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韬光养晦是制胜的玄机

在中国的历史上,韬晦是一门学问,很多胸怀大志之人都是靠此招玲珑于人世,游刃于官场的。因为在权力的明争暗斗中,任何不小心的锋芒错漏,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制胜之术,下者以力夺取,中者徐后图之,上者韬光养晦,匿壮显弱,一俟时机成熟,便果断出手,此术很少有失手之时。

1.以“聪明的糊涂”摸清手下人的想法

韩非子曾经告诫君主说:“人君防备臣下,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尤其是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以韬晦之策,暗中观察群臣的行为,以发现真正的人才。

在中国历史上,以韬光养晦而成大事的人物很多,楚庄王可算其一。他“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先隐忍不发,甚至采取了自污以掩人耳目的做法,通过数年的暗中观察,弄清了朝中大臣的真实心理和才干,也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为以后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

在楚庄王继位之前,楚国的内政可谓经历了长期的混乱。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企图争霸中原,被晋国在城濮之战打败,不久又祸起萧墙,起初,原定商臣为太子,但后来楚成王发现商臣眼如黄蜂,声如豹狼,认为这样的人生性残忍,想改立太子,商臣是个十分有心计的人,他听到风声,就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把事情弄清楚,他故意设宴招待姑母,在宴上轻侮姑母,商臣的姑母果然愤怒地说:“怪不得你父亲要杀了你另立太子!”因为楚成王遇事总与妹妹商量,所以,商臣认为姑母的话证实了传言。他连忙向老师潘崇问计,潘崇问:“你愿意奉事公子职吗?”商臣说:“不愿。”又问:“你能逃出楚国吗?”回答说:“不能。”潘崇最后问道:“你能成大事吗?”商臣坚决地说:“能!”

公元前262年,商臣率人冲进宫廷,要杀掉父亲自立。成王喜欢吃熊掌,这时红烧的熊掌尚未烧熟,成王请求等吃了熊掌再杀他,商臣说:“熊掌难熟。”他怕夜长梦多,外援到来,就催促成王上吊自杀,自己即位为楚穆王。

穆王在位12年,死后由子侣即位,是为楚庄王。

楚庄王当时很年轻,即位之始,他并未像其他新君那样雷厉风行地干一些事情,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去云梦大泽游猎,有时在宫中纵酒观舞,浑浑噩噩,无日无夜地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地回绝,任凭大臣们自己办理。他根本不像个国君,朝廷上下也都拿他当昏君看待。

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着急,许多人都进宫去劝谏,可楚庄王不仅不听劝告,反觉得妨碍了他的兴趣,对这些不着边际的劝告十分反感。后来干脆发了一道命令:谁再来劝谏,杀无赦。

三年过去了,朝中的政事乱成一团,但楚庄王仍无悔改之意。在这期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攫取了很大的权力,斗克因为在秦、楚结盟中有功,楚成王没给他足够的报偿,就心怀怨愤,公子燮要当令尹未能实现,也心怀不忿,二人因此串通作乱。他俩派子孔、潘崇二人去征讨舒人,又把二人的家财分掉,并派人刺杀二人。刺杀未成功,潘崇和子孔就回师讨伐,斗克和公子燮竟挟持庄王逃跑。在到庐地时,当地守将戢黎杀掉了他们,庄王才得以回郢都亲政。就是经历了这样的混乱,楚庄王仍不见有甚起色。

大夫伍参忧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晋见庄王。来到宫殿一看,只见纸醉金迷,钟鼓齐鸣,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姬妾,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案前陈列美酒珍馐,观赏轻歌曼舞。庄王看到伍参进来,当头喝道:“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吗?是不是来找死呢?”

伍参抑制住慌张,连忙陪笑说:“我哪敢来进谏,只是有一个谜语,猜了许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聪慧,想请大王猜一猜,也好给大王助兴。”楚庄王这才放下脸,说道:“那你就说说看。”伍参说:

高高山上有只奇怪的鸟,

身披鲜艳的五彩,

美丽而又荣耀,

只是一停三年,

三年不飞也不叫,

人人猜不透,

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

当时的人喜欢说各种各样的谜语,称作“隐语”,这些“隐语”往往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谜语这样单纯,因此,人们多用这些“隐语”来讽谏或劝谏。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思考了一会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

伍参听后,知道庄王心中有数,非常高兴,就趁机进言道:“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就中,只是此鸟不飞不鸣,恐怕猎人会射暗箭哪!”楚庄子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就叫他下去了。

楚庄王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一般的韬晦之策最多不过是迷惑对方,使其对自己放松警惕,而楚庄王的韬晦不仅是迷惑对方,更多的还是要忍耐别人的误解。

