡、猪、牛,尤其是鸡的大量饲养,与其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不可分离。一方面,人们为了宗教仪式中的献牲而饲养猪、牛、鸡等,另一方面,繁多的祭祀仪式也要消耗大量的猪、牛、鸡,因此传统的珞巴族社会中,畜牧养殖业一直得不到长足的发展。由此看来,这些家禽家畜的饲养,作为食物补充的作用反而不那么明显了。其三,珞巴族饲养猪、牛、鸡等,一般不使用饲料,多是自然放养,养殖方式较为粗放。
最初的珞巴族的农业一开始为刀耕火种,博嘎尔部落的传统农业属于典型的刀耕火种,没有出现借用家畜的力量进行耕作的观念。刀耕火种的地在珞巴语中叫做“加纳阿惹克”,而房前屋后,村寨周边的常耕地称为“过热过让”。刀耕火种地“加纳阿惹克”每种一年或者两年休耕一两年,让各种植物长满田地,利于维护水土和田间肥力,这种地因为肥力保持的较好,因而能一年两熟。而熟地“过热过让”则作为常耕地,博嘎尔人用草木灰、牲畜粪施肥,以保持田间肥力。这两种地主要种植:水稻、旱稻、鸡爪谷、小米、玉米、荞麦、辣椒、黄瓜、番薯、红薯、大豆、蚕豆、南瓜、萝卜、土豆、白菜、四季豆、茄子、西红柿、大蒜、葱、生姜等。
每年的农事活动的开始,是在珞巴族物候历的12月底,在村中长老的带头下,用鸡蛋卦祭土地神,选择和决定砍哪块地的树木杂草和在该地种植何种农作物,一旦确定以后,就不再更改,在冬末农闲的日子中,人们便砍伐休耕田间的树木等植物,并让这些植物在田间自然干枯,便于以后焚烧。
到了珞巴物候历一月份全村寨以家庭为单位,开始焚烧和翻土,将没有烧尽的木头和树枝集中堆积起来,用于收割第一季作物后再次焚烧,增强土地肥力。
珞巴族的农事活动一般是根据物候历来安排的。以玉米种植为例,一般是桃树开花后开始砍树,1月份和2月份持续砍树开荒,这些地多是在离村子较远的山坡上,每次砍烧都要耗费大量人力,草木砍完后就地堆放晒干,等下种前烧光,如果3~4月份晴天较多,草木晒得干,烧起来就很彻底,杂草也会被烧光,地的肥力就高,庄稼也长得好,反之,如果3~4月份阴雨较多,就会大大影响收成。玉米一般是在烧荒后的一两天内下种,一般用点种法,也有的在种玉米的同时套种豌豆、黄豆等。9月玉米开始成熟,此后到11月份可以陆续开始收玉米,收玉米时在地里搭好晾晒架,掰下玉米后先挂在架上,等晒干一点再带回家脱粒;珞巴族的另一主食鸡爪谷的种植则和种植玉米有一些差别。鸡爪谷一般是种植在常耕地上,这种地不同于刀耕火种地,而是指靠近村子的较平缓的地,土质一般较松软,鸡爪谷一般用移栽法种植。2月份选好地后,先松土,将地打理平整后再播谷种,待秧苗出土后苗高达十几厘米时,就要把其移栽至地里。鸡爪谷一般在8月份成熟,收割后带回家在火塘上烘烤,隔天早上脱粒。
珞巴族人种植玉米
除了以上这些主要的农事活动外,珞巴族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房前屋后种植大大小小的菜园供自家食用,主要种植辣椒、土豆等,有的还会种点烟草。
在农业生产中,成年男子主要负责砍树开荒,玉米和鸡爪谷的种植则多由女性完成,一般除草也是女性的工作,但在收获时男子是主要劳力。
博嘎尔人的生产工具较为落后,除了部分铁制工具以外,大部分都是木制工具,有些偏远的村落还保存和使用着少量的骨制工具。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珞巴族小刀
斧头 铁制工具,珞巴语称为“压”,是用于砍伐大树等的主要工具。
刀 铁制工具,珞巴语称为“喔约”,从藏族地区购进来的叫做“捏么喔约”,这种刀刀身平直,因此也称为“约崩”;博嘎尔本地打造的或者从珞渝其他部落购买的叫做“帮波喔约”,因为该刀刀头宽而刀根细,因此也称为“约东”,意为大头刀。
小刀 铁制工具,珞巴语叫做“余基”,有从藏区购买的“捏么余基”,也有一种博嘎尔地区本地打造的弯形小刀“博嘎尔余基”,这种小弯刀可用来削制竹篾,也会用来收割鸡爪谷等作物。
木锹 木制工具,珞巴语叫做“达罗布”,用青冈木制成,用于翻土。
木锄 珞巴语叫做“萨接”,长柄的木锄有时用铁包住锄嘴,人们称为“加觉尔”,用于翻土、挖草根等;短柄的则用于给玉米地除草等。
珞巴族木锹
玉米点种棍 木制工具,尖头长柄,珞巴语叫做“基扭”,妇女用于点种玉米等作物。
珞巴族玉米点种棍
木耙 木制工具,珞巴语称为“掰”,用于梳理新翻的土和清除草根、杂草等。
竹制锄草器
除草工具 竹制工具,珞巴语叫做“额哦克”,将长约50厘米的竹片经火烤热后弯成椭圆形,两头交叉,在交叉点上予以固定,用于松土、除草。
脱粒工具 木制,珞巴语叫做“佳久”,是用一根长约1.6米的和一根长约1.4米的圆木棍,两端穿孔,用一根木轴连接,使用时,握住长木棍,短木棍可以转动击打地面上的谷物。用以为荞麦、谷子等脱粒。
木臼、木杵
木臼、木杵 木臼珞巴语叫做“达巴尔”,用高约0.7米、直径约0.6米的圆木制成,中间挖成臼状;木杵珞巴语叫做“哦诶”,长约1米,用直径约0.4米的圆木制成,中间手握处削得稍细一些,成套使用,用于舂水稻、旱稻、小米等。
珞巴族传统农业没有用农药的习惯,所以农作物受到虫害时,就会大幅度减产;另外还受到野兽的破坏,因此在庄稼快成熟时,一般都会派人看守农田。
