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雪夫斯基车尔尼
暑期,我的同事参加同学毕业20周年聚会回来后让我猜一猜,他们班40多名同学中现在有多少仍在学校做教师。以我的经验回答他,可能有三分之二吧。他咋咋舌,说:“你太理想了,我们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继续做教师,其他人都改行了。”
这样的结果大大出乎意料,我有点惊讶了。
我问他:“你们班改行的同学都在从事什么工作呢?”
“有的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有的开公司,有的办各种校外培训班,还有的移民到国外。他们一个个都比我们这些还在学校当教师的风光、潇洒。”他有点羡慕地说。
“你现在做教师也不错嘛,工作稳定,有寒暑假,还评上了高级职称,工资也在逐渐增加,还是老老实实地工作、实实在在地过日子好。”我安慰他说。
“不错什么呀!我们一天忙死忙活。我那几位在党政部门工作的同学,一天8个小时坐在那儿等事情做。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社会资源,很多人都要找他们办事。虽然现在讲机关作风整顿,讲群众路线教育,隔三岔五还不是有人请个客、送个小礼,生活滋润着呢!还有那些办培训班的、开公司的,哪个月收入都在几万元。哪像我们这些当教师的,起早贪黑,劳心费力,挨骂受气,连买个100平米的房子还得贷款。”
近些年来,因为种种原因,教师头上的光辉越来越失去光泽,教师跳槽改行时有耳闻,但是没有料到会有如此高的比例。
带着困惑,我邀请几名20世纪80年代初师范院校毕业的仍做教师的学生聊聊天,想听听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看法。
我说:“近些年来,教师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群体。这是因为教育事关千家万户,人们关注教育,必然关注教师,教师首当其冲成为人们评头论足的对象。你们当老师已经30年左右了,请你们谈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看法。”
A同学说:“当年参加高考时,我带着对教师职业的崇敬报考了师范院校,决心像老师一样在教育战线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我当了30多年老师后,感觉到教育越来越远离我理想中的教育。现在我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可是,对教师的现状感到越来越困惑,真不知道我的教育理想还能坚守多久,我有时真想提前离岗。”
我说:“当年报考师范院校是你们自己的选择呀!怎么现在困惑了、厌倦了?”
B同学说:“对教师这个职业,孩童时就鬼使神差地心驰神往。读小学的时候,经常在没有人的时候,偷偷地在教室讲台上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句、一笔一画讲几句‘课’。回到家,请爸爸在院墙上用水泥抹了一块黑板,在黑板前面摆上两个小凳子扮作学生,我便模仿老师人模人样地讲起了课。后来高考时,我们同班几名同学不约而同地报考了师范院校,毕业后我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一名教师,并且名正言顺地站在了讲台上。前十几年我们当老师的心志很高,学习、教学都非常努力,进步也很快,我们几乎都成为了学校的教学骨干。可是,老师做到现在,发现这个职业越来越不像我理想中的那样神圣。起早贪黑地劳神费力且不说,学校内部应接不暇的各种检查、考核、评比、选优、晋级以及教师间的猜疑、嫉妒、钩心斗角,还有社会上对教师的种种流言就让人不堪忍受。我想安心地读书、备课、教书,但是这些杂七杂八的干扰,让你身心不宁,一点也不快乐、不幸福。我们这个年龄,已经没有了改行进入其他部门工作的资本,我们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我深切感觉到做教师真难,守望更苦,我也想找一个借口早点提前离岗。”
“像你这样想提前离岗的教师多吗?”我问道。
“现在50岁以上的老师几乎都有这个想法,因为身体健康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是现在的年轻教师不安心教育工作的也不少。前几天,我们学校又有一名师范学校本科毕业的骨干教师通过关系改行到地区博物馆工作了,这是学校近三年来第四名改行的骨干教师。前三名教师改行后,有两名一年后单位集资建住宅楼,他们搬进了比市场便宜很多的大面积住宅,并且各自还购买了小轿车,其中一名还捞了一个科级小官。学校还传言经常教导我们热爱教育事业,树立终身从事教育工作思想的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也要到某某部门工作了。现在学校教师人心躁动,人心思走,议论纷纷。有人甚至言之凿凿地宣称自己也要走关系改行,再也不当教师了。我就不明白了,教育这是怎么了?教不了课的老师改行那是在情理之中的,可是那些曾经大谈理想、抱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劳动模范、学科带头人的骨干教师也纷纷改行了。学校怎么办?学生怎么办?如果这样下去,我们都回家算了!”C同学激动地说。
同学们的谈话,虽然都有情绪在其中,但也是客观存在的。教师改行弃教确实是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我不禁想起在一次教育行政大会上,教育局长情绪激动,挥舞着双臂,像指挥员下达命令一样,要求各学校校长要把好关,教育老师要“坚守”阵地。我纳闷了,这里又不是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阵地,为什么要用“坚守”一词呢?现在看起来,这个词用得是很恰当的。
我对他们说:“人,还是要有一点理想的,要有一点精神寄托的。你们既然还走在教育的路上,为什么要背负沉重的‘十字架’呢?对于一个人来说,社会中的任何一个岗位干久了都可能产生一定的职业倦怠感,这是人的无休止的欲望在作祟。对于教育的很多现象,你们要看得开、想得透、出得来、放得下。你们不要浮躁,不要追求那些浮华的东西,不要攀比。现在社会上的攀比之风越来越蔓延,攀比什么呢?是他人的地位、钱财、名誉、生活等等。可是这些东西比起心情快乐来说,到底有多少价值?有的人没有钱的时候想有钱,得到之后就是不满足,又想着有更多的钱,最后是欲火焚身。其实,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也没必要一个样。你可以当好你的总统,我可以当好我的老师,你可以有万贯家财,我可以只有一点点存款。只要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天天快乐,这就是幸福。如果失去了快乐,家产再多,地位再高,又有多大意义呢?既然你们曾经有过当教师的理想,现在又跳不出这个圈子,那就应该淡定下来,把心收回来,安顿下来,回归内心,种好心田,继续守望责任、守望信仰、守望灵魂,一路走下去。”
我还记得在师范学校毕业典礼大会上,校长告诫我们:“既然立志当老师,就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应后退。而且做教育我们千万不要把教书仅仅视为谋生的职业,当教师就要心中树起一面旗帜,这面旗帜就是理想。”
我惊叹于校长的预见性。40多年以后的今天,教师的教育理想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基础教育学校教师队伍思想状况的真实情况,避免以偏概全。我分别向国内其他地方做教师的同学或朋友发去电子邮件,请他们介绍一下当地的情况。邮件发出后,朋友们很快给予反馈。
A朋友通过电子邮件告诉我,他所任教的学校是华东某市城乡结合地某区的一所非重点普通初中。他们学校目前有不少年轻教师想辞职另行出路,原因是学校工作压力太大,负担过重。学校领导换了几届,施展了各种招数,薄弱学校的帽子就是没有脱去。今年新学期,学校又换了领导班子,教育局责令学校一年一跨步,三年变面貌。新领导班子不敢懈怠,从整顿校纪校规入手,狠抓“三风”建设,强制推行指纹考勤、绩效考核。学校领导雄心勃勃,志在必得。学校制定的奋斗目标是:第一年,中考有两名同学进入区前20名,学校平均分进入区前10名;第二年,中考有1名同学进入区前10名,全校平均分进入区前5名;第三年,中考平均分进入全区前3名。与此同时,学校把指标分解给各个年级的各个学科教师。实际上这是一个“假大空”的目标,是一个浅薄的违背规律的目标。这下可苦了教师,难坏了教师,教师议论纷纷、人心惶惶。一些年轻教师便开始四处活动,准备弃教而去。
B老师是我小学同学的孩子,他师专毕业后回家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他说,目前很多乡村教师把教师工作仅仅视为谋生的一个饭碗,还谈不上教育理想和远大的抱负。现在乡村教师紧缺,教师成了“万金油”,哪门课缺少教师,就把他搽在那里。目前,农村乡镇一级财政困难,有时不能按时发放工资,再加上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工作环境、生活质量、福利待遇比不上城市学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都开始看书学习,准备参加其他行业的招聘考试,有的已经开始为改行而找路子、跑关系了。
C同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下乡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文革”后返城,他的孩子在首都某重点初中学校任教。她受爸爸的委托,在发给我的电子邮件中连声喊累,抱怨自己当年报考专业时不慎,对教育抱有太多的理想、太美好的向往,自己误入歧途,悔之晚矣。她说:“人们认为首都重点学校的教师很体面,社会上有地位,受人尊敬,待遇也高。可是,谁能知道,越是重点学校的教师负担越重,责任越大,越劳心劳神。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都希望考一个重点高中、考一个重点大学。因此,学校领导的眼睛盯着你,家长的眼睛盯着你,你必须对学生的考试升学负责,对学校的声誉负责,对自己的生存负责。所以要毫不松懈地紧紧抓住学生,抓住自己,不能有任何懈怠。每年中考以后,我们既盼望公布成绩,又害怕公布成绩,真是如坐针毡,诚惶诚恐,就连做梦都是考试成绩,常常吓出一身冷汗,这是我们最受煎熬的一段日子。熬到成绩公布以后,我们又提心吊胆,恐怕自己任教的学科考试成绩拉了学校考分后腿。考试成绩理想了,我们才能把心放在肚子里,踏踏实实睡个安稳觉。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那我们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学校、家长、学生的各种指责会扑面而来,自己恨不得挖一个地道钻进去,更不要去思考什么奖金之类的荣誉了。一个循环三年熬下来,其中的滋味又有多少人理解。现在,学校很多女教师失眠是常态,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的更不在少数。我们不要说有多么崇高的教育理想了,我们能够在挣扎中生存下来就心满意足了。”
C同学的孩子还说:“其实,我们不是从来就没有教育理想。教育理想曾经给我们带来动力和激情,我们也曾有过当老师的幸福感。可是,当我们走到今天的时候,对教育理想似乎怀疑了。在我们的周围,人们似乎被物欲横流的社会同化了,言必票子、房子、车子、娱乐、享受,人们沦为了财富的奴隶。如果和他们谈理想抱负,只会遭到嘲笑、讥讽。现实社会无情地摧残着我们的教育理想,我们只能在心中为曾经的理想保留一份空间的时候,向现实妥协可能是目前唯一的选择。我们不否认现在总有那么一群教师坚守着当年的理想,这样的人固然值得我们敬佩,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为什么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社会里,我们渐渐失去了教育理想?”
