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

超限效应:一句妙语让人喜,十句好话让人烦

核心提示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要掌握好一定的“尺度”和“火候”,这样才能够避免“物极必反”与“过犹不及”的超限效应。

理论指导

有一次,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里听一位新牧师的募捐演讲。起初,他感觉牧师讲得非常好,令人感动,于是就掏出了自己身上全部的钱,准备捐款。可是,10分钟之后,牧师还没讲完,他就有点不耐烦了,于是改变了主意,决定只捐一点零钱。又过了10 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竟然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马克·吐温这样做很明显是因为牧师演讲的时间太长,以致让他感到厌烦。确实,就算是非常动听感人的演讲,在说清楚事情以后,还要一再重复唠叨,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

大家看完这个故事,除了会轻松一笑外,可能还会反省自己平时交往过程中的一些行为。有时,我们发出的刺激信号太多、太强及作用时间太久,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别人极不耐烦甚至反抗的心理。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超限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超限效应”的影子。

例如,在家庭教育中,当孩子不努力学习导致考试没考好时,父母总会在首次批评过后感觉批评得还不够,不足以让孩子纠正错误,因此就在饭桌上、电视前以及亲朋好友面前重复地加以批评。如此,就有了屡教不改的孩子与不近人情的父母。

又例如,在夫妻生活中,当妻子不太喜欢丈夫某些不良的生活习惯,特别是诸如爱喝酒和不讲卫生,这些看似无关紧要却又无法忍受的小问题时,会放弃“好好谈谈”,而直接劈头盖脸地进行批评;而当妻子发现丈夫未彻底改掉不良习惯时,常常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因此就出现了顽固不化的丈夫与喋喋不休的妻子。

再例如,在职场中,上司在批评完犯错的下级以后,总是感觉意犹未尽,于是就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五次地重复对一件事情做同样的批评,如此就不免产生了咄咄逼人的上级与敢怒不敢言的下级……

在这些生活场景中,尽管主角不一样,可结局常常是一样的,孩子们、丈夫们还有员工们从最初的内疚不安到不耐烦,再到最后的反感厌恶,当他们被“逼急”后,甚至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与行为。

确实,在受到批评以后,人的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衡感,总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够恢复心理平衡。而当受到重复批评的时候,人的心理失衡感就会加重,感觉:“怎么总是这样对待我?”被批评的心情难以恢复平静,出现强烈的反感情绪,这就极易产生“我偏要这样”或“爱怎样就怎样”的反抗心理与行为。

看来,在批评他人时,必须把握好一个“度”。不及固然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可是过度了也会产生超限效应。

在我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说的是“布白”,有了它才能够产生美感。而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要讲究“布白”艺术,掌握好一定的“尺度”和“火候”,这样才能够避免“物极必反”与“过犹不及”的超限效应,从而达到“恰到好处”的结果。 8QZ+ZeQLYqBVu8Bwqq7TC/0YkdcNWfur3uK5eAucj0dtUBZQJNNTQm6M9ufIgRA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