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黑龙江远古文化与古代文明

不知是谁,从何年何月何时起把“北大荒”当作我们美好的家园黑龙江省的代名词。于是,当代人总喜欢把自己打扮成为黑龙江最早的创业者。难道历史上的黑龙江真的是那么荒凉吗?谁是黑龙江最早的创业者?黑龙江究竟是不是“北大荒”?黑龙江的历史应该从何处谈起?历史上的黑龙江人是否创造过古代文化和古代文明?

事实证明:我们的脚下是一块令世人瞩目的福地,我们能够降生到这块土地上,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所谓的“北大荒”,只是我们意识上的荒凉,这种观念只能证明当代人的悲哀。

(一)黑龙江远古文化的遗迹

自20世纪30年代起,那些默默无闻的考古工作者,通过无数次科学的考古发掘,揭开了黑龙江远古文化的历史之谜。据考古资料显示,早在17万年至4万年前,远古人类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

在南起五常市,北至黑龙江畔的呼玛县,西到嫩江,东达乌苏里流域的广大地区内,均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活动的文化遗存。齐齐哈尔市郊区的昂昂溪遗址,哈尔滨市郊区的顾乡屯遗址、呼玛县的十八站遗址、五常市的学田等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的经人工使用和加工过的石器、骨器和牙角器。石制品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形体较大,属于砍砸器;另一类属于细石器系统,主要以刮削器、雕刻器、石片、石核、石叶等为主。加工这些石器的石材大都是就地取材,如黑龙江地产的凝灰岩、燧石、流纹岩、石髓、玛瑙、河卵石等。

遗憾的是,在这些古遗址中尚无出土和发现古人类的化石,但是仅从出土的这些具有人类明显加工过的石器、骨器和牙角器的工具上推断,黑龙江流域所发现的远古人类应属于晚期智人阶段,所发现的这些遗址就是他们生活的营地。由于我们还没有发现一处有明确地层出土的远古人类的化石,所以我们还无法对黑龙江省所发现的晚期智人的体质特征下最后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与人类文化遗物伴生出土的那些古生物化石出土于地质学上称为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其中的绝大多数种属具有西伯利亚和华北地区的过渡性质,均属于东北亚地区猛犸象和披毛犀动物群体的成员。黑龙江的远古人类的晚期智人凭借着大自然所赋予的智慧和勇气,通过猎取森林中的猎物和捞取江河湖泊的鱼虾,以及采集草原、森林、湿地、丘陵、山谷等地所生长的各种野菜、干果等,获取了维系生命的生活资料。

毫不夸张地说,考古学家的铁铲每挖掘一次,几乎就能填补黑龙江远古文化的空白,并使黑龙江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为之惊诧之感。当我们拨去那些石器、骨器、牙器、牙角器上的泥土之时,远古文明的气息就会越过几万年的岁月隔阂飘到我们的身边。黑龙江远古人类的文明曙光就掩埋在这片土地上,历史的足迹终于被保留下来。考古工作者的不断发现一直在强烈地冲击着我们所固有的认知世界,其实我们与黑龙江远古人类灵魂世界正在不断地接近。

如果真正地深刻认清作为远古与现代的黑龙江人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那么我们就会感到大吃一惊。因为人类的特点在于代代相传,每一代人都避免不了地具备祖辈留下来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不仅仅是依靠寂静的山林和默默流淌的江河传递着,多数人永远看不到或体味不到这种从遥远的历史星河中传递来的信息。

黑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还告诉我们,黑龙江所发现的数十处远古文化遗存的伟大意义,不仅仅是纠正了黑龙江是“北大荒”的错误认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出土和发现的遗址和遗物中已经表达出更深远的文化内涵。黑龙江远古文化的某些因素正是华北地区石器文化系统向外不断延伸的结果。不仅如此,其中的某些特征还具有当今世界的东亚、北亚、东北亚以及北美地区远古人类活动的共同点。许多中外考古学家普遍认为,分布在上述地区的楔形石核是这一广大地区的共同文化特征。起源于中国华北地区的远古时代的细石器文化,经过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跨越白令海峡最后传入北美洲大陆的历史事实,已经被各国人类学家所公认。由此引出的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之间的远古文化和古代文明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新课题,正吸引着大批的学者在重新思考世界文明的起源等一系列问题。

