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老年人精神期待与现代社会的断裂

农村老年群体大多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正值中华民国末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他们的上一代人身上,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一些伦理价值观念,即便在当代社会,这些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他们的精神世界,或者说他们活着的意义与这样的精神价值观念息息相关。在老年人的精神追求中,有几个方面是占首属地位的:第一,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是老一代农民的本体性价值观;第二,为了这个观念,老年人经过长期的艰苦劳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大跃进”的艰苦时期,老年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上为了整个家庭贡献了一辈子的辛劳;第三,即便到了晚年时期,为了儿子结婚、买房等传统上与延续香火有关的行为,老年人仍然需要参与农业劳动,分担子女负担。经历这样的过程,老年人在晚年时期对儿子仅有的寄托就表现在: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儿子要按照当地的生活水平赡养老人,即所谓“奉养祭念”;更高层面一点,儿子要在日常生活中尊敬老人,在日常生活礼仪上维护老人的尊严,所谓“尊亲恳亲”就是这个层面的意涵;最高层面,就是老年人对以往道德伦理的追求,维护老人的权威,在关乎家庭生活的重大事项上,以老人的意见马首是瞻,所谓“抑己顺亲”就是这一层面的意涵。就第一点来讲,农村社会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传统基本上还在维系着,一般的农村家庭还会做到最基本上的赡养老人,但是在第二点和第三点上,能践行传统孝道规范的家庭寥寥无几。

但是从老人方面来讲,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走来,这些价值目标支撑着他们走过了最艰难的生活历程,到了晚年时期需要有所回报的时候,如果子女能够践行这些价值目标,实现老年的预期,传统的伦理规范还在一定程度上接续,老年自身就会获得生命的意义;反之,如果子女违反这些价值规范,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老人,老年人就会从根本上怀疑活着的生命价值。

两个闺女,有事才走动,平时都见不到面。老伴病重期间,后人们都有工作要做,就是我一个人照顾他,好想女儿她们来看下,结果总等不来。后来我就生气了,斥责她们说你们非要等爸爸过世了才来吗?等到老伴那天真要不行了,儿子回来后我们才一起帮他洗澡,然后儿子打电话给两个女儿,她们忙完了才赶过来,守了最后一晚,第二天早上老伴就去世了。我回想我这一辈子都造孽,小时候四五岁就给我做石匠的幺爸掌灯,因为那时我父母都不在了,小时候过了不少苦日子,现在条件好点了,病又来了。有时儿子他们都上班去了,家里就我一个人,走动一会儿身体又遭不住,一般都在沙发上睁眼躺着缓一下,有一次在厨房做饭,突然觉得天昏地暗,赶紧扶着墙来沙发上躺着。想给儿子打电话,又怕影响他工作,就自己躺着。我就是说把孩子他们都带大了,没什么牵挂,自己要走就可以走快一点,这样生病痛苦。时间长了,儿子也不愿意管了,活着就没啥意思了。(访谈记录CQ_L_5)

老婆婆80多岁,自己一个人过,一辈子经历很是凄惨,小的时候死了亲娘,和叔叔一起过。第一次结婚,没过几年,丈夫就去世了。后来几个亲人相继去世,舅舅、叔叔、大儿子都是她埋的,这成了老人记忆深处最痛苦的回忆。老人在第一任丈夫在世时,家境其实还是可以的,隔壁那个清瘦的老爷爷住在她家附近,是邻居,清瘦老爷爷家真是贫穷,最困难的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一次去赶场买粮、等米下锅,没有买到,还是从这个老婆婆家借的粮食。当时老婆婆家有两个房子,一个挨着清瘦老爷爷家,一个在坡下,第一任丈夫去世后,老人本想自己一个人守寡,但是很多人欺负她是女人,半夜偷他们家的东西,没有办法嫁了第二个老人(现在90多),也可以说是招进来的,因为第二个丈夫来的时候特别贫穷。后来老人和这个丈夫就住在了下面的房子里。老人现在有6个孩子(活下来的),有2个儿子是和第一任丈夫留下的,有2个儿子、2个闺女是和第二任丈夫留下来的。和第一任丈夫的那个大儿子在重钢工作,后来得病死掉了,对老人打击也很大,儿子死掉后,按当时的政策给老人抚恤金,现在老人还拿着一个月400多的抚恤金(大儿媳也住在同一个新村,但是就没有任何生活补贴了,现在是孙女接替了重钢的岗)。原来在坡上住的时候,老人是和第二任丈夫的大儿子一起过的,后来涉及占地赔偿,老人的决定和大儿子的决定出现了分歧,大儿子觉得不划算,想继续留在坡上,可是老人执意想下来,后来老人在合同书上签了字,在新村买了一个小面积的房子,和大儿子决裂了。现在大儿子基本很少来看老人,祸根也许就出在当时的两家人的抉择上。老人对于大儿子不照顾他们这一点,还是很伤心的。老人和第二任丈夫的小儿子,腿是有残疾的(也住在新村),不能干活,儿媳妇出去打工挣钱养家,孙子还在读书,小儿子家庭压力也是很大的,所以基本指不上。(访谈记录CQ_L_8)

