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包容性增长理论的基本要义与政策内涵

(一)包容性增长理论的基本要义

综上所述,尽管学者对包容性增长关注的对象和内容各有侧重,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诠释,但是,综合来看,他们均认同:机会平等和成果共享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内涵;包容性增长就是要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见,包容性增长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它是一种把经济增长过程和经济增长结果有机统一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包容性增长理论蕴涵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要义。

1.通过高速、有效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创造大量就业和发展机会

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劳动力价值提高,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促使工资水平上升,因而能将增长成果更广泛地传导给劳动者;经济增长能创造必要的资源,用于支持实现人力资本改善和提升、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水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贫困率不断下降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持续的经济增长还能扩大民众的选择范围,产生更多、更加平等的分配机会。因而,经济增长是让民众能更多参与生产和创造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是实现若干经济社会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可见,不管我们如何界定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它本身就蕴涵着这样的基本要义:一方面,贫困的缓解和摆脱、不平等的缩小和消除离不开高速、有效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能为民众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创造出民众单凭一己之力难以企及的诸多选择;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并不总是有利于减贫、缩小和消除不平等,它要求民众的不懈努力作用于经济增长。从人类发展的广义内涵上看,民众的发展既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手段(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2008)。

2.革除民众尤其是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权利贫困和所面临的社会排斥

Tandon and Zhuang(2007)认为,发展中国家除了收入差距外,非收入方面的差距也在扩大,其中最受人关注的是民众在接受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其他基本社会服务所面临的机会不平等。而这主要是由于民众尤其是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各种权利(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等基本人权)被剥夺和被侵蚀,以及由于等级地位、权势和财势、城乡分隔制度、地理位置、性别以及能力等原因而遭受到的各种社会排斥。不难发现,社会排斥在现实社会中有诸多表现,例如劳动力市场上的排斥、信贷市场上的排斥、与性别相关的排斥、社会保障制度上的排斥等。可见,民众的权利贫困和所面临的社会排斥是导致其贫困的重要原因。权利剥夺、能力缺失是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的真正原因(阿马蒂亚·森,2002),社会排斥本身不但是权利剥夺和能力缺失的一部分,而且是造成各种权利剥夺和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阿马蒂亚·森,2005)。当前世界各国或者地区民众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强烈的福利受损感和社会不公平感,其实质就是民众的权利贫困及所遭受到的各种社会排斥的重要体现。因此,倡导和推进包容性增长,就要革除民众尤其是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权利贫困与所面临的社会排斥,强调和重视民众尤其是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平等地享有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不应将他们排斥在经济增长进程之外。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社会越是向前发展,权利贫困和社会排斥对贫困的影响越大;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其核心标志是民众逐步摆脱权利贫困和社会排斥,使个人基本权利不断得到扩展和保护,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倡导和保证机会平等,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诉求和价值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追求公平正义的过程。但是,收入和非收入方面差距不断扩大所产生的严重的不良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延缓和阻碍了这一进程。这是因为,过大的或者不断扩大的收入和非收入差距使得增长成果难以惠及所有民众,长此以往会削弱社会凝聚力,降低制度和政策的有效性,最终会损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前景。导致收入和非收入差距的原因很多,且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情况,但从政策制定的视角看,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①人的背景或者所处环境(包括家庭财富与权势、社会关系、宗教信仰、肤色、性别、所处的地理环境、所工作的行业等)的不同;②人的努力与勤奋程度的不同(Roemer,2006)。由个人背景或所处环境因素造成的收入差距,大多反映的是“机会不平等”,是社会不公平的表现,通常由制度、市场与政策的不完善与失灵所造成。同时,就可持续发展和减少贫困而言,机会不平等是对人类天赋的浪费,是有害的,它会加剧经济效率的低下、政治冲突以及制度的脆弱性(世界银行,2006),政府必须通过公共政策手段加以解决。而由个人努力和勤奋程度的不同所造成的收入差距,反映的是市场机制的酬勤惩懒,是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鼓励创业与创新,这是促进经济增长所必不可少的。基于“不平等”的两大来源,世界银行(2006)区分了“机会的不平等(包括就业、受教育、接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机会的不平等)”和“结果的不平等(包括收入不平等、财富不平等)”这两个相关而又不相同的概念。从公平的角度看,机会平等要比结果平等更为重要。由个人背景或者所处环境不同导致的机会不平等是不可以接受的,而由努力程度不同导致的结果不平等却是可以接受的(Chaudhuri and Ravallion,2007)。因此,促进和实现“包容性增长”,除了要重视努力实现高速、有效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努力革除民众尤其是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权利贫困和所面临的社会排斥外,还要倡导和保证机会平等,通过机会平等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缩小结果的不平等,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机会平等和社会公平正义正是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核心要义所在。

