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国内枣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我国枣产业发展现状

(一)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布

枣树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栽培果树之一,目前除黑龙江外,北纬19°~43°、东经76°~124°的各个省区均有分布,其垂直分布在华北和西北的个别地区可达1300~1800m,在低纬度的云贵高原可达2000m。

关于枣树的栽培面积,迄今尚无国家级政府部门的权威统计,据笔者对各省、市、自治区林业管理部门和枣树技术人员的调查,全国枣树面积约150万公顷。关于全国枣产量的记载最早为1973年的395765吨(见《中国农业统计资料》)。

从2004~2006年各省、市、自治区的平均枣产量来看,排在前5位的省份为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该5省为我国枣树生产的第一方阵,年产量都在20万吨以上,总产量2179063吨,占全国的86.56%;排在第二方阵的有甘肃(71860吨)、辽宁、新疆、广西、天津、湖北、湖南、安徽和宁夏(16363吨),年产量在1万吨以上10万吨以下;排在第三方阵的为江苏、四川、北京、江西、重庆、云南、贵州、上海和福建,年产量都在1万吨以下,其中产量较多的是江苏(9160吨),福建最少(90吨)。此外,浙江也有与江苏和江西相当的产量,但近3年没有统计资料。其他省份,除了黑龙江外也都有少量的枣树栽培。

从近年来各产枣省市的产量变动情况看,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和陕西五大产枣省普遍增势强劲,是全国增产的最主要贡献者。同时,新疆、天津、宁夏、四川、江苏、北京六省市,特别是新疆和宁夏的枣树发展非常迅猛,正在成为新的重点栽培区。

(二)栽培区划

根据地理、气候、土壤及枣树品种特点等,《中国果树志·枣卷》一书一般把我国枣树划分为南北两大区系,即北方栽培区和南方栽培区。

1.北方栽培区

指淮河、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与南方栽培区的分界线大约与年均温15℃等温线相吻合,年降水量多在650mm以内。该产区枣树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该区生产的红枣含糖量高,干物质多,适宜于干制红枣。按气候、土壤、地貌、品种等特点,该区又可分为三个栽培亚区。

(1)黄河中下游流域冲积土栽培亚区

该区枣树栽培历史悠久,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枣区,产量占全国的75%以上。该区枣树栽培集中,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枣果质量优良。枣树多分布在河流冲积地带和低山丘陵区,包括辽宁西南部,河北、山东、河南的全部,山西中南部,陕西中部。重要的产区有河北的黑龙港流域、太行山区;山东的鲁西北平原、泰沂山区;河南的豫中平原;山西的汾河流域、涑水流域、漳河流域、晋南黄河沿岸、滹沱河沿岸和五台山区;陕西的渭河平原等。我国十大枣树主栽品种中的9个,即金丝小枣、婆枣、赞皇大枣、圆铃、长红枣、灰枣、扁核酸、冬枣和临猗梨枣,集中分布于该区,该区还有板枣、骏枣、灵宝大枣、鸡心枣、晋枣、无核小枣等著名优良品种。该区在地理上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海拔较低,多在200~600m;年平均温度12℃~14℃,夏季温度较高,7月平均温度28℃~29℃,9月枣成熟期日温差较大;年降雨量450~600mm,大部分集中在7~9月。

(2)黄土高原丘陵栽培亚区

该区为我国枣树的发源地,历史悠久,古树较多,品种也较多,但枣果品质较为一般。目前为我国第二大枣区,产量约占全国的12%。主要包括山西西北部和陕西东北部黄河沿岸的黄土高原,土壤肥力较差,栽培管理较为粗放。主要品种有木枣(约占80%以上)、油枣等,近年来引种了赞皇大枣、骏枣、临猗梨枣等。该区属暖温带干旱区。海拔一般在600~800m,降雨较少,年降雨量为380~400mm,大部分集中在秋季;年平均温度12℃~13℃,夏季气温较低,7月份平均温度24℃左右。

