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表现型性格的“红色孩子”如是说

★“我是一团热情的火”

安安是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待人接物都充满了热情。无论走到哪里,在同龄的孩子中,他总是最讨人喜欢的那一个。

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安安总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自告奋勇地帮客人拿拖鞋、端茶水,陪客人们聊天,像一只讨人喜欢的小八哥。在幼儿园,安安是老师最得力的小助手,帮老师分食物、发工具,好像浑身有用不完的劲儿,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在和小朋友们相处时,安安总是理所当然地成为“小领导”,无论和谁,他都能相处得很愉快,大家也都很愿意听他指挥。即便在面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时,安安也充满了无限的热情:从很小的年纪起,他就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出对方的身份,是该叫“哥哥、叔叔、爷爷”,还是“姐姐、阿姨、奶奶”,小嘴巴甜得像抹了蜜,叫得大家心花怒放,一个劲地夸:“这孩子真懂事!”

待人接物充满热情,不仅可以让孩子成为一个广受欢迎、人见人爱的可人儿,还会对孩子今后的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和事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性格内向腼腆的人相比,开朗热情的人更容易融入周围的环境,得到他人的认可,并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一个充满热情的人,通常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对待新鲜的事物也充满着积极探索的欲望,而这些,都是影响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因此,几乎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安安那样热情、开朗、大方、活泼。但很多家长却认为孩子的性格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面对自己孩子怯懦、胆小、内向、沉闷的性格,他们除了叹气,别无他法。事实上,性格的形成也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年时期,性格尚未定型,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有意识地去塑造、去培养,孩子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面对内向的孩子,家长要鼓励他们多和身边的人打交道,教他们热情待人,这是培养孩子开朗、热情性格的关键一步。心怀善意、真心助人,教会孩子感受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美好,孩子自然就会对生活怀有美好的情感,在待人接物时也能充满热情和善意。

热情,是性格外向型孩子最明显的特点。他们渴望与人交往,愿意分享,同时,也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美。但是,作为父母,也要适时提醒孩子不要热情过了头。比如,要让孩子知道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肆意吵闹,是不礼貌、没有教养的表现;热情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要以不影响他人、不妨碍他人为底线等。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引起他人的反感。

★“小小舞台,舍我其谁”

薇薇妈妈到幼儿园接薇薇时,发现孩子撅着嘴,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便逗她:“今天我们家的‘小八哥’怎么不高兴了?”薇薇用力地一跺脚,大声喊道:“我不喜欢唐老师!”然后便跑出了教室。

一脸尴尬的妈妈和唐老师交流后,很快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今天班级有一节公开课,很多其他幼儿园的老师都来听课,还有几个是外籍老师。薇薇在课堂上表现得特别活跃,这本来是件好事,可薇薇似乎有些兴奋过头。每次老师提问,她都第一个把手举得高高的,甚至从座位上站起来,发出“哦!哦”的叫声,以吸引老师的注意;有时候甚至不等老师点名,她就自顾自地站起来大声回答。唐老师叫她回答了几个问题之后,想把参与的机会分给其他小朋友,于是便不再叫她。可是在其他小朋友回答问题时,她也在下面跟腔,甚至比站起来回答的小朋友更加大声。唐老师提醒了她几句,薇薇便很不高兴,还乱发脾气,把彩色铅笔都扔到了地上。

“薇薇在课堂上愿意积极参与互动、表现自己,这是好事,可是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唐老师斟词酌句地说,“其实我也很矛盾。批评薇薇吧,怕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可是如果不约束她一点,又怕会养成她的优越感,对今后的性格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对于外向型性格的孩子来说,“爱表现”是他们的一个显著特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包括爱和归属感)、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孩子们的爱表现则正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体现。

马斯洛认为,在追寻自我实现需要满足的过程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理想抱负若能得到实现,就会获得极大的满足和成就感,会带来最巅峰的喜悦和快乐体验,这也是外向型的孩子乐意并勇于抓住一切机会表现自己的原因所在。

然而,正如唐老师所说,“小小舞台,舍我其谁”的勇气固然可嘉,孩子乐于参与、勇于表现的积极性也值得肯定。但是,如果孩子过于喜欢表现自己,总爱抢风头,为引起老师的关注和其他人的羡慕而过度张扬,就很容易滋生优越感和虚荣心,导致他们只在乎华而不实的掌声,而忽视内心真正的需要,长此以往,会造成性格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一味追求自己成为众人的焦点,容易导致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从而引起他人的反感,以致被孤立。这不仅会影响孩子当下的性格和心理,对孩子今后的生活和人际交往也会有不良的影响。

★“我就是个‘人来疯’,哈哈”

阳阳是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平时也挺乖巧,可一旦家里来了客人,就完全变成了一个“人来疯”。

这不,爸爸调到一家新公司,第一次邀请新同事来家里做客,客厅就变成了阳阳尽情表演的“大舞台”:他一会儿打开电视机,把音量调到最大,学着电视剧里的人怪腔怪调地说话;一会儿蹦到沙发上,说是给大家表演“蹦床”,跳上跳下,结果打翻了杯子;一会儿把自己所有的玩具都倒腾出来,堆得客厅里满地都是,让客人们几乎无处下脚;一会儿又冲到客人面前,做出各种各样的鬼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妈妈提醒他好多次,让他安静一些,好让大人们说说话,可是阳阳就像没听到一样,依旧像个猴子一样上蹿下跳。

妈妈端来水果,阳阳热情地往每个人手里塞,有的客人不吃,他甚至硬塞到人家嘴里。客人有些尴尬地夸赞阳阳热情活泼,可妈妈的脸色却越来越难看。终于,当阳阳拿起自己最喜爱的冲锋枪,对着所有客人一阵“扫射”,还要求客人们表现出中弹倒地的样子时,妈妈忍不住发火了。她一把抓住阳阳的手,把他拖回房间。

阳阳拼命挣扎,大声哭叫,一边哭一边把房间里的东西扔到地上。虽然妈妈关了房门,可是阳阳的哭声依然清晰地传到了客厅。在哭声中,不安的客人们纷纷起身告辞,好好的一次聚会又被阳阳搞砸了。

类似的情况大概每个爸爸妈妈都遇到过。很多孩子在人多的时候总是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活跃和兴奋,即便是平常看起来安静乖巧的孩子也不例外,大家把这样的孩子称为“人来疯”。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人来疯”呢?我们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从内因来看,年幼的孩子通常以自我为中心,这是3—6岁孩子的思维特点。他们渴望得到外界的注意和肯定,尤其是大人们的赞美和表扬;但同时,他们又无法顾及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不会想到自己的过度表演对他人来说其实是一种干扰,因此很容易在有客人来访时“人来疯”。

其次,从外因来看,陌生的客人或新鲜的环境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刺激。孩子长期生活在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比较熟悉安定的环境当中,对身边的人、事、物都有一定程度的厌倦心理,常常会渴望接触新的环境。一旦环境改变,孩子就会不可控制地表现出兴奋和激动,并且难以安静下来。

一般而言,孩子的“人来疯”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改善和消失。但是作为父母,还是要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比如:平日里多教孩子一些迎来送往的待客之道;在客人到来之前给孩子打预防针,告诉孩子要有礼貌、守规矩;客人来到后,也不要冷落孩子,适当地让孩子参与到与客人的互动中,如热情招待、适当表演等。 yulaY/e/NqG2iJNSsWnoOh12Jaccd4stf4SiwZJdEuK5jacj3IwJ+UMxsW/a0kJ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