我不禁愕然了!
是什么让我们的教师在生活中丢失了方向?
面对我们教育军团教育理想七分倦怠、三分蒸发的精神状态,还能够为实现中国梦输送浩然正气的人才吗?
面对教育思想远未丰盈的教育者,能够成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导师吗?
面对在中国职业排行榜上不被看好的行业,还能够传承民族文明并使之发扬光大吗?
面对教育军团被鲸吞蚕食的职业激情,教师还能够担当起中国教育再出发的重任吗?
我们怎么办?
我们应该立足当下,回应历史,透视浮云、远离虚华、跨越时空,以一颗欣赏之心回眸教育,感受品味昨天教育思想之花的温馨,去珍惜我们曾有的浇灌杏坛的快乐?
还是就此沉沦?
认识一个理想还不是顶难的事,顶难的事是认识自己的使命。
——作者寄语
教育是有理想的。
教育理想是教育使命、教育精神、教育方向的本质特征。
我们的教育理想,就是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奠基;我们的教育理想,就是重建国民的精神家园,塑造幸福人生;我们的教育理想,就是创造出中国教育的独特本色,与世界教育同步,实现中国的教育梦。
教育是有理想的,教师更需要教育理想。
教师的教育理想,是教师心灵世界的阳光;教师的教育理想,是教师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教师要燃起教育理想的火花,在心中展示出一幅美妙的教育蓝图,从更高的境界提升对职业的感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强大起来。
教师如果失去教育理想,就会心无所依、情无所寄、目无所望、足无所向,就会失去了源于教育理想而焕发的人生动力与教育激情,人也不可能静如秋水,动如排山,否则就会变得情态麻木,兴味索然。
居里夫人说:“人类的确需要注重自己实际利益的人,他们努力工作,谋取自身的利益,并且与人类的普遍利益不相违背。但是,人类也不可缺少具有理想主义的人,他们追求大公无私的崇高境界,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无暇顾及本身的物质利益。”我们的教师应该是这样一类人,我们并不是为了追求什么物质享受,获取什么升官发财的机会走进教师队伍,而是因为崇敬教育理想。
教育理想不同于一个简单的目标、愿景、梦想。教育理想是我们对这份职业的最高境界的憧憬、对这份事业的敬畏,是教育这份大业所蕴含的责任,是我们对未来的一种希望。因此,追求教育理想既是教育事业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自身发展的需要。
1977年12月,27岁的知识青年魏书生进了盘锦机电厂当上了令人羡慕的政工干部,不久又被确定为厂级领导的接班人。时下,正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教师地位处于最低点的时候。而魏书生自入厂后的日日夜夜里,一直对当教师怀着眷恋之情,恳切地向各级领导提出做教师的申请竟达150次之多,并且多方面做着从教的准备。终于在1978年2月,光风霁月,夙愿得偿。此后极短的时间里,魏书生的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迸发出质的突破,震惊教坛。此后,他一步步成了领军教育改革的教育家。
教育理想的无穷魅力,源于它的无法预知。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也许一路平坦,也许波澜起伏。
以我追求教育理想的经历告诉今天仍然工作在教育战线的同事们,当我们跳出自己狭小的“自我”空间后,教育理想就会向我们展示出它多维的向度;当我们朝着通往教育理想彼岸行走的时候,会遭遇浊流和暗礁。这时,仅有理想是不够的,我们要做好与浊流、暗礁斗争的准备。我们要相信,作为教师,只要教育在,我们的教育理想就会实现,这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最根本的力量和价值所在。
刚上讲台时,我和同时代的年轻人一样,以一个职业人的饱满姿态投身教育,浑身洋溢着激情,满脑子都是教育理想,对待工作孜孜汲汲,唯恐所顾不周。
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淋,浪漫的理想虽有一点点剥落,甚至有时有点迷茫,但是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始终没有失去自己认准的坐标和努力方向。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的理想如同美丽的夜空,繁星点点,又深邃无比,我们仰望星空,就是以广阔的胸襟、无尽的求索、坚定的信念、辛勤的耕耘,脚踏实地,独立思考,勇敢真诚,满怀激情地追求教育的远大理想。
退休以后,提起教育理想,虽然难免沉重,但也悲壮依旧。我不心虚,我不害羞,我可以自豪地宣称,我是一个拥有教育理想的人。
任何一名教师,要想有高的成就、高的水准,首先要有高的理想。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的抱负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作为教师,走上教育岗位以后,就要心怀理想,要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努力的目标,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永远将人生视为一场锲而不舍的奋进;就要把理想当作心灵永恒的珍宝,并且像每天初升的太阳一样保持着新鲜的光彩,洁净如镜,一尘不染,永不褪色,保持高度的生命自觉和精神自省。
教师的教育理想不同于哗众取宠的高谈阔论,也不同于自作多情的媚言媚语,更不同于急功近利的自我索取。教师的教育理想是勾勒教育人生及教育蓝图的椽笔;教师的教育理想是教师以身许教的信念,是教师得以安身立命的脊梁,是教师走向成功的秘方。
纵观古今,教育大家教育思想的光环里,无不肩负着华夏复兴大业的理想,他们上下求索,秣马厉兵,用理想和行动创造着教育新篇章。
可是今天,在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染化下,一些教师的教育理想在弱化、世界观改造在淡化,教师的教育理想普遍缺失精神支撑。当前,教师为实现教育理想的教育使命、教育精神、教育方向面临严峻的挑战。教育这个教师的栖息土地与精神家园,正在失去肥沃的土壤、灿烂的阳光和充沛的雨露。
现在的教育表象繁荣、莺歌燕舞,教育的灵魂渐渐空虚;教育的育人根基稍稍动摇;教育的人性光辉慢慢暗淡;教育的人才造就途径屡屡困惑;教育的高尚精神弘扬处处受阻。因为教育理想的贫困,我们的教育正走在功利化、技术化、庸俗化的道路上,我们的教育正经历着一个侈谈理想的时代。人们开始躲避“崇高”,厌恶“神圣”,拒绝“理想”,使教育的创造空间一步一步被压缩,教育的思考锐角一天一天被磨去。我们的教育正面临涸泽之困;我们的教育理想正面临淡化,普通教师对教育的不满甚至抱怨也越来越普遍。
轰轰烈烈、大张旗鼓、惊心动魄的素质教育,越来越空洞化、边缘化、形式化、观赏化,使得教育失去了灵魂,德育工作陷入缘木求鱼的困境。一些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只是做做样子,以搞几次活动替代了润物细无声、推心置腹、春风化雨般的心灵体悟,“假大空”拉大旗,搞些花样繁多、形式前卫、气势恢宏的表演,是专门给别人看的,为参观者展示的。然而活动过后,一切平静如初,涛声依旧。这种泛滥的形式主义、虚无主义,使得学校教育工作者善良、宽容、仁爱、同情的情感破损,内心浮躁、势利、浅薄、荒寒、空洞、苍白。教育只灌知而不给智,对心灵只撩烟不点火,对人生只虑近不思远,究其原因,是缺失教育理想。
我们今天的教育越来越成为千篇一律的应试教育的工厂。一些人在教育践行中,不守常识,不敬畏教育规律,浮躁而缺少淡定,麻木而板滞,思想漂泊,灵魂流浪,心智疲软,我们的教育几乎全部被异化为教学、教考、做题、背题的机器。从幼儿园为起点,一直到高中毕业,学生和教师就开始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极其惨烈、极其悲壮的马拉松式的竞赛。教育背离了人性的规律、人道的规律、人智的规律,到处弥漫着空虚、浮躁。教育本真隐隐约约,教育科学糊糊涂涂,教育践行摇摇摆摆,教育创新虚虚假假。一团团迷雾笼罩在教师的头上,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这一切,促使教师的教育激情蒸发、理想虚脱。
长期以来,社会强调的是教师的奉献精神,但是却忽视了物质需要与现实生存环境。这种道德上的高要求,物质上的低待遇,使得教师这一职业没有了吸引力、凝聚力。与此同时教师沉重的精神负担、工作压力正在吞噬着教师的教育理想。教师发出了“我们的教育之路还能够走多远”的感叹。
面对物欲横流、教育乱象环生、社会利益割据的时代,走在教育的路上的教师,晨钟暮鼓,寒去暑来,现实无情地摧残着教师的教育理想,不时陷入彷徨和迷茫。当教师叩问教育的时候,感觉到的却是沉重的步伐代替了轻盈步履;冷漠的眼神代替了轻柔的问候;疲惫代替了笑脸;失望代替了希望;咒语代替了歌声;忧愁代替了幸福。教师的理想慢慢淡化、缺失了。
但是,我还是要说,人需要理想,教师需要理想;理想需要守望、需要担当、需要润泽。
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追求,没有价值追求,我们就会无法超越自我、摆脱平庸;没有价值追求,我们就会无法感动自己、感召他人;没有价值追求,我们就会无法实现自我、成就人生价值;没有价值追求,我们就会没有敏感、无法抓住机遇;没有价值追求,我们就会无法领略人生、体验人生。一个人的生命应该鲜活,如果没有理想的支撑和行走的磨砺,便会枯萎乃至衰败。唯有理想,唯有坚守,才能确保生命的价值,才能使生活缤纷绚烂。
我们既然曾经立志从事教育工作,那么,我们选择了教师就要安然接受。不管发生了什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应该后悔。人生百态,充满选择,充满悲喜,充满挑战,我们无须为错过的和未曾得到的扼腕叹息,更不要流连其中。
