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研究全真教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现实社会道德伦理的关注,是从道德忧患开始的。相传在王重阳到山东半岛正式创立全真教之前,曾得异人传授秘语五篇,其中第一篇开头便说:“蓦临秦地,泛游长安,或货丹于市邑,或隐迹于山林,因循数载,观见满目苍生,尽是凶顽下鬼。今逢吾弟子,何不顿抛俗海,猛悟浮嚣,……千朝功满,名挂仙都。” 那位传授秘语的异人,后来被解释为神仙吕洞宾。这是有关全真教创教源流的故事。不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何,它都清楚地表明了一点,即全真教的创立,与王重阳本人对于现实社会的道德忧患有着极大的关系。不管这样的道德忧患究竟是王重阳自发的还是受到过启发的,它都是王重阳内心的一个情结。离乱时代的道德沦丧,生活在道德沦丧的时代里所感受到的身心疲惫,是促使王重阳寻求宗教超越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王重阳的选择,不是加入某个宗教以寻求个人的解脱,而是以融会儒、释、道三家的胸襟和气魄,自立一家之教曰“全真”,这说明王重阳具有一种救世的情怀。尽管这种情怀在全真教创立之初并未得到充分的展现,以致早期全真教更像是一个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隐修会”,但这主要是教团发展的外在之势的问题,并不说明早期全真教缺乏内在的救世情怀。随着全真教教团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的扩大,这颗道德忧患和救世情怀的种子,就在全真宗师的精神世界中伸展开来,其代表人物,当然是丘处机。丘处机的几首《愍物》诗,至今让人读来,仍然心有戚戚焉。“天苍苍兮临下土,胡为不救万灵苦?万灵日夜相凌迟,饮气吞声死无语。仰天大叫天不应,一物细琐徒劳形。安得大千复混沌,免教造物生精灵。”“呜呼天地广开辟,化出众生千百亿。暴恶相侵不暂停,循环受苦知何极。皇天后土皆有神,见死不救知何因。下土悲心却无福,徒劳日夜含酸辛。” “皇天生万类,万类属皇天。何事纵陵疟,不教生命全。”“阴阳成造化,生灭递浮沉。最苦有情物,难当无善心。” 就丘处机本人而言,正是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促使他以古稀之年远赴西域大雪山,劝说成吉思汗放下高高举起的屠刀,以敬天爱民之心洗涤嗜杀的习性。而全真教之所以取得鼓动海岳的声势,正得益于这一绝大机缘。

从丘处机的《愍物》诗来看,由于全真教的救世情怀根源于道德忧患的情结,所以注定了其救世的方式是道德拯救。“万灵日夜相凌迟”,“暴恶相侵不暂停”,“何事纵陵疟”,“最苦有情物,难当无善心”等诗句,都道出了其道德忧患的内心情结,预示着施与道德拯救的必然选择。这种道德拯救,就是元好问所说的在一个“杀心炽然如大火”的时代里,“聚力为扑灭之”。然而,也正如元好问所评议的那样,相对于儒家在伦理建构方面的文化积累而言,全真教并没有任何优势,那么,它又如何具有当时儒家所未能具有的施与道德拯救的能力,能够消弭丧乱时代的勇斗嗜杀之心?这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一个问题,对于乱世的世道人心,全真教的精神魅力究竟何在?

毫无疑问,全真教在金元之际的精神魅力,与丘处机等全真宗师个人的道德感召力是分不开的。自丘处机从雪山返回燕京后,全真教进入了第一个大规模传教的时期。而士民接受全真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是感念丘处机一言止杀的功德。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研究全真教时所不容忽略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以士民对于全真宗师的感恩心理为因,合乎逻辑的果是全真教的传播因此一时大盛。也就是说,全真宗师个人的道德感召力和功德,用来解释全真教传播的声势和影响是适当的,若用来解释全真教如何让信徒获得身心安顿,则不太适当,至少是不太充分的,因为相对于内在的信仰而言,道德感召或感恩心理都是外在的原因。那么,全真教让信徒获得身心安顿的内在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些简单的例子,也许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上述问题。尹志平弟子刘志厚,是元初在燕京士林传播全真教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刘志厚传播全真教的方法是,“每谈及性命事,师必就其灵府发见之端而开导之” 。所谓“灵府发见之端”,也就是排遣了各种思想、观念、知识、经验的“全真”意识。本着这样的意识感悟性命之事,亦即理解生命的意义、价值,从而确立对待生命的态度,人的精神状态也为之焕然一新,“无半点尘气”。这一套方法,对于清洗道德沦丧时代的社会生活习性,清洗环境施加于人生观念的影响,无疑是大有成效的。而丧乱时代的伦理重建,正需要以这样的清洗作为前提或基础。再举一个例子。全真道士冯志亨曾承诏教授蒙元贵族子弟,其教授的方法是,“令读《孝经》《语》《孟》《中庸》《大学》等书,庶几各人于口传心授之间,而万善固有之地日益开朗,能知治国平天下之道,本自正心诚意始” 。其所选用的课本,都是儒家经典,但解读儒家经典的方法却是全真教义,所谓“万善固有之地”,同样也是“全真”意识。本着日益开朗的“全真”意识解读儒家经典,从而对伦理和政治内在于人心、人性的依据产生真切的理解,不将政治的合理性寄托在暴力征服上,同样也是伦理重建、社会政治秩序重建的思想基础。从这些例子来看全真教让信徒获得身心安顿的内在原因,实在于“全真”宗旨、“全真”意识能够对乱世环境对于人生观念的影响,完成意识深处的洗涤。

回顾全真教在金元之际兴起的历史轨迹,分析全真教从放弃世俗选择到唤醒“全真”意识的心路历程,我们也许应当为儒道文化所具有的强健生命力感叹,不至于像元好问那样悲观、愤懑。从宏观历史的角度看,12~13世纪,大半个欧亚大陆都陷溺于剧烈的动荡和不安。随着中国漠北游牧民族的崛起,整个欧亚大陆似乎都在铁蹄下颤抖。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帝国,并未因其取得过辉煌的文明成就,建立过良好的文明秩序而幸免,相反,由于器物文明的诱惑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她遭遇到最强烈,也最直接的冲击。由北宋而金元,党项、契丹之镝鸣,余音犹在;女真、蒙古之铁蹄,又纷沓而至。不仅大唐的繁华景象荡然无存,汴宋的文明秩序也逐渐被漠北烽烟所湮灭。这时候兴起的全真教,所必须面对的蒙古征服者,还停留在“只知天大,不知道之大” 的文明阶段。“只知天大”是信奉神灵之天,还未由神灵之天升华到包含自然主义的理性和人文理性在内的“道”。这样的升华,在春秋战国时期本来已经完成了,在千数百年后,却又再次成为建构文明秩序的焦点问题。站在文明发展的立场上来感受那个时代,就未免会生发出元好问那样的愤懑,“神州陆沉”,“人与物胥而为一”。但全真教从愤懑的情结中走了出来,它以复归于“全真”意识的人性感悟,洗涤掉丧乱时代的污浊观念,为文明秩序的重建寻找到思想基础,同时也以此引导由神灵之天向理性之道的再次升华,从而使“人与物胥而为一”的忧患终未变成事实,使中华文明的命脉绝而复续。这样一段社会苦难和精神拯救的历史,不正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强健生命力吗! qOMWgXVfn4jK0SD6gXE6YMUPQw1RaH2OLXuMn1v8whQF9mV6jEeoPv4daVcEDTE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