伍参回去后就跟大夫苏从商量,认为庄王不久即可觉悟,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楚庄王仍一如既往,不仅没有改过,还越发不成体统了,苏从见状不能忍耐,就闯进宫去对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啊!”庄王一听,立刻竖起浓眉,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长剑指着苏从的心窝说:“你难道没听到我的命令,竟敢辱骂我,是不是想死?”苏从沉着从容地说:“我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个暴君之名。如果我死能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我甘愿就死!”说完,面不改色,请求庄王处死他。

楚庄王等待多年,竟无一个冒死诤谏之臣,他的心都快凉了。这时,他凝视了几分钟,突然扔下长剑,抱住苏从激动地说:“好哇,苏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寻找的社稷栋梁之臣!”庄王说完,立刻斥退那些惊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着苏从的手谈起来。两人竟是越谈越投机,竟至废寝忘食。

苏从惊异地发现,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情势都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情况也都想好了对策。这一发现使苏从激动万分。

楚庄王这只不鸣鸟,在忍耐了三年之后,终于发出了嘹亮的声音!

第二天,他就召集百官开会,任命了苏从、伍参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还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并杀了一批罪大恶极的犯人以安定人心。从此,这只“三年不鸣”的“大鸟”开始励精图治,争霸中原。

应当说,楚庄王确实是一个有智谋的人。

这只“大鸟”真的“一鸣惊人”,在他开始着手治理楚国之时,楚国正遇上了大灾荒,四周边境又遭进攻。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击败了他国的进攻,争取了巴、蜀等小国部族的归附。然后整顿内政,国家开始富强,他善于纳谏,重视用人的一技之长,改革政令制度,尤其是改革兵役制,使楚国逐渐成为一个军事强国。

后来,庄王平定了国内的若敖氏叛乱,对外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原来,这仅是庄王利用韬光养晦之策导演的一场戏。他即位时十分年轻,不明世事,朝中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尤其是若敖氏专权,不明所以,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自污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贤愚,也测试了人心。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小人。如今,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他也就露出庐山真面目了。

感悟:

楚庄王的韬光养晦并非在受到失败与挫折时才被迫进行的,而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未来而主动进行的,这尤其需要耐心、修养、智谋和胆识。在中国历史上,像楚庄王这样的人还不算太多,但这足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即使在一帆风顺的时候,也要注意使用各种方法增长自己的见识,砥砺自己的才能。

韬光养晦是一种大智慧,中国立国久远,如果翻开历史仔细看看,也许就会吃惊的发现,历史上的许多帝王和有作为的人物都是非常善于韬光养晦的,他们审时度势,讲究策略,忍住尔虞我诈的官场倾轧,而后一举出奇计、建奇功,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2.匿壮显弱,迷惑对方

显弱者并非真弱,目的在于迷惑对方,使其放松警惕,以达自己之目的。康熙正是利用这一道理,以自己年少为掩护,故意装出好玩、政事无主见、胆怯等弱点,消除鳌拜戒心,铲除了鳌拜一伙。

隋朝大将贺若弼,准备攻取京口,先以老马,多不好使唤为借口,购买新船然后藏起来,又买破船50艘,放在港中。陈国人窥见到这些破船,就认为中原没有好船。贺若弼又命令沿江巡防的军队交接班时,都必须集中到广陵,并在广陵大列旗帜,旷野支帐。陈国人以为隋国的大军开来了,立即派出军队,做好战斗准备。过后知道并没有此事,原来是江防人员交接班,就不再戒备了。这时,贺若弼又沿江渔猎,人马喧噪,声势不小,陈国人以为对方是在打渔,仍然无动于衷。等到贺若弼的军队渡过了长江,陈国人始终没有察觉,最后被打败。

正是贺若弼不露声色,展示了自己的短处,而使陈国人放松了警惕,一则保护了自己,二则在不防备的时候予以攻击,最后取得了胜利。

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大总管裴行俭讨伐突厥。起初几次,朝廷派人送的饷粮都被敌人半路劫走,行俭大怒,心生一计,就伪装300辆粮车,每辆车内埋伏壮士5人,各带长刀和劲弩。300辆车都用老弱的兵驾着,又暗中派精兵跟踪在后,车行不久,突厥兵果然前来抢粮,老弱的士兵假装逃生。于是突厥兵就把车赶到水草边,解鞍牧马。当他们正要从车中取粮食,壮士们突然从车中跃起,向敌兵冲去,跟踪在后的精兵也冲杀了上去,突厥兵几乎全被消灭。

裴行俭用的正是匿壮显弱之计。官场处事中,不妨用用匿壮显弱的方法。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帝的第三个儿子,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3月18日生于景仁宫。

