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东北易帜

张学良在以张作相为首的奉系元老的鼎力扶持下,顺理成章地实现了子承父业,登上了“东北王”的宝座。但他的“仕途”并不平坦。如何处理同南京和日本的关系,是归顺南京,实现国家统一,依靠全国之力来抵抗日本的侵略;还是投靠日本,卖国求荣?摆在张学良面前的这两条道路必须由他做出选择,可以说这是对他政治生涯的第一个考验。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极欲扩张在东北的权益,甚至要把满蒙从中国分离出去,使它像朝鲜一样成为日本的附属国。张学良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青年将军,不愿做日本的傀儡。如今又结下杀父之仇,他对日本人更加不满。家仇国难集于一身的张学良清楚,对外单靠奉军力量无法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内也没有实力与南京对抗,奉军只有40万人,而南京军队号称百万,且得到英美等国支持。权衡利弊,面对现实,张学良极力主张国家统一,把东北置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1928年6月,奉军退出华北后,蒋介石和平接收了京津地区。不久,新疆宣告易帜。此时,除东北还在挂象征着北洋军阀统治的五色旗外,全国都已挂起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7月1日,张学良致电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等,表示他愿顺从民意,不妨碍国家的统一,表示可派代表去北平谈判。

南京方面接受京津地区后,有人主张立即派兵出关,用武力统一中国;但大多数人不同意动武,主张用和平方法促使东北易帜。蒋介石先是派何成濬去沈阳和滦州,会见张学良和杨宇霆,劝说东北易帜。7月初,张学良派邢士廉、王树翰入关,与蒋讨论统一条件。蒋介石7月10日在北平会见张的代表时表示,东北升起中华民国国旗,接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是和平统一的基本前提。张的代表提出的主要条件是:南京任命张学良为东北政治机构的领袖,南京不在东北驻军,不干预张学良在东北的人事任免,热河特区并入东北。邢士廉等表示,南京如接受上述条件,东北可以易帜。经过多次讨论,南京决定接受东北方面的条件,用和平方法解决东北问题。

正当张学良准备宣布东北易帜时,日本站出来极力加以反对和阻挠。一直把东北视为自己“生命线”、想吞并满蒙地区的日本,自然不希望中国统一,不希望东北统辖于南京政府之下。7月19日,日本驻沈阳总领事林久治郎力劝张学良不要与南京联合,并表示如南京军队进攻东北,日本将不惜一切代价,对他全力相助。接着,日本政府又任命前驻华公使林权助为特使,8月4日赶到沈阳,名为参加张作霖的葬礼,实为阻挠东北易帜。他在几次会见张学良时,态度骄横,气焰嚣张,极尽威逼利诱之能事。他向张转达田中首相的意见,强调日本在满蒙有特殊权益,暗示张学良不要与南京联合。张学良向他解释了自己的处境和准备易帜的意愿,并说自己固然尊重日本方面的劝告,但不能因此违背东北的民意。强调统一与否,是中国内政。林权助听到这里,勃然大怒,歇斯底里地狂叫:就是不许你“易帜”!日本已下定决心,即使有干涉中国内政之嫌,也在所不惜!他威胁张说:现在不是评论孰是孰非的时候,你如违背田中首相的意愿,日本将不惜在东北使用武力。林权助又表示,如果张学良专心维持东北地区的安全和秩序,日本将鼎力相助,答应向张提供顾问和其他援助。张学良在答复林权助时再次申明,在事关国家统一问题上,他不能做违反国人意愿的事,同时又表示他已意识到在东北保护日本权益的必要性。