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在他的诗中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所以,教师要找到心灵的归宿,心灵要有栖息之所,不要让心灵到处流浪。我们的心中要始终树立起一面炽热的、鲜亮的旗帜,这面旗帜的名字,就是我们拥有的教育理想。同时,我们还应该明白,生活的主题就是面对未来,追求理想是一个不断被现实挤压的过程。现实存在是一种异己的力量,只有和这种力量进行智慧的抗争,一个人才能最大程度地找到自己。
与时俯仰可能有许多好处,但容易被现实同化。在太多人向外发展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把注意力转向向内发展,这也算是一种自我救赎吧。同时,我们还应该懂得,作为一个教育理想的追求者,虽然外部环境很重要,而外部环境可能不利于我们的理想追求。但是,大环境我们左右不了,改变不了,小环境却可以自己创造,可以改变自己。我们要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当下,做教师难,做一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更难。正因为难,才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去有所作为。一个真正有理想信念的人,不会被外部力量所压制,越是有压力,越应该有动力。事在人为,带着镣铐也能跳舞,重要的是自己心中要有音乐。既然选择了远方,那就要风雨兼程,只要不停留,就有收获。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寻找那些符合自己教育理想的元素,从内心深处改变自己。当然,这需要自己的心灵充满阳光,需要我们有从容的心态。相信走一步就有一步的风景,进一步就有进一步的欢喜。
我曾经在《守望教育》一书中写道:“我要感谢我小学的老师,因为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情怀和人格魅力,给了我对教师职业的启蒙烙印”。对教师这个行当,从小我就鬼使神差地向往。1971年,我终于敲开了当老师的大门,读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教师。
我曾经有几次改行的机会,甚至有一次难得的到某自治区人民政府当秘书的机会,可是因为放不下心中那个对教师的情结,放不下对班级的那几十名学生的承诺,我选择了放弃。
走在教育的路上,我也有许许多多的困惑,许许多多的不如意,同时我也知道,这些困惑和不如意仅凭我的一己之力是改变不了什么的。既然不能改变什么,为什么要像“教徒”一样背负上沉重的十字架?我们这些平凡人、平常人为什么不以平常的心,对待眼前发生的和未来发生的事,种好心田,润泽理想,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当前的事,做一个自己幸福自己的教师,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因此,做教师,我起早贪黑,想尽办法,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心智,教给学生知识;当班主任,我和学生混在一起,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学生共同成长;担任校长,我尽心竭力为学校、教师、学生服务,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事。因为当地“土政策”的原因,年龄到了55岁,在免去我校长职务的同时,也免去了我当教师的权力,回家休养,60岁返回单位办理退休手续。人不能坐着等死,受一家老板的邀请,成为了一家招标公司的总经理,年薪10多万元。可是,因为痴迷于教育,教师的情结总萦绕在我的心头,令我六神无主,总经理工作也心不在焉。正在我饱受煎熬的时候,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聘我到一所刚刚建立的学校担任高级顾问,给了我重回“家”的机会。虽然工资少了一半,离家一百多公里,可我快乐、舒畅,因为我有一个理想、信念。如今,和他人提及教育理想,难免沉重,依旧悲壮,但我不再心虚,不再羞于启齿,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一名拥有教育理想的人。几十年来,我用心贴近教育,真切地抚摸教育,体验它不断涌动的痛苦和欢欣、迷茫与希望。教育理想对我来说,虽然不是壮怀激烈的坚守,但已成为一种享受。
我想,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生命追求。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更应该有一种不同于一般的职业精神。
一个人,如果紧紧抱住个人的命运,即使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也不会成为教育人。教育,是一种贴近内在灵魂的事业,如果没有对教育的信仰,不可能走得很远。
2013年,阿拉善盟政协出版了《阿拉善教育·百年记忆》一整套书,书中一句句感人肺腑的文字记载下了教育前辈们历经杏坛沧桑,走过并品味一程程教育山水的情怀。他们视困难为动力的源泉,把克服困难当作进取的契机,累月经年,艰辛发展阿拉善教育事业。我在拜读的时候,时时为他们无私无畏发展民族教育的精神所感动而噙泪。凝思前辈奋斗的姿态,我感慨,我激动。这群教育的门徒,在教育事业中有开天辟地的胆量。他们在感受使命、奉献事业中驶向自我存在的彼岸;他们在展望未来、期冀自己、膨胀精神、发育生命,他们活在教育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幸福。
那个时代过去了,那个时代留下的是什么?杏坛上留下无数平凡的身影,我们仿佛看到他们弹拨生命的歌弦,为莘莘学子斫出生路的豪迈气概。凝望过去教师的背影,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今天,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的教师们,应该怎样继承前辈的这份精神财富?作为教师,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姿态站立在讲台?我们将给自己的学生留下什么样的记忆?我想,如果我们这样去思考,去工作,至少,我们的教育理想将不会消失殆尽。
我参观过一所学校,抄下了一段碑文:“在那个春天走近你们,我们的生命有了春天;凝望你们站立的姿态,我们的灵魂从此站立;岁月,雕刻了你们的颜容,铸成我们心灵上的诗篇……”教育要铸就美丽的心灵,教师应该首先是理想主义者。可是,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理想主义者”竟成为了一句挖苦人的话。
教师们都知道,任何事情都不会顺风顺水,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可是,困境常常使人动心忍性,增添一份别人没有体验过的心情与阅历,同时又会逼迫一个人留心世变,设想将来,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作深度的检讨和思考,不改憧憬,抖擞精神,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人世间的很多事,总要经历过,才会真正懂。因为我们的经历不完全,所以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感情体会也不完全。我们应该置身于社会的变革中,体验世情,增加阅历,守住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走在教育路上的我们这些普通人,虽然些许有些风雨忧愁,但是,更多的是千般滋味、万种意绪。
人最珍贵的有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上苍给人一条生命,一颗心。作为一个珍爱生命的现代人,把生命照顾好,把心安顿好,在追求理想过程中不断积累灵魂和财富,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品质。
俗话说:“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面对教育纷繁复杂的乱象,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来自外界的压力,而是来自我们内心的不安与欲望。当然,在我们的人生中免不了有些时候被物欲所裹挟,急着想享受一些,急着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应该就此乱于行、困于心。心若被困,生活处处是牢笼;心之所安,矮瓦斗室也是人间天堂。所以说,心定之后,我们就不会更多地受到外在现象的干扰,我们就会越来越安详,越来越守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实现自己的教育梦。
我在教坛工作40余年,可以说是甘苦相生。我认为做教师首先要有一种理想,一种职业的责任感。一个人如果不珍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他就不会获得成功。如果说,教师也有成就感的话,那就是在造就人才的同时也造就自己。
我常常感动于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栏目所报道的那些常年工作在中国教育最基层的老师们。他们生活在穷乡僻壤、深山老林,他们为了改变乡村孩子的命运,不计个人得失,他们用自己执着的理想、崇高的品质引领一批批孩子叩响求知的大门,用自己无私的大爱,成就乡村孩子的人生,为孩子铺出一条条幸福之路,他们是当今教师的楷模。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理想、希望、智慧、勇气、执着、操守、挚爱等七彩纷呈的美丽师道。