众所周知,处在亚洲东南角的楚科奇半岛的乌尔呼姆河下游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是古人类经过中国东北走向美洲之前的最后驻足之地。楚科奇半岛的尽头,就是连接亚洲和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的陆桥,也是亚美两大陆之间的天然孔道。在冰川期间,这座陆桥曾很长时间存在过。由于它的存在,亚洲大陆远古人类才最终沿着陆桥上没有结冰的苔原追寻到新的生存空间,从而来到了北美阿拉斯加的土地上。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第尔玛遗址、圣迭戈遗址,以及阿拉斯加的阿克马遗址中都发现了与我国东北地区相近的古人类化石和古营地遗址。在黑龙江省所发现的远古人类的古营地遗址,正是联结华北古人类和北美古人类文化的重要环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黑龙江正是这条大通道上的中转站。正如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所说:“根据对中国、东亚、东北亚及北美地区发现的大量细石器石核的观察,远在一万多年前黄色人种到达北美洲,而后又向南分布。华北地区正是这一洲际文化传播的起点和渊源所在。”因此,许多学者推测:现在生活在美洲大陆上的(土著)印第安人就是亚洲黄色人种的后裔,他们在南、北美洲所创造的文化之源流与亚洲有着十分深刻的渊源关系。

幽深的黑龙江在静静地流淌着,仿佛是一位最深沉的历史巨人,它从未轻易地吐露过自己的过去一个字,任凭人们去胡乱地猜想。一些肤浅的人只有在咀嚼着黑龙江里的大马哈鱼的时候,才会想起黑龙江的伟大。然而,江水滔滔东流入海,远古人类的群体不就是沿着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走向美洲的吗!

(二)黑龙江的史前文化

人们有时候不禁要自我寻思,像黑龙江这样一个地处边塞、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的地方怎么会产生史前文化的物质文明呢?如果确实有人这样认为的话,那么他就是忘记了如下事实:整个黑龙江地区正处在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东端,也是古代阿尔泰语族由西向东追寻太阳升起地方的终点,更是古代中国实现与美洲大陆进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人类的这种由西向东大迁移的运动规律,可能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有着密切的联系。当遥远的西方民族在看到每天太阳都从东方升起的情景时候,自然而然地就对东方及太阳升起的地方产生了无限敬畏之感。所以许多民族一直都保留着崇东拜日之俗。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黑龙江大地上发现了无数处古代文明的遗迹。在辽阔的松嫩平原、在浩瀚的兴凯湖畔、在莽莽的张广才岭……到处都存在着史前文明的遗迹。

然而,在许多场合下,人们不太注意考古学者们的发现,人们习惯于史书和文字的教条而对“遗迹与遗物”抱有种种疑虑。20世纪70年代以前所出版的著述很少有提到黑龙江的史前文化,人们习惯了在历史文献的字里行间寻求黑龙江先民的线索,最多也只是对二十四史的《东夷传》做出寥寥数语的解释。由于历史文献的贫乏,黑龙江地区历史的真实细节一直尚不清楚,人们对于黑龙江的史前文化更是知之甚少或者说是一无所知,根据大量的考古发现所知,黑龙江的古代文明应起始于距今7000~6000年。距今7000~6000年的史前文化在考古学上人们习惯称之为新石器时代,历史学家则称之为“史前史阶段”。

目前黑龙江地区的史前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嫩江流域、三江平原及兴凯湖畔的砂地山冈上,以及牡丹江中游和蚂蜒河上游的山地一带。

松嫩平原的昂昂溪文化:昂昂溪即今齐齐哈尔市南25公里处的一个地名,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近代考古学先驱梁思永先生,首次在这里发现了以新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遂将其命名为“昂昂溪文化”。

昂昂溪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嫩江中游两侧的沙丘和土岗上。当强劲的西北风吹过后,在这些沙丘和土岗上散布着大量的史前文化的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各类残片,偶尔还可以集到完整的器物,梁思永先生主要是对这里的墓葬遗址进行了发掘。

陶器的表面上往往刻画许多水波纹及具有几何特征的纹饰,石器则分为压制、打制和磨制三种,其中以压制的石器数量居多。所采用的石料种类较多,有碧玉、古髓、玛瑙、蛋白石等。压制石器中,以石箭头为最多。这些石镞色彩斑斓(呈黄、白、青、红、紫等颜色)、镞锋锐利,压制得十分精美。骨角器有骨枪头、骨鱼镖、骨刀梗、骨椎、骨针等。从昂昂溪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各类生产工具上分析,当时的人们主要以从事渔捞与狩猎经济活动。

