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中国特色的城市外交

20世纪70年代,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不断增强,区域一体化作用日益凸显,世界各国城市直接交往的广度、深度、热度、频度越来越受到政策决策者和学术界的关注。中国自1973年建立第一对国际友好城市以来,城市对外交往日趋活跃,截至2015年7月1日,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地区及港、澳特别行政区)和447个城市与五大洲133个国家的480个省(州、县、大区、道等)和1476个城市建立了2209对国际友好城市(省州)关系 ,是世界上拥有正式友好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城市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对外交往活动,即便城市成为国家外交政策的实施者、参与者、推动者,又使城市作为国家外交政策的“主场”,发挥积极作用。城市外交既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又对国家总体外交起到了重要补充作用。随着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在国家发展战略和文化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如何通过城市对外交往达到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开展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促进中外地方政府交流,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希望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再接再厉,更好推进民间外交、城市外交、公共外交,不断为中国民间对外友好工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城市外交”概念首次在中国正式提出。 sD5GRAvHRUFrxs3M+tXCVMX9mfRC3y+ZrXKIu+0KEIpig3fiwVhTE9c6R5cdxYn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