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炖一锅肉

记得有一回我拍视频示范做红酒炖牛肉,当天负责剪接的大男生问我:“这道菜很好吃,但如果不想用牛肉的话,换成猪肉可以吗?”我回答说,这不常见但也没什么不可。他接着问:“那如果没有红酒,用黄酒(绍兴酒)代替可以吗?”我说,黄酒跟红酒的味道很不一样,不过拿来炖肉也不错。怎知他接着又问:“那如果没有高汤,用酱油加水可以吗?”我最后说:“恭喜你,只要再加点冰糖,你已经顺利完成一锅红烧肉!”

的确,慢炖菜就是那么随意,酒水调料怎么代换都错不到哪里去,也因此几乎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慢炖料理。如中式的红烧和卤煮、法国的红酒炖肉、比利时的啤酒炖肉、印度的咖喱、摩洛哥的塔吉锅炖肉等等,其主要差异在于调料,烹调步骤都大同小异。

倒是“肉”千万不要挑太精瘦的,因为炖久了只会变得又老又干。我曾听一位太太说,他们家最讲究食材,什么都用顶级的,“连煮咖喱都用进口菲力牛排!”如此讲究的确令人艳羡,但其实是暴殄天物。慢炖菜由于烹煮时间长,越是老硬多筋的便宜肉,如腱子、肋条、牛尾、羊膝、排骨、鸡腿、老母鸡、大公鸡……越适合下锅,让文火慢慢地把肌肉和筋骨炖个酥烂,胶质融入汤汁且与蔬菜辛香料调和成一气。

步骤上,西式炖肉习惯先把肉的表面煎黄,目的是借由“美拉德反应”让肉味更香浓;中式烹调则先把肉入滚水汆烫,目的是让表面的血水先凝固浮起,接下来炖煮的汤汁更清澈。两种做法其实可以交替使用,或者折衷:烫过了再煎或与香料拌炒。每一种做法的结果都稍有不同,但没有对错,单看个人的口味与目的而已。

记得刚开始学做菜时,我买了一本三十多年前出版的“上海菜”食谱,书里连续几页分别介绍葱烧肋排、红烧大排和糖醋小排。放眼望去除了排骨部位和切法不一样,调料都差不多是葱姜酒水糖醋酱油,只不过比例略有不同。每一则食谱都只有简短几行字,指名葱烧肋排要先炸再烧,红烧大排先煎再烧,糖醋小排先炒再烧;前者加洋葱,其二加大葱,后者加小葱;有的要先腌过有的不必腌,有的要勾芡有的不勾芡。初下厨的我感到非常疑惑,每次买了不同切法的排骨都得再翻书确认一下到底要不要先腌一下,然后是煎、炒,还是炸,家里葱的种类对不对……这样的状况延续多时,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这些步骤和调料上的差异都可以自行斟酌,没有什么铁律说肋排非得炸而不能煎,非得配洋葱而不能用大葱。这就是简要食谱的问题所在,简单到让人不明究理,只好把每一句话当作金科玉律。其实只要了解慢炖的基本步骤,三则食谱根本可以汇整为一个。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这个道理。

以下是我整理出来炖肉的基本步骤:

1/ 肉洗净切块后先——

汆烫 (适用于大多数中式炖肉,以及色泽口味偏清淡的菜式):水滚后肉下锅,直到水再度回滚,血水与表面杂质凝固浮起,即可起锅冲净备用。

油炸 (适用于脂肪含量较多的肉,如五花肉):以中火慢慢将表面炸黄,同时逼出多余肥油,油脂沥掉后反而较不油腻。

干煎 (适用于大多数西式炖肉):选面积较大的平底锅,以中火预热,加黄油或植物油。肉表面水分务必擦干,拍上薄薄一层面粉,洒盐与胡椒,下锅煎至每面金黄。如果锅子不够大最好分批煎,才不会因为水气过盛表面煎不黄(我通常不腌肉,因为炖那么久已经很入味了,腌不腌没有差别)。

2/ 烫、炸或煎好的肉先起锅,锅里若有油请保留一匙以炒香备用的蔬菜,如洋葱、大蒜、胡萝卜,直到表面微黄释出香气。这时继续加入辛香料,如肉桂、八角、红椒、咖喱、百里香、月桂叶。

3/ 注入汁水。可以用纯水、高汤、水加酒、汤加酒、番茄罐头、果汁、可乐、啤酒、椰浆、淡奶油……选择性无穷止尽,全看你想吃什么味道。汁水不要一次加太多,先倒半杯,滚了以后用铲子把锅底焦黄的部分刮起融入汤料中,这个步骤叫做“deglazing”,使酱汁更香浓。

4/ 肉放回锅内与蔬菜和辛香料拌匀,继续倒入汁水直至肉侧边约2/3高度,煮滚转小火。在此盐或酱油可以先放少一点,因为水分会挥发,越煮越咸,酱色也会越来越深,所以最好留到最后再调整盐分。

5/ 锅盖扣上,以最小火炖煮,或者整锅放进烤箱,以约150℃小火慢慢加热,让汤汁表面缓缓地起泡,以要滚又不滚的状态最为理想。炖煮的过程中,每小时可以翻搅一下以确保受热均匀,肉一煮烂即关火,撇浮油浮末,斟酌调味,起锅。

如此学会一招可以走遍天下,根本不需要食谱。整个炖煮过程中,蔬果受热释出糖分,酒精遇热挥发留下果麦香,肉里的筋络融化为胶质……最后酒不涩,汤不腻,肉不腥,香料不呛,只留下一股说不出的和谐:完整中有层次,层次中有完整,一切归功于小火和时间,这就是慢炖的精神所在。 Xg9Zz0GWnYKwbtQoQlgh/SOunyxxUSmDmNizSIdOaByvtAZm4PrYnp32I94B7Vx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