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思路

一 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较为突出,代表着该民族相对来讲比较有能力为其他民族在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进步做出贡献。文化实力突出的民族也比较容易获得其他民族在思想观念上的认同、尊重以及情感上的亲近和行动上的支持等。在文明的进程中,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文化的发展是人类进步与文明的重要标志,衡量一个国家、民族以及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文化软实力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文化软实力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政治、社会、贸易、民生、交流等有着方方面面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文化软实力最直观的体现,则是这个国家或民族在文明进步的过程中,生产和创造出来的软性的财富,称之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它的兴旺发达可以助力一国或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得到的提高。

因此,在梳理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时,既要了解文化软实力的载体与对象,又要清晰地梳理文化产业的基本脉络。文化产业的本质还是隶属从事文化生产和服务的经营性的行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范畴,是社会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步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善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是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时代产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发达程度越高,当地的文化软实力也会越强,在此基础上,该国或地区的文化产业也随之变得更加发达。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是通过相关的文化服务以及文化消费品呈现出来的,文化产业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良好的文化产业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实力,并促进这种文化更好地在世界各地进行传播,这既是一国或地区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必要条件,又能让文化在传播的基础上获得认同并得以推广。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必将会促使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一)文化产业具备的功能

1.经济功能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影响经济。经济同时又会对文化产业产生重要的影响。文化产业既是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又是一种知识体系,为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不同的知识。文化是价值体系,进一步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今天,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的经济功能更为突出。现在属于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与创意又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突出特点是技术集中、知识密集、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资源能源消耗低,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产业形式。在文化产业的带动下,人们的精神需求能够得到提高,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也会相应地增多。只有不断扩大文化消费内需,积极刺激文化消费,才能促进文化产业健康蓬勃发展,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人类已步入了一个知识和经济、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多元社会。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凸显,在社会化程度日新月异的今天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价值。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文化附加值等因素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知识生产力将逐渐成为生产力、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会更多地体现在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配套、企业战略与同业竞争、政府支持这五个方面。如何创新商业模式,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打开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挖掘特色文化消费热点,为广大民众提供具有创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经济文化消费增长点,任重而道远。

2.社会功能

文化产业既追求经济效益,又应该讲究社会效益。市场是主要因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导向。如果商家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不受重视和欢迎,无法实现其经济价值,那么也就无法实现其社会效益,社会功能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文化产业的载体——各种文化产品,既需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又要满足消费者精神文化需求。只有生产出符合市场规律和具有创意的产品,充分发挥社会功能,才能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打下扎实的基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WTO,我国也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国正处于经济的快速转型期,内在需要与外在变化等多方因素相互作用,文化产业的社会化程度也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在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复合发展模式已成为主流,特别是高科技产业、旅游业、制造业等产业,更多的与文化产业融合在一起。只有增加文化产业的内涵,提升文化附加值,给文化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发挥其社会效应。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也要坚持多重效益,更好地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只有把社会效益和文化发展摆在前位,才能加快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在这一前提下,统筹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文化产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3.文化功能

(1)娱乐性

文化产业可以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它通过各种娱乐活动、文化产品、商业形式等,让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活动身体、休闲愉悦、消除紧张和疲劳。在当今工作生活压力下,文化娱乐活动使得人们放松和宣泄,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

(2)健康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条件的丰富,人们越来越讲究健康养生的生活方式。各种文化活动的展开和文化经济形式的丰富,可以为人们创造健康的生活。由于对健康的向往,人们不仅会追求外表的形体美,从事各种体育活动,而且会舍得在外表上投资,这些消费活动的兴起,会使人们更加健康,同时收获美丽。

(3)信息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时代,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对信息文化和网络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局域网、因特网、各种通信服务及各种培训服务纷纷兴起。在这一大背景下,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获取更加前沿的信息技能,可以促进人们的事业发展,增加经济收入。

(4)服务性

文化产业的又一重要功能是其服务性质的延伸。文化产业为了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符合社会大众和消费者的需求,以服务为基础,满足其文化目的。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今后要积极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使民众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与繁荣。所以,文化产业的服务功能不可忽视,它符合我国国情与大众的文化需求。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局