“最美乡村教师”这种对教育的浓烈的爱、赤子般的爱,对教育理想的坚守,这是一种大爱与大我,它超越了个人利益,展现出一种崇高的境界与操守。
我身为教师,面对这些“最美的乡村教师”,有些惭愧。
我想,每一名教师都应该从“最美乡村教师”的精神中受到教育与启发。果能如此,我们的理想就不会丢失。作为一所学校,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花些时间学习学习这些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事迹,这比任何理论都更重要,都更能扣人心弦。“最美乡村教师”的一个个故事,宛如一个个脚印,我们可以踏着这些足迹,激发激情和智慧,稳健迈向追求教育理想教育探索之路。遗憾的是,每年的“最美乡村教师”表彰会并没有引起教育界各方面人士的普遍关注。在我接触的教师里,很少有人看过“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学校更没有组织学习过、宣传过。一年一度的“最美乡村教师”的评选与表彰,并没有给今天仍困扰于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多少触动;并没有给浮躁的校园、混乱的教坛带来生机勃勃的一面;并没有看到素质教育的人间四月芳菲天。这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
我曾经和已经走上教师岗位的两个女儿进行过一次谈话。
说实话,在家中一本正经地和已经长大并且走上工作岗位的女儿谈工作方面的事,这还是第一次。过去,虽然也在家中谈论一些工作上的事,那往往是零打碎敲的。这次要深入地谈一些问题,我思考准备了一段时间。我想,要使谈话取得预期的效果,既不能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卖弄自己那点可怜巴巴的经验、心得,也不能倚老卖老地教训她们,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更不能下命令,做指示似的指手画脚,我应该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心迹。
我说:“我和你妈妈过去下乡插队的时候,我们放弃了多次招工当工人的机会。可是生产队推荐我们去上学读书时,我们都选择了上师范学校做一名教师。那时,我们并没有多么崇高的理想,只是感觉到上学、读书、当教师,是我们理想中的职业。同时,因为‘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中断了我们上学的大好时光,我们对上学读书有一种天然的神往。我们觉得,教师这种有文化的职业,应该是我们的选择。
“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们也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如果我们以教书这一职业与别人比功名利禄,我们就毫无骄傲自豪可言。但是,如果真正一心沉浸在让学生获得了进步的喜悦中,我们就会发现,正是这个职业成就了我们的理想。
“理想,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把它作为一种时髦挂在嘴上、顶在头上、贴在身上,捞取一些资本。理想不是飘浮在天空的彩云,真正的理想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行动上,建立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上,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大大小小的成就上。唯其如此,你才能感觉到理想的存在,理想的力量,理想的精彩。你们能够按照父母亲的意见,就读师范院校成为一名教师,也胸怀理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你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使我们感到很是欣慰。但是,你们只是万里长征刚刚迈出了第一步,要走的教育之路还很漫长,面临的无法预测的挑战还很多,你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应该见异思迁,攀贵附势,这山望着那山高。你们应该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做一个真正的自己,做一个心无旁骛的平平淡淡的人。
“我和你们妈妈,因为教育走到一起,因为教育我们相爱,因为教育我们相濡以沫走到今天。我们没有得到什么财富,我们也没有得到什么荣誉。我们追求的是理想中的那份教育事业。我们不敢懈怠工作,我们不敢贻误学生,我们要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几十年走过来,我们生活得踏实,我们获得了人们的尊重,我们心安理得,我们扬眉吐气。希望你们的教育人生之路走好。”
时至今日,我的两个女儿一直工作在教育战线,她们从来没有在我面前提出过改行一类的要求,而且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优秀的成绩。
目前,中国教育缺什么?中国教育缺的东西太多,其中,最为缺失的是对教育理想的坚守。陶渊明东篱采集,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份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基督耶稣背缚十字架,坚守赎罪的重担,人生如斯,唯有坚守不可圆满。如果没有“活在当下”的坚守,就没有“仰望星空”的光辉。
所以我说:“当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像一位战士进入了战壕,舍我其谁,再不能左顾右盼,这山望着那山高。当我们走上了教坛,就应该站稳、站直、走正,心为育人而跳动,血为教书而奔流,与真理结伴,同智慧牵手,和神圣并行。我们的命运、我们的灵魂已经与教育须臾不可分割。”
过去,我们曾拥有一大批非常忠诚、非常有良知的教师队伍,没有他们的默默奉献,中国的教育走不到现在。今天,受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官本位主义的影响,我们的教育陷于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泥泞”中,对于部分教师来说,前方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前方的路怎么走?我们管它呢,只管跟着走。
当然,教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居于社会的大染缸里,也要享受现代生活的七彩阳光。当前社会“狼来了”,我们已经处于一种“与狼共舞”的时代,我们的每一名教师已经被推上“与狼共舞”的舞台了,外在的、内在的、显性的、隐性的竞争早已不宣而战。社会舆论多元、社会利益多元、社会价值多元、社会生活多元的生存环境很容易让人失去自身的价值。因为人们价值观念的不同、生活态度的不同、人际交往目的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经济地位不同,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
现在的青年人做教师,往往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有年轻教师对我说:“因为我们是教师,常常被他人问起我们的职业时,他们会用一双双疑惑甚至是不以为然的眼睛看着我们,这使得我们十分尴尬。社会对教育、教师的种种不公平,影响着教师的骄傲感、荣誉感、自豪感。教师的教育理想逐渐淡化,恐怕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潜规则的盛行,社会秩序的‘生病’。因此,重塑社会道德形象,重整社会秩序,重建社会制度,提高教育地位,全社会尊师重教,激励教师树立教育理想,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所以我说:“理想——仅有它是不够的,面对当今社会功利之心蔓延,浮躁之心盛行的现实,我们的教师要淡泊名利、平和心境、宠辱不惊、心如止水,搁置浮躁,腾出一点空间,守住自己,坚守教育理想,让心灵找到栖息地,在平凡的工作中去感悟灵魂的律动。”
认识一个理想还不是顶难的事,顶难的事是认识自己的使命。
——作者寄语
理想,仅有它还不够的。
理想的实现还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工作和接受种种艰难的考验。
教育是永恒的事业,我们不能行百里而半九十。我们需要十年的追求、二十年的追求、三十年的追求,那样我们就一定会走完最后的十里路。当然,这需要毅力、需要恒心。
明代人洪应明在他的著作《菜根谭》一书中写道:“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意思是说,要成就纯金美玉一般的人格品质,一定要经历过艰难险阻的磨砺;要想建立轰轰烈烈的奇功伟业,必定要经历过艰难险峻的考验。他还写道:“非盘根错节,何以别攻木之利器;非贯石饮羽,何以明射虎之精诚;非颠沛横逆,何以验操守之坚定。”意思是说,如果树木不是盘根错节,哪能验出砍它的刀器的锋利;如果箭没有射入石头中,哪能显出射箭人的勇武。同样,只有在逆境中磨难,才能检验出一个人的操守是否坚定。孟子有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古人尚能很注重对人的磨炼,更何况现代人乎!
