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晶是一个有社会关怀的青年学者,一直在关注农村贫困、医疗卫生和弱势群体救助问题。她师从经济学家魏众研究员读经济学硕士的时候就重点关注农村医疗筹资问题,博士期间转向从社会学视角进一步研究农村老年人精神健康问题,《找回家庭:农村代际合作与老年精神健康》这本著作,就是王晶在她的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加工、提炼和完善而形成的。

近年来,农村老年自杀问题频繁见诸报端,在统计上也呈上升态势,恐怕并非偶然。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目前正处于一个深刻的巨变之中:一是在经济方面受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影响,大量农民离开农耕转向非农产业;二是在社会方面因非农就业导致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农村的老龄化程度(特别是劳动力老龄化程度)实际远高于城镇;三是在价值规范方面受现代化、市场化的影响产生了失序,乡土社会世代延续的父慈子孝、尊卑有序规范受到消费主义、个体自由、金钱崇拜、享乐追求的巨大冲击。在这样的巨变和冲突中,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慢慢累积起来,以致成为农村社会需要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家庭如何完成对老年人的关切照料,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学中,以往多数研究认为,工业化、城镇化等社会转型力量会减小家庭的规模,削弱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并由此降低子女对父母的家庭支持,家庭养老功能也会逐步被社会养老、机构养老所替代。我国在巨变中也有这种态势,但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民大国,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恐怕家庭在养老、照料、心理关怀上始终会扮演主导角色。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晶的著作从家庭代际关系入手,观察和分析农村老年精神健康问题。她没有生搬硬套西方现代化理论,而是从一个变迁与延续的视角,研究中国家庭代际合作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比如她发现,在以“照顾孙辈为中心的代际合作”中,父子两代家庭因为隔代养育重新成为一个赡养单位;在以“照顾父辈为中心的代际合作”中,女儿的重新介入补充了儿子外出流动无法侍亲的不足。她认为,在市场化环境下,家庭功能因为重新整合而产生了有别于西方社会的魅力,而这种魅力是以对农村老年人生活健康(包括精神生活健康)“有利”还是“不利”作为衡量的尺子。她的结论似乎并不乐观,“老年人经济交换能力越强、隔辈照护付出劳动越多时精神健康水平就越高,换句话说,在市场化环境下,农村老年人的‘工具性价值’是决定晚年精神健康的重要变量”。这也说明,市场化条件下形成的代际合作是相当不稳定的,代际亲情在经济互助消退之后变得非常脆弱。这对我们从根源上认识和治理农村老年精神健康问题很有帮助。另外,以往研究农村代际问题以父子轴心为主要线索,王晶的著作把“女儿”角色独立出来进行讨论,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根据王晶的研究,在当代农村社会,女儿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娘家的经济、日常照料工作,对老年精神慰藉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对传统农村家庭功能的一个重要补充。这对我们改进和完善农村家庭老年照料政策,提高激励政策的效益很有启发意义。

总之,王晶的著作以农村老年精神健康为切入点,揭示了当今中国农村社会巨变中需要新的社会整合的大问题。当然,这本著作还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特别在理论提炼上尚有不足。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以此共勉并希望王晶能沿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2016年3月 L3ndC8h6ZrY4EH+ql0MmdUyMRvnk9GDGuUQkZnTAK8SWr0pImTzFp7EBC3zgyPN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