鳌拜,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于清太宗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就任牛章京,因屡立战功,被赠予“巴鲁图”(勇士之意)的荣誉称号。后又当上了议政大臣,领侍内大臣,官职显赫。

顺治帝在去世时遗诏要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佐大臣。四位辅佐大臣当中,索尼年老,虽列首位却不能制约他人;遏必隆怯弱依附鳌拜;苏克萨哈资望浅,虽有心与鳌拜争权,但又难以限制他。由于辅佐大臣选择不当,鳌拜专横跋扈,上欺幼帝康熙,下压朝中文武大臣,军事大事独断专行,广植私党,残害异己。种种劣迹,难以枚举。

年仅8岁的康熙十分机灵,对朝中各事看得很清楚,由于长年居于深宫,亲眼目睹上层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所以,应如何对付鳌拜,他非常谨慎。他知道,若是自己表现出很高的理政能力,极可能有危险,只有故作软弱,麻痹鳌拜,使他放松警惕,而自己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才能铲除鳌拜的势力。

康熙14岁时,照规定他可以亲政了。他曾给鳌拜父子分别加过“一等功”、“二等功”的封号,以后又分别加了“太师”、“少师”的封号。当然,加封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康熙帝玄烨是不甘做傀儡皇帝的。

康熙帝亲政,苏克萨哈请求守先皇陵墓,康熙帝则希望他继续参政。鳌拜得知,愤恨不已,进行了恶毒的反扑,到议政大臣处活动。当时议政大臣见了鳌拜也很惧怕,唯唯听命。议政大臣在奏书中要求将苏克萨哈官职革去,凌迟处死,所有子孙俱要灭除。

康熙帝看了,并不准奏。鳌拜不禁大怒,攘臂向前,欲以老掌相向,康熙“吓得惊惶失色”,支吾道:“就是要办他,亦不应凌迟处死。”鳌拜说:“那也应斩首。”康熙帝战栗不答。

在与鳌拜的周旋中,康熙时刻都在想着,怎样才能除掉鳌拜。大臣不可用,御林军不可用,所以,必须慎重。有心计的康熙帝从侍卫中选取身强力壮者,以练习摔跤为名义,组织了一支能为皇帝拼死效忠的少年武士亲信卫队,每日滚打练习,在鳌拜入朝奏事之时,也不回避。鳌拜认为康熙皇帝贪玩,没有大志,心里自然更加坦然,不加戒备。

康熙的计谋,逐渐奏效,朝中上上下下的大臣却认为康熙太软弱,难以与鳌拜抗衡。

到了康熙八年的时候,练习摔跤的侍卫武艺已日渐进步,有足够的力量擒拿鳌拜。于是有一天,康熙帝单独召鳌拜入见,事先已将善于摔跤的侍卫埋伏在两侧,由于鳌拜毫无戒备,欣然前往,到了内廷,一班会武功的少年侍卫一拥而上,将鳌拜擒获,押入大牢。

要做到深藏不露,还要匿壮显弱,把自己的优势藏起来,充分展示自己的短处、弱点,而使对方上当,放松警戒。暗箭最易伤人,躲在暗处,以装糊涂来迷惑对方,从而达到成功的目的。这样需要很大的忍耐力,争强好胜者是很难做到的。这需要经过一番痛苦的忍耐后,才能达到最后的成功。

感悟:

自己明明有才能、有见地,却要深藏不露,还要匿壮显弱,抑聪示愚,这其中隐含着深刻的人生进身哲学。

君不见,同样具有耀眼的才华,同样在社会中奋发,有的人能卷起万丈狂澜,干起惊天动地的伟业;有的人,在浪涛中扑打了几下就沉入海底,成了昙花一现的人物;有的人如水面泡沫般迅即消失,成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过客;有的则被波澜冲刷、荡涤,再也找不到他的踪影。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阅尽古往今来的风云人物,可以发现,凡能够并善于做到不形于色、不形于言,善于隐态藏锋,匿壮示弱者,大都能够顺利踏平人间坎坷,不断交上人生鸿运!

