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意味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盼。提到春节,人们脑海中通常会想到贴春联、挂年画、吃饺子、放鞭炮、大拜年等习俗。

祭灶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人家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神,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据传说,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也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作“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此外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则多吃年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扫尘 举行过灶祭,便正式地开始做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还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家中的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室内贴的“抬头见喜”,门对面贴的“出门见喜”,院内贴的“满院生金”,树上贴的“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的“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都特别重视。对联内容丰富,或抒情,或写景,妙语连珠。

接神 传说除夕之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接神的习俗。一般家中会设一个临时性的供桌——天地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主要为接神使用。天地桌上有挂钱、香烛、五供、大供,受祀的神像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则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画像,也有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元宵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

吃年夜饭 当孩子们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上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上的切菜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演奏出除夕欢快的乐章。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饭桌上一般要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也有煎虾、炸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盘盘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新年吃馄饨,是取其“混沌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祝健康长寿。

守岁 守岁习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人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除夕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夜守岁迎新。

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作“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相互拜年,恭祝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帖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卡。 QQAmBUHLpQRcKFohw5pu6xtceR8C+Qyxp2ZVe+LrIJSatW6IMD9qHRzDz6/XxTh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