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吕剧的发展历史

吕剧曾名“化妆扬琴”“琴戏”,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山东琴书约在清代中叶产生于鲁西南一带,后来传播各地,分为南、北、东三路。光绪初年,流行在黄河下游的广饶、博兴等地的北路琴书,学唱者日益增多,农闲时三五成伙,在集镇、庙会演唱,有的流动至外地,远至安徽凤阳一带。据《中国戏曲志》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冬,以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时殿元以丑行扮演脚夫王小,头戴毡帽,腰系围裙,执鞭赶驴;崔心庆打扬琴,谭明伦打竹板伴奏。王小与二姑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表演生动活泼,别开生面,初次演出便获得成功。接着,时殿元又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并带领同乐班在广饶、博兴、潍县、诸城、掖县、黄县等地演唱,所到之处,深受群众喜爱。

时殿元等人组成的同乐班,早期剧目有《蓝瑞莲打水》《借年》《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双换亲》《秦雪梅观画》《王天宝下苏州》等。所唱曲调以“凤阳歌”(亦称“四平腔”)、“垛子板”(“二板”)为主,间用“上河调”“下河调”“罗江怨”“叠断桥”“银纽丝”“太平年”“靠山调”“铺地锦”“莲花落”“五更”“剪靛花”等小曲。最初是“拉地摊”(亦称“盘凳子”),观众在演出场地围成半圆形或圆形,中间留一空场,后场放一张桌子及椅子、条凳,演员在空场内演出,伴奏人员坐在桌子后面,伴奏乐器与坐腔扬琴时期相同,打击乐器有竹板、梆子,陆续增添单皮鼓、挎板及锣鼓。

经过几年的流动演出,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使化妆扬琴艺人得以在剧目、表演、腔调及舞台装扮等方面向兄弟剧种吸收借鉴,并在实践中融合运用,使演出水平有所提高。

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时殿元率同乐班在蓬莱县算盘子口村附近演出时,当地深通音律的名士翁曾恺(老明)与山东琴书老艺人商秀岭为挚友,听说“驴戏”到本地演出,前往观看,深感兴趣,之后邀时殿元到家中做客,时向翁老明请教,获益颇多,并学习《鸿鸾禧》《宋江坐楼》《老少换》等剧目,当地的知名演员有寇长友、矫贤、穆仁兴(艺名“太红子”)、葛树敏、张唤尊等。

翌年,时殿元以同乐班为基础组建共和班,扩充阵容,时克远于此时参加班社。之后,有广饶县魏家村艺人黄维范、黄维祯、黄维信三兄弟组成的黄家班,主要演员郭福山、田寿山、李同山被誉为“三座山”。此时增演剧目有《丁奎杀楼》《定生扫雪》《朱买臣休妻》《占花魁》等。另外还有以广饶油郭乡北高村艺人高安礼为首组建的高家班,主要演员郭瑞芝、郭道祥、郭建让等都曾学过琴书,基本功扎实,除演出吕剧传统剧目外,还演出《草船借箭》《狮子楼》《粉妆楼》《紫金镯》《千里驹》《小八义》等当时很少演唱的剧目。

民国4年(1915),共和班解体,时殿元又组建时谭班。广饶县车里村聘武春田为教师,由张凤辉、张凤阁、刘钦武等组成车里班。还陆续建立范杆班、杨李班、前秦班、斗柯班、花官班、陈官村班等。博兴县纯化村的孙中新等创建的班社,也以演出化妆扬琴为主。

民国6年(1917),广饶县车里村化妆扬琴艺人张凤池至济南南岗子经营顺风茶园,后与裕生茶园合并为风顺茶园,张凤池的弟弟张凤辉、张凤阁,以及刘立贤、刘钦武、张明德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庆贺茶园开业,演出剧目有《王小赶脚》《秦雪梅观画》《双换亲》等。此后,许多化妆扬琴戏班相继进入济南等城市演出。民国10年(1921),广饶县魏家村黄家班进入济南风顺茶园演出,主要演员除黄氏三兄弟外,还有黄存修、刘立贤、马成业等。

民国13年(1924),黄家班又汇集薛金田、郭福山、田寿山、李同山、高安礼、陈相鉴等著名演员再次进入济南演出,久演不衰。其中薛金田(1901~1973)乳名旺相,精于旦行,在农村备受观众喜爱,曾有“听到旺相唱,饼子贴到门框上”的说法。是年,博兴县艺人杨长兴、王乐堂等九人组成顺和班,在济南新市场等地演出,上演剧目有《王天保下苏州》《对龙棚》《老少换》《红鸾禧》《双钗记》《孟丽君》等。之后,博兴县刘官庄艺人组成父子班(因大都姓张,又名张家班),成员有张玉升、张传河、张传海、张文忠、张翠霞、张翠云、张明然等,经常在济南新市场民乐茶园演出。

