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民生及其内涵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近些年,中国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已经成为执政党执政理念中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基础民生问题“把加强社会建设,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在社会学研究中,广义的民生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还要有能力生存。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并有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

第三,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等等。应当看到,这一问题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目前的中国社会尚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应当将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作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长期目标体系当中。

改善民生问题实际上有一个规律,这就是:从现实和操作逻辑看,民生问题上述三个层面上的内容具有一种逐层递进的关系,即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一层面内容基本实现之后,应当顺理成章地开始为实现后一层面的内容而努力。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我们的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还集中在第一个层面,即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TZMW53ub/bihea2X+EsjH2PFpONcDOpi3aZqxMPgNOJ9EKkW1tc/SOcx2+gneDH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