三江平原与兴凯湖的新开流文化:20世纪70年代初,黑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在当时的密山县,大、小兴凯湖之间的湖岗上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由于地处新开凿的沟通大、小兴凯湖之间的水渠旁,遂命名“新开流遗址”。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了32座墓葬,并发现了10座鱼窖。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陶器器表上的纹饰变化繁缛多样,尤以水波纹和鱼鳞纹组合图案居多。石器中压制、打制和磨制三种并存,有石斧、石镞、石刃、石刀等。骨器有骨鱼镖、骨鱼叉、骨鱼卡、鱼钩、投枪头、骨椎、骨针等。在鱼窖中排列整齐的一层层鱼骨清晰可辨,这在东北亚区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中首次出现,说明当时人们的贮藏手段的进步和心智能力的提高。新开流文化的经济类型仍属于渔捞和狩猎,从前习惯称之为“渔猎经济”。值得一提的是,新开流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具有图腾崇拜意义的骨椎鹰首,说明当时的人们具有鸟图腾的意识。新开流文化也被推断为距今约6000年,在今松花江下游及三江平原和俄罗斯滨海地区均有发现。俄罗斯将这种文化称为“马塞舍沃文化”。

蚂蜒河上游的亚布力北沙场文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黑龙江省考古工作者又在尚志市亚布力镇东北1.5公里处的北沙场地方发现了一处距今7000~6000年的文化遗存,遂将其命名为“亚布力北沙场文化”,此遗址南距蚂蜒河右岸1000米。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了小面积的发掘,只清理了一座房址。在房址中出土了玉器、石器和陶器。陶器数量较少,而石器和玉器居多,石器分为打制和磨制两种,没有发现压制石器。磨制石器有石镞、磨棒、磨盘;打制石器有石锄、石斧、穿孔石铲等;玉器有玉凿、玉锛、玉佩饰、三环玉璧等。

从出土的生产工具推测,亚布力北沙场文化的经济类型,主要以狩猎和原始农业为主,并兼营采集,而渔捞经济则不发达,这可能与其地处张广才岭主峰西侧,少湖泊、多山林的地理环境有关。这是一处完全不同于昂昂溪文化及新开流文化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尤其是昂昂溪细石器文化分布范围极其广泛,几乎遍及西伯利亚、中亚和西亚。这种文化究竟从何处传布而来,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八五九农场大板村阿布胶河的台地上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含大量的石叶、石核、细石核、石片、刮削器等遗物。特别是饶河县小南山遗址的考古发掘有了惊人的发现。2015年7月至11月,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石器、陶器;玉管、玉珠、玉璧、玉环、玉锛、玉斧、玉佩。遗址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文化属于新开流-鲁德纳亚文化及孔东文化。并填补了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类型的奥西波夫卡文化,是黑龙江流域下游地区的典型的文化类型。晚期遗址则与黑龙江下游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有相似之处。其早期文化年代约距今9200年,而晚期文化年代距今4000年以上。黑龙江的新石器文化源流与中亚、西亚、西伯利亚地区的关系怎样,均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

黑龙江是片广袤、富饶、神奇、壮丽、充满了奇迹的土地。历史学家与考古工作者一直都梦想能发掘出完整的黑龙江史前文化遗存,从而使人们消除一些不必要的争争吵吵。然而,这个梦想始终没有实现。漫长的岁月导致了人类史前时代记录的贫乏与破碎。残破的陶罐、破碎的骨片、玉斧、骨针、石镞构成了重现黑龙江史前时代故事的主要线索,成为黑龙江古代文明的例证。尽管这些线索的不完整使人们灰心丧气,但是它们并没有失去重要性。如果没有这些线索,我们就无法叙述黑龙江数千年前的历史故事。当笔者见到那些不完整的遗物时,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出无法抑制的兴奋,它们毕竟是中华民族文化身躯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我们通过数不清的世代传承有着“血肉”的联系。

