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战国的最后一次大役

长平之战部分遗存兵器

战国后期发生在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是战国的最后一次大役。战国战国嘛,战争自然非常多。孟子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在此前,那自然是战火不断,战役激烈。而从此后,就只有秦王嬴政发动的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战争了。而且,既是大役,长平之战的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纵观整个战国270年当中,也少有比其更惊心动魄的了。另外,长平之战也中国历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这是秦、赵之间的最后战略决战。是役,秦军执行正确的战略指导,使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这次悲惨的宰割,将赵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境。从此诸侯国中的一强、秦国的一大劲敌——赵国一蹶不振,濒于衰亡。这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震慑;并最终为秦国未来的称霸天下、统一六国铺平了道路。

而当时的军事背景是:秦国自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以来,在惠文王时又重用张仪为相(连横术),在昭王时又重用魏国人(又是一个魏人)范睢为相(远交近攻术),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远交近攻,连横破纵,外交频频得手;富国强兵,奖励耕战,形势如日中天;铁骑驰骋,旌旗麾指,军事捷报频传。100余年中,秦国或重创急攻,或蚕食缓进,接连破三晋、败强楚、弱东齐,形成了对山东六国的战略进攻之势。在其咄咄兵锋之下,韩魏一意奉承,东齐力所不逮,南楚自顾无暇,北燕无足轻重。只有中北部的赵国,自公元前302年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令”进行军事改革后,国力较盛,军备较强,战争胜多输少;且拥有廉颇、赵奢、李牧等一批能征惯战之将,还有蔺相如这等一代贤相,尚能与强秦有一番周旋。这就很明了,若要完成统一六国的殊世大业,秦国须先拔去老赵这颗硬钉子。可老赵也不好惹,怎甘束手就擒?两国决战势所难免,长平之战的发生成了必然。

长平之战的简单经过是: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秦军攻取韩属野王(今河南沁阳),将韩属上党(今山西长治)与韩之本土隔断。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献地与赵。他无非是想转移秦军锋芒,促成赵韩携手,联合御秦;但也就把这块烫手的“山芋”抛给了赵,而赵竟亦挡不住诱惑,兴高采烈地接收了(毕竟是两万平方公里广袤、肥沃的疆土啊),却不知道是鼠目寸光,因小失大,加速了己身的灭亡。秦一则因到口的肥肉被夺而不快,二则又恰好找到了攻赵的理由,两国之间的矛盾因此全面激化,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于是迅速派兵攻上党,不久即陷落之。赵孝成王派老将廉颇率军驰援,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依托有利地形,筑垒坚守,与秦军相持了3年。廉颇深知,双方力量对比太为悬殊,只能防御为主,静待良机。

久攻不下,秦方有些急切。若要取胜,关键要搞掉老将廉颇。秦昭王四十七年,赵孝成王中了秦相范睢的反间计,撤回了老成持重的廉颇,改用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空言兵法的赵括任总司令。赵括盲目驱兵出击,犯的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秦一代名将、屡战屡胜的武安君白起被悄悄派任为主帅,他运用计谋,一边诈败后退,以引诱赵括孤军深入,自陷埋伏;一边出奇兵两支,迅疾断掉赵军后路;并巧妙利用长壁,构筑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营垒,抵挡阻遏赵军攻势。公元前260年8月,赵军腹背受敌,筑垒困守46天,水尽粮绝,束手无策,惶恐不安,最后竟互相攻杀,煮食尸首。后分兵强行突围,总司令赵括当场被乱箭射死。群龙无首,赵军40余万将士斗志尽失,纷纷降秦,被白起驱入深谷,全部活活坑杀,可谓惨绝人寰。只释放了年幼的240人回国报信,举国闻噩耗而大哭,声震天地。赵国的青年一代几乎全在此役中丧生,国家彻底没落。

就这样,原本强盛了多年的赵国,却在一瞬之间,完全败在了一次战争、一个庸帅的手里。历史有时候也确实像是玩魔术一样。 mhwpfZzho8GvB5ao76zXJ4o3dAKxE2kkMBBubF4x1l7VXsJIgSx7S6qt5QDMpNE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