近十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也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大环境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整体趋势渐佳,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需求。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我国的文化产业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同时为我国文化产业未来的整体性提出了相应的长期需求。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的进一步合理化,应当有相应的创新系统与政策,因此,制定符合市场的文化产业政策,打造与国际环境相适应又与我国国情匹配的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系统,是文化产业长期发展的主要工作,这有利于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文化产业的新格局。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政府的宏观规划下,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格局。当下,我国绝大部分的省市都已经完成未来五年至十年的文化产业发展长远规划,积极地将文化产业打造成地区的支柱产业。预计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将会出现以下趋势:一是文化资源进入不断调整与相互融合的关键时期;二是科技与文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发展趋势;三是文化产业出现多元化发展势头;四是文化与旅游及制造业的相互合作密切;五是文化产业发展从最初的自发转向自律。从中国文化产业的框架来看,可以分为渠道和内容两点。从渠道的角度看,主要有四条:一是广播电视新媒体网络,主要分为有线和无线;二是电影院线产业链发展;三是出版物的推广与发行,包括图书和报刊;四是各种剧场连锁。从内容生产来讲,主要包括美术音乐、影视制作、戏剧演出、出版发行、图书刊物、动漫文化等。除此之外,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也势必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旅游经济从中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无论是自然美景的观赏还是历史人文景观的游览,文化的影子都无所不在。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实践活动。所以,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性。文化既是旅游的精髓,旅游又成为文化的客观载体。随着文化资源的开发,个性出游和深度出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喜爱,多种形式的选择使得文化产业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制造业对文化创意产业也产生深远影响,设计和制造各种惟妙惟肖的文化创意产品,并推广到市场上,丰富了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内涵,使制造业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带动了产业的升级。近年,国内娱乐影视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国内外电影选择众多,不少国产电影票房成绩喜人,加之数字电视、数码电影、宽带接入和视频点播,这些都将成为影响中国传媒业未来走向的重要力量。

在我国新时期的环境下,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提升,已将其归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与战略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大规模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下一阶段的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上。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刚刚起步,进入了一个良好的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初具规模,聚集区建设正步入轨道,但具体优势还不明显。将来的发展将进一步对创意文化产业企业进行目标性的孵化与重点栽培,帮助文化创意产业营造良好合适的外部发展环境,建成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局,这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与健康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的提升与发展,需要各种文化创意活动。文化创意不仅仅是对过去传统文化的沿袭和一味模仿,更讲究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迫切需求下,借助科技力量进行创新,对文化产品进行包装,实现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提升。过去十年,在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和国家对文化产业大力支持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由最初的朦胧期,历经摸索、发展、培育,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中《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更加保障了其健康发展,它是我国最早的文化产业专项规划,为文化产业的行业规范提供了依据,也加快了产业的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为文化软实力的打造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革开放初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阶段,但是,文化产业真正得到重视与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在21世纪初。在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中央的正式文件第一次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说法,形成了现在的概念,是我国文化产业建设兴起的标志。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文化政策都是在这一阶段发布的。文化产业建设在我国政策中所与比重越来越多,很多会议和政府文件中都指出文化产业的重要性。2000年至今,在改革开放与经济腾飞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在我国迎来了春天,各种形式的文化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国家现代建设的总体战略中强调,“十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进行经济发展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今后,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和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相信我国的文化产业将会迈入一个新的时期,将拥有更多的机会。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9)》显示,由于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虽然2008年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进入了下行通道,但文化产业却依然保持了快速、良好与稳健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亮点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披露,2006~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及其占GDP的比重,总体呈增长趋势,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比率在2006~2009年,分别为17.1%、25.2%、19.0%和10.1%,其年均增长比例达17.84%。在这个时间段,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45%、2.6%、2.43%和2.5%。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文化产业越来越多地与西方接轨,受到西方文明与产业形式的多重影响。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较晚,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很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历经多年的培植与扶持,拥有着良好的体系和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人口众多,内在需求旺盛,如能坚持走文化创新的道路,学习西方先进的产业经验,与国际接轨,将有助于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所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不久的将来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 新传播环境下的国家形象构建

我国有着5000年悠久的历史,是东方文化的起源地,长期以来,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中华文明曾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然而,我国的近代史却经历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冲击,我国的文化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蒙上了阴影,我国的国家形象也跌入了谷底。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文化事业遇到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和政府对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产业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开始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产业建设蒸蒸日上,日新月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国家形象借此契机迅速提高,重新吸引了世界目光。