所以我说:“理想——仅有它是不够的。”
人生苦短,心志求长。只有在理想与行动的峭岩间盘寻,才能触摸九天奇境。
面对当今社会功利之心蔓延、浮躁之心盛行的现实,我们的教师要淡泊名利、平和心境、宠辱不惊、心如止水,搁置浮躁,腾出一点空间,守住自己,坚守教育理想。让心灵找到栖息地,在平凡的工作中去感悟灵魂的律动。
没有春之播种、夏之耕耘,哪会有金秋的挥镰收割?
教师光有大理想、大决心不行。要有实现大理想的一个个奋斗目标,实现大决心的一次次践行;更要日日夜夜艰苦地吸吮和酿造,如饥似渴地苦学,一层层地深度思考。
教师理想,就应该是做高唱凯歌、永远到“中流击水”的人;做永远朝气蓬勃地投入到社会的人;做永远为一个攀登目标而上下求索的人。
教师理想,是一本书,彼此展示着千差万别的人生。只有情与思、智与力、汗与血历经漫长的跋涉之后,才有可能莅临。
教师理想,仅仅志大才疏,眼高手低,表象意浮气躁,内里急功近利,是万万不可取的。
我多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悟出一个道理: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不仅要有教育的热情,还要有一个坎一个坡跋涉的恒心;不仅要有跋涉坎坡的恒心,还要有不知疲倦地采撷百花、苦耕春光、收获秋色的劳作;不仅有知识、智慧、理念,还要有身入躬行和真知灼见。
时下国之教育,正在艰难跋涉中寻找历史性的突破;正在书写崭新的无愧于实现中国教育梦的历史篇章;正在拨开层层迷云,跨过重重关山,为我们开辟着一条实现教育理想的通衢大道。但是,在实现教育理想之路上,还有许许多多废墟需要清理,还有一道道坎需要爬,还有一条条路需要开辟,这就要求我们聚焦于新的教育改革进程;聚焦于教坛之戏如何魅力无穷;聚焦于教学之花如何酿造佳蜜;聚焦于学子之心如何迸发活力。
时下的一些教师,走在教育的路上,却或废于半道,或止于浅尝,或荒于恬嬉,生命、精神、责任缺少了很多元素。
我们不应该坐以待旦,不能坐享其成。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教育理想同新的教育改革紧紧地捆绑起来,同呼吸、共命运。
偌大中国,恢宏教育,高人林立,智者如织,星汉灿烂。
2012年12月20日,我受内蒙古自治区现代教育研究会之邀,前往江苏泰州中学参加“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
这是一次充分展示教科研丰硕成果的高层论坛,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著名教育家于漪等著名人士出席会议。
泰州,位于江苏省中部,是长江下游的一个地级市,建成2100多年。它融吴楚越之遗风,聚汇淮海之精华,人文荟萃,儒风盛行,具有“夙冠淮南”之誉。
泰州中学,具有百年办学传统,是我国百所知名中学之一。
洪宗礼就是一名泰州中学的语文教师。他从教50多年,以中国母语教学改革发展为人生理想,一路耕耘,一路收获,从春光烂漫到秋霜染头,从普通教师到教育大师,踏去坎坎坷坷,跨越波波折折,树起了“母语教学”“研究母语教育”“编写母语教材”三座人生丰碑。
他的奋斗、他的跋涉、他的突破,只源于他的理想、他的信念,源于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研究会上,伴着主持人的朗声宣布,掌声雷鸣般地响遍全场。这位1937年出生的长者、前辈,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花篮簇拥的演讲台。台上的他,腰身坚挺,神情激昂,精神抖擞,底蕴十足,犹如老将跨上战马。
一口流利、朗亮而动情的普通话宛如一条明澈的河水。
他娓娓说起:“我从20多岁初为人师,就义无反顾地从鱼米之乡的江南来到当时相对贫瘠的土地上。从此,一扎就近50年,矢志进行教改、教材编写和教育科研,以一名虔诚教育者、一名甘为人梯者的身份,一步步、一程程追求事业的彼岸。我深爱着泰州,深爱着泰州中学,深爱着神圣的语文教坛!”
他的眼睛湿润了,那颗似乎跳出来的心使有些发颤的语调变得深沉、激动,化作扣人心弦的心歌和星光般闪烁的思想。我们这些与会者惊喜地望着他,被他感动着。
“在我有生的黄昏之年,我仍然要把自己的余热,奉献给我钟爱的母语教育事业,以有限去争取无限。当然,我也只能当壁灯,在静静的夜晚的巷口,默默地发光。让那些如日中天的青年教育精英们成为辉煌的宫灯,去照亮绚丽的大厅。”
全场响起了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没有高谈阔论,字字珠玑,句句金玉。
能参加这个不平常的研讨会,对于我,触动、激动、感动。
我能做到的只能是把我的感想表露出来,与大家共勉。
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集·序言》中总结鲁迅的精神时,批评当时的知识界的风气写道:“一忽儿是‘绝望的狂跳’,一忽儿又‘萎靡而颓丧’,一忽儿‘嚣张的狂热’,一忽儿又‘捶着胸脯的忏悔’。”
而洪宗礼在那孤灯黄卷下的苦苦求索,在那春去秋来的死死守望,在那追风逐日里的匆匆走笔,在那成年累月的默默付出,究竟靠怎样一种原动力、突破力、迸发力?究竟是什么使他事业长青、磨难不倒、追寻不止、青春不老?