(3)西北干旱地带河谷丘陵栽培亚区

该区是我国枣树分布的北缘地区,为正在迅速崛起的优质干枣产区。包括甘肃的河西走廊、宁夏北部、内蒙古大青山以南地区、青海湟水河谷和新疆南部低海拔河谷地区等。枣树分布以沿河地带为主,靠灌溉供水,多零星栽培,大的集中产区较少,但近年来新疆、宁夏等地发展很快,正在建设集中连片的大产区。有些地区因气候较好,日照充足,灌水方便,因此果实质量好,如新疆阿克苏、喀什等引种灰枣、赞皇大枣、骏枣等,都表现出品种的独特品质,甚至优于原产区。该区原产品种较少。属温带干旱区,土壤较贫瘠。海拔较高,常在1000m以上。年平均温度10℃左右,7月份平均气温22℃~23℃,年温差常达29℃以上;雨量稀少,年降雨量仅200~300mm,甚至更少。

2.南方栽培区

指淮河、秦岭以南的地区,为早熟鲜食枣的新兴产区。该区年均温15℃以上,年降雨量多大于700mm,土壤多呈微酸性和酸性,光照较少,不利于果实糖分积累;枣树品种数量和栽培面积较少,产量占全国5%左右;干制品质一般不如北方,多用于加工蜜枣和鲜食,近年来鲜食枣发展较快。按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可分为三个栽培亚区。

(1)江淮河流冲积土栽培亚区

该区包括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湖北北部以及甘肃、陕西南部等。枣树多分布在平原地区,栽培零散,数量较少,但近年来在陕西关中地区建设了较大规模的冬枣、晋枣、水枣等鲜食枣商品产区。主要品种有泗洪沙枣、濉溪苹果枣、随县大枣、冬枣、晋枣、水枣等。属于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5℃~16℃,7月份平均温度28℃左右,年降水量700~1000mm,处于南北两大栽培区的交接地带。

(2)南方丘陵栽培亚区

该区指长江以南丘陵枣区,是南方栽培区的中心地带,包括安徽、江苏南部,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福建以及台湾等。该区产量较高,果实主要加工蜜枣,是我国传统的蜜枣产区。主要品种有义乌大枣、马枣、宣城尖枣、圆枣、灌阳长枣等。属于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形复杂,土壤较黏,偏酸性,温度较高,生长期长,日温差小,年均气温16℃~22℃,7月份平均温度28℃左右,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

(3)云贵川栽培亚区

该区包括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主要产区在四川沿长江各县,云南北部和中部及贵州西北各县,枣树多零星分布,近年来在云南蒙自已形成数万亩的鲜食枣产区。主要品种有苦练枣、木洞小甜枣、涪陵鸡蛋枣、宜良枣等,近年来从内地引种了月光枣、葫芦枣、金丝小枣等。该区土壤酸性,较黏重;气候条件常随海拔变化而有很大差异。一般低海拔地区多为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多在16℃~20℃之间,夏季酷热,多雾;海拔1300~1500m的高海拔地区一般为温带气候,年平均温度11℃~15℃,夏季温度较低,年降雨量800~1200mm,多阴雨天气,日照较差。

(三)品种结构

迄今,枣的品种分类方法尚不统一, 传统上有的按大小分为大枣和小枣2类,有的按大小结合果形分为小枣、长枣、圆枣、扁圆枣和葫芦枣5种,后来有人以年平均温度15℃等温线为界将枣分为南枣和北枣2个生态型。

但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还是《中国果树志·枣卷》编委会提出的枣品种分类系统,即依用途将枣品种划分为制干品种、鲜食品种、蜜枣品种和兼用品种四类,并据枣果生育期长短将鲜食品种分为极早熟品种(60天成熟)、早熟品种(80天左右成熟)、中早熟品种(90~95天成熟)、中熟品种(100天左右成熟)、中晚熟品种(100~110天成熟)和晚熟品种(120天成熟)6类。刘孟军认为,在上述四类之外还应列出观赏品种。

据《中国果树志·枣卷》(1993年)记载,我国有枣树品种700个,加上近年来新选育的品种,我国现有枣树品种800多个。从目前我国各枣区主栽品种的构成来看,不同用途枣品种的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如制干类、鲜食类和兼用类品种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蜜枣类主要在淮河以南,观赏类则多在各地零散分布。