(三)黑龙江古代国家文明的树根

黑龙江昔日辉煌的历史早已像树叶一样随着光阴飘逝而去。然而,它的根基依然掩埋在大地的下面。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黑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先后三次在肇源县白金宝屯松花江右岸的台地上,挖掘出了已经被掩埋了3000余年的历史文化的“树根”。由于其地处白金宝屯,遂被命名为“白金宝文化”, 又因为它是黑龙江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出土有青铜器物的遗址,因此学者们又将其视为黑龙江地区青铜时代的开端。

“白金宝文化”是黑龙江进入青铜时代的代表。白金宝文化中的房屋居住平面呈长方形或方形两种,均为半地穴式,这种半地穴式的房屋在北方寒带地区的各语族集团中几乎都出现过。房址的朝向为东方或东南方,房屋内的地面整修得既平坦又坚硬,似乎是经过夯打后,再经过了火的烘烤,地表多呈黑灰色。房屋的中央为灶址,灶深0.3米,直径0.6~1米。房址内还发现了许多有大有小的柱洞,说明柱有粗有细,较大的柱沿可能是支撑屋顶的承重柱,较小的柱洞则是以承重柱为基点,为向四周架椽起辅助作用和减轻压力的立柱。在居室内紧靠西侧的墙壁长度相等,可能是搁置生活用具或者是陈设重要物品的地方。白金宝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种类和数量繁多,堪称黑龙江最早的陶器艺术展览馆。根据陶器的质地,白金宝的陶器可分为夹砂灰褐陶、泥制褐陶、泥制黄褐陶、磨光红衣陶等。陶器均为手制并采用了泥条盘筑法,陶器质地坚硬,颜色纯正,烧陶的火温较高,达1000摄氏度左右。陶器的器形有罐、壶、钵、杯、鬲、瓮、支座等。

值得注意的是,白金宝的陶器纹饰充分显示了黑龙江古代拓荒者的智慧,繁缛的陶器纹饰凝聚了3000年前他们的思维与创造。陶器的器表上刻有几何纹、绳纹、附加堆纹、指甲纹、锯齿纹、方格纹、划纹、刻纹、弦纹、锥刺纹、乳丁纹、羊纹、蛙纹、鹿纹、骆驼纹、仿回字纹、仿蝉纹、蓖纹、仿桦树皮纹、圆饼纹等,这些纹饰既反映了白金宝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也反映了他们原始思维中的精湛艺术水平。如果把这些纹饰作为有机的整体组合在一起的话,那么我们将看到一幅非常壮观的生活场景。从某种意义上说,陶器的纹饰可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述形式,它应该是最有深刻意义的历史档案。至少,我们可以根据上述的史实,将黑龙江的古代艺术上推3000年。

一切艺术,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所处的经济环境,而且反映了他们的地理环境。制作白金宝陶器的人们无疑是颇有天赋的艺术家,但是他们的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在陶器上,这说明当时的人们非常注意室内的修饰。直到今天,黑龙江人仍然注意室内的装修,而不太注重室外的修饰。这恐怕是在漫长的冬季和长期无绿色的环境中养成的一种习惯。白金宝陶器纹饰中的鹿纹图案说明了他们喜欢鹿,可能掌握了驯鹿的技术。而骆驼纹饰则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或许3000年前的松嫩平原上曾经有过骆驼这种动物,也许白金宝文化的后期,是从有骆驼的生物圈之地迁徙到此地的。

这正是白金宝文化中的未知世界。考古学界的朋友们,一谈起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就滔滔不绝、兴高采烈。其实这3个时代是很难划分的,因为在黑龙江曾经出现过长期的金石并用阶段。在这漫长的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陶器一直是黑龙江古代居民的重要生活用具。考古工作者习惯于用生产工具来划分时代,而对生活用具则多有忽视。陶器几乎在黑龙江地区伴随着人们走过了近7000年的历史,为什么不应该说曾经存在过“陶器时代”呢?

