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动漫及动漫产业在中国已经从泡沫繁荣期进入一个冷静沉淀期,对于它的研究也逐渐趋于理性。

一直以来,国内学者对动画的研究是含糊而笼统的,缺乏动画文本的区别对待,而在动漫发达国家,针对不同媒介平台的动画文本研究是非常细致的,即动画电影、电视动画、网络动画等。不同的动画文本对应不同的媒介时代,在受到媒介影响的同时也折射出不同的文本特征。

本书以电影为媒介,以商业电影类型化为视角,对好莱坞动画电影进行梳理,研究类型化对动画电影的影响、动画与电影的媒介互动、动画电影类型的形成与革新等一系列问题。本书后半部分还以迪士尼公主类型为样本,细致地探讨了这一动画电影最为成功的亚类型从形成到发展,最终产生品牌效应的过程。

本书的主要观点与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从艺术和媒介的角度重新考量动画以及动画与电影的关系。明确提出从艺术角度看动画与电影是平等的,不存在隶属关系,同时也承认,从媒体角度看,动画曾经是电影的一个亚类型,两者存在类型归属关系。另外,当前的动画已经具备多元化的媒体平台,而在数字时代,动画与电影的界限也开始日渐模糊。因此,在数字媒体时代,动画的概念正在廷展,甚至有包容电影的倾向。

其二,类型化是动画电影商业发展的必然,而随着商业格局和盈利模式的发展与变化,类型化的表现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大片系列化就是现阶段好莱坞动画电影新的类型化体现。系列化是一种对优势文创资源独占性更强、排他性更显著的模式。

其三,童话与动画融合形成童话幻想类型是大众传媒时代,印刷文本向电影(电子)媒介转化的缩影,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交互塑造的过程。迪士尼在这一过程中功不可没。

其四,类型化的实质是电影对市场反馈做出的自觉性应对,它是一种用电影票进行的选举,优质的资源被保留,劣质的资源被淘汰。动画电影以成本高闻名,对动画电影类型的研究有利于把握市场的正确动向,也有利于规避风险。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动画电影业有着直接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本书共分六章。

第一章与第二章属于理论铺垫章节。从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普通类型研究出发,通过对好莱坞经典时期电影类型化的历史、格局、影响的分析,重点解答了“何为类型化?为何要类型?”两个问题,并将研究的视点引向类型化对电影市场的引导功能和对电影工业的推进作用,得出市场化、规模化、易识别是商业电影走向类型化的必然原因。随即又对好莱坞动画电影的格局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用详尽的资料与数据勾勒出好莱坞现阶段动画电影制作、发行的格局,将其概况为“三强争霸,多元并立”。同时还将好莱坞动画的属性与欧洲动画进行了比对分析,明确了其“商业为主导,艺术与商业、娱乐并重,均衡发展”的脉络,其浓重的商业色彩决定了它对于类型化的渴求,以及两者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内在联系。

第三章延续前两章的研究脉络,并在前文结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本章首先从艺术层面厘清了动画与电影的关系,强化了动画的独立性,即动画与电影在艺术层面不存在隶属关系。首先,动画产生的历史比电影更为悠久;其次,在数字媒体时代,“拍的动态艺术”与“画的动态艺术”两者间的界限也日趋模糊;更有学者认为:动画的概念逐渐呈现大于电影的倾向。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承认,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动画曾经依托电影媒介生存,并作为电影的一个亚类型存在。但在电视、网络出现之后,动画依托的媒体平台早已不再局限于电影媒介,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两者之间的类型关系,应当从艺术和媒介两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不可对其进行简单划界与类分。本章在后续的篇幅中依据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发展轨迹,建立一个具有连续性的时间轴,并设置三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将百年好莱坞划分为三个类型化阶段,即动画短片时代、长片时代和新好莱坞动画时代。每一个阶段的好莱坞动画电影类型都得到细致的划分。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随着好莱坞电影的商业格局与盈利模式的变化,与之紧密联系的类型化表现形式也发生相应变化。新好莱坞时期的类型化以大片系列化的形式出现,它是经典好莱坞时期类型化的升级与进化。与传统类型化相比,它更具优势资源的独占性和排他性,将具有市场稀缺特质的电影创意通过版权的形式进行公司内部的独享。

另外,动画电影的大片系列化更加有利于形成动漫品牌,并带动动漫创意产业的其他衍生链条,这些都是传统类型化所不具备的优势。

第四章从传播学、电影学、艺术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好莱坞动画电影的主流类型——童话幻想类电影的形成进行系统研究。笔者认为童话幻想类动画电影的形成是电子媒介大众传播时期,以印刷媒介为依托的童话文学与以电影媒介为依托的动画艺术相互碰撞与融合的产物,两者以交互塑造的特有方式完成了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本章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出发,将童年的观念与儿童角色的社会化塑造带入动画电影新类型成形的历史进程中,使传播学与动画理论得以交叉和融汇。在本章最后,笔者认为:好莱坞动画成功与“童话”结盟,将大量童话故事送上类型化的流水线,只需要对被其看中的任意原著进行模式化的修改,(例如:增添一个完满的结局、一条爱情线索、一只负责搞笑的动物伴侣、一通狂欢式的歌舞)就能够快速生产出迪士尼式的“童话”类型动画电影。童话的概念也看似被“控制与拓展”了,经迪士尼改编、加工的任意文学作品都会成为“童话”,这种现象可以被理解为是由一种媒介霸权衍生而成的文化特权。它看似拓展了童话的概念与增加了童话的数量,但实际上童话却被“缩小”了,大量同质化、雷同化的“快餐童话”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增加的是数量,萎缩的是创意。

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书的经典类型分析章节,迪士尼公主类型是迪士尼迄今为止在商业上最为成功的亚类型,从1937年《白雪公主》到2013年《冰雪奇缘》的76年内,迪士尼共制作了23部“公主类型动画长片”,打造了13位鲜活的“迪士尼公主”形象。本书以该类型作为研究样本基于以下原因:其一,该类型时间跨度长达76年,将新旧好莱坞的类型化变更囊括其中,堪称动画类型研究的活化石;其二,该类型跨越了从2D到3D的动画阶段,也见证了从男权中心到女权兴起的社会思潮,无论是从技术角度、美学角度还是从社会学角度来审视,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王波
2015年6月6日 e3CPxzkvE/azGPMzW26P6RJKg3UXV/ZNkZ0ZKqKTplrz5Gey2NOI7faBjwxrYWq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