从品种结构看,干制品种(包括干鲜兼用)一统天下(90%以上)的时代已成为过去,鲜食品种正迅速成为枣业发展的生力军。目前的基本态势是,东北和南方大力发展鲜食品种、中西部大规模发展干制品种,原有格局正在被打乱。据估算,目前我国制干、鲜食、兼用和蜜枣品种的产量大概为60∶15∶20∶5,另外有很少量的观赏品种。

(四)繁殖和栽培技术

1.育苗模式

枣树的育苗方法有嫁接、扦插、分株和组织培养育苗。其中嫁接育苗是当前枣树生产中最常用的苗木繁育方法,特别是规模化育苗一般都采用嫁接育苗法。

枣树嫁接育苗的砧木有三种,一是酸枣砧,即用酸枣的根蘖苗或实生苗做砧木,是目前嫁接枣树的最常用的砧木;二是本砧,即用栽培枣的根蘖苗或实生苗做砧木,目前多采用根蘖苗做砧木;三是用铜钱树,是我国长江以南多雨地区较理想的枣树砧木。

分株育苗是枣树上最传统但一直沿用至今的育苗方式,目前农民自用和小规模育苗时常采用此法。近二三十年,随着育苗量的加大和人们对商品苗要求的提高,分株育苗逐渐发展为开沟断根育苗、根芽育苗和归圃育苗。

枣树的扦插育苗又分为根插和枝插。根插成活率较高,但取根较难。枝插又分硬枝和绿枝扦插两种,硬枝扦插生根比较困难,需对插条进行软化处理及萘乙酸或吲哚丁酸处理,并在初期遮阴保湿,以提高扦插成活率;绿枝扦插成活率高,取半木质化新梢,用500~5000ppm IBA速蘸处理5~10秒,然后插于塑料大棚的沙床中,保持室温20℃~30℃,相对湿度90%以上(插穗叶片保持一层水膜),生根率可达92.5%,移栽后适时遮阴,成活率达90%以上。

目前,多个枣优良品种的组织育苗技术已经成熟,但存在前期投资大、要求技术水平高、品种间培养条件难以统一等问题,已投入商品化运营的很少。不过,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是未来枣树育苗的发展方向,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建园模式

当前,枣树的建园方式有多种多样,如山地枣园、平原枣园,纯枣园、间作枣园;密植枣园、普通枣园,露地枣园、设施枣园,常规枣园、观光枣园等。

近年来,在枣树建园方式方面比较显著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河北、山东等传统的枣粮间作区向纯枣园、密植枣园转变,而许多新兴产区则从稳健发展和减少与粮食争地的角度出发,发展了大量新的枣粮间作园,特别是突破常规观念的枣棉间作在新疆的特殊条件和棉花种植模式(矮化密植)下得到迅猛发展;二是矮化密植枣园(1~2)m×(2~4)m逐渐成为常规模式,不少地方在探索每公顷5000株以上的超高密度枣园;三是无公害绿色栽培迅速发展,设施栽培正在成为鲜食枣的新兴发展方向。

3.栽培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枣树栽培技术的进步是最明显的。20世纪80年代,重点进行了矮化密植、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和提高坐果率等单项丰产技术研究示范;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大规模推广;进入21世纪后,枣树的无公害(绿色)标准化栽培技术得大面积普及,有机栽培和设施栽培也正在从探索阶段进入生产应用阶段。

通过大批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我国枣树栽培管理的整体水平虽然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受传统习惯、经济条件和推广力度等影响,新技术在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发展还很不均衡,许多关键技术如优种密植、夏季修剪、病虫测报、适期采收等尚未得到全面推广,总体水平还相当低, 每公顷平均产量仍徘徊在3000kg左右。总体看,河北和沧州的金丝小枣和冬枣产区、河南新郑的灰枣产区、河北太行山区的阜平大枣和赞皇大枣产区、山西运城梨枣产区等管理水平普遍较高。各地相继创建了亩产2000~3000kg的高产典型。

4.主要病虫害

据《中国果树志·枣卷》(1993年)统计,已知的枣树病虫害有113种。其中害虫86种,分属于昆虫纲的6个目和蛛形纲蜱螨目,病害有24种,寄生性种子植物4种。在生产上能成灾的主要害虫有桃小食心虫、枣尺蠖、枣粘虫、绿盲椿象、皮暗斑螟、山楂红蜘蛛、枣龟蜡蚧、枣瘿蚊、黄刺蛾、枣豹蠹蛾、枣食芽象甲等;主要病害有枣疯病、枣锈病、裂果(生理性病害)、缩果病(对其病原有多种说法)等。

