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又是红叶时节(致辞)

谢冕

亲爱的朋友们,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又在香山重逢了。王光明先生在去年香山会议论文集的后记中,把红叶节中的香山比喻为“这个城市最美季节的最美山娘”,遗憾的是那时我们见到的只是这位“山娘”卸下盛装后的朴素与大方。今年,会议提前了20多天,我们终于有幸一睹她盛装的华彩与艳丽。我深信,漫山遍野的红叶一定会引发我们谈论诗歌的热情。

今年会议的主题是中国诗歌的现代性问题。说起来也有意思,从晚清开始,“如何现代,怎样新诗”这项惊天动地的诗歌变革工程,我们苦干了100多年,如今才郑重其事地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问题提出来,我们的讨论无疑是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的。现代性有很多层面,“现代”首先是相对于“古代”而言,因此首先是一种时间的概念。人类对时间变得越来越敏感了,这种敏感又跟工业革命、跟理性意识的兴起有关。尼采宣告“上帝死了”,意在提醒人类必须自我承当,实际上说的就是理性社会世俗与宗教的现实。在理性的主导下,人类实际上既重新设计了政治经济制度,也调整了知识结构和感受方式,个体与群体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也许还是半推半就,中国也理所当然地加入了人类寻求现代性的宏远工程。也许在进入现代的时间上、程度上人们有不同看法,但进入20世纪后,在制度结构层面,中国已经逐渐实现了由君到民、由朝到国、由家到群的转变;而在知识、文化、感受和想象方式方面,白话对文言的打破和最终的替代,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选诗杂记”中认为,新诗之新,或者说“启蒙期诗人努力的痕迹”,其实质乃是“怎样学习新语言,怎样寻找新世界”的问题。

可以这样认为,中国新诗的现代性追求,究其实质就是“学习新语言”和“寻找新世界”这两项。“学习新语言”就是寻找放弃文言的思维和写作习惯,在言说与书写上采用接近现代汉语的方式;“寻找新世界”就是寻求现代的美学意境、美学情趣和新的美学风格。在这种“学习新语言”和“寻找新世界”的100多年行程中,中国新诗的现代性呈现出非常丰富也非常复杂的情态,其中有对工业化、对科学民主、对新事物的无保留的礼赞,也有面对时代剧变的惊恐不安。语言形式上也是如此,在抛弃了旧形式之后,新诗还要不要新的形式?有人说新诗就是自由诗,据此提倡新诗的“定型化”,有人倡导新诗的“二度革命”,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层面,我们总是在不安与惶惑之中。

诗歌领域中的矛盾与斗争呈现出非常复杂的胶着状态,追新与炫奇,否定与肯定之间的错综复杂,在这些现代性景观的层面,一方面显示了现代性具有“永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它许多潜在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我们今天的题目:“怎样现代,如何新诗。”毫无疑问,新诗的现代性寻求必须追寻到这种寻求的本身:为什么100年过去了,我们还在重复地、苦苦地寻求这一寻求的答案?

谢谢朋友们不远千里、万里而来;谢谢你们对香山聚会的热情。如同一年一度秋风中燃烧的红叶那样,你们的友谊总是这样让我们感动。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EbI+sTKNWdpMJyO4JcLxYMpsDuvTFA64E1MbePNl1om/DZKU+Gs2hV7Yv0Gl4K/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