3.假戏真做得以虎口脱身

随着科技的发达,一些物品的仿制品已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了,一些时候居然得以蒙混过关。而一些人的行为与此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假戏真做以取得他人信任,从而轻松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蔡锷便是一位假戏真做的高手。

蔡锷,1882年12月18日出生,家乡在湖南省宝庆亲睦乡蒋家冲(今邵东县渡头桥区蒋家冲村),父辈务农,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蔡早年留学日本,返国后,参加编练新军。1911年初至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三十七协协统,与同盟会会员多有联络。武昌起义后,与李根源等发动新军起义,初任总指挥和云南军政府都督兼民政长,曾协助贵州和四川独立。民国初年参与组织统一共和党,“以巩固全国统一,建设完美共和政治,循世界之趋势,发展国力,力图进步之宗旨”,并对省政有所兴革。

袁世凯镇压了革命党人的“二次革命”之后,开始做起了皇帝梦,要在中国恢复帝制。他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慨,全国人民群起讨伐。其中最早举行大规模武装讨伐的就是云南蔡锷等领导的护国军起义。为了组织和发动这场倒袁的起义斗争,蔡锷与袁世凯斗智斗勇,充分体现了他在处世上韬晦的谋略。

二次革命期间,蔡锷对交战双方表示中立,还曾拟联合黔、桂两省,作为中间人,主张两方停战,凭据法理解决。对蔡锷的这些举动,袁世凯深为忌恨,但他知道蔡锷是个人才,恐其日后有变,就将蔡锷召入北京,名义上作为自己的助手,隔三岔五地将其召入府中,假惺惺地与其商量大政方针,实际上是牵虎入笼。

蔡锷明白袁世凯的意图,为了不让袁世凯抓住什么把柄,自从入京以后,他自敛锋芒,每每与袁世凯交谈,故作呆钝,且说自己年轻识浅,阅历不深,除军事上略知一二外,难识大体。

袁世凯也是善窥人意,料想只要不放蔡锷出去,在其眼皮底下,总不会怎么的。

于是,袁世凯委蔡锷以“重任”,先任将军府将军,再任全国经界局督办,并选为政院参政。

蔡锷不动声色,不管你封什么官、做什么套子,总是随来随受,得了一官,未尝加喜,添了一职,又未尝推辞。这样一来,倒弄得袁世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莫名其妙。

一日,袁世凯召蔡锷到总统府,议论恢复帝制一事。蔡锷道:“我原先是赞成共和的,但是二次革命以后,我才知道,这么大的中国没有一个皇帝是统治不住的,我也准备提倡变更国体,现在总统有这个意向,那是太好了,我第一个表示赞成。”

狡猾的袁世凯反问道:“你说的当真吗?为什么南京、江西变乱时,你却要做调解人,帮他们讲话呢!”

蔡锷立即回答道:“此一时、彼一时,那时我远驻云南,离北京太远,长江一带又多是国民党势力范围,恐投鼠忌器,不得不违心地做中间人,还请总统原谅。”

蔡锷神色坦然,解释得合情合理,袁世凯听了,拈须点头微笑,唠叨几句,方才送客。

蔡锷的随机应变救了他一命,刚开始尚不觉得,待步出总统府,蔡锷才觉得出了一身冷汗。看来,这韬晦之策远不像我们想像中那么简单,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胜任的。

从此以后,蔡锷便主动与那些为帝制摇旗呐喊的大小人物打成一片,成为“知己朋友”,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胡吹瞎扯,宣扬帝制。

一天,蔡锷与一帮乌合之众吃饱喝足之后,个个酒后耳热,又谈起帝制。蔡锷便附和道:“共和两字,并非不良,但我国国情人情,却不适合共和。”

宣扬帝制的筹安会的大头目杨度立刻应道:“蔡锷兄,你今日方知‘共和’二字的利害吗?”

蔡锷不敢怠慢,赶紧道:“俗话说得好:‘事非经过不知难’。杨大人还不肯谅解蔡某人吗?”

杨度不甘罢休道:“你是梁启超的高足,他最近做了一篇文章,驳斥帝制,你却来赞成帝制,岂不是背叛教师吗?”

蔡锷笑道:“师生也是人各有志。以前杨大人与梁启超同是保皇派的,为什么他驳斥帝制,你偏又办起筹安会?今天你诘责我,我倒要问问老兄,谁是谁非?”

众人大笑,都说蔡锷言之有理、理直气壮。杨度讨了个没趣。

杨度不甘心,红着脸拿出一张纸,递给蔡锷道:“你既然赞成帝制,就应该参加请愿,何不签个大名?”想以此将蔡锷一军。

蔡锷接过一看乃是一张请愿书,便爽快道:“我在总统面前已请过愿了,我签个名儿,有何不可?”遂提起毛笔,信手一挥,潇潇洒洒写了“蔡锷”两字,又签好了押,交给杨度。

大家见他这般爽直,都以为蔡锷真是整个脱了胎、换了骨,疑心荡然无存,个个拍手叫好。

此时,蔡锷正寻找着虎口脱身的机会。

为了能再让袁世凯消除对他的疑心,蔡锷脱掉他那身戎装,西装革履、油头粉面,去那妓院寻花问柳。

想不到蔡锷在妓院结识了有胆有识的闻名京城的小凤仙。

在知书识礼的小凤仙那儿既可排遣忧愁,又可以让袁世凯以为自己一心寻花问柳,心思只在风月场中,以便除去其戒心,所以蔡锷三天两头在小凤仙那儿过宿。

为了把戏演得更真,蔡锷特地让小凤仙备了一桌酒菜,邀请了为帝制蹿上跳下的杨度、梁士饴、孙毓等袁世凯的爪牙。吃唱戏闹一番。几杯酒过后,蔡锷扬言,要与妻子离婚,娶小凤仙为妻。杨度、梁士饴对蔡锷深信不疑,以为蔡锷已不再是云南都督时的蔡锷了,纷纷报告袁世凯。

