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中国特色的城市外交宗旨

2008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的致辞中,就加强新形势下的国际友好城市工作提出三条建议:“第一,讲友谊。世界各国城市大小不同、历史文化各异。国际友好城市应该平等相处、真诚相待,倡导彼此尊重、互信包容、相互理解的精神,增进人民的友谊和感情,为实现世界持久和平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第二,讲互利。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水平不一,但各有优势。国际友好城市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通过互利互惠的合作,为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第三,讲实效。世界各国城市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会稳定、环境保护等方面承担着同样或类似的责任。国际友好城市应该加强这些领域的合作,分享彼此的经验,以进一步增进当地人民福祉。” 这是中国领导人全面阐述城市对外交往的思想,为城市对外交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八大”)明确指出:“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一)城市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补充

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是中国城市对外交往的主要着力点。2010年,北京市外事办公室在《关于北京市同国外缔结友好城市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北京外事工作的主要着眼点就是‘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提供优质特色服务’”

21世纪,全球化加强了人类跨越空间距离的联系,为城市外交开拓了广阔的领域。首先,全球化导致的“时空压缩”为城市间直接交往与合作提供了更密切的空间,无疑助力城市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大的声音;其次,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赖”为城市直接介入国际事务,在外交领域发挥作用拓展了更具弹性的空间;最后,作为全球化“节点”的世界城市的出现,使城市作为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主体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加上城市本身所拥有的财政、组织和法律资源以及资源整合能力,均为国家外交开辟了更多样化的途径,提供了更为有效的补充。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站到了经济、社会、移民、环境、气候、反恐、防治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治理问题的最前沿。

(二)城市外交以经济发展、人文交流为中心任务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提出,“中外城市政府交流的城市间交流具有直接高效、领域广阔、互补性强的特点,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市在对外交往与合作中,通过城市间经贸往来,获得重要的对外资源,提升城市开放型经济水平,打造经济发展全新“增长极”。

与此同时,城市借助其特有的文化资源禀赋,交流互鉴,培植国际民众情感,如中国洛阳市和法国图尔市都因种植牡丹而闻名,两市因牡丹而结缘。双方将彼此的牡丹移植到对方城市,图尔市建立了洛阳牡丹园,洛阳也建成法国风情园林。“牡丹”为两市结好牵线搭桥,为中法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资源。

(三)城市外交有助于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强,世界范围内的民众交往日益密切。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只有不断加强人民之间的交流,友谊之树才会根深叶茂。2015年10月31日,李克强总理访问韩国,关注的议题大至宏观经济,小至一菜一汤,他在韩国《朝鲜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说到底,国与国的关系,最终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应该在于人民的利益和福祉”。城市外交在国家民众间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国家外交文件中抽象的“国家利益”具体化为人民利益。友好城市的建立有效地加强了跨国城市间多层面的互访交流机制,包括互访友好城市社区,到友好城市居民家中做客,参观友好城市养老中心,观赏民间艺术,座谈研讨城市建设、学校教育、公共交通以及家庭生活方式等,这些零距离的交流密切了人民之间的往来,加深了人民之间的了解,在“润物细无声”中,夯实了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 qbZZKfuF/A2RRzOPmy25O3igaMtXFXJ3q57+u8ov8MJpvZ+gzMu8y7E9lhswBHz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