我明白了,因为在奇迹下面,有他的理想,有他对理想的赤诚、自强、勤奋、坚韧;有他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踏实本分、求真务实,历经五十春秋,毫不喧哗、埋头耕耘,从一而终、矢志不渝、锲而不舍、摸爬滚打的品德意志。
洪宗礼老师说:“无我才有我,无为才有为。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先想到‘我’的人,必定成不了什么大事,最后反而失去自我,做一件事一定要目标远大,志在高远。”
没有春之播种,夏之耕耘,哪会有人生金秋的挥镰收割。洪宗礼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坚韧地沉潜人生,酿造岁月,一步步带着厚重的知识沉淀、智慧沉淀、实现沉淀、人格沉淀,在不断的反思中升华,向理智的深层掘进,终于达到了高远的生命境地。
他的洪氏教材两次通过国检,走进全国各地,在全国20多个省近700个县使用。
他的10大卷、近600万字的填补国家母语研究空白的规模宏大、内容厚重、工程浩大、资源丰实的《母语教材研究》出版了,教育界、学术界,科研界、出版界震撼了。这是当前中国母语教育研究的一座“珠穆朗玛峰”。
他的标志语文教育思想成熟的《中学语文教学之路》出版了。
他的5卷本《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出版了。
他的标志语文教育家圣殿的《洪宗礼语文教学论集》出版了。
许嘉璐副委员长说:“一名小城市的中学教师,头上没有博士、教授的光环,如果没有一种超人的坚韧刻苦,没有长期心无旁骛的埋头实践和科学的方法,不断把自己的经验、思考及时升华;如果没有包容和忍耐,或者哪怕有一点点门户之囿,就没有他现在所取得的一切。”
我想起了那年我参观坐落在北京郊区房山县的那个云居寺。
隋朝大业年间,一位叫静琬的高僧,某一天突然来到北京房山的一座石山上。他先把石头一片一片地开凿下来,又把石片磨平,最后在石片上面刻佛经,其中有著名的大藏经。仅仅一部煌煌的大藏经,要一字一字刻下来,对于老和尚来说,无异于精卫填海。老和尚的精神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他生前没有完成的工作,被当成火炬接力棒一代代传承下来,从隋到唐,从宋到元,一直到明末,无数佛教徒筚路蓝缕,前赴后继,一千多部佛经,一万四千多片石刻终于完成。
当我站在藏经穴里,看着玻璃窗里一排排沉默的石刻,无比震惊,宗教的精神力量如此强大。
洪宗礼老师对理想的执着,就相当于佛教徒静琬高僧以及后继者,而洪宗礼老师坚守理想,朝暮耕耘,十年磨一剑,其书香飘九州的精神人格,已经感染,或正在感染一代代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人生这一辈子,就是一条曲折漫长无尽的路。理想就是照耀我们前进的灯塔。
当我们茫然地走到十字路口,却不知道向哪走的时候,只是因为我们的心中缺少了那份不可抛弃的理想。没有了理想,便没有了希望;没有了目标,也就没有了前进的方向,只能站在原地,不知所措,碌碌终身。可见,理想对于人生的意义是何等重要。
但是,理想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给理想一点时间。
做什么事情都是有规律的。譬如,建筑用的水泥,时间不足,就会凝固不好。违章修建的楼房,不要说爆破,就是小小的震动,都可能轰然倒塌。所以,理想落地生根,需要一点时间,需要一份信念,一份执着,需要人的一生为之奋斗,为理想而存活。
当我们以急功近利的态度要求理想的果实立竿见影,那么,理想就可能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不复存在;当理想在我们心中不复存在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也将失去其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我说:“把握住现在拥有的理想,给理想一点时间,一步一步去实现理想,就是把握住了现在的生命。”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长。”我们应该懂得,教育是一项“慢”的事业,理想的实现也是一项“慢”的事情,这是一种客观规律,必须遵守,不能绕过去。我们不要被席卷神州大地的应试教育“龙卷风”打开了纷扰之心;我们也不要像洗衣机里飞转的滚筒眼花缭乱、心飞神动。那些喊声尖利、语汇奇绝者,往往是匆匆过客、昙花一现。
教育理想的实现应该遵循人性的规律、人情的规律、人道的规律、人智的规律、人本的规律。教育不是轰轰烈烈的事业,也不会惊天动地。教育理想的实现只是一件一件小事的积累,把小事汇集到学生的人生里,让他们终生难忘,小事就成了大事。
教育理想的实现不是依赖“硬件”设备,也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使用生长激素。它像植物一样,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有自身的生长周期。植物生长还要注意大气候、小环境,天时、地利一样不能少,光有干劲不行,至于一亩地打多少粮食,更是不能凭空定夺。我们是教师,是有知识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我们懂得规律,要力戒浮躁,要守住自己,不要着急。教育理想的实现如同爬山,不要老是抬头看山顶,要一步一步走,积累足够了,山顶就在那里了。所以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要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做好一天天、一件件应该做好的事,沉潜数年,必有收获。
孔子终身沉潜于教海里洞察规律、探索规律。他极其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并且娴熟地利用规律,最终将教育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用一生发现、发掘出超越时空的教育规律,至今仍然光芒四射,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等教育规律;“学以致用”“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等学习规律,当下仍然奉为圭臬。
教育是一项“慢”一点的事业,理想的实现也是一项“慢”一点的事情。我不是动员教师去坐冷板凳,放弃理想、放弃热情。在今天浮躁环境中所倡导的一些观念,喊出来的一些口号,过若干年后,也许是滑稽可笑的,而守住理想、守住辛勤耕耘的沉潜,才有可能使我们的理想持久灿烂。
教师的工作,在很大意义上是留给未来的。我们今天的劳动价值,也可能留给后人去评说。为了今天的理想抱负,明天的“不后悔”,我们应该给理想一点时间。
我们还应该懂得,我们虽然有高远的理想,但是以我们的能力和精力,在教育生涯中能够做成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很好了。因此,我们对未来不能操之过急,俗话说“欲速而不达”,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变化的。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必然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之后才能看到效果。教师的工作在很大意义上是留给未来的,至于我们的劳动价值,今天不要着急,当我们吃完最后一碗面条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我的教育理想实现了。
今天,我们面对教育的缺失方向性,面对教育价值之困,面对到处弥漫着的近乎赤裸裸的功利主义教育,我们更要以一种理想主义的生命姿态,坚持一种“韧性的战斗”,在时间的不断流失中,寻找理想存在的根基,水滴石穿,一点一滴地改进教育现状,在平凡的工作中享受自我实现的快意,寻找理想的尊严与幸福。
也许有人会说,自己的力量太薄弱,即便是坚守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不,千万不要小觑一个人的能量。因为我们是老师,今天我们传授给学生什么,他们明天或许就会以什么来回报给这个社会。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而非简单的个人。我们影响不了赵三、钱四,却可能影响孙五、李六。随着时间的推移,孙五、李六又将影响更多周吴郑王。但是,要做到这些,需要时间,需要忍耐,需要淡定,需要平和的心态,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忍受更多的寂寞,甚至过一种稍稍有别于他人的生活:当别人逛街时,你可能在备课、批改作业;当别人打麻将时,你可能踏着繁星,迈着疲惫的脚步走在回家的路上;当别人忙于赚钱时,你可能早起晚归,牺牲了假日,透支着生命。但是,就在这些忙碌的脚步中,在与时间的散步中,我们会逐渐感觉到工作的意义,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有人不止一次地问我:“你为什么能在教育岗位一直坚持下来?”我除了感觉到好笑之外,真的无言以对。我感觉到,如果仅仅把教师当作一门职业,在当下,它未必是一种让人感到轻松愉快的职业,社会的选择最能说明一切。在当今中国,很少有官僚和富豪的子女去选择教师这个职业,虽然国家还不断地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保证教师待遇的提高。
走在教育的路上,我曾经对自己的教育理想怀疑过,也有过对教育乱象的憎恶而远离教育的想法。但是,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在与时间的漫步中,我的良知发现:既然选择了远方,便要风雨兼程。教育给了我第一桶金,实现了孩童时就有的理想;教育培育了我,使我一天天懂得了人生、懂得了感恩;教育给了我知识,让我懂得了怎样读书学习;教育给了我以冷静、宽容的目光阅读身边的人与事;教育给了我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机会,我与他们结下了剪不断、舍不得的师生情。当我看到我的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自立于世体面生活,我就有一种由衷的欣慰,满足于自己的选择。就是这样一些简单的原因,我一直走下去。教师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浪漫有诗意,但是我想,教师这种工作会在未来起作用,就能感受到美和幸福。我们看到的那些参天大树,它曾经和其他树一样,是株幼苗,它经历了风风雨雨,一百年、一千年依然傲立挺拔,让所有的人都享受它的庇荫,让所有的人敬仰它的活力。教师不就是一名育树人吗?如果没有理想,没有坚守,不只是教育,任何一种职业也会是无聊的。人的选择过于现实,必然领略不到诗和梦的美妙。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很多教师,面对教育理想,曾经激动了一下,兴奋了一下,没有多少时日,这些“火花”就烟消云散了,留下的只是斑驳的记忆。
教育理想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教师对生命的热情、对知识的热情、对未来的探究的热情,是教师理想之树长青的奥秘所在。
在当今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谈论教育理想是沉重的,但是,我还要说,你要给理想一点时间怀揣温暖和梦想;你要给理想一点时间,让理想落地生根。
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理性。
—朱永新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盏心灯,这盏心灯就是我们的心灵。
尽管很多人把这个隐秘的、无形的、纯净的心灵称之为“内在的力量”,其实,我们的思想,我们的选择,我们的行动都在心灵的知晓之下。从人性论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最纯净的心灵”,无论你在万事通达时完全不顾及心灵,还是遇到困难时寻求心灵的解释和安慰。
面对现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教师在“雨夜泥泞中跋涉”的时候,要点亮心灯,点亮属于自己的那盏心灯,感受到属于自己理想的信息,感受到属于自己生命的姿态,感受到属于自己天性的纯真。
教师,要点亮自己的心灯,并不断地擦拭、校准,才有可能始终保持心灯的光亮和所照方向的路径。由于纷繁世界的干扰,会让我们心浮气躁,即使在心灵深处,也有可能出现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因此,作为教师,要想使自己的心灯光亮如初且所照方向不谬,就必须要学会及时地清除掉内心的杂音,让其始终流淌着最本真的心灵之歌。
教师,要点亮自己的心灯,告别茫然,让心中的那盏灯永远亮着,让眼前的旗帜永远飘着,让远方明亮的火光永远闪动着。
作为以教书育人为使命的教师,在坚定不移地奉行“导之以真、导之以美、导之以善”的教育之道的时候;在以崇高的理想教育学生爱国、奉公、重义、轻利、自强、不息的时候;在教育学生珍惜生命、自觉抵制各种诱惑的时候;在教育学生守住心灵的月亮,树立远大理想,向往美好未来的时候,那种激奋、昂扬,是不是也在点亮自己的心灯,照亮自己的心路?