再看蔡锷,把一切公务都搁置起来。不去过问,整天到小凤仙那儿转来转去,一副神魂颠倒的模样。

如果这尚不足以令袁世凯大放其心,那么下一计他就不得不彻底对蔡锷放松了警惕。

一日,蔡锷待夜阑人静,与夫人附耳密语,演出一场“真”离婚的戏来。

第二日清晨,蔡锷乘袁世凯还没有起身,就赶到总统府,要求见袁世凯,待侍官说总统未起,他又故作懊恼状道:“总统起来后,请立即传电话于我。”说完便回家去了。

袁世凯起来之后,听了侍官的禀报,以为有甚大事,立即命令传电话给蔡锷。就在这时,听到汇报:蔡将军在家中与夫人殴打,摔坏好多东西。

袁世凯立即派王揖唐、朱启钤前去调解。

王、朱二人进入蔡锷家中,只见蔡夫人披头散发、泪流满面地躺在地上,地上被摔坏的东西是乱七八糟。蔡锷在一旁白顾自地骂。待他们二人一番劝解,蔡锷更似火上浇油,骂得更凶,哪知蔡夫人更是毫不示弱道:“与其被你打死,倒不如回娘家去。”说罢,卷起行李,带了两个仆人,别人劝也劝不住,当即回娘家去了。

王揖唐见蔡锷妻离家破,也是暗暗高兴,遂道;“总统召你入府,你快与我们同去。”

蔡锷故作懊丧道:“我为了这泼妇,竟忘了此事。”

袁世凯闻之,终于彻底放心,与儿子袁克定道:“我道蔡锷有才有干,可办大事,谁知他尚不能治家呢?我可高枕无忧了。”

蔡锷见袁世凯放松了对他的监视,暗中与梁启超策划反袁,寻机脱身。

1915年11月初,蔡锷以去天津看病为由,在小凤仙的巧妙配合之下,设法躲过了北洋警探的跟踪,绕道日本、台湾、香港、越南,于12月21日偕同戴勘等人秘密到达昆明。

蔡锷终于虎口脱险,不久即和唐继尧组织护国军讨袁。

袁世凯知道蔡锷的能量,所以才将其招至身边,软禁于京城。蔡锷知道袁世凯已见己芒,所以才故作呆钝,寻机脱身。

袁世凯生性狡猾,耳目甚多,而蔡锷却能使袁世凯真正相信自己,并从虎口脱身,由此可见蔡锷已把韬光养晦之计运用到了何等精妙之地!他先是与袁的狐朋狗友打成一片,加入宣扬帝制的筹安会当中,同流合污,让袁及其爪牙认为其棱角已磨去。再到妓院“鬼混”,整天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不问政务,直至“休”了结发之妻。这番假戏真做,天衣无缝一般,连神仙都看不出破绽,袁世凯哪能不信呢?

蔡锷的假戏真做不仅蒙住了袁世凯的眼睛,保护了自己,而且以此求得了反击的机会和时间,一旦时机成熟,他便进行了反扑。

感悟:

《红楼梦》中有句话是“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当你胸有大志却处在不得势的境地中,既然是在人屋檐下,那就不妨低低头,玩一回假戏真做的游戏,以换得日后出人头地!

4.十年恩宠换得一朝叛乱

为人处世没有城府不足以立世,韬晦之策算是城府之极至了。一个人在失势的时候最好能隐藏起锋芒,不要让人看透你的底细,暗中运筹力量,营造他日东山再起之势。

安禄山是个非常善于“深藏不露”的人。为了“起事”,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都故意装出一副痴直和笃忠的样子,赢得唐玄宗百般信任,对他毫不防备。

公元743年,安禄山已任平卢节度使,入朝时玄宗常常接见他,并对他特别优待。安禄山竟乘机上奏说:“去年营州一带昆虫大嚼庄稼,臣即焚香祝天;我如果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否则请赶快把虫驱散。下臣祝告完毕,当即有大批大批的鸟儿从北飞下来,昆虫无不毙命。这件事说明只要为臣的效忠,老天必然保佑。应该把它写到史书上去。”