白金宝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小型的青铜器物,与欧洲青铜器的发现相比虽然显得微不足道,但两者出现的年代相当。欧洲的青铜器发现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而白金宝遗址的绝对年代是公元前1300年左右,正当于我国的殷商末年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白金宝遗址中发现的主要生产工具是骨器、蚌器和石器,仅蚌刀、蚌镰的发现就有10件之多,骨器中有磨制精美耐用的骨鱼镖、骨矛、骨镞、骨锥等。蚌刀、蚌镰的发现说明当时已有了农业收割工具。石器中有磨制的石斧、石锛、刮削器、石镞等。从白金宝遗址中出土的这些生产工具上分析,其经济类型是以渔捞和狩猎为主,并兼营农业及家畜饲养业,渔猎经济占主导地位。

这种经济形态在黑龙江地区延续了很长时间。即使到了近现代,黑龙江地区的原住民族中仍然保留了这种渔猎经济的习惯,如赫哲族、鄂温克族等。黑龙江地区的古代民族一直保持这种经济形态的根本原因是这一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渔猎资源。

白金宝文化作为一种已知的黑龙江古代文明而被发现。然而,许多的未知又使我们陷入了极度的迷茫之中。历史恐怕永久是个谜,它存在过后就会消失。历史是隐藏着的,当被发现后进入已知状态时,我们又被无数个未知所困扰。我们虽然终于从地下刨出了“白金宝”这个隐藏数千年的国家文明的树根,但是,这棵大树原有的面貌,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复原的,它的完整的历史将永久的消失。

(四)黑龙江流域古代王国政权

在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阶段,就是王国政权的建立时期。属于 貊-夫余系统的古代民族,在今松花江上、中游地区,松嫩平原的北部与南部,分别建立了强大的“索离王国”与“夫余王国”。有关“索离王国”的史料十分少见,因此其王国政权的内部结构、社会状况、建立时间均不详。最近有人根据考古文化的分布,推测出黑龙江省巴彦县境内的少陵河(清代称硕罗河)注入松花江处的文化遗址,可能为“索离”文化的遗存。遗址上有古城堡和大型的建筑,并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玉器、陶器和骨器,其年代接近战国时期,可能是“索离王国”的重要遗址。“少陵河”这个古老的地名所透视出的文化内涵与“索离国”的名称接近。“少陵”,又写作“硕罗”“索棱”等,其实均是古代“索离”同音异写的名称。由此可知,今松花江流域的“少陵河”或称“硕罗河”之地名渊源甚古,可能与“索离国”地名有关。

东汉王充《论衡》一书,对夫余建国有这样的记载:索离国王子为了逃避索离王的追杀,从索离国南渡弱水,到 地建立了一个王国政权,即夫余国。其中的“ 地”泛指今西流松花江流域。夫余王国共存在了600余年,其建国的时间在公元前100年前后的西汉时期。夫余国的初都王城位置,即今哈尔滨市东郊宾县庆华堡寨古城,而王城的第二迁址则越过阿什河、拉林河后,在今吉林市的东团山古城,夫余王城的第三迁址,即今吉林省的农安县城。

据《后汉书》等文献记载,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菟郡千里,南与高句丽相接,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户八万,其民土著,有宫室、仓库、牢狱。多山陵,广泽,于东夷之域最为平敞”。夫余王国建立后,一直与汉朝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夫余王死后,汉朝常以“玉匣”(玉衣)赠之。夫余王国对于维护汉朝在东北地区以及黑龙江流域南部的统治意义很大。

一个消失的王国,根据碳-14测定,古城年代大约在两汉—魏晋时期,时间跨度在500年左右。其文化特点是:古城多为圆形,依山势而筑,外缘内墙,叠土堆砌。墙基为石块,极特殊的城池为方形,并有硕大的马面建筑。古城内出土的文物,多为陶器,有豆、盆、罐、陶猪、陶狗等,有铁器、石器、骨器和少量的青铜器。据文献记载,勿吉有“筑城穴居、好养豕”的生活习惯,这个神秘的王国可能就是历史上消失了的勿吉王国。

嫩江流域还有乌洛侯国。“乌洛侯”,蒙古语为“山中人”之意,文献中又写成“乌罗护”“乌罗浑”等。主要分布于嫩江上游流域,其俗“多养豕,有谷麦,好射猎,皮服,尚勇,不为奸窃,无寇盗”。曾为北魏的拓跋鲜卑族守护祖庙石室(嘎仙洞)。乌洛侯人的生活方式与经济形态,以狩猎业、畜牧业为主,并兼营农业。有关乌洛侯王国的史料记载和考古资料十分匮乏,其具体的内容尚须进一步的研究。