4.增强增长的广泛共享性和共享的公平性,确保民众获得最低限度的福利,从而提升和扩展民众的实质自由

以上分析表明,包容性增长是一个内涵更加广泛的发展概念,它不仅着眼于消除贫困,更为重要的是强调人人有平等机会参与经济增长过程,并分享增长成果。包容性增长即为建立在机会平等基础上的经济增长(ADB,2007)。进而言之,为了使包容性的经济增长取得成功,还必须致力于实现机会均等,让人人都拥有分享增长成果的公平机会(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2008),以增强增长成果的广泛共享性和共享的公平性,确保民众获得最低限度的福利水平,从而提升和扩展民众的实质自由。可见,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和提升民众的福利总水平,最终的价值指向是提升民众的实质自由。这即为,收入是手段,福利是根本(杜志雄,2010),自由是价值指向。

综上分析,包容性增长理念有四个基本要义,即经济增长;权利获得;机会平等;福利普惠。依此逻辑,包容性增长就是要在革除权利贫困和社会排斥、倡导和保证机会平等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使民众的福利得以持续改善和增进,民众的实质自由得以保障和扩展。

(二)包容性增长理论的政策目标

透过上述对包容性增长理论的渊源、内涵和基本要义的综述与分析可见,包容性增长理论蕴涵着宏观层面的政策内涵。Ali and Zhuang(2007)提出,包容性增长需要保持经济的高速与持续增长;同时,包容性增长也要求通过减少与消除机会不平等来促进社会公平与增长的共享性。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机会,没有机会,机会平等也就无从谈起;而如果机会不平等、社会不公,增长就缺乏共享性,经济也不可能保持高速而持续的增长。因此,就政策选择而言,为推进和实现包容性增长,关键在于形成一个完善的、有效的、能坚定执行的包容性宏观政策体系,在这样一个政策体系中,政策目标是实现人人都能积极地参与经济增长过程,并能有平等机会从中获得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价值公平和市场竞争环境公平 ,在合理分享增长成果方面也不会面临权利剥夺、能力缺失以及社会排斥。因此,政府政策和公共行动应该致力于使不同境况的民众实现机会均等化,以便他们能自由地配置其人力资本,并最终能达到较高的福利水平和实质自由水平。为此,政府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付诸努力。

1.增加在培育和提升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以提高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使民众获得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价值公平

这是发展中国家政策制定者必须坚定承诺并努力实现的基本政策目标,也是推进和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题中应有之义。考虑到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其他社会服务这些培育和提升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均属于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溢出效应,因而政府在促使民众平等获得这些领域的公共服务方面应扮演关键角色。

2.加强制度设计与政策制定的公平性,消除社会不公,完善市场机制,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以使民众获得高质量的市场竞争环境公平

建立和维护市场规则化、竞争秩序化、权益保障法律化的公平竞争环境,这是市场机制顺利和健康运行的条件,同时也是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保证。这里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最大限度地创造劳动者就业和发展的机会,要通过促进竞争环境公平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在有效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为贫困和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有尊严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

3.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目标,以社会安全网和社会保障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防护性保障体系,以防止和消除极端贫困,使民众获得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高水平的社会保障

建立覆盖城乡民众的具有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衔接和协调,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扩大各类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

(三)包容性增长理论的政策措施

为推进和实现包容性增长,政府除了要从上述三个宏观战略层面上努力实现政策目标外,还需要精心制定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具体政策 。包容性增长理论的具体政策措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累积型政策

强劲而持续的经济增长有赖于高投资率(包括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重点在基础设施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培训、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两个方面。

2.创新型政策

从全球范围获取知识和技术,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吸收、创新和商业化,推进包容性创新(与经济弱势群体需求相关的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吸收和创新)。

3.分配型政策

关注资源的优化配置,政策要点在于利用市场机制尤其是价格机制引导资源配置,主要政策措施包括:构建运作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劳动力的培训和再培训项目促进和保护劳动力的流动,鼓励出口,促进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适度开放,等等。

4.稳定型政策

确保国家宏观经济稳定,避免经济衰退、债务缠身和通货膨胀失控。这是因为,宏观经济动荡既是潜在的社会不公和与之相关的制度缺陷导致的结果,也是这两者产生的原因(世界银行,2006),并且会阻碍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实现。为此,包容性增长还需要一个敢作敢为、值得信赖、精明强干的政府,并能发挥其强大的领导作用和治理能力。政府在制定确保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时,必须确定减贫和缩小不平等的总体战略,坚定不移地追求包容性增长的各层次目标。

5.包容型政策

创造并扩大就业和经济机会,促进公平和机会均等,实现结果不平等最小化,建立和谐的共享型社会。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积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相应的财政、金融、产业等方面政策;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面向所有困难民众的就业援助长效制度,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机制,促进体面劳动;通过决定投资和修建基础设施的位置来影响产业的地理集中度和地区专业化水平,进而促进就业和发展机会的空间分布更加均等。

从上述各部分内容的梳理和分析中可以发现,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和理论的发展,虽然时间不是很长,却隐含着一个严密的逻辑框架和完整的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包容性增长理论的逻辑框架和内容体系 CcCZywtu0DKbnu9QRql3eTU7bAtDLntDuYUhCkrdk1DxkW1PzqhPkyTInp31k5u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