博嘎尔人对春耕活动非常重视,在插种玉米地时,还要举行祭田仪式,人们在首播的地里立上一块叫做“德呐另达”的石头,意为敬奉地母的神位,在石头上沾上酥油“央玛”,祭献酒食。然后在妇女用以点种玉米的“基扭”上面也沾上三点酥油,让一个善于种植的女性象征性地在田间点种几粒,意为向地母说明她的子孙非常的勤劳,希望地母能够为他们带来丰收。
珞巴族的农业生产(这里主要指刀耕火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农作物混种的现象普遍。珞巴族地区的农作物种类繁多,除了水稻和鸡爪谷等是在专门的地里种植外,其他很多作物是一起种在一块地上的,这些农作物相互混杂,影响产量,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传统的珞巴族社会,人们缺乏对作物特性的认识,没有总结出哪种作物适合哪种栽种方法。第二,农具多是木制的,也有部分铁制农具。珞巴族人自己不会冶铁,铁器多是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换活动中获得的,数量较少,种类也较单一。而那些与藏族交往甚密的珞巴族部落中,铁器的使用就多一些。第三,珞巴族的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在面对一些较严重的自然灾害时,他们往往无能为力,认为是得罪了鬼神所致,所以只能求神拜鬼,希望早日渡过难关。第四,农业生产受宗教的束缚严重。他们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宗教仪式选取耕地、选定耕种的日子,缺乏科学依据,如果没有传统的物候历作为补充,很难想象这些农业活动能世代传承下来。
博嘎尔地区的手工业还没有完全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有打铁器铜器、打石磨、做木桶、制陶锅等。
铁匠 因为铁原料缺乏,打制的成品少,所以铁器比较值钱,主要有刀、箭头等,打铁工具主要有羊皮风箱和铁锤,打刀往往一人就可完成,但斧头则需要由助手帮忙,珞巴族使用的铁器一般都是与其他民族交换得来的,有些铁匠还兼做小件铜器和铜饰等装饰品。
石匠 主要打制石磨和石锅等,做石磨和石锅是专门的技术,须由专人打制,石锅更是珞巴族各部落普遍使用的炊具。
制陶 博嘎尔部落过去多使用陶罐,但会制陶器的人并不多,基本上是手制的,而且无窑,多在火塘上烧制。
原始手磨
竹编工艺 珞渝地区生产各类竹子,珞巴族自古就擅长竹器的编制。从打猎用的弓箭,农业用的除草工具,捕鱼用的各类鱼笼,养鸡的鸡笼到日常生活中用的碗、盆、提篮、雨具等都用竹蔑编制而成。以弓箭为例,珞巴族制作弓箭十分讲究,不仅要选择竹子的种类、生长年龄,而且对竹子的长度、厚薄都有一定的要求。编竹的方法一般是将竹子浸泡在水中一段时间,再用小刀劈成竹篾,再将竹篾的木质层削去就可以拿来编制竹器了。另外,珞巴族传统的住房是干栏式的竹木结构,盖房时竹子是重要的建材,竹制品不仅是珞巴族生产上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成为珞巴族民族文化的显著特点。由于竹器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民间传说中往往把某些竹器的产生赋以奇异的解释。传说很早以前,有个名叫石金肯日的男子看到两只鸟儿在花瓣和草上叨来叨去,啄出些孔眼,十分好看,于是,他就用竹蔑仿照编织。从此,珞巴族有了竹编。在传统社会中,珞巴族的竹器主要是自制自用的,很少有专为交换而生产的竹编。通过世代的相传和积累,珞巴族竹编的技艺至今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他们的竹编成为西藏自治区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之一。
木艺制作工艺珞渝地区茂密的森林遮天蔽日,树木种类繁多,随着一些先进的工具如铁器的传入,木材越来越多被用于制造各种用途的工具和产品。例如生产工具中的木棍、木锄、木锹、木耙、木杵、独木桥、独木梯,干栏式房屋的木支架等,还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木桶、木碗等。博噶尔部落的木桶制作,是珞巴族木器生产最高技艺的表现之一,其中还涉及简单的几何学知识,例如怎么把几块木板组成圆形。木桶的制作,表明珞巴族的木器生产技术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民间还有专门制作木桶的木匠。从珞巴族使用木桶的形制来看和藏区的木桶极为相似,再加上珞巴族历史上与藏族的密切交往,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珞巴族的木桶制作技术是从藏区引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