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知识体系及核心考点导览

每门学科都有它特定的认识对象和研究的特定领域。只有依据特定的研究对象,才能形成一门学科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一、教育的含义

(一)从教育的词源看

“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也提出了“教也者,长善而救起时者也”。在西方,“教育”一词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意为引出、诱导,意思是引导儿童固有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从教育的起源看

教育产生于人们在劳动和交往中经验的学习和传授。曾经有人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也有人认为教育源自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这两种学说分别被称为动物起源学说和心理起源学说。

动物起源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19世纪末,勒图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说,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之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现象。他根据对动物生活考察认为在动物世界存在着如大猫教小猫捕鼠,大鸭教小鸭游水之类的教育。非但脊椎动物,而且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教育。动物界的教育是基于生存竞争的本能,为维系物种,将知识、技巧传授给幼小动物。人类教育不过是继承了业已存在的教育形式,并不断改进而已。

心理起源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他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写到,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教育的发展。

劳动起源说: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

社会实践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活需要。

(三)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

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社会活动,但人类社会活动种类繁多,我们不能把任何对人的发展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如医疗卫生等都称为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相比,教育首先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其次,教育活动是以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为直接目标的。所以,我们可以将广义教育界定为: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与广义教育相对应的是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社会根据一定的需求,通过学校等专门教育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校教育在各种类型的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第一,学校教育是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可控程度比较高;第二,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主要由专业人员承担,学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学校教育(狭义教育)定义为: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因素,认识教育的基本要素是认识教育活动结构的基础。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一)教育者

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对受教育者智力、体力和思想意识发挥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以称为教育者。家庭是个体受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以及家庭中的长辈是子女最初的和经常的教育者;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师傅以及其他起到教育作用的人,也是教育者。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专门教育机关—学校以来,教育者则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以教育为基本职责的人员。教育者是构建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导者。

(二)学习者(一些旧版本的书中写的是“受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提法相比多了被动性,但在多选题中出现“受教育者”,该选项仍是正确的。)

学习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其主要职责的人,既包括以学习为主要社会义务的在校青少年儿童,也包括已步入社会但仍在接受多种形式教育的成人。在任何一种实践活动中,实践的对象都是构成该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因而当然地成为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没有学习者,同样也就没有教育活动的存在。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来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去影响学习者,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实现的;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主要结果是学习者的身心获得发展。

三、教育的形态

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组织形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根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

根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我们可以将教育的形态划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受到的教育,有时也被称为“制度化教育”。“非正规教育”是对学校等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以外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有时也被称为“非制度化”教育。

(二)根据教育的实施机构划分

根据教育的实施机构,我们可以将教育的形态划分为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非学校教育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各种社会组织中的教育、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等等。人类社会最初的教育活动完全是非学校的教育,随着学校教育逐渐成为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非学校教育就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但从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非学校教育的教育影响正在逐渐加强,其形式、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样,而学校教育的形式也正在向着吸收非学校教育形式的长处的方向变化。

(三)根据教育的历史发展划分

根据教育的历史发展划分,我们可以将教育的形态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全民性、无阶级性;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四、教育学的规律

所谓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规律是客观的,而又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科学规律就是以概念和逻辑的方法对客观事物必然联系的正确反映,从而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规律是多层次的,有外延很宽的,也有外延较窄的;有制约全局的,也有制约某一方面的。教育规律就是教育领域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例如,在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的教育有所不同,但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受当时的生产力和经济政治制度以及社会的文化生活所制约,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又如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必须全面发展。品德的提高、智力的增长、体质的增强,又有其必然的发展过程。教育规律也是多层次的,有较为一般的规律,也有较为特殊的规律。教育理论界一般认为教育有三条基本规律:一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二是教育适应并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三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规律。这三条基本规律是国家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一切宏观的和微观的教育活动都必须遵循的规律。教育领域还存在层次不同的其他规律。就学校教育来说,有体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规律;就智育来说,有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规律;就学生掌握知识来说,有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的规律。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帮助人们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对教育活动的认识、研究、探讨,则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特别是教育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许多的教育事实积累起来以后,教育科学逐渐发展起来,教育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认识过程。研究和学习教育理论,需要了解这一过程,以利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时间: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2.概况

在人类历史上,最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不存在独立的教育科学。到了奴隶社会以后,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主张多是同其他方面的思想交织在一起,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之中,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3.主要成就

