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毕加索与克利的绘画

平成五年(1993)五月五日的《西日本新闻》专栏,登载了以下一则令我心动的新闻:

内山秀树,九州大谷短期大学助理教授,介绍了幼儿园儿童的绘画。如此轻松愉快的色调和运笔法,为什么中学生却丧失了呢?

“这是怪兽的尾巴!这是怪兽的西服!”“第一次画麒麟,大了吧!像个怪兽!”“啊!忘了画上房子了。”“补上吧!”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自言自语着。

注视着牛棚的孩子,一口气描了六点。在开始画横之前,看到了牛的全体像,接着变成了牛脸等的特写,最后则成了毕加索素描那样的如同人一般的牛。这大概是打算让自己变成牛吧!

内山先生说:“孩子们传递着发现的喜悦,确认着激动的体验,从紧张中解放了自己,而且谈论着各自的美梦。”此外,不能清楚地用形体和语言表达的幼童的想法,不也被大人们拒之门外了吗?

看一下幼童的绘画,我想孩子们没有一个不是天生的艺术家。而这些美好的可能性之萌芽,在中学生时代就枯竭了。就像5月蓝天中舞动的鲤鱼形旗,但愿孩子们的才能也能够发展壮大。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日本人尽皆知的世界级的西班牙大画家。毕加索也是到晚年才画出了有独到见解的看起来很稚拙的作品。不过这种稚拙,虽然在表现技巧上与孩子们的画十分相似,但在精神意向上却与孩子们的画相距甚远。

毕加索晚年作品《德旺海蓝女人之谜》(1956年)

孩子们的画很多都是率直表现平时印象的,比如画母亲的肖像,一般都画得很大,通常一张脸就可占据整个画面,而身体手脚却画得极小,这是由于率直表现其印象的结果。

画苹果也一样,大得好像要从画面中溢出来似的。孩子是纯真的,所以就跟着感觉画,这是写实还是不写实呢?孩子心里一点儿都没在意。

然而,当他们渐渐成长起来后,却以为绘画必须是写实的。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接受了各种绘画的知识,于是越来越摆弄技巧,结果忘记了绘画的重要原则,放弃了对物所具有的深刻印象。

毕加索在画画时,都直接表达自己的强烈印象,而要将此表现为简素,那是需有长时间修炼的。所以,其表现虽然简素,但其精神内容却是深远而丰富的。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简素精神。因此,切不可把简素的精神误解为单纯幼稚抑或浅薄表面的精神。

保罗·克利作品《美德的旅行车》(1922年)

充满幻想和童趣的瑞士画家保罗·克利(Paul klee,1879~1940)的绘画作品,与东洋的简素精神有相通之处。克利被誉为二十世纪具有独创性的画家之一。他喜欢画素朴的东洋式的肖像作品,在像孩子般纯洁的想象力的驱使下,他把习惯世界描绘成了音乐和诗的世界。

克利的画,色彩柔和,充满了从自然界采集来的单纯形态,发挥了拥有素朴性和像孩子般幻想的个性。似乎可以说,克利的画也是以简素为宗旨的。 fZoDf49OXyUAvhCRgAChA75XOJji367/o9v59OMhZ8Ddbrs/xKt7LZ014EFCSU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