我知道,我们的很多教师,明知教师难做,但仍然要坚守,而且十分投入。他们对当下教育工作的困境有着认识,明知无力走出困境,却不肯放弃自己的理想,在束缚中“戴着镣铐跳舞”,在挣扎中寻求并获得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是一种力量、一种自强、一种担当。他们是当前中国教育的脊梁,这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盏灯,一盏心路之灯。
我经常对儿女说:“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有的人在哓哓不休地追求物质世界的时候,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苍白的。”物质世界,我们的生活中固然离不开,为了生活得好一些,追求物质世界是无可厚非的,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容之一。但是追求要讲究道、讲究度,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如果一定要问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哪个最重要的话,我回答:“作为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生活,这是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我在《守望教育》一书中写道:“世界其实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的苦与乐,工作的沉重与轻松,经济的窘迫与宽松,全在于自己的感受”。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就有这样一群人,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享受着教育带给他们的精神享受,一辈子做一件教书育人的事。
社会上每一种正当的职业都是神圣的,不分轩轾,没有等级。但教育这个行业却更加神圣,因为教育培养出来的具有高尚素质的一代代人,决定着国家民族的盛衰败亡。教师不断地在洁白如纸的孩子心灵上写下的是永不磨灭的痕迹,这痕迹往往影响学生们的一生,这正是中华民族的前途所寄托的。
只要我们认真审视一下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就会感觉到教育工作是一条永无终止的路,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注定要艰难而孤独。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在这个世上永远都存在着像我们自己一样的“朝圣者”。而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只要我们用心真正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我们并不孤独。
走在朝圣的路上,当我们聆听心灵的觉醒,当我们有足够的清醒激活蛰伏的心灵智慧,去感受教师职业的无穷魅力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叙事,足与诗人媲美。
走在朝圣的路上,让我们的心灵朴朴实实、说话平平常常、做事自自然然。正如《菜根谭》里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这就是心灵至清至纯的境界。
我在深圳考察教育时,有幸结识了深圳中学的马小平老师,他是我二十多年来非常敬重的老师。我们曾有过书信的往来,虽然他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可他的人文情怀时时激励着我。他曾经这样对我说:“如果执意选择了教育,那么就要朝着最好的方向去做。”他热爱阅读、善于思考,为人热心、待人宽厚。他有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他的身上有一股理想主义的力量。身为语文教师,他不服从于现实,而是执着于人文素养教育,即使受到诸多的不理解,也坚持打破教学的技术主义、工具主义梦魇,带着他的学生和同事们,一步步走向思想的高地。
追溯马小平老师的教育生涯,那是一段带着理想的人格艰难践行的历程。他是知其难而为之的人,他始终主动地、持续地行动着,从每一个具体的今天做起,从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做起,从能够教育和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地方做起。他一生都在努力探索和求证着一个关于教育的命题,那就是:一个普通中学的老师能够走多远?而他留下的是一行清晰可见的足迹。他总是告诉学生做一个有故事的人,无论读和写,都不应该是冷漠的旁观者和模仿者,而应该是一个主动热情的生命主体。
马小平是一个能够和自己的学生成为生命共同体的老师,课堂是马老师最精彩、最壮丽的人生舞台。他的“追寻语文教学的意义”“情感和智慧参与的语文教学”实践,浓缩了他的语文教学思想精华。他拒绝语文课堂教学情感与智慧的流失,拒绝生命的缺席,拒绝心灵的丢失。课堂上,他总是把自己置身于文本中,让自己先有一份真实的感受,再带着学生进入一个生动的、充满人文情怀的学习情境中。马老师每次走进课堂,都带着真实的感动,都有着演说的激情,都能触摸到学生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都能激发情感和体验的共鸣。而沉淀在他生命中的文化厚重感总能在教学中自然地绽放出思想的火花,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心智。在他看来,文本不是冰冷冷的文字组合,它是有温度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点的分解和组合,更是一个追寻意义的心灵之旅。
2004年,马老师不幸患脑癌。在与病魔抗衡的日子里,他硬是凭一己之力编选了90万字的《人文素养读本》。
马小平老师以对教育的理想点亮了心灯,以“朝着最好的方向去做”指引着心路;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坚守自己献身的事业;他为信仰而活,为理想而死;他淡泊名利、道德高尚;他在自己的生命中成就了自我。
当教师的心灵被负面心灵能量所缠绕,教师可能只是一味地抱怨和宣泄,就像一个人没有把心灵交给自我,人的思维情绪成为通向自我的屏障。
当前,一些不优秀的学校凝聚优秀的教师,一味地驱赶着学生争雄夺魁,却不及宁静致远的境界,缩小了教师心灵舒展的空间,心灵遭遇层层困扰,教师迷入歧途。
教育的对象是无穷变化中又不失深刻通性的人。教育过程最活跃的变量是教师和学生,这是上天赐予教师职业得天独厚的礼物。珍惜这份厚重的礼物,冲破控制、撕开遮蔽,让教师的心灵腾升智慧之光,教师的工作就可以有无数的探寻,可以施展自己心灵带来的能量与才华。
点亮每个教师潜藏的最深层光芒的心灵烛光,照耀每一个教师的心灵之路,聆听每一个教师觉醒的心灵流出的智慧之泉。让心灵清朗优雅,感受到神圣的光芒,获取当下定静的力量,把心灵交给真正的生命本体掌舵,调动自我真正的本质能量,轻松透明地走向远方。这是我们当前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正在推进教育的综合改革。一名有理想的教师,应该把握时代潮流,点亮自己的心灯,照亮心路历程,向着既定目标,坚定地走下去。
太阳每天都会升起来,每天都会落下去,我们可以看到朝霞、看到蓝天、看到白云、看到晚霞、看到满天的繁星。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
有牵挂的地方就是“家”;有牵挂的人就是“亲人”。
2012年3月,退休后的我约了几名小学同学去拜望我们的恩师、班主任高维柱老师。
此前,同学们委派我写致敬词。我对他们说:“我们是做学生的,向老师说说真心话就行了,不要讲究形式,更不能班门弄斧。”
现在老师已年近八旬,但他的人格修养,他为理想而为之奋斗的悲壮,是我们无法超越的,他当属一个时代教师的典范。
他是我们五、六年级的班主任、语文老师。
他虽然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几十年来,他一直是我们心中的路标。
他淳朴、友爱、善良,中等身材,有一双笑眯眯的眼睛。他是师范学校毕业的高才生,说起话来干净利索,讲起课来风趣幽默。他知识面很广,讲起诗词歌赋、天文地理常常让我们羡慕不已,流连忘返。他吹打弹拉极有专长,尤其擅长拉手风琴。他牢记师范时学到的前苏联教育家巴夫诺维奇“课堂上切忌死读死背”的告诫,善于用各种方法把我们引入学习情境之中,让课堂变成生动有趣的乐园。
那天,高老师在他那简单朴素的客厅里和我们见面,这位已年近八旬的老人对他五十多年前的学生还能如数家珍。透过老花镜片的那双眼睛放出睿智的光芒,我们感觉到老师仍然是那样的矍铄,那样的精神勃发,只是当年那乌亮的青丝已变为满头华发,那红润帅气的面颊生出不少老迈的黑斑。所有这一切,都在悄然述说着无情的岁月、有痕的沧桑。然而,在谈话中,我们深切感觉到,勃发青春的一点点凋零散尽却不像流水落花般无影无踪,而带着他不变的活力、阳光、笑容。