其中极少数的论著试图将教育现象作为独立形态进行考察,如我国的《学记》《大学》,古罗马昆体良所著的《论演说家的教育》等,这可以看作是教育科学的萌芽。

(1)《学记》是世界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全文1229字,写作于战国末年。该书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提出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尊师重教等教育原理,这不仅在当时是教育史上的创举,至今还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

(2)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等人及西方一些思想家们的言论和著作中,都有不少关于教育方面的经验总结,这是人类教育史上的珍贵遗产,值得我们批判地进行继承。比如孔子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许多可贵的教育主张。

(3)在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昆体良等在自己著作中阐述了各自的教育观点和主张。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教育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认为,年轻一代的知识并不是别人灌输的,而是原来已经具有的,教师就像“助产婆”,帮助年轻人自己找到知识。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形成阶段

1.时间: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

2.概况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资产阶级为了培养有文化知识的劳动者及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上提出了他们的主张,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资产阶级教育家在现实新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教育方面的经验,写出一些教育著作,出现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体系,教育科学逐渐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3.主要成就:

(1)夸美纽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他于1632年写成,1657年出版的《大教学论》一书,是西欧最早出现的教育专著,是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该书总结了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首次对班级授课制与义务教育制度等进行了研究和论述。此人被尊崇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资产阶级教育学的鼻祖。他提出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主张。

(2)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教育家,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是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该书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与原则、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师生地位等作了全面的论述与研究,在理论上创立了“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赫尔巴特学派。

(3)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教育名著,如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洛克的“白板说”、卢梭的自然教育法对后世的影响都比较大。

(三)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

1.时间: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

2.概况

时间从19世纪中叶以后到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衰落,社会新兴力量的兴起,新思想的出现,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条件,教育学进入到科学教育学的创建阶段。

3.主要成就

(1)进步教育运动和现代教育派的出现。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欧洲新教育思潮和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推动下,不少教育家对赫尔巴特传统教育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出现了新的教育观点。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其代表作是《明日的学校》《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出版)等,他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中心,以在做中学的实践活动为中心”新的“三中心论”,以他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形成所谓“现代教育派”,即“以儿童为中心”。实用主义教育学是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资本主义精神的教育学表达,对以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不足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校特质,并因此受到20世纪美国社会连续不断的批判。

(2)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的形成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们开始将实验、统计、测量等方法用于教育,使儿童的心理活动、发展水平、学习行为等难以捉摸的、无法评估的现象,得到了客观的揭示和科学的说明。1901年梅伊曼提出建立实验教育学的设想,1903年拉伊出版了《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但当实验教育学及其后继者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的唯一有效方法时,它就走上了教育研究中的“唯科学主义”的迷途,受到了文化教育学的批判。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指明了教育学研究的新方向,开拓了教育学研究的科学化道路,使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克鲁普斯卡娅1915年写成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教育实践的著作。凯洛夫在他教育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试图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教育学,在理论体系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代表作是1939年出版的《教育学》。

(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理论深化及应用研究的加强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的掌握和智力开发成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发展经济的主要因素,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为此,许多国家对教育事业和教育科学更为重视,并引发了对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对应用问题的研究。

在理论深化的同时,理论应用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加强。人口问题、家庭问题、伦理问题、犯罪问题、就业问题、劳动者素质问题都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这标志着教育学功能的扩大和深化。就学校教育本身而言,各国也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如怎样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课程改革怎样既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职业技术教育怎样适应生产和技术不断革新的需要;发展中国家怎样迅速有效地扫除文盲、普及教育等。当代教育实践的发展日益呼唤着教育理论的指导,当代教育学研究也一改形而上学的风气,研究者所关心的是教育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这些应用问题的研究正在有力地推动着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2.教育学内容的分化与综合

近代以来的教育学是无所不包的,所有关于教育的问题都是在教育学名义下进行的。从20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学作为母学科,不断地分化出新的学科,这种分化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教育学内部产生子学科,其二是教育学与其他学科“联姻”,分化出大量的边缘学科。值得注意的是,就像其他任何学科一样,20世纪后半叶的教育学在发生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出现高度综合的现象。

3.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和进步

近几十年来,教育学研究方法的演进经历了一个由单一到综合、由方法到方法论的发展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往往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或者从中作出适当的选择,而致力于研究方法的最优化,如在教育学研究中出现的由定量研究向定性研究转变、定量与定性并重的情形就是明证。这样不仅能多维度、多视角地研究一个问题,从而克服研究结果的片面性;同时还能够运用最佳方法,选择便捷的途径,提高研究的效率。

总之,教育发展所取得成就是前所未有的,这主要表现在:

