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ARE WE BECOMING TOO CONNECTED

技术带来的紧密联系有没有负面影响?

吉诺·塞格雷(Gino Segre)

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名誉教授,著有《普通的天才》( Ordinary Geniuses )。

2014年是万维网面向公众开放20周年纪念。万维网一开始是为了满足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大批实验人员的需要,由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所在地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创立的。他们想寻找快速有效地分享数据和资料分析的办法,万维网为他们提供了支持,这种模式一再被复制。另一个例子是,在互联网的支持下,人们可以进行大规模基因测序的国际合作。

技术上的紧密联系为我们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毋须我赘论。另一方面,让我们来看看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人以为我会像那些有怪癖的老人那样,所有的话都以“我们那个时候可不是这样的”开始。我得申明一下,我并不是在此发泄对那些在我课上频发消息的年轻人的不满,不是谈论那些站在我们身边不停查看手机的人如何让人不舒服。这些都是无足轻重的烦恼而已。无论如何,这些都与我们下面的讨论无关。

科技的紧密互通带来的威胁是不容忽视的。从大的方面来看,世界文化同质化导致的多样性缺乏,使人类文化失去了选择。虽然可以说这种弊端无处不在,但我还是想在科研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这样做的时候,我几乎完全是在问问题,遗憾的是,我无法提供答案。

在现实层面上,这种威胁表现在任命大学青年教师的问题上。现在,一位博士后研究员需要经常发表文章,因为他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是档案材料的一部分,所以不得不多发文章以满足这一要求。但这真的有益于富有独立思想和创新的科研吗?想加入既得利益集团吗?独立精神就会被打折扣。如果你不能继续沿着这条黄金通道跟着前人走正步,继续发表更多论文,更多地被引用,从而得到无比珍贵的资助,那你晋升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如果你不随波逐流而是另辟蹊径,不是更有可能走进事业的死胡同吗?

我绝非主张自我隔绝,但每天早晨看到电脑中前一天提交的高能物理学论文和摘要时,我都感到无所适从。这些文章都有很完整的PDF或其他格式。它们是否有鼓励从众心理的危险?现在不提交就会被别人抢先,那就为时已晚!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真的做得好工作吗?还是更多地随大流?

目前,初出茅庐的科学家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了。用计算机查文献是快速、简单而有效的方式,但原先在图书馆,磕磕绊绊地阅读科学期刊自有它的优势。虽然读者会进入许多死胡同,但它也是积累和储存另类信息的方式,这样的信息能够以不可预知的方式激发那些科学之路上漫游者的灵感。

我们是否打击了那些古怪的、特立独行的、脑海里始终萦绕着狂野想法的人?让我们不要再提爱因斯坦的事迹,而是想一想不太著名的马克斯·德尔布吕克(Max Delbrück)的故事吧。他是柏林大学一名教授的儿子,在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Max Born)的指导下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且是玻尔的哥本哈根研究所的一名博士后研究员。他可以沿着这条狭窄笔直的路走下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但在26岁的时候,他选择开始物理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这最终促使他深入研究病毒是如何复制的。直到34岁他才获得自己第一个教师职位的任命,是范德比尔特大学讲师的职位,这可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人想要的,但德尔布吕克彼时已完成的工作,却在30年后使他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从来都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但如今,生存对一个像德尔布吕克一样离经叛道的人来说是不是更难了呢?

我相信,得到惊人发现的愿望是促使人们成为科学家和孜孜不倦追求梦想的必要组成部分。和其他行业一样,总会有压力来压制另类想法。科学家要努力工作才能得到资助,随着科研成本的增加,申请资助的压力和困难也与日俱增。这是科研生活的另一个侧面,我不是要人们天真地放弃这些努力。但回到我开始的话题,当我们赞美紧密的技术联系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时,是否也应该考虑到它不易察觉的负面影响呢?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也许我们应该留意这些科学路途上的警示标志。 djoirtrGIymG2eawsU05MwwA2zEIBvUlMIVrT+W9ErwuIKB/HBsNmXmyGf755HA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