国家形象是建立在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物质、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和民族精神等各个要素的综合基础上的,并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知和接受。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形象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此同时,国家形象塑造的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关系到民主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民生的基础问题。所以,研究文化软实力,势必重视国家形象的打造。

(一)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在这个时代,文化的繁荣不仅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而且体现在各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从国家长期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文化、经济、政治、国防的关系密不可分。经济中的文化含量更加的凸显,文化的经济功能也越来越强。由此可见,文化本身就是综合国力竞争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软实力只有通过文化、价值体系、对外政策的辐射才能体现对外界的影响力,国家形象的塑造也借助文化产业的传播赢得外界的赞同,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塑造国家形象,要借力于各种不同的传媒手段宣传,塑造出民主、富强、发展、自信的中国形象。文化折射出国家的软实力,回避国家形象认知方面的硬性差异,用更加软性的方式来塑造中国优良的国家形象。

世界上所有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必须以文化软实力为基础,以此来提高国家软实力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光明,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量和上升的空间。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打造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软实力将会使得文化产业所生产的文化商品更加符合群众的需求,扩大吸引力,获得更多的一级消费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与进步。在国际大环境下,只有学习与借鉴其他国家突出的文化产业经营模式与经验,才能更好地发展本国文化产业建设,这是用文化产业塑造国家形象与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必经之路。

(二)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

1.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设

国家形象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国家形象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要素。国家形象是一国在他国心目中所获得的道德评价和感性认识的体现,从文化形式上对其他国家产生潜在影响。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是否被他国肯定和接受是衡量其国家形象好坏的标准,文化作为国家形象的外在体现,将向世界展示自身的影响力。由此可见,文化软实力是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增强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在综合国力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提升了整体的硬实力。虽然有些西方媒体偏向长期报道中国的一些负面新闻,如雾霾、失业率、食品安全、腐败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误导西方民众,对我国的整体形象有着不利的影响。近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形象的整体塑造以及打造正面的国家形象。欧美国家经常采用多种经营方式,以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载体来传播塑造整体的国家形象,有很多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和参考。国家形象文化产品,既包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也包括国家形象建设,如政府、企业和国民所应具备的素养;认清国家形象品牌定位,或创新,或严谨,或时尚,建立国家品牌;拓宽国家形象传播渠道,比如政府交流、民间互动、媒体造势、商业运营以及各种文化社会活动都可用来帮助建设国家形象。

2.中西方看待中国国家形象的差异

国家形象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十分重要,在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与影响程度日益凸显的当下,中国应该怎样准确定位自己,海外不同国家如何解读当今的中国,将在很大层面上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海外各国对我国的国家形象认知度有很大的差异,也造成了各国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认识的褒贬不一。总的来讲,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国家形象认识持正面态度,而西方不少国家对我国持负面态度。比如2010年,美国皮尤全球民意调查机构针对22个国家的民众设计了中国形象的民意测验,从反馈回来的调查结果中可以分析出,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呈现出的是多元化的格局,在世界各国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眼中有着不同的评价和结果。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部分西方国家媒体由于长期对我国进行选择性报道和发表片面的新闻言论,容易“妖魔化中国的国家形象”,对西方民众产生错误引导。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长期得到中国的帮助,与中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这些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较为认可。由此可得出结论,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新闻宣传方式对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对该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和文化产业输出作用巨大。

(三)文化软实力拓宽国家形象传播渠道

1.国家符号的概念

在“传播生态学”的课堂中,笔者曾简单对两个本科生班级进行过随堂调查,让学生们在5分钟内对“中国国家形象”这个词迅速联想任意5个词语,用来调动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初步感性判断。结果发现,出现频率相当高的词语为:世界大国、中华民族、地大物博,京剧、武术、中医;黄河、泰山、长江、长城、故宫,东方巨龙、中国梦、汉字、书法、刺绣、印章、瓷器、国画、旗袍、儒家思想、太极八卦、中国结、熊猫、金丝猴、丹顶鹤、红楼梦、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由此可见,人们心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是丰富多元的,也正是这样一些词语,构成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基本框架。