(1)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

(2)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

(3)教育内容更趋丰富与合理。

(4)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有效化。

(5)教育的社会功能日益增强,社会地位日益提升。

(6)从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建立在四个支柱的基础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学会认知,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这也就是说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

学会做事,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还意味着要在青少年的各种社会经历或工作经历范围内学会做事;这类经历可能因地方或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属于自发性的,也可能由于学习或工作交替进行的教育的发展而属于正式的。

学会共同生活,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

学会生存,以便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为此,教育不应忽视人的任何一种潜力:记忆力、推理能力、美感、体力和交往能力等。

信息栏:《学记》易考点及解析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

分析:此句主要反映了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正是这个意思!

分析:此句主要的出题点在于出自哪本书。

【原文】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这样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这就是大学施教的过程。古书上说:“小蚂蚁总是跟着大蚂蚁走”,岂不正好说明了这层道理吗!

【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译文】现在的教师呢,只知道朗读课文,大量灌输,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他们不考虑学生内心的要求,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发展。他们进行教学的办法既不合理,提出的要求也不符合实际。以致,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师长,只感到学习的困苦,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即使勉强结业,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育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分析:此句主要反映了教学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原则是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就先防止,这叫作预防;抓住时机,进行教育,这叫作及时;循序地而不越级地进行教育,这叫作顺应自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叫作观摩。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因素。

分析:此句主要反映了教学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原文】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文】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所以优秀的教师是善于通过诱导进行教育的,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起来才会感到安逸;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安逸,学生又能独立思考,就是善于诱导的结果。

分析:此句主要反映了教学需注重启发性原则。

【原文】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译文】必须了解学生的心性,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优秀的歌手能使听众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他的讲解,扼要而又透彻,精微而又妥善,举例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跟着他学了。

分析:此句主要反映了教学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原文摘自《学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信息栏:《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智慧

《论语》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一部主要记载孔子言行的书。它也记载了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以及当时人们对孔子的议论。《论语》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记述非常广泛,它对教育的作用、对象、目的、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比较全面的阐述。

1.论教育的作用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只靠政令、刑律去治理国家,百姓只能被动地去遵纪守法,而没有廉耻之心,不懂得为什么要自觉地去遵纪守法,是不能够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的。如果用教育的方法去教育人民,使人民能够用礼法去约束自己,懂得言行的规范,就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那么国家就能够得到治理,孔子认为政令、刑律都不如教育更加有效。

为了使教育有效,孔子非常重视以封建的道德标准作为治理国家的准绳。子路问他“为政”应该先做什么?他说,“必也正名乎”接着解释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为政必须从正名开始。因为名义不正,那说话就不在理,说话不在理,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国家的礼乐制度也就办不成,礼乐制度办不成,刑罚也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所以君子用一个词,必须有道理可以说得出来。有理的话才能够行得通,所以君子说话不能有一点马虎。他认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段话说明孔子认为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你自己带头做得正,谁敢不端正呢?又认为领导人自己行为端正,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自己的行为不端正,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从孔子的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非常重视身教的作用。

2.论教育的对象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又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他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是有社会和思想基础的。首先,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正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代,“学在官府”已转变为“学在四夷”。也就是说,当时统治阶级垄断的教育由于社会条件的转变,已经转为向民众开放,当然这里所说的民众还不是被统治的劳动人民,而是指士民阶层。其次,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学而后知,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虽然孔子也说过“生而切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这类话,但实际上他认为人的素质都是一样的,只因为环境与教育的不同,才使人有了差别,尽管当时孔子已被人尊为圣人,但他始终强调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人,是学而后知的。由此可见,他认为任何人只要受到教育都可以成为圣人,他强调学而后知,不仅是谦虚,也是他的信念。《论语》中多处谈到他这方面的观点。

3.论教育目的

孔子主张行“仁政”,认为只有受过良好教育和具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并且有高尚道德的人,才能行“仁政”,因此,他很重视人才的培养,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君子儒,这种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最高尚的道德就是“中庸之道”,所以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说“中庸”这种道德是最高尚的道德了。君子就应该懂得“中庸之道”,而且懂得什么是仁。所谓“仁”,就是“克己复礼”,也就是能够用礼来约束自己,就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论教育内容