日本的干涉和阻挠只是拖长了东北与南京谈判的时间,却没有动摇张学良与南京谋求统一的决心。10月3日,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南京政府为实现和平统一,决定对东北实行优惠政策,同意东北方面提出的意见:原东北三省的高级官员易帜后职位不变;将热河省划归张学良管辖;由东北派人到南京学习党务,回去后在东北各地建立国民党地方党部。张学良10月12日宣布东北是中国的一部分;10月16日,派胡若愚去南京安排处理有关易帜的最后事宜。南京政府再次决定,有关东北的内政事务,南京概不过问,但外交权原则上收归中央。12月29日,张学良正式宣布易帜,在东北各地降下了五色旗,挂上了青天白日旗。12月31日,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总司令。随后,张又就任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东北易帜,实现了全中国形式上的统一,这使日本觊觎东北版图的企图受挫,但它仍不甘心,坚持扩张在满蒙的权益,妄图解决“满蒙悬案”,获得新建五条铁路的权力。林久治郎在向张学良祝贺荣任东北保安总司令时,提出铁路交涉问题。张袭其父张作霖的故技,继续拖延。并说:地方当局已无权过问外交,请日本直接与南京国民政府交涉。1929年1月,日本又派曾担任张作霖顾问的町野武马见张,企图解决铁路权益问题,张以同样说法予以拒绝。

蒋介石从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但其地位很不稳固。他直接控制的地方只有长江下游几省,其他广大地区则由其他地方实力派控制。1929年1月,蒋在南京召开编遣会议,企图裁减其他派系军队,扩大自己的实力。为集权于“中央”,他决定取消各地以军事长官为主席的政治分会,还一手包办召开国民党“三大”,排斥反对派。所有这些“削藩”的举措,遭到各地方实力派的抵制和反对。各个派系为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实力,与蒋发生武装冲突。1929年,李宗仁、冯玉祥、张发奎、唐生智等都曾起兵反蒋,但都被蒋用政治或军事手段予以瓦解。1930年初,阎锡山首先举起反蒋旗帜,他于2月10日致电蒋介石,要求他下野。蒋2月12日复电阎锡山,拒绝引退。于是,反蒋各派及国民党改组派、西山会议派的代表纷纷前往太原,表示拥戴阎锡山为反蒋领袖。3月15日,国民革命军第二、三、四集团军的57名将领联名通电反蒋。“通电”历数蒋的罪行,促蒋下野,并一致拥戴阎锡山为全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等为副总司令。4月1日,反蒋联盟把军队改编成八个方面军,开赴前线。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名义免去阎锡山的本兼各职,并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名义通电讨伐阎、冯。一场规模空前的蒋、阎、冯军阀大混战,即将在中原地区展开。

原驻陕西的冯玉祥部队,5月17日东出潼关,沿陇海铁路前进,接连占领开封、商丘,逼近徐州。蒋军5月12日从徐州西进,迎击冯军,双方在许昌、临颍一带激战。与此同时,李宗仁、张发奎的军队,在白崇禧指挥下由广西北上,攻占衡阳、长沙、岳阳,威逼武汉。蒋介石腹背受敌,陷于困境。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指挥湖北和粤北的蒋军夹击白崇禧部队,夺回岳阳、长沙,危局才开始扭转。北方的晋军从山东青城附近渡过黄河,攻克济南,蒋军在山东处于守势。国民党新军阀们为争权夺地,互相厮杀,遭殃的是黎民百姓。他们生命遭涂炭,农田和房屋遭毁坏,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面对双方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的局面,雄踞东北、拥兵自重的张学良成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双方都千方百计地争取张站在自己一边来。阎、冯发表言论,举荐张为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派多名代表到沈阳游说,希望他参加反蒋联盟,至少也要在关外严守中立。蒋介石先后派方本仁、吴铁城去东北见张,后又派张群把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委任状送到沈阳。蒋还允诺,只要张站在南京一边,黄河以北可由张节制,东北方面可派4名代表到南京政府中担任部长职务。蒋、阎双方都明白,东北军以其雄厚的实力和所处的战略地位,是决定双方力量对比和战争胜负的重要筹码。可以说,当时谁赢得了张学良,谁就赢得了这场战争。