如此谎言,本来十分可笑,但由于安禄山善于逢迎,脸皮已厚至无形,唐玄宗竟然信以为真,并更加认为他憨直诚笃。

安禄山是东北混血少数民族人,他常对玄宗说:“臣生长若戎,仰蒙皇恩,得极宠荣,自愧愚蠢,不足胜任,只有以身为国家死,聊报皇恩。”玄宗甚喜。有一次正好皇太子在场,玄宗与安禄山相见,安故意不拜,殿前大监大声喝斥道:“安禄山见殿下何故不拜!”安禄山假意惊叫道:“殿下何称?”玄宗微笑说:“殿下即皇太子。”安禄山又假装不明白似地问道:“臣不识朝廷礼仪,皇太子又是什么官?”玄宗大笑说:“朕百年后,当将帝位托付,故叫太子。”安禄山这才装作刚刚醒悟似地说:“愚臣只知有陛下,不知有皇太子,罪该万死。”并向太子补拜,玄宗感其“朴诚”,大加赞美。

公元747年的一天,玄宗设宴。安禄山自请以胡旋舞呈献。玄宗见其大腹便便竟能作舞,笑着问:“腹中有何东西,如此庞大?”安禄山随口答道:“只有赤心。”玄宗更高兴,命他与贵妃兄妹结为异姓兄弟。安禄山竟厚着脸皮请求做贵妃的儿子。从此安禄山出入禁宫如同皇帝家里人一般。杨贵妃与他打得火热,玄宗更加宠信他,竟把天下一半的精兵交给他掌管。

安禄山的叛乱阴谋许多人都有察觉,一再向玄宗提出。但唐玄宗被安禄山“深藏不露”的假象所迷惑,将所有奏章看作是对安禄山的妒嫉,对安禄山不仅不防,反而予以同情和怜惜,不断施以恩宠,让他由平卢节度使再兼范阳节度使等要职。

安禄山的计策得手,唐玄宗对他已只有宠信毫不设防,便,紧接着采取“乘疏击懈”的办法,搞突然袭击,燃起了“安史之乱”的大火。他的战略部署是倾全力取道河北,直扑东西两京长安和洛阳。

这样,安禄山虽然只有10余万兵力,不及唐军一半,但唐的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对安禄山毫不防备,广大内地包括两京只有8万人,河南河北更是兵稀将寡。且和平已久,武备废弛,面对安禄山一路进兵,步骑精锐沿太行山东侧的河北平原进逼两京,自然是惊慌失措,毫无抵抗能力。因而,安禄山从北京起程到袭占洛阳只花了33天时间。

不过,唐朝毕竟比安禄山实力雄厚,惊恐之余的仓促应变,也在潼关阻挡了叛军锋锐,又在河北一举切断了叛军与大本营的联系。然而无比宠信的大臣竟突然反叛,唐玄宗无比震怒,又被深深地刺伤自尊心,变得十分急躁。而孙玄子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安禄山的计谋已足以使唐宗失去了指挥战争所必须的客观冷静,愤怒焦急之中,忘记了当时最需要的就是先求稳住阵脚,赢得时间,待“勤王”之师到达后一举聚歼叛军之要义,草率地斩杀防守得当的封常青、高仙芝,并强令哥舒翰放弃握关天险出击叛军,哪有不全军覆灭一溃千里的呢?

安军占领潼关后曾止军十日,进入长安后也不组织追击,使唐玄宗安然脱逃。可见安禄山目光短浅,他只想巩固所占领的两京并接通河北老巢,消化所掠得的财富,好好享受大燕皇帝的滋味,并无彻底捣碎唐朝政权的雄图大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目光短浅的无赖之徒,竟然把大唐皇帝打得溃退千里,足见其韬光养晦的巨大功效了。

心有城府之人非常善于伪装,其技之高绝对能以假乱真。今之成大事者不妨琢磨琢磨,必有一定收获。

感悟:

通过自贬来抬高别人,特别是抬高自己的上司,来获取对方的好感,往往效果奇佳。当然,必要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还要“装傻充愣”,即使受到羞辱,脸上也绝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不满流露,甚至还要作出满心欢喜的样子。安禄山数十年如一日装出憨直和笃忠的样子,其野心非但丝毫不露,还能获得唐玄宗如此的信任,足见其已把韬光养晦修炼到何等境界了!