孔子基于自己的教育目的提出了他的教育内容的主张。他认为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学以四教:文、行、忠、信。”也就是说从文化知识、社会实践、对人忠和讲究信用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他最重视的还是道德修养,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认为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靠,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就去学习文献。他认为首先要学习礼,“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他还重视学诗,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利于实现他的教育目的,而且他的教育内容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特别重视教学生实践,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去理解道理,并提高工作能力,确实具有重视实践的思想。更可贵的是孔子不讲鬼神迷信,“子不语:怪、力、乱、神。”尽管在孔子的时代宗教迷信思想在人们中间很流行,统治阶级也利用迷信来为其统治服务,而孔子却不讲迷信,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孔子这种思想对于我国历史上一直没有形成政(政治)教(宗教)合一的国家政体,确实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当然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他尽管自己博学多识,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知识,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消极方面。

5.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实践活动,教学经验非常丰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直到今天,孔子的许多教学原则和方法还都是适用的,值得我们借鉴。

(1)乐学与立志。《论语》的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他又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乐于学习的重要。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还对别人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从这些议论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所以孔子认为要想使学生学好,首先要让学生“乐学”。但孔子并不停留在“乐学”上,他认为学生的成败与立志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学习必须有恒心,必须立志于学,才能使学习坚持下去,因为学习毕竟不是游戏,而是一种需要付出努力的劳动,所以他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学习有了要求,才能学到知识,他认为学习“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意思是你立志下了决心,就能前进,否则就会功亏一篑、一事无成。他甚至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立志没有恒心,连巫医都做不成。在《论语》中还有许多地方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立志的意义,都说明孔子重视立志,认为不立志,没有恒心是不能学习好的,甚至会一事无成。

(2)重视学和思。《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孔子重视学习的言行,如“朝闻道,夕死可矣。”“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说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但他不主张死读书,他认为只学习不动脑子思考是没有用的,所以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又说:“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说他通过思考,形成自己一个基本的观点,做到融会贯通,重视学和思,并且认为应该正确对待学和思,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不动脑子去思考,就会什么也学不到,但如果只是空想却不去学习,就会疑惑不解。说明孔子不仅重视学习,而且也重视思考。更可贵的是他已经认识到学和思的正确关系。孔子的学生子夏表达了孔子这一思想,他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说,广泛地学习,坚持自己的志趣,诚恳地、发自内心地、认真思考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这段话今天看来,还是有道理的,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学和思的关系,对于提高学习质量,是很重要的。子夏所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强调学习的重要,也是很有道理的。

(3)重视观察与实践。孔子十分重视学习的方法,他认为要了解人和事物,都必须注意进行观察。他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廋哉?”意思是说考察他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所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审度他的心情,要干什么?不要干什么?那么这个人怎样隐蔽得了呢?这是考察一个人的方法,但如果用来作为学习的方法,同样是适用的,这种方法也可能是我国最早使用的观察法了。孔子还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是说对于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些什么?而且还要考察他的行为,为了了解一个人,这种态度是正确的,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人们的学习,而且这句话已经成为一句成语,为人们所用。重视观察,重视调查研究是孔子的重要学习方法,如子贡问他:“‘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又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必须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经过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他认为:“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这种态度和方法无疑是正确的。孔子还十分重视身体力行,如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说明孔子强调言语忠诚,行为忠实严肃的重要意义,他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以上所引的话,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强调君子要言行一致,要说出来就必须做到,否则就不要说,不仅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给人以示范,要求合乎道德标准,更重要的是要求君子去做实事,要通过实践去教育别人,也要通过实践去学习。孔子还反对言过其实,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更反对大言不惭,因为那样实行起来一定很难做到,所以说“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就是这个意思。

(4)强调学以致用。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诗读得很多、很熟,让他从政,却不会办事,让他出国办外交,又不会独立地从事谈判,虽然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呢?从《论语》中的记载来看,孔子的弟子很多,其中很多人都有专长,通过学习都能出仕为官,并能把学过的东西,用于治理国家,而且很有能力,这都说明孔子学以致用的教育是有成效的。

(5)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学习不凭空揣测,不全盘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孔子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意思是说他不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而是多听,选择其中合理的部分接受,多看,并且把它记下来,这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知。孔子的原意实际上是说“生而知之”的人是没有的,“不知而作”是不应该的,正确的学习态度还是应该努力学习,只有学而后知才是真实的,多闻择善而从,多见而识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这种观点,今天也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孔子学无常师,主张向一切人学习,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思想,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当时博学多识、道德高尚的人,与他这种学习态度是分不开的。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意思是自己有能力,却向比我能力差的人去请教,自己知识丰富却向比我知识差的人去求教,有学问却像没有学问,有知识却像没有知识。这种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是十分可贵的。