学生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段,是滋润情怀饱满人生的永恒绿洲。
学生最亲最爱的是朝夕相伴的老师。
学生最幸运的是遇到让自己终生难忘的老师。
这样的老师,全身心地爱着学生,用博大的智慧和高雅的人格影响学生,为学生的人生引路,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好多年了,每遇到老师,我都喜欢给他讲一讲当时读书的情形,讲一讲老师留给我们难以忘却的一件件往事,说一说不为老师知道的我们的淘气、顽皮、撒谎。这是因为,见到老师,总是那么亲切,总是那么依恋,总是对那段学习生活充满留恋,总想把埋藏在五脏六腑里的话儿都掏出来说给老师听。
我总觉得现在的老师越来越不会教书,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会学习,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会玩耍,现在的师生感情不是那么深厚。
我们那个时候的教育教学条件和现在相比,那是天壤之别。其他不论,就是我们读书的那个中心小学,在周边是规模最大的、影响力最大的。可学校建筑都是土坷垃房,没有一片绿地。那个时候一个“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就让我们心驰神往,如果把现在小学的电化教学设备抬出来,就连大学教授也不一定会操作。再说学历吧,现在教师的学历是有史以来最高的,随手一览,就是一群本科生。当时,我们都不知道大学生是什么样的人,把那时我们中师学历的老师放在现在,投份应聘材料都可能被扔了出去,可是今天的教师很难达到那时老师的境界。
那时,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一本教案、一支粉笔,是老师上课的全部“家当”;几本课本、一本课堂笔记本、几本作业本、一支钢笔,是学生全部的学习“家什”。
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导思法”“思导法”,也不讲什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更没有什么“1035模式”和“3015模式”,讲台上,老师激情洋溢,娓娓道来。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鼓荡着思维的张力,课堂如行云流水,又恰似波涛涟涟,把同学们的思维精力紧紧地控制在讲台上,接连不断地吸吮着知识,思考回答着问题,哪容得你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课桌前,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看着、思考着,忽而眉头紧锁,忽而低头疾书,忽而笑容绽放,忽而畅怀大笑,课堂紧张、活泼、严肃、认真。
课堂上,老师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们集中精力认真听课的原因之一。老师突然提问,那真是惊心动魄的一刻,能回答问题者,晃动着脑袋,高高举起手,唯恐老师看不到他;不会回答问题者,胆怯地低下头。
这就是我们那个时代的课堂,这就是教育前辈课堂上站立的姿态。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我们上学的那个时代似乎是有很多毛病的,所以一口一个“旧教育”“过时教育”,仿佛那个“旧”,是必须遗弃的。
有时我很奇怪,按习惯的认识,那个时代教育没有普及,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相对简单,为什么培养出那么多人才?当年小学毕业生的语文素养、水平甚至比现在一些初中毕业生都要高。
那时我们并不知道有什么素质教育,可是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无论是文艺体育、写字作画,每个人都能拿出一手展示给大家,而且没有上什么特长班,都是在课外活动时间,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学会的。
蔡老师,他不仅数学课上得好,而且三米线外投篮球那叫一绝。因为他高挑、消瘦,单双杠上做各种动作也是高人一等,同时游泳也是他的长项。他兼任我们的体育教师,他就是我们体育运动的教练,于是我学会了带球过人和三大步投篮,还学会了几个游泳的动作姿势。
潘老师,琴棋书画样样是行家,尤其是拉起二胡来,那悠扬的旋律如泣如诉,常常使得我们流连忘返、如醉如痴。他就是我们的偶像,于是,我学会了拉二胡。
刘老师,高挑漂亮,多才多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喜欢读书,知识面广,擅长演讲。少先队活动的时候,常常给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英雄人物的故事,带领我们唱歌跳舞。我们敬佩她,崇拜她。放学回家后,我们也模仿她给小弟弟、小妹妹讲故事,教唱歌,学跳舞。于是,我们慢慢学会了表达,学会了讲故事,我还是学校少先队的副大队长、文艺队的队员。
这就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学校生活,这就是教育前辈德艺双馨站立的姿态。
那时候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润物细无声的,是老师从内心自然流出的,是老师把自己的生命内核和学生的生命内核真正的联系起来的,就像白云属于蓝天,广袤属于宇宙。
高老师,我们五、六年级的班主任。一名同学因为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退班了。他自责、内疚,说自己对这名同学关心不够,我们班少了一名同学。他带着我们几名班干部到同学家里向家长道歉,给同学以鼓励,说我们班永远给他留下座位,他还是我们班一员。此后,每当我们班有活动,都邀请他参加。后来,这名同学摆脱自卑,学习成绩进步很快,还成为了学习标兵。
叶老师,我们四年级的班主任。他不苟言笑,看上去严肃、冷峻,实际上他对学生柔肠似火,体贴入微,我们既怕他,又尊敬他。他要求我们的一言一行要入轨入格,遵守社会规范,遵守学校纪律。而且他身体力行,堪为表率。我们小小的年纪就感觉到他有一种魅力吸引着我们,我们喜欢远远地跟在他的身后,模仿着他的一举一动,乐此不疲。
那个时代的老师,一样的纯真,一样的激情,一样的浪漫……那时候,没有绩效考核,没有特级教师,没有奖励工资,没有能手评选,更没有考察学习。他们全部的追求,就是如何使每一天都让自己开心也让学生开心,就是如何让学生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学校生活。
可是,我们今天做教师的,我们的教育理想是否开始生锈?我们是否还保持着对教育、对学生、对生活的激情、浪漫与赤子情怀?
那个时代的老师,过着朴素而简单的幸福生活,朴实而平凡地过着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他们的眼神、微笑、泪水、叮咛、抚慰……无数个细节构成了校园生活全部的美丽和教育生命的所有魅力。他们鲜活的生命在讲坛上欢快地流淌,上课、备课、谈心、读书、反思、写作、歌唱、运动、舞蹈,家访,都是那么风轻云淡,他们把自己的生命从容不迫地融进了课堂,更融进了学生的心田,他们的生命因此而永远青春勃发,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淡定、平凡。
这就是我们那个时代的老师,这就是教育前辈教书育人站立的姿态。
可是,今天我们做教师的,我们还有那一份朴实而平凡,简单而淡定的情趣吗?
人生如梦,少年如金。小学六年,为我以后发展送上了坚实的奠基礼。
我怀念那个时代的教育,那个时代的老师。因为那是一个路标,一个楷模。
行路有路标,做人也有人标。人标即是标杆似的做人的楷模。
人的心中一刻也不能没有楷模。“见贤思齐”是每一个鲜活生命如火如荼的追求。
有了楷模的人,眼前有火光,心中有灯塔,生命有了一股股火辣般的激情,浑身上下有一种似乎用不完的劲头儿。
有了楷模的人,耳畔总响起来前方的呼唤,脑海里总激荡起破浪的桨声,脚下总卷动起助行的风吼。
可是,今天走在教育之路上的教师是以怎样的姿态站立在学生面前呢?
凝望过去前辈站立教书的姿态,反思我们今天的教师队伍,我的心是沉重的。
一个时代过去了,杏坛上留下无数平凡的身影,我仿佛依然看到他们弹拨生命的歌弦,为一代代学子开辟出生路。
有一种信仰叫坚守,有一种坚守叫守望。大道有道,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清醒地看透人生的道路,看清自己奋斗的坐标,看懂教师的职业。用望穿秋水般的守望,刻骨铭心似的守望,如醉如痴样的守望,辛勤耕耘杏坛,品味教育山水,站稳脚跟,挺直身板,塑造新一代教育人站立的姿态。
作为教师,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姿态站立在讲台上?我们将给学生留下什么样的记忆?我们应该去思考、去探寻,至少,我们将站得比现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