张学良对中原大战的态度,起初是犹豫不决,中立观望。对南北双方的奉承、拉拢,都表面敷衍,虚与委蛇。对各方要求,不置可否,不作任何承诺。经过几个月认真观察和慎重思考,到8、9月间,他才最后确定站在蒋介石一边。张学良之所以做出如此抉择,主要是考虑东北地处边陲,日本窥伺已久,如欲抵御外侮,必须保持国内统一,方能聚集各方力量,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同时他也看到,反蒋联盟虽人多势众,但其中派系林立,各怀异心,联合难以持久。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向全国发表“巧电”,表示:“不忍见各地同胞再罹惨劫”,“吁请各方,即日罢兵以纾民困”,并表示“凡我袍泽,均宜静候中央处置”。 这就是要各方均听命于南京的蒋介石。第二天,张便命于学忠和王树常率10万精锐部队开入河北省。张学良用“武力调停”中原大战,这是继东北易帜后,他政治生涯上的又一次重要抉择。他不仅帮助蒋从形式上实现了统一,还在危难时刻助蒋击败了反对派,维护和巩固了蒋的地位。

张学良率部入关,反蒋联盟败局已定。阎、冯会同国民党改组派汪精卫等9月初在北平拼凑起来的反蒋政府和国民党扩大会议顷刻土崩瓦解。阎锡山立刻宣布辞去这个政府主席职务,其他官员和代表纷纷逃离北平,退避太原。东北军第一军军长于学忠9月21日率部抵达天津,26日进入北平。10月10日,阎锡山、冯玉祥等致电张学良,宣布停战。至此,历时半年的中原大战宣告结束。这次内战,双方参战军队达百余万,死伤官兵约30万人,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更难以计数。

为酬答张学良在中原大战中的功劳,南京允许入关的10万东北军占据河北省的各个战略要地,中央军则驻扎外围地区。南京当局还决定,所有华北善后事宜,统由张学良负责处理。为兑现东北军入关前南京政府允诺的条件,10月3日,于学忠就任平津卫戍司令,王树常就任河北省主席,并把河北省省会移到第二军驻地天津。10月9日,张学良在沈阳正式就任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吴铁城代表国民党中央、张群代表南京政府专程到沈阳参加典礼。11月,张在北平筹设副司令行营。南京政府又于1931年1月1日明令北平副司令行营节制东北、华北各省军事。于是,张学良的势力范围由东北扩展到华北,冀察两省及平、津、青岛三市均由他控制,晋绥也归他节制。

11月12日,张学良以国民政府委员名义偕夫人于凤至应蒋之邀到达南京。蒋派张群、贺耀袓专程到济南迎接。张在南京逗留20多天,与蒋多次接触,磋商东北、华北有关事宜。张还由蒋介石介绍参加了国民党。翌年5月,张学良第二次去南京出席国民会议。张在浦口过江时,江上的军舰和南岸狮子山的炮台礼炮齐鸣,南京军政大员齐集下关迎接,金陵城内到处张贴欢迎标语。张被推举为国民会议主席团成员,曾主持两次会议,与会者摄影时张与蒋并列前排中央。张俨然成为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国第二号人物。

张学良竭诚拥戴蒋介石,为表示诚心诚意地与蒋合作,他倾囊相助。张把东北海军20多艘舰船全部送给蒋介石,其中包括当时国内吨位最大的“海圻”号和“海琛”号。南京没有独立的炮兵部队,张送给蒋一个炮兵队,把炮兵司令邹作华也送了过去。张还把最好的空军教官送给蒋的航空学校。张学良对蒋介石如此忠贞不贰、信赖无疑,九一八时他不折不扣地仿照蒋介石对日实行不抵抗政策,就毫不奇怪了。 xpNRg8dKo1iBraEhwOUjg5hkK8irBTJ+ZL1qQEx+U/u96bE9kJhp70S/G6mv3/C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