由于社会伦理的转型,老年人的精神预期和现实世界中儿女可以提供的产生了很大的差距,一部分老年人就开始怀疑晚年生活的意义,并因为子女的疏忽怠慢产生持续性的社会压力。这些精神压力并不是个别老人的感受,而是整个农村老人群体的感受,老人与老人之间彼此的境遇相互影响,每个老人不仅在感受自己的价值受到贬抑,同时也可能感受着一个社区其他老人的境遇,推己及人,联想到自身即将到来的晚年生活的悲惨境遇。在这种背景下,即便在物质世界上老年生活衣食无忧,但在精神追求上的失落,使一些老年人无法摆脱晚年生活的悲凉心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偶然发生的事件,可能会造成老年行为的失范。

李村一位60多岁的老人,当时,婆媳东西屋,不算分家,媳妇经常和婆婆吵架,平时对婆婆就不怎么好,自己吃好的,把差的,撇的给婆婆吃。婆婆忍气吞声,囫囵地混日子,也为了儿子脸面,不好意思出去乱说。可是过节的时候,媳妇买了一大扇排骨回来,邻居都看见了,还说你们家过节要吃排骨,好福气啊,婆婆也应声说是,以为要一起过节。可是看见媳妇收拾收拾,都给娘家送走了,婆婆一根都没尝到。觉得活着没意思,一气之下喝药自杀了。(访谈记录CQ_L_13)

陈村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有两个儿子,两个闺女。年轻的时候,很是好强,不想日子过得被人家比下去。生活很是节俭,把几个孩子都拉扯大了。大儿子后来在镇上做生意,挣了不少钱,但是儿媳妇厉害,平时基本不给老人钱。老人也不太计较。可是因为个性好强,经常爱管闲事,一次老人弟弟家的儿子结婚,老人觉得两家还得走动,就让大儿子去随礼,大儿子当不了家,问媳妇愿不愿意,媳妇当即否定了,还给老人一顿破口大骂。“自己管好自己的家,别手长管别人家的事”。这话把老人说的伤心了,一辈子累死累活的,现在孩子成家了,就成别人的家了,一点事情都做不了主。老人一气之下回家喝药了。(访谈记录CQ_L_15)

李老汉80年代当过大队书记,那个时候,大队书记分配工分,分配劳动力,好不威风。但是李老汉为人正直,从不利用干部身份给家里谋私利,大饥荒的时候,大女儿在镇上上班,偶尔往家里捎回点馒头细粮,李老汉从来没利用过职权从生产队多拿一分钱。晚年的时候,李老汉和小儿子一起生活,小儿子不太争气,干活不太行,吃喝嫖赌样样精通。为此,李老汉和儿子经常闹冲突,一次儿子在外面赌博,输了人家几千块钱,不认账跑回来了,后来债主找上门来,找老子要钱,李老汉本身也没攒下什么钱,但碍于情面把钱给债主支付了。转过年来管儿子要钱,儿子说他多管闲事,一分钱都不给他。李老汉气急了,和儿子撕巴起来,儿子不仅没有悔意,还用拳头把李老汉推到一边了。李老汉很是生气,干了一辈子干部,到老了,儿子不争气,不仅不听老子的话,还还手推老子,一气之下上吊自杀。(访谈记录lN_M_6)

前两个案例的主角是老年女性,后一个案例的主角是老年男性。由此也可以看出,老年男性和女性在老年精神诉求上的落差。对农村女性来讲,子女对老人有起码的尊重,在过年过节,按照传统的理解善待老人,才能让老年人感觉到一辈子奋斗的意义;反之,如果在一些关键性的礼节上慢待老人,即便平时能够隐忍,但是在这样的事件上,通常就很容易触动老年人的价值底线,这也恰恰能够反映农村老年人对传统观念的报守。对农村老年男性来说,传统的父权思想下,老年男性当为一家之主,具有说一不二的权威,在变动的社会形态下,年青一代对老年人的权威越来越不尊重,甚至到出手反抗父辈的地步,这在传统社会绝对是犯上的行为。但是当下社会,这种行为已经司空见惯,对于有些思维惯性的男性老年人,这种社会变革是他们难以接受的,因此选择了失范性的自杀行为以此惩罚后人。 xBcBbC7WRFh+AaVskqNS71IHIwkAx6oFG6/HM395PvAcPFf8JGR02KEjpJpVVwn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