这些代表中国形象的词语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我们的意识中。我们联想到某些有关国家形象的词语便是国家形象的一种记忆化的体现。

我们再举一些国家的例子,从中看看这些国家在我们脑海里会留下什么印象,我们会联想到什么词语。这些国家分别是:①芬兰;②日本;③巴西;④德国;⑤菲律宾。

大多数人也许会联想到以下一些词:

①芬兰:圣诞老人的故乡、桑拿浴、诺基亚;

②日本:富士山、佳能、索尼、丰田、凌志、靖国神社;

③巴西:足球、桑巴舞、狂欢节、热情;

④德国:啤酒、严谨、奔驰、宝马;

⑤菲律宾:热带岛屿、人质事件。

这些词语当中,有中性的词语,有正面的词语,也有负面的词语,这些都是国家形象在大众心目中的片面化体现。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的形象,在我们个人的眼中也许就是某个词语,是很片面的某个印记。而这些印记是否正面、向上,和这个国家整体的实力和宣传效果以及传媒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也正是这些词语,构成了人们对各个国家的不同印象。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和文化思想、民俗传统、国民素质等软性因素构成了国家形象的基本大框架。针对这一点,该国的政府与国民的主观印象、初步意识造成的影响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国民直接的行为举止能改变世人对其所在国家全面印象的综合评价,所以民众在塑造国家正面形象的过程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还有很多大型企业也是重要的表达形式,有的企业长期向世界各地输出先进的科技能力和提高企业自身的影响力,还举办或参加与社会贡献相关的活动,非常有利于帮助本国树立优良的国家形象。比如提到诺基亚我们想到芬兰;比如提到苹果我们想到美国;说到韩国我们会想到三星;说到宜家我们会想到瑞典。目前中国的企业还没有哪个能够代表中国的形象。毕竟,能够影响世界的知名品牌中国还没有出现,但是,来日方长,比如阿里巴巴在美国的上市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引来无数的目光,相信会有那么一天,说到某个产品的时候,大家就会联想到中国。

人们对国家形象的评价很多时候是从大的观感和整体印象来判断的,但一些细节也影响深远。举例来说,旅行者在跨入该国国境的时候,该国的海关工作人员的态度是否和蔼友善,停留地的餐饮与住宿条件是否俱佳等,都有可能影响一个人对这个国家的整体印象与综合观感。除此之外,阅读到一篇有针对性事件的新闻报道或者观看了一场与该国文化联系紧密的精彩演出,都将起到帮助推广该国国家文化形象的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人们也更容易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及不同国家的新闻报道和消息。所以,现在仅仅通过个别信息渠道或者简单的某一次经历就形成对一个国家根深蒂固、不可更改的印象的人已变得越来越少。

回到我们中国的国家形象上来说,我国有着5000年的历史文明,精神、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力甚至远远超过政治、经济、科技。正是这种精神、文化、思想的持久影响力,所以,即使曾经有过战乱,朝代更替,中国总能实现统一。尽管古代中原曾被其周边民族占领和统治过,但都被中原博大精深的汉族文化所吸引同化,最终融汇交织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汉唐盛世,这种软实力的影响尤其可见,对周边的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老挝、缅甸等形成辐射,使之成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中华文化圈”。一个多世纪前,韩国还以中国的汉语作为国家的官方语言;至今,海外华人聚集的地方还被称为“唐人街”……

今天,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崛起,主要体现在国家的硬实力上。长期以来备受推崇的中国文化,还是以古代的汉、唐、宋的文明为主,国家软实力方面的影响力并不明显。现在在世界各地,我们经常能看见“made in china”字样的产品,这也是我们中国呈现给世界的一种国家形象。目前中国生产的产品遍布全世界,但有知识产权和影响力的产品却是为数不多,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不足。我们看一个实例:2004年,当时我们从美国引进的图书版权有4068种,而我们向美国输出的图书版权得仅仅只有14种。难怪英国著名的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这样点评中国:“你根本不需要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那种可用来推进自身利益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思想观念。”撒切尔夫人所执政的年代,我们中国人确实没有深刻地意识到国家形象的问题。塑造一个符合国民以及世界认知的国家形象,不能局限于如何借助思想、文化、观念来传播国家形象(这不仅是国家文化与传播力的问题),还必须从体制上逐渐完善整个社会公平、正义,让群众能够看见改善这些问题的可能性,才能得到多数民众的认同。与此同时,良好的国家形象既可以减少自身发展的阻力,还能成为有效吸引海外人才,推动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有利途径。