5.表面光明磊落,暗中设计下套儿

为达目的不惜栽赃陷害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了,用此计来铲除对手,却会有相当不错的效果。不过在栽赃陷害的时候,必须运用韬晦之策,注意拿捏儿好分寸,不可适得其反,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究竟什么样的分寸才算是恰到好处呢?那就是当你所栽之赃,所诬之告,能让人宁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让对方百口莫辩,甚至越描越黑,那就是了。

春秋时期,晋献公征服骊戎,骊戎献出二女,年纪大的叫骊姬,年纪小的叫少姬。骊姬长得非常漂亮,多机智,把晋献公给迷住了,两人日夜形影不离。不足一年,骊姬就生下一子,起名奚齐。

晋献公因受惑于骊姬,爱妻及子,便想立奚齐为太子,他把此意对骊姬说了,她心里很高兴,又想到晋献公已立申生为太子,而且太子与另外两个兄弟重耳、夷吾又那样友爱,这三人虽然不是亲生的,在名义上也是母子关系。今一旦无故变更,恐群臣不服。不仅自己的儿子当不成太子,还说不定会遭到不测之祸,乃跪在晋献公面前哭起来:“太子申生并无大过,据说诸侯没有一人说他的坏话,若是为了我母子而将他废了,人家必说我迷惑于你,我宁可死了也不负这个罪名!”晋献公听她说得通情达理,大赞其贤淑美德。

骊姬表面上做得光明磊落,暗地里却日夜想着如何陷害申生等兄弟,夺取太子之位。不久,骊姬便对晋献公说:“申生是我挺心爱的儿子,他在曲沃几年了,我也挺惦念他的,还是把他请回来吧!”

晋献公是个色迷心窍的人,还以为骊姬是真心,便派人往曲沃叫太子立即回来。

申生是个知书达理的孝子,他回来拜见过父亲,又入宫参见骊姬。骊姬设宴摆酒招待,言谈甚欢。第二天申生入宫叩谢,骊姬又留他吃了饭。没想到,当晚她便跑到献公面前哭哭啼啼编起谎话来。

“怎么了,是谁侮辱了我的美人儿?”

“都是你的好儿子!”

“是申生?他怎么啦?”

“不是他能是谁?”她哭得声音更大了,哭着说着,“我一片好心叫他回来见见面,留他吃一顿饭。没想到他喝了几杯酒就开始调戏起我来,还说:‘我爸年老了,你又年轻!’我当时很生气,本想教训他一顿,可他嘻皮笑脸地说:‘这是我家祖传的先例了。我祖父去世的时候,我爸爸就接受了他的小妾,现在我爸爸老了,不久就要归天了,按照常理你不归我又归谁呢?’说着还想把我搂住亲嘴,幸亏我躲得快,不然的话……我不想做人了!”说罢,扑到晋献公怀里乱捶乱打撒起娇来。

“岂有此理,这畜生竟如此无礼,真是可恶至极!”晋献公怒气不打一处来。

“唉!他还说明天约我去花园呢。如果你不相信的话,到时去看看一下就明白了?”

第二天,骊姬又召申生入宫,带他去花园看花。她打扮得格外漂亮,全身香喷喷的,把香糖沾满头发,一路上引来许多蜜蜂、蝴蝶,在她头上飞绕。骊姬叫申生过来帮她驱散这些狂蜂浪蝶。申生从命,在她后面手挥袖舞。

此情此景,晋献公在楼上看得清清楚楚。他怒不可遏,立即叫人绑起申生推出斩首,吓得申生满头冷汗,莫名其妙。

骊姬又跪在晋献公面前说:“你明白真相就行,切不可处决他,因为他是我叫回来见面的,若杀了他,骊臣定会说我下的毒手。何况这是家事,家丑不可外扬,传出去多不好听。请您饶他这一回吧!”

晋献公无可奈何,下令:“赶这畜生回曲沃去!”还派人跟踪侦察他的所作所为。

没过多久,晋献公出城打猎去了。骊姬派人对申生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妈妈齐姜向我哭诉,说她正在地府里挨冻受饿,十分凄凉,你做儿子的应该去祭奠她一番。”

申生是位孝子,自然听话。齐姜的礼词在曲沃,他前去拜祭,并且照例把胙肉和礼酒送给他的父亲晋献公,以尽人子之礼。晋献公打猎还未回来,这些胙肉和礼酒全都留在宫中。

过了六天,晋献公才回来。骊姬在酒肉里早加上了毒药,送给晋献公,告诉他:“我曾梦齐姜在地府受苦,现在申生把胙肉,礼酒送来了,给你尝尝!”

晋献公拿起酒要喝,骊姬却说:“酒肉是外来的,不可大意,试一试才可!”