(五)黑龙江文明的鼎盛时期

7~13世纪,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发展到了最辉煌、最灿烂的历史阶段。在今天的牡丹江上游的宁安盆地及阿什河中游地区的河谷平原,出现了两座光彩夺目明珠般的城市,即渤海国的上京龙泉府与金上京会宁府。今天这两座城市遗迹犹如两座历史的丰碑,记录了黑龙江流域古老文明的历史,成为衡量这一历史阶段文明发展的尺度。与此同时,相对于中原王朝来说,隋唐两宋正是中国社会文明史上最复杂的时代之一。它在各个方面的成就都显示出令人惊奇的丰富,并让人充满了焕然一新的感觉。由于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的不断撞击与开拓,长江、黄河流域的文明与黑龙江流域的文明之间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在文明的冲突下,黑龙江从一种相对孤立和荒僻中,走向充满朝气、活泼开放的历史新阶段。7~10世纪,黑龙江流域的靺鞨人以今牡丹江上游为中心,建立了一个臣属于唐王朝的地方政权渤海国。渤海国于689年立国,926年为契丹族所灭,前后共存在了近237年。这是东北亚大陆最强大的政权之一。由于渤海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故唐朝的史书将其赞誉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在今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内全面推行秦汉以来的行政建制,在其统治区内建有5京15府62州100余县。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下游,东到日本海,南至朝鲜半岛的泥河流域,西至松嫩大平原,几乎占据了今黑龙江流域、图们江流域及鸭绿江流域中最肥沃的河谷平原及山地平原。渤海人接受了汉唐以来文化与典章制度,佛教与儒教也开始在黑水流域得到广泛的传播。

今天宁安盆地中央所保存下来的渤海上京龙泉府故址,作为黑水文明走向成熟的标志,已经经历了1300余年的漫长岁月。当我们漫步在古老的城垣,仿佛听到了那永不消逝的佛堂的钟声。

文化的交流必然导致传统的变异,然而正是这种变异才促进了文明的发展、繁荣。以渤海上京城为中心所保留下来的大量文化遗存是黑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渤海国的城市、葬俗、居住选址、皇宫、寺庙以及渤海国的诗歌、舞蹈、音乐、建筑、雕刻等虽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但它却是中原文化的生成物,黑水文明从一开始就没有割断自己的根系。海东盛国的文明载体虽然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不过其作为一种文化仿佛刚刚被认识。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的时代,唯一能唤起我们勇气的资源便是我们共同拥有的文化。

继渤海国之后,11~12世纪,靺鞨人的后裔女真人,再度兴起于黑龙江流域的阿什河畔。中国历史的进程发生了令世人瞩目的转折。一个尚武、剽悍、坚强、耐苦、朴素和组织严明的社会取代了重商、享乐、软弱、腐化和涣散的社会。

女真人于1115年立国,在不到15年的短暂时间里,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一举消灭了辽、北宋两大王朝。女真人按照五行德运之说的相生相克的理论(辽的本命为“镔铁”,宋的本命为“木”),又以自己肇举之地为按出虎河,其本义为“金水河”作为依据,将其建立的国家命名为大金国。金既能克铁,也能克木,金国定都于按出虎河(即今阿什河)之侧,今天的哈尔滨地区遂被称为“金源内地”。

金帝国幅员辽阔,北至外兴安岭,东到日本海,南临淮水,西至大散关,几乎包括了今天中国的北部,事实上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南北对立。

女真人较之于自己的祖先靺鞨人所建立的渤海地方政权,强大数十倍,不仅使黑龙江区域文明得到了繁荣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打破了长城南北长期隔绝的状态,使黑龙江流域文化与长江、黄河流域的文化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变华为夷,变夷为华”的中华一体的文化格局。

黑龙江流域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开阔的河谷平原与松嫩大平原相接,农田密布。无论深山峡谷还是丘陵与平原,到处都是金代历史的陈迹。金初的山陵,太庙、祖庙、金上京城故址及其周边各类文化遗存,构成了金源文化的载体。金上京会宁府故址的周边还出土了数以百万计的天方地圆的铜钱,上千面不同图案的铜镜,上百方金代的铜质官印,数不胜数的精美瓷器、玉器、铜器、陶器、骨器、木器、各类石刻,代表着儒、道、佛三教文化的不同遗存与遗物。上京城内外的寺庙、官衙、街市、居址、皇宫、楼阁与高大的城垣构成了黑龙江区域文明的中心。