上述病虫害很少在同一枣园的同一年份同时发生,但任何一种在大发生年份都可给枣树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绝产、绝收、大量死树(如枣疯病),必须做好实时监测和有效控制。一个枣区的病虫害往往是此消彼长,比如我国北方枣区在20世纪80和90年代初期危害非常严重而且普遍发生的桃小食心虫、枣尺蠖、枣粘虫、枣锈病,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被绿盲椿象、皮暗斑螟(甲口虫)、山楂红蜘蛛、缩果病等所取代,而近几年一些枣区的桃小食心虫和枣锈病等又死灰复燃重新成灾。有效地防控各种枣树病虫害,始终是提高枣果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保证。

枣疯病是枣树上的一种致死性的传染性检疫病害,近些年来日趋猖獗,已导致许多枣园甚至枣区被毁,但同心圆枣目前没有发现。

5.采收方式

目前,枣果的采收时期和采收方法主要因枣果的用途而异。制作蜜枣用的枣果在白熟期采收,手工采摘或震落后拣拾。干制红枣的多在完熟期采收,20世纪80和90年代曾普遍出现过分早采(提前1~2周)现象,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干枣的质量,但为了躲避成熟期的连阴雨避免大量浆烂损失,可以在雨前及时采收。采收方法多为震落拣拾,更好的方法是采前5~7天用200~300ppm乙烯利催落采收,可提高工效10倍左右,并可提高果实品质,对树体还没有伤害,目前生产应用的还不普遍,今后应大力推广。鲜食和加工乌枣、南枣、酒枣等,以脆熟期采收为佳,但为了延长贮藏期,用于保鲜的枣常在半红期采收。

(五)采后处理与加工

总体看,枣的采后处理与加工水平仍然较低,但近十多年来无论从贮藏、分级包装到加工普遍有明显进步,特别是最近各枣主产区普遍高度重视,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前夜。

1.采后利用方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枣业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枣果的采后利用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历史上,商品化生产的枣绝大多数用于制干或加工蜜枣、枣干等传统的初级加工品。1990年北京亚运会后,鲜食枣生产崛起并迅速实现了规模化和产业化,同时枣汁、香精、色素、枣干红酒、枣膳食纤维、环核苷酸糖浆等现代枣加工品相继问世进入市场。近年来,各地出现了大量的鲜枣采摘园(北京)、大枣采摘节(河北赞皇)、枣乡风情游(河南新郑)等,并且出现了干制和兼用品种鲜食化的趋势,比如干鲜兼用的赞皇大枣在采摘节期间主要用于鲜食,又比如河北省沧州著名的制干品种金丝小枣和无核小枣近年来大量作为鲜枣销售,这样就形成了当今鲜销、干制、加工和观光采等多样化的枣果利用方式。

2.采后处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分级包装对产品价格和销路的影响日显突出,受价格利益驱动枣区群众开始主动进行人工分级,并逐渐用瓦楞纸箱和塑料袋小包装取了大麻袋混合包装。近年来,随着枣产业的企业化经营水平迅速提高,进入市场的枣果和枣产品的分级与包装日益小型化、精细化、多样化,在包装方面已经基本上与其他大宗果品处于相同的水平。

在鲜枣贮藏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起,科技人员在对鲜枣采后生理、影响耐贮性因素等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打孔塑料薄膜小包装低温贮藏技术,气调贮藏、冰温贮藏等,使鲜枣保鲜期由室温自然放置下的3~5天延长到60天(一般品种)至120天以上(晚熟耐贮品种),冬枣已能实现春节期间供应。鲜枣贮藏技术的显著进展,大大推动了我国鲜食枣品种的大规模商品化开发,但迄今与市场上要求的周年供应还有相当距离。