20世纪30年代初期,进入济南市演唱的化妆扬琴班社还有时克远、刘钦武、刘立贤、李同庆等组成的同乐班,阴毓庚、阴毓汉、郑江田、朱晋盛组成的庆和班,以及缕戏班、季子班等,名角荟萃,促进了化妆扬琴在济南地区的传播和发展。还有一些班社经常到烟台、青岛及东北地区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使这个新兴的剧种在外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个时期,演出剧目除保留有琴书改编的传统剧目,还移植和排演了《白玉楼》《温凉盏》《王华买父》《金鞭记》《五女兴唐》等连台本戏,并尝试编演《啼笑因缘》等时装戏,使演出剧目向多样化发展。角色行当,更加齐全。唱腔以“四平”“二板”为基础,创造了“二板散板”等板式,“四平”也出现快、慢之分。伴奏乐器陆续增加笙、笛、唢呐和低音二胡等。在表演技巧及舞台装扮等方面也有显著的改进和提高。

抗日战争爆发后,剧种遭受摧残,班社萎靡凋零,演出每况愈下,艺人难以维持生活。民国26年(1937)年底,在济南演出的同乐班、季子班、庆和班合并组成“义和班”,在大观园小乐戏园演出。还余下父子班,常在新市场风顺茶园演出。其间,义和班曾应邀到泰安演出,并与莱芜梆子班社联合演出达一年之久。返济南后,父子班解体,张传海、张传河、张翠霞等加入义和班,成为唯一在济南坚持演出的班社。40年代初,义和班迁至大观园席棚戏园中演出,后租借新新舞台,还曾到博山、淄川、沾化、无棣、阳信、乐陵、惠民、滨县、利津、庆云、盐山等地进行短期演出。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又起,化妆扬琴在济南的营业演出日益萧条。义和班虽然拥有各路名家,也未能摆脱困境,至民国35年(1946)年末,义和班自行解散,部分艺人回乡务农,留在济南的被迫另谋职业。时克远去肥城改唱坐腔扬琴,李同庆沿小清河拉纤套,化妆扬琴在济南已成绝响。至民国37年(1948)八月,艺人们走投无路,重新组建义和班,在大观园租赁三间房子作为演出场地,惨淡经营,直到济南解放。

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省和济南市人民政府,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化妆扬琴剧种给以大力扶持,义和班又出现新的生机,先后在济南市新市场风顺茶园、西市场振成舞台、大观园新新舞台演出。

1950年秋,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委会成立地方戏曲研究室,对本省的地方戏剧种进行调查、挖掘、整理、实验演出,以化妆扬琴作为研究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除来自文工团(队)的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外,还聘请化妆扬琴艺人进行辅导。研究人员对剧本进行加工整理,对唱腔加以丰富提高。接着,又向山东梆子艺人学习了《蓝桥会》(后保留《井台会》一折)。通过这两个剧目的实验演出,进一步增强了化妆扬琴音乐的表现力。在继承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又将王安友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在音乐方面,适当吸收五音戏、茂腔、一勾勾、柳琴戏等剧种曲调的处理方法,对原有唱腔有所革新,创造了“反四平”“散板”“快板”“二六”等新的板式,并融化和糅合梆子、茂腔等剧种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使其唱腔优美动听。伴奏乐器有坠琴、二胡、扬琴、三弦,增加笛、唢呐、琵琶、低胡等。语言也由杂用本省各地方言强调统一使用济南方言。《李二嫂改嫁》的改编演出,为地方戏曲反映现代生活做出了开创性的尝试。与此同时,地方戏曲研究室辅导济南市义和班编演了《张大有被骗》《沿海提出抗议》,排演了《王秀鸾》《现在亲事》《新事新办》等现代戏。

1951年秋,山东省文教厅从全省文工团(队)会演中,选拔部分演员、乐队,与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合并,成立“山东省歌剧团”(后改名为“山东省吕剧团”)。同年10月17日,义和班正式改称“济南市鲁声琴剧团”,曾承担山东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戏曲审定组改编的《王定保借当》的试排工作。1953年,济南市鲁声琴剧团易名为鲁声吕剧团,时克远、张翠霞应上海唱片公司之邀,灌制《梁山伯下山》唱片,在全国发行。同年冬,山东省吕剧团在济南大观影剧院首次公演,演出剧目有《李二嫂改嫁》《王定保借当》《小姑贤》《井台会》《拾玉镯》等,盛况空前,吕剧的影响日益扩大。“十年动乱”期间,吕剧积累的优秀剧目遭到禁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吕剧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补天》《苦菜花》《石龙湾》《画龙点睛》《大唐黜官记》等一批优秀剧目应运而生,产生了较大影响,先后荣获“国家舞台艺术保留剧目大奖”“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文华大奖”“飞天奖”“曹禺文学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 LPdaV/oTMSBHJ240yZzxtz8C0kj7USSON+u9+XTbYjR1GJfhu4YNHk4tIl3ikfP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