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另寻出路

红军在陕北接连挫败东北军的“围剿”,取得辉煌战果,这如同对张学良猛击一掌,使他的头脑清醒了一些。严酷的现实,使张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发生了怀疑,他逐渐认识到走随蒋“剿共”道路是一条死路。东北军要抗日复土,必须另寻出路。

1935年末,张学良在南京出席国民党五全大会后到达上海,探望因“新生事件”获罪坐牢的东北籍爱国民主人士杜重远。杜成了他走联共抗日道路的引路人。

杜重远,1897年出生在吉林省怀德县一个农民家庭,中学毕业后公费去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留学,1922年毕业回国,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在奉天北郊创办肇新窑业公司,曾担任沈阳商务会副会长,成为东北地区工商界知名人士,与高崇民、阎宝航、陈先舟、车向忱等过往甚密,九一八前就与张学良有交往。九一八后,杜先在北平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支持坚持在东北抗日的义勇军。后来南下,在上海继续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在江西的景德镇和九江创办新式陶瓷公司。他结识了沈钧儒、邹韬奋等进步人士。中共秘密党员胡愈之、孙达生(当时叫宋介农)是他的好友。杜同情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935年5月,杜重远在他主办的《生活周刊》(第2卷第15期)刊登了一篇题为《闲话皇帝》的短文,泛论中外君主制度,其中讲到日本天皇裕仁是生物学家,按日本宪法,天皇没有实权,每天以搜集动植物标本为日常工作。日本政府认为这篇文章是“污辱天皇,妨碍邦交”,向南京政府提出抗议。南京当局屈从于日本压力,判处杜重远14个月徒刑。这种倒行逆施受到国人的猛烈抨击,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在杜重远服刑期间给以特殊待遇。杜住在上海漕河泾江苏第二监狱专门为他盖的三间平房里,会客不受限制,周末可回家,后来转至虹桥疗养院。

胡愈之和孙达生常到狱中探望杜重远,和他一起讨论局势,向他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他们关心张学良和东北军的前途,主张东北军应停止“剿共”,走西北大联合共同抗日的道路。1935年9月,东北爱国民主人士高崇民来上海探望杜重远,杜介绍高与胡愈之、孙达生相识,胡、孙对高做了不少工作,鼓动高利用与东北军上层的关系,去做张学良、东北军的工作。孙达生还和高崇民相约一同去西安,高从事公开活动,孙从事秘密活动。10月9日,高崇民以及刚从国外归来的卢广绩、从南昌来的阎宝航、从武汉来的王化一、从北平来的王卓然聚集到杜重远所在的监狱,交换对时局的看法。大家一致认为: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断送了东北,使华北也难以自保;蒋介石驱使东北军“剿共”,是一箭双雕,使东北军与红军两败俱伤;东北军不应在内战中消耗殆尽,应保存实力,用于抗日复土的疆场。杜重远提出,张学良应停止“剿共”,利用在西北的机会,搞西北大联合,联合各实力派,抗日非大联合不可。大家议论完后,由高崇民、阎宝航根据上述意见起草了一封给张学良的信,并于11日再次会面时通过。杜重远建议由高崇民持函去西安与张面谈,并留在张身边襄助其事。杜重远与杨虎城、杜斌丞相识,他还写了介绍信,让高到西安后与杨、杜会见。

此前,张学良托高崇民带给杜重远一封信。张在信中除表示慰问外,还请杜耐心等待,他将设法营救。同时表示久未接到杜的来信,希望杜不要嫌弃他、误会他。信中写道:“我的方针是拥护领袖,健全自己,这都是为了恢复失地。我绝不会忘记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东北三千万父老兄弟。我绝不会屈服,请兄放心!” 张学良这次到上海后,为避人耳目,自己开车把杜重远接到郊外,两人在汽车里面对面地进行了长谈。

张学良坦诚地向杜重远倾诉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他说,在意大利时,他学习了法西斯主义,认为这是挽救中国的灵丹妙药。所以,回国后极力拥护蒋介石独裁,以期早日统一中国,好去抗日,因而拥护和执行了蒋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可是,东北军参加“剿共”以来,接连受挫,损兵折将,事实表明这是一条走不通的道路,等于是无期徒刑。他很想听听杜重远的看法。