2.国家形象宣传片

(1)背景资料

国务院新闻办在2010年的国庆期间,向全球主流媒体和全世界的观众,制作并播放了一部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片子当中有50多位人物,分别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代表,用他们的形象来推广和宣传中国的正面形象。从宣传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在国力强盛和国际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树立了和谐向上的国家形象,可以感受到我国自由民主、文明进步、繁荣的强大愿景。因此,该片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是当今我国对外形象传播形式的一种大胆的尝试。

国务院新闻办在摄制时创作了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时长30秒的电视宣传片,另外一个版本是一部长达15分钟介绍我国发展的纪录片。这个宣传片自拍摄以来,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最值得大家津津乐道的是,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的人物篇在2011年1月登录了纽约时报广场,吸引了西方众多眼球。

这部国家形象宣传片是以商业运营为主的,虽然国家予以立项,并对经费进行了资助与补贴,但更多的是由专业的公司来把控推广。以国家形象进行整体宣传,给西方国家和海外媒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事件也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关时代的来临。

(2)国家形象宣传片观点节选

a.媒体观点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在美国等国家的海外主流媒体连续播放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用50多位中国各个行业的名人来打造中国当今的国家形象。在该片播出后,香港、台湾等多家媒体连篇报道该新闻,大多数媒体认为这是中国有足够的底气,主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国家软实力,并积极争取国际地位和话语权的表现,这是中国国家公关时代标志性的事件。台湾地区《联合报》的深度新闻报道指出,长期以来,西方大国对中国大陆和平崛起的事实总是抱有怀疑态度,并不停地向中国发难,形成一种“中国威胁论”的说法。为了提升中国的正面形象,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我国启动了“国家公关计划”,更多地向海外“发声”,以提高自身的地位和构建国家软实力。香港的《大公报》也指出,中国正努力打造大国的新形象,“外塑形象内反‘三俗’”。这又是一次由国家相关部委直接主导的国家形象塑造工程的体现。

b.专家观点

我国的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自传播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海外的广泛关注。中国制作播出“代表中国心、展现中国梦”的系列宣传片,对树立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一措施也说明中国政府在对外传播当代中国现状及中国人民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方面显得更加的主动。

c.网友观点

质疑派:

一个人的口碑,与他(她)的言行举止、气质等都有关系。如要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虽然花费大量经费拍摄宣传片、在世界各国建立孔子学院固然会有效果,但更有效的应该还是“内政修明”,老百姓安居乐业,对国家充满自豪,如果实现这些,国家形象也就自然而然提升了,这与宣传片相辅相成。

客观派:

对于中国国家宣传片,大家都有很多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在人物篇中,里面出现的很多人物都是有争议的。其实我个人也认为有些人的确不够资格上这部片子,可是不管怎样,这部片子宣扬的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国家主席访问美国的特殊时刻,在美国最繁华的时代广场展示中国开放、自信和健康的形象是很有意义的,不管片子客观不客观,我们自己看了会有一种自信。凡事都有两面,有好有坏,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盯着不好的一面不放,我们也没有必要如此偏激。

(3)国家形象宣传片分析

在全球一体化加快和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对于自身的国家形象的定位是和平崛起与发展。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西方国家媒体长期对中国的选择性报道,所以以往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新闻报道以及信息传播中有着很多负面的内容,西方的部分民众对中国的认识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误区。国际传播在国家形象的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如何正面宣传和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形象。

自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后,我国借此契机越来越注重国家形象的塑造,特别是改变了以往等待被宣传的传统模式,选择主动出击,走出去,向西方国家展示中国的国家形象以及传统文化,体现出一种大国的自信和掌握话语主动权的期待。2011年1月,中国在各种外交场合和国外媒体中投放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是我国文化软实力构建中一个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例子。中国政府通过拍摄这一系列的宣传片,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体现出国家整体在国际公关上取得了新的成效。