“对!”晋献公顺手把酒泼在地上,地上顿时冒起一股白烟。

“咦!怎么回事?”骊姬假装不信,又割了一块肉给狗吃,狗吃了连叫都没有叫出一声,就四脚朝天死了。又拉过来一个小内侍,要他喝酒,小内侍不肯,硬灌下去,顿时七窍流血而死。

“天呀!天呀!”骊姬呼起冤来,“谁料到太子这么狠心,要毒杀父亲了。国君的位置早晚是要传给太子的,多等一两年都不行了。”说着说着跪在献公面前,泪流满面,呜咽着说:“太子此举,无非是针对我和奚齐,请把此酒肉给我吧,我宁可替你去死。”说完,一把抢过酒来,做出倒进口的姿势。晋献公立即把酒抢过来,愤然摔落在地上,气得说不出话来。

晋献公即刻升殿,告诉群臣,大数申生罪状。并派大批军队,威风凛凛地杀奔曲沃。申生闻讯,不听群臣功谏,即不拥兵抗拒,又不逃往外国,吊颈而死。接着,骊姬又故技重施,加祸于重耳、夷吾,逼他们逃往他方。就这样,骊姬通过一步步厚黑计策的实施,将亲生儿子奚齐推到了晋国太子的宝座。

骊姬表面上做得光明磊落,暗底里却使尽了黑招,伪装之精妙让人叹眼。

感悟:

从对人性的分析可以知道,世上之人大多数都有两大弱点;对爱的专有权和对权的迷恋。人们在自己专宠的东西遭到侵害时,往往会失去理智,缺乏思考,其结果也往往会不堪设想。这就为人们在待人处世中大行厚黑之道,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在厚黑之士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是不该做的事。那么,如果你的对手并没有差错,就可以暗中设计下套儿,嫁祸于人,当然,表面上一定要不露声色,最好让对方什么也看不出来。

6.隐藏锋芒,暗中夺权

在中国的历史上,韬晦是一门学问,很多胸怀大志之人都是靠此招玲珑于人世,游刃于官场的。而在权力的明争暗斗中,任何不小心的锋芒错漏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明白之人关键时刻善于隐藏自己,这不但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夺得更大的胜利。

魏明帝时,曹爽和司马懿同执朝政。司马懿被升做太傅,其实是明升暗降,军政大权落入曹爽家族。司马懿见此情景,便假装生病,闲居家中等待时机。

曹爽骄横专权,不可一世,惟独担心司马氏。正值李胜升任青州刺史,曹爽便叫他去司马府辞行,实为探听虚实。司马懿明析实情,就摘掉帽子,散开头发,拥被坐在床上,假装重病,然后请李胜入见。

李胜拜见过后,说:“一向不见太傅,谁想病到这般。现在小子调做青州刺史,特来向太傅辞行。”

司马懿佯答:“并州靠近北方,务必要小心啊!”

李胜说:“我是往青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笑着说:“你从并州来的?”

李胜大声说:“是山东的青州!”

司马懿笑了起来:“是青州来的?”

李胜心想:“这老头儿怎么病得这般厉害?都聋了。”

“拿笔来!”李胜吩咐,并写了字给他看。

司马懿假装看了后才明白,笑着说:“不想我耳都病聋了!”手指指口,侍女即给他喝汤,他用口去饮,又洒了满床,司马懿对李胜说:“我不行了,可我的两个孩子又不成才,望先生训导他们,如果见了曹大将军,千万请他照顾!”说完又倒在床上,喘息起来。

李胜拜辞回去,将情况报告给曹爽,曹爽大喜,说:“此老若死,我就可以放心了。”

司马懿的韬晦之策彻底迷惑了李胜。

李胜走后,司马懿就起身告诉两个儿子说:“从此曹爽对我真的放心了,只等他出城打猎的时候,再给他点厉害让他尝尝!”

不久,曹爽护驾,陪同明帝拜谒祖先。司马懿立即召集昔日的部下。率领家将,占领了武器库,威胁太后,削除曹爽羽翼,然后又骗曹爽,说只要交出兵权,并不加害于他。等局势稳定了,司马懿就把曹爽及其党羽统统处斩,掌握了魏朝军政大权。

司马懿装病夺权是一则有名的故事,目的在于迷惑对方,使其放松戒备,然后暗中图事,一俟机会成熟,便谋定而动,结果肯定是志在必得。

感悟:

谋权之术,下者以力夺取,中者徐后图之,上者韬光养晦,匿壮显弱,一俟时机成熟,快速下手,水到渠成。韬光养晦、匿壮显弱,需要很大的忍耐力,争强好胜者是绝对做不到的。如今的官场上,这一招仍然有着很大的存在空间,对后人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munVlhLd7IVhCsP+9FSTVhCJ8gUfwK2b4FvljAb2h8wSsVXjK81RNsycnXPOI9l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