金上京会宁府是当时东北亚大陆规模最大最为富庶的大都会,这里是高句丽、西夏、南宋等使臣朝贺之地,也是当年风花雪月的北宋徽、钦二帝作为女真人阶下囚,向金朝皇帝叩拜的地方。历史的往事虽如过眼云烟,但历史的悲剧却永远不会为人们所忘却。

金代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显著标志,就是中心城市的出现和城镇网络的形成,目前仅黑龙江省就有140座金代的古城遗迹。另外是商品经济的活跃、交通驿站的发达、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农耕土地的大面积开垦利用。黑龙江流域的原始经济,如狩猎业、渔捞业、采集业、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相互孤立和缓慢发展的格局被打破,随之而来的是大面积的农耕土地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冲击,使上述五种经济形态在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格局下融为一体,成为互补互利的经济基础,从而加速了黑龙江区域文明的进程,并使其达到了繁荣的鼎盛阶段。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栖息地”,又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遥想当年,靺鞨人与女真人在这块荒凉、冷僻、凄苦,并使人丧失活力的土地上,开拓出了如此繁荣的城市文明,这怎么能不令人生出无限的感怀呢?在这片令南方人只会产生一种流放之感的土地上,女真人却能够建立一统万里的王朝政权……沉睡了八百年的文明正在苏醒。具有北方马王堆意义的金代齐国王完颜晏夫妇合葬墓的发现,终于使人们意识到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的存在和它的活力。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偶然间发现金源宝藏的故事,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历史而欠下的一笔文明债。

元、明两代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就像一个疲惫不堪的巨人,沉睡在茫茫林海雪原之中。然而,他们并没有永远地沉睡下去,16世纪女真人再度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并于17世纪灭亡了明王朝,建立了一个君临天下、称雄于东亚的大清帝国。女真人的再度辉煌是他们祖先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后女真政权为了自己与中原文化更广泛深入地融为一体、“变夷为华”,从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的角度考虑,遂将自己的族称改为“满洲”。“满洲”二字与其国名“清”字均有水的含义,这是因为明朝之“明”字本义主“火”命,按照五行德运之说,水能克火,即清能灭明矣!

女真人为什么两次逐鹿中原,给中原汉族王朝政权带来了悲剧的事件呢?这正是我们所要追寻的历史岁月中的背景所在。

女真人两次定鼎中原之前,辽、北宋及明王朝均是当时世界上较为富有和先进的王朝。它们在许多方面均处于辉煌的顶峰。然而,它们却败于女真人的铁蹄之下。这一历史事实惊醒了经典的主题,即每当一代王朝政权的皇帝和朝廷上下沉湎于享乐而不理朝政之时,这个政权就会自寻死路,面临灭顶之灾。

清朝入关以后,作为女真后裔的满洲人将白山黑水之地作为龙兴禁地,长期采取了封禁政策,黑龙江流域的文明事实上从元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则一直处于休眠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黑龙江流域出现“北大荒”的局面则是从元代开始。近现代以来,黑龙江区域的文明在移民文化的推动下才逐渐迈入了新的文明的门槛,并开始走向辉煌,文明不再成为寂寞的往事。

明永乐七年(1409),明廷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尔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尔干都司。奴尔干,一作耦尔干、弩而哥或作纳而干,清人称之为“泥哈罕”,即满语“国画”之意。这说明该地区风景秀丽,山水如画,奴尔干都司的治所为元朝东征元帅府(见《辽东志》)。据明代永乐和宣德年间镌刻的永宁寺碑记载:“十一年(1413)秋,奴尔干西,有站满泾,站之左,山高而秀丽。今造寺塑像,形势优雅,粲然可观。”表明奴尔干都司在永宁寺之东,满泾站之左。奴尔干都司建立后,明廷驻军奴尔干,最多时达3000人,最少时不少于500人轮番戍守。至明万历年间,奴尔干都司所属卫所有卫384、所24、地面7、站7、寨1, 它们分设在西起斡难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以东,以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黑龙江地区曾是中国东北地区历史上的重要舞台,上述黑龙江历史上的历代王朝的建立,均为清代黑龙江流域成为一个独立的地方行政区域奠定了基础。 UMyVIMQrb8IdIu2dYKPOgGxpErMekrKThQq77UoKNwWYjhxwjDFfZ+Tc+lgNt7x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