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全国粮食总产量自2003年以来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家庭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城乡发展差距稳步缩小。2010~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6%,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又比上年增长9.2%,其增速比城镇居民高2.4个百分点。随着农民家庭收入的快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2009年的3.33下降到2014年的2.92。然而,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生产率低,国际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公共服务严重落后,环境污染日益突出,“农业弱、农民苦、农村穷”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以“增速减缓、结构优化、动力多元、质量提升”为基本特征的新常态发展阶段。在新时期,要实现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地区。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所提出的,“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面小康。要实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推动农村与城市在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下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是专门从事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的国家级学术机构,是研究“三农”问题的国家基地和高端智库,肩负着理论创新、决策咨询、编辑出版和人才培养的重任。作为每两年出版的系列研究报告,本书是《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第9卷,共收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人员在2010~2012年发表的28篇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这些论文或研究报告按其内容分为7个部分,包括农业与农村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农民组织与乡村治理、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农村金融、农村政策与体制改革、世界农业。

在农业与农村发展战略部分,共收录5篇论文。张晓山从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经营体制角度,探讨了全球化对中国农业、农民的影响,认为中国农产品的供给应首先立足于本国,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魏后凯考察了中国建制镇发展的演变阶段、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了镇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径与政策措施,认为镇域经济应走特色化、品牌化、专业化、集约化和生态化的科学发展道路。杜志雄等分析了包容性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要义与政策内涵,认为经济增长、权利获得、机会平等和福利普惠是它的四个基本要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在分析考察“十一五”时期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变化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十二五”时期“三农”发展的趋势及政策措施。党国英探讨了二元体制的非公正性及其矫正路径,认为城乡二元体制既会引起效率的损失,又会产生社会不平等,更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必须依靠城乡一体化途径来进行矫正。

可持续发展部分同样选录5篇论文。廖永松、于法稳、李周的论文侧重技术分析,探讨了宁夏人口增长的结构性差异,并采用自回归模型对宁夏2050年人口规模进行了预测。檀学文、杜志雄采用一个可持续食品供应链的分析框架,对西欧短链食品模式与山东潍坊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后现代农业”将从替代农业走向“建设性”现代农业。于法稳采用虚拟水匡算方法和水资源压力指数,分析考察了粮食国际贸易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认为粮食国际贸易所带来的水资源要素流动对中国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具有明显的影响。包晓斌针对部分地区生态系统退化及原因,从完善政策、严格执法、创新制度、发展科技、扩大参与等方面,提出了防治生态系统退化的对策措施。陈秋红通过对内蒙古社区主导型草地共管案例的研究,认为草地共管是一种有效的草地资源可持续管理模式,而社会资本在草地共管机制形成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农民组织与乡村治理部分,选录3篇代表性论文。苑鹏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独特组织优势出发,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和未来发展空间进行了探讨。潘劲通过对相关数据的解读,探讨了农民成立合作社的目的、农户选择以及合作社的本质属性,认为不能放大合作社对农民的实际带动能力,应采取激励与监管并重的合作社发展政策。翁鸣对青县农村治理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以“村代会常任制”为特征的青县模式,是中国村庄治理的一种机制创新,探索和验证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在农村基层的实现路径。

农产品市场与贸易部分,共选录4篇论文。李国祥考察了农产品供求关系、农业生产要素价格和货币供给量等主要经济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认为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中国农产品价格都面临较大的上涨可能性。胡冰川采用2001~2009年的经验数据和VAR模型,分析了消费价格指数、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要素价格、货币供给、汇率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认为消费价格指数对农产品价格具有单向影响,货币、汇率等因素对消费价格指数以及农产品价格也有影响。罗万纯、刘锐采用ARCH类模型对粮价波动及非对称性进行了分析,认为籼稻、粳稻、大豆价格没有显著的异方差效应,小麦和玉米价格波动有显著的集簇性,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没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而小麦价格波动有非对称性,即价格上涨信息引发的波动比价格下跌信息引发的波动大。刘玉满、李静通过对黑龙江完达山乳业的调研,探讨了进口奶粉对国内奶业的实际影响。

农村金融部分,选录3篇代表性论文。张元红等利用8省份1882个农户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户民间借贷的利率及影响因素,认为农户民间借贷利率存在多样性,高利贷只是少数现象;而低利率或者“零利率”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放贷人会得到除利息之外的其他可货币化的收益或非货币化的收益。孙同全、潘忠探讨了小额担保贷款中反担保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改进反担保的政策建议,认为需要寻求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效益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之间的平衡,既不能为了降低担保基金的风险而简单地提高反担保要求,也不能为了更多申请者可以得到小额贷款而简单地降低或取消反担保。任常青则探讨了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以及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认为市场定位决定了村镇银行的可持续性,只有建立适合的村镇银行商业模式,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实现。

农村政策与体制改革部分,共收录6篇相关论文。谭秋成采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考察了中央农村政策在地方的执行效果,认为如果惩罚承诺失效或失信,政策适应性高的地区的政策执行者将谎称政策在本地的适应性低,扭曲农村政策以谋取私利。吴国宝等采用系统的数据,测算了“多予少取”政策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减贫的影响,认为中央实施的“多予少取”政策使2009年扶贫重点县97.5%的农村人口受益,贡献了2002~2009年扶贫重点县农民收入增长的14.2%、农村贫困发生率减少的近30%和农村贫困深度降低的41.9%。王小映考察了中国土地征收中的同地不同价补偿问题,提出应建立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同地同价的公正补偿制度。冯兴元探讨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问题与改革思路,认为中国基本上不存在完全规范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当前应该真正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实行真正的分税制。于建嵘、李人庆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问题、争论以及各地经验进行了梳理,提出推进户籍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的基本思路。崔红志从六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提出应始终坚持农民自愿参保原则,允许参保农民退保,建立基础养老金的自然增长机制,重构新农保经办服务体系。

最后,世界农业部分选录2篇代表性论文。张玉环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实施的美国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项目进行了评价分析,认为美国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项目和做法尤其值得中国借鉴。张海鹏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130个样本国家的数据,并采用多元回归方法,考察了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耕地数量损失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倒U”形的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但这种“倒U”形关系在耕地数量变化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并不存在,二者之间呈现正U形曲线关系。

本书的编写工作从2013年7月正式启动到最终完成交给出版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本书所选论文的征集、编辑和审读等具体工作,由陈劲松负责。在论文筛选和编辑过程中,李周、杜志雄和任常青做了许多工作,刘同山承担了后期的部分事务性工作。需要说明的是,报告所选论文的观点反映了作者的思考和探索,并不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观点,学术研究是永无止境的。由于精力和水平的限制,书中难免存在不足,需要今后进一步深化研究。编者真诚地希望学术界同人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共同推动农村发展理论创新和学术进步。

魏后凯
2015年11月12日
于北京中海-安德鲁斯 FDSEEzjOFRA1PQUi0DPbjlGzyglROnZUCYB9bqq8qbgrf6q9mYyTvjhZRLr6Drc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