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身份在这里可能更多的是一个草根的民间社会组织。我想就这样一个身份,这样的一个事业,谈一谈我对开放式扶贫的一些理解和我在这个未来的模式下的一些期望。我自己是在一个妇女组织,陕西是一个西部贫困地区,贫困面很大,这是我处在的贫困省情,因为贫困地区妇女占多数,扶贫就成为我的责任。
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处于省一级的区域性组织就可能加入整个反贫困行动中间。在过去二十年间,我们也先后在陕西、宁夏等30多个村进行了扶贫项目,在每个社区的工作是扶贫工作。扶贫办扶贫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社会组织介入和参与到扶贫工作当中去。就中国二十年扶贫发展和社会组织参与过程来看,我认为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期间,主要是三方面的机构特点。第一是在80年代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一部分国家职能转化出来的那些组织,如有官方色彩的基金会,像青少年基金会、扶贫基金会等,他们当时在90年代扶贫攻坚,在动员社会投入扶贫工作中做了很多很好的事情。第二是国际NGO组织。他们有很大的扶贫攻坚特点,在国际扶贫攻坚的一些理论、经验、方法,比如说参与式发展,比如说在不同的领域中以社区为主导的扶贫等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第三就是像我这样的一些区域性的草根社会组织或者NGO。伴随着国际双边、多元合作与互助,以及国际NGO组织进入中国,在中国催生了很多这样的机构。这些机构、社会组织对于扶贫开发,有很多的经验、很多的研究。除了调动很大的资源进来,更多的是软件,做了很多尝试,把本土和国际的经验相结合,也探索了一些很有效的扶贫开发的经验。
第二阶段的变化就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双边、多边援助的资金逐渐外撤,包括国际NGO的资金也撤出了很多,在这个背景下大家会发现第三方的社会组织,不像原来广州、四川、云南那么活跃,现在这个组织在萎缩,有些在休眠中。中国的民间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井喷式的发展,而且中央财政也拿出很多的钱在购买这些服务。但是在这样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你会发现扶贫类社会组织的数量并不像其他组织那么多,而且进入农村社区机构也很少。一个制约因素就是资金的瓶颈。因为过去这个机构多数是国际组织来做,尽管中央财政在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连续四年向西部倾斜,也关注到一些扶贫的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周期太短,多是一年期的项目。你会发现现在社会组织在扶贫领域中间,跟过去相比较,扶贫所涉及的一些内容变得比过去更简单化,就是简单地做好人好事,就是简单地把资金送到贫困人口中间去了。过去一些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模式在扶贫开发上,已经远远不足了,其中的问题就是资源配置问题,就是资源上游的问题。在新的扶贫工作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探索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模式?就是政府的资金和社会组织本身在扶贫中的资金和力量进行整合。比如说社会组织在下一轮的扶贫攻坚中的专业性应该越来越强。像刚才刘主任讲到移民搬迁,现在不仅仅是移民搬过去,移民搬过去和当地社区融合是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靠社会组织来做,也是他们的强项,如果能够配套做是特别好的。在开放式扶贫框架里面,社会组织特别希望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走出一种新的模式,因为过去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很多合作。比如说2005年,江西省扶贫办拿出钱购买NGO的服务,就是主导社区规划以及2007年CBD的计划,都有很好的经验。我认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有更多的合作空间,有更多的探索,也可以有新的成绩,这样新的成绩和新的模式,也是让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