杜重远正想做张学良的工作,现在张主动找上门来征求意见,杜便抓住这个时机向张推心置腹地讲出了自己的意见。杜分析了形势,着重谈了联合战线与抗日救国问题,他说:东北军能攻善战,应当用于抗日疆场;日本侵略者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一个民族丧失了气节;只有抗日,东北军才有前途,你个人也可以有荣誉;东北军现在陕甘,正好可联合共产党、杨虎城和新疆的盛世才,共同抗日。张学良考虑,盛世才是东北人,容易联合;与杨虎城间虽有些隔阂与误解,但也不是不可解决;他最担心的是怕共产党不要他。杜重远向他解释说:共产党今年发表了《八一宣言》,声明愿同所有抗日力量建立联合战线。共产党最忠实于自己的主张,只要你决心抗日,共产党一定会同你联合的。杜又说:不联共抗日,是空谈抗日。杜还劝张学习一些新的理论、新的知识,并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书籍介绍给他阅读。

张学良是一位有爱国思想而又性格豪爽的人,听完杜重远这一席发自肺腑的言论,表示完全接受杜的意见,决心退出内战,走西北大联合共同抗日的道路。

指引张学良走联共、联苏、抗日道路的,除杜重远外,还有马占山。马占山是张学良的旧部,九一八后在东北曾率部抵抗日军侵略。江桥一战,名震全国,成为举世闻名的抗日英雄。后作战失利,率部退往苏联,1933年6月回国。马后来曾去武汉拜会张学良并向其进谏,批评张在对待蒋介石的态度上犯了三次大错误:“第一次是1928年冬,不应该拥护南京政府,挂青天白日旗,加入国民党;第二次是九一八事变,不应听从蒋介石不抵抗命令,拱手放弃东北四省;第三次是不应该回国宣传法西斯能救中国,拥护蒋介石为领袖,参加‘剿共’内战。”马还对张学良一针见血地指出:“东北军参加打共产党是无期徒刑,是卖命换饭吃。共产党打不完,东北军先消耗光了。必须设法保存这点老本,争取早日打回东北去。”马占山还向张学良建议,抗日一定能得到苏联的援助,他说出国见了世面,中国人要打小鼻子(指日本)一定能得到大鼻子(指苏联)的援助,这是斯大林亲口答应的。马还举例说:当年蒋介石得到苏联派来的顾问,送来两船军火补充黄埔军校,才开始北伐。冯玉祥也是得到苏联派来的顾问和200辆汽车军火,才得以在五原誓师。

张学良这次在上海还会见了李杜。李杜也是他的部下,九一八前任东北军第九旅旅长。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李拒绝附逆投敌,组织吉林自卫军,任总司令,率部抵抗日军对哈尔滨的进犯,失败后于1933年1月退入苏联。滞留苏联期间,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建立了联系。同年7月,李杜绕道欧洲回国到达上海,与中共地下党组织有联系。1934年7月,曾与宋庆龄、何香凝等进步人士共同发起建立中国民族武装自卫会,任该会武装部部长。李杜回国后,积极支持东北抗日武装,曾计划假道苏联,潜回东北,收集旧部,重揭抗日义旗。张学良这次在上海见李杜,除询问其出国准备情况外,并请他代为寻找共产党的关系。李杜答应了张的要求,说待找到后去电通知他。

在1935年末至1936年初这段时间里,张学良为了早日退出内战,走上联共抗日道路,多方寻找共产党的关系。他除委托李杜在上海寻找关系外,还想到东北大学。由他担任校长的东北大学,在北平“一二·九”运动中起了骨干作用,他估计在学生中一定有共产党员活动。于是,他在回西安前,致电东北大学秘书长王卓然,表示他捐款1000元,用以慰问在“一二·九”运动中受伤的学生,同时要东大学生会派代表去西安见他。东大学生会果然派中共党员宋黎为代表前往西安。张学良回到西安,立刻召见宋黎,交谈了三个半天。宋黎向张报告了北平“一二·九”“一二·一六”两次游行示威的经过和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形势,诉说了东北人民亡国奴生活的惨状。宋讲得有条有理,慷慨激昂,甚至声泪俱下。张学良听后深受感动,向宋表示,他坚决主张抗日,东北从他手中丢失,定要从他手中夺回。张从宋的言谈举止判断他是共产党员,便问他是不是共产党?宋没正面回答。张见宋是一位爱国青年,便把他留在身边当秘书,以备日后委以重任。

张学良打通共产党关系的第三条渠道,是让驻在陕北洛川的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从前线设法寻找共产党的关系。不久,在榆林桥战役中被俘的东北军六一九团团长高福源从苏区回到洛川,首先沟通了东北军与中共中央的关系。 MBw56LVSLZSOtZLaZtqySOjksNe7/FKqt4lP+WEVYB1gCoSxwVBrWN19hnW0w4y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