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需要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国家的软实力与国家形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互相作用。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选取了50多个能够代表当今中国形象的镜头人物,是想通过一种直观的方式来表现出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文化大国”的形象。文化软实力的打造,需要经济作为背景,更需要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和良好的国际关系与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提高,各种通信传播手段的便捷,新闻资讯也能更快速地向世界各地传播。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只有借助高速而有效的传播途径,才能够让西方更多的民众真真正正地了解一个发展中的中国,对中国充满兴趣,加强对中国的认同和尊重,建立符合中国利益的正面的国家形象。

3.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1)背景资料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委员会授奖词称:“他的魔幻现实作品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与当下。”

在西方国家中,莫言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红高粱》。这部作品在中国社会也广为人知,1987年,张艺谋导演把这部作品拍成了电影,由巩俐和姜文主演,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作品中莫言对中国广大农村农民的生活有着非常细腻的描绘,受到了诺贝尔奖评委会的好评。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彼得·英格伦(Peter Englund)认为莫言从“内部”审视了中国社会,并高度评价他是“福克纳、拉伯雷与狄更斯的混合体”。

这是我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来说是一种突破,该事件成了中国2012年的文化盛事。莫言代表中国的国家形象,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了解中国社会。英国《每日电讯报》评价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全球终于将目光投向了繁荣的中国文学”;美国《华尔街日报》也认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软实力水平提升的标志,同时是中国在文化领域影响力增加的表现”;德国《世界报》则更直接地指出,这是“中国全球软实力战略的一次胜利”。

(2)莫言获奖与中国形象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生存的命脉和基础。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崇尚文化、尊重文化、注重文化。在5000年的漫长岁月中,我国劳动人民孕育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的经济在迅速发展,中国逐渐走向世界外交舞台的中心,在全球经济体中的价值和地位越加凸显,而中国的国家形象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还有待提高。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既需要经济作为基础,更需要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侧面体现了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高。这是中国在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过程当中极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莫言本人在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时谈到,这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只是说明他的文学作品得到了以欧洲为主导的诺贝尔评审委员会的认同,它更好地促进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的传播,对中国的软实力起到了适时助推的作用。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人获得了这个奖项,是一种骄傲,会引起各国媒体和民众的广泛关注,也会体现获奖人物所代表的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莫言就已经是享誉国内的知名作家,从他的写作风格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故乡对他的深刻影响,在很多文学细节描写中都能感受到他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家乡高密的风土人情,通过他的文字跃然纸上,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系列丰富的生活画卷,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真实生动的来源。莫言的写作是站在一个跳出中国思维的角度,可以从他的作品中解读到以虚幻以及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各种现代文学元素,字里行间充分展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大众最为了解的莫言的作品,莫过于曾经被著名导演张艺谋搬上银幕,由姜文和巩俐主演的《红高粱》,这部作品曾获得第三十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莫言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的强烈的人性与生命意识,使电影《红高粱》充满了具有乡野气息的文化反思精神,也让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在艺术创作领域达到了高峰。莫言描绘了故乡高密丰富的风土人情,对书中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度的刻画和剖析,体现了作者超越在意识形态左右下已经僵化的以往的文学叙事模式。大生大死、大恨大爱的反传统的自由生命特性在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莫言的《红高粱》让海外民众在诺贝尔文学奖这样一个被特殊认可的文化平台上看到了中国人的文学艺术创造力,而张艺谋导演所运用的色彩和民俗成了他电影中标志性的中国符号。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文化进步过程中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它让当代的中国文学通过诺贝尔奖的平台吸引世界的目光,虽然一次获奖并不能让西方所有的民众全面认同中国文学,不过有影响力的文学家的佳作如果多一门语种的翻译,就会让海外民众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从而多一份了解,以此获得更多的理解与尊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次获奖为中国人树立了民族自信,也圆了中国人长期的诺贝尔文学梦。西方对中国的解读向来是多面的,从文学这个角度,过去中国还没有哪个作家能够进入西方主流社会的视角,莫言的荣耀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搭起了一座跨文化传播的友好桥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光靠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和莫言还不够。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明文指出,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与增强是确保我国至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体现,而“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又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莫言推动了当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产业打造会随着世界对我国的关注走向一个新局面,让更多的海外民众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Bp+VL4KFwt5T/oviKK7XA0ePax9ybsR/+PFOtJpGLFGXs9ZEwsxysA1DRtZE4K7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