孔子主张:“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一般,只有一种用途。而应该多才多艺,能够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才能成为治国的人才。孔子主张“每事问”,不懂就问,他确实做到了虚心向一切人学习,因此他才可能成为当时博学多识的大学者,被人尊称为“圣人”。他的这种学习精神,今天也是值得提倡的。

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要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够通过思考,有新的发现和体会,有创造性的人,才可以做老师。实际上他也说出了创造性学习的要求。特别宝贵的是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认为实事求是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6)以身作则。孔子认为言教不如身教,他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前面我们已经做过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7)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论语》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学生关系非常融洽,师生感情很深,这也是他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对学生“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他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他说:“当仁,不让于师。”他对学生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说他对学生十分坦率。他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是他尊重学生的根据。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而学生对孔子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8)教学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教,使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成长为不同的人才。如“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特别注意对学生启发诱导。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颜渊在说到孔子时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而已。”说明了孔子教学时是如何循循善诱,使学生学习起来“欲罢不能”。这方面的事例《论语》中有许多记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孔子还注意到要根据一个人的年龄特点进行自我修养,如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尽管这种认识还不够科学,但在2000多年以前,就能有这种认识,确实难能可贵。

总之,《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古代教育宝书,它比较全面地记载了孔子重要的教育观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从中汲取一些有用的东西,是有现实意义的。

原文摘自《论语》,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真题再现: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什么教学原则( )。(2013年真题)

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科学性

2.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言论的著作是( )。(2014年真题)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3.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 )。(2015年真题)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4.“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是( )中首先提出的。(2012年真题)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劝学篇》

5.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有( )。(2012年真题)

A.教育者

B.学习者

C.教育内容

D.教育环境

E.教育形式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解析]“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教师应善于通过诱导进行教育,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

2.D[解析]略。

3.C[解析]略。

4.C[解析]略。

5.A、B、C、E[解析]学习者需注意,AB选项是肯定的,但往往学生记得第三个是教育影响,可包括哪些就不记得了。教学影响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介、教学组织形式等。教育环境虽然也影响教育活动,但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因而该选项不包括在内。

模拟训练:

1.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梅依曼

D.洛克

2.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是( )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3.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礼记》

4.“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了( )。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5.“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孟子》

6.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 )。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教育漫话》

D.《林哈德与葛笃德》

7.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 )的出版。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教育漫话

D.民主主义与教育

8.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是( )。

A.《新教育大纲》

B.《教学与发展》

C.《现代教育理论》

D.《民主主义与教育》

9.《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提出新的学校教学制度是( )。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小组教学

D.合作学习

1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1.“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思想最早出自我国的( )。

A.《论语》

B.《学记》

C.《大学》

D.《孟子》

12.主张“有教无类”观点的人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朱熹

13.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 )。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赫尔巴特

14.重视启发教学,提出“助产术”的人是(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昆体良

15.强调儿童中心主义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

16.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规律

B.教育问题

C.教育影响

D.教育事实

17.“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18.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是( )。

A.教育水平低

B.专门的教育场所出现

C.教育没有阶级性

D.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E.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紧密的联系

19.与20世纪初的教育学相比,20世纪末的已经具备了许多新特征,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B.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C.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

D.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E.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解析]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梅伊曼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一词。

2.B[解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C[解析]略。

4.A[解析]奴隶社会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但从一开始就被统治阶级所垄断,主要培养官吏和士人,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5.B[解析]略。

6.D[解析]略。

7.B[解析]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8.A[解析]1930年,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9.A[解析]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统一学校教学制度,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扩大学科门类和内容。

10.A[解析]“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意思是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因而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11.B[解析]略。

12.A[解析]略。

13.B[解析]洛克的“白板说”是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他认为人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对任何事物均无印象;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来源于经验。

14.A[解析]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是一种教学方法。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它最突出的优点就在于,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活动,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正确答案,因而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15.C[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中心,以在做中学的实践活动为中心”新的“三中心论”,以他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形成所谓“现代教育派”,即“以儿童为中心”。

16.B[解析]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17.C[解析]终身教育的特征是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实现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

18.A、C、E[解析]原始社会的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紧密的联系,教育融合在生产劳动和实践中进行,具有全民性,但没有完全分化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教育水平低,无阶级性。

19.A、B、C、D、E[解析]略,请参照十二院校主编的《教育学基础》P22。 m8QdscAd1UwuIK12NYWGn/odQtbScoJnTONBQMTuQ/urV90VT5shYTNeYqFgEJ7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