在干枣的贮藏方面,除了传统的缸藏、囤藏和屋藏外,从20世纪80年代起,冷藏、塑料帐减压气调贮藏、辐照贮藏等可有效抑制过夏生虫和霉烂的新技术已开始应用于生产。

3.加工

在加工方面,干制仍然是目前枣果最主要的初级加工方式。从干制方法来看绝大多数仍采用自然晾晒,干制过程中的浆烂损失相当普遍。但令人可喜的是,近年来在山西吕梁枣区、河北省太行山枣区和沧州枣区、河南新郑枣区等建立了大量的烘干房,并出现了一批主要进行枣果清洗、分级、人工干制(烘干)、真空小包装的小型加工企业,一些地方还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机械化枣果干制经营企业,对有效控制成熟期裂果浆烂损失、提高枣果商品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北方以干制为主、南方以加工果脯为主的格局已被打破,北方枣区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在枣的各主要加工品方面均已占据了主导地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以枣果为主要原料的果脯、罐头、饮料、果酒、果茶、果酱、色素、香精等已达上百个品种。

(六)贸易与消费

1.国内贸易

我国枣及其加工品的产地主要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和陕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枣产品总量虽然增加了8倍以上,但迄今尚未出现大的积压,而且售价持续稳步增长。

目前,我国的枣产品主要通过城乡集贸市场、批发市场、产销一体化企业、超市等零售商店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各种果业协会等渠道进行销售。近年来,一些大中型枣产品批发市场在枣的集中产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北沧州崔尔庄(纪晓岚故乡)的红枣市场,年交易额已达到30亿。

改革开放后至今,我国枣果销售价格整体上保持了逐渐提高的趋势。近几年,我国产量最大的制干品种金丝小枣和产量较大的鲜食品种冬枣价格开始下滑,但大多数的优良干、鲜品种的价格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2.国际贸易

枣是我国传统的拳头出口农产品,远销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韩国的枣基本上全部供应国内,且自给不足。我国枣及其加工品的年出口量在2万吨左右,只有全国枣总产量的1%左右,其中原枣和加工品出口各占一半左右。我国出口枣的主要省市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北京、天津和广州,以河北出口量最大,约占全国的50%。香港等地转口的枣产品均来自我国内地。

我国出口的主要枣品种为河北和山东的金丝小枣、河北太行山的婆枣和赞皇大枣(主要以蜜枣和枣酱形式)、河南新郑的鸡心枣和灰枣以及山西稷山的板枣等。从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来看,主要为香港、澳门、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占出口总量的80%~90%;其次为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此外对也门和毛里求斯等也有少量出口。目前,我国的枣及其加工品已出口到世界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今后的发展来看,枣产品出口要走出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必须实现出口对象由95%以上在华人圈(海外华人和东南亚人)向发达国家广大消费群体的转变,而要实现这一突破又必须在出口产品的种类和构成上做出重大调整。目前,我国主要的枣出口产品为干制后的红枣和蜜枣等,都属于高糖食品,其消费市场基本上局限于海外华人和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东亚和东南亚人,而这个市场基本固定甚至在不断萎缩。要真正把枣产品打入发达国家的广大消费市场,必须充分发掘枣的营养优势,开发新的适合发达国家消费需求的出口产品。基于此,鲜枣和枣的功能性深加工品应该会有比较好的出口前景。这是因为冬枣等优质鲜枣,口感酥脆爽口、营养丰富,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可与有维生素C王之称的猕猴桃相媲美;而功能性深加工品可以突出枣的高营养含量和食疗价值,并可突破干枣和蜜枣等传统加工品外观一般和高糖的制约。

3.消费变化

历史上,我国枣产品的消费90%以上都是干枣。改革开放以后,枣产品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次重大变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枣产量的迅速上升,北方许多大的枣产区引进了南方的蜜枣加工工艺,使得蜜枣产量大幅度增加,蜜枣的消费随之增加。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枣为原料的罐头、饮料、果酒、果茶、果酱、色素、香精等加工品大量涌现,枣产品的消费也日趋多样化,特别是鲜枣消费异军突起,成为仅次于干枣的第二大消费方式,而且所占比例仍在持续提高。此外,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枣为主的农业旅游和采摘节越来越多,成为枣果消费的新时尚。 2+r55sjPk2JTZGBMAzMNwX/ezBnvW4T4JxmzUFxeJGxUB